第四章
正當龍德宮女史告發林婉儀出沒行在的事,鬧的沸沸揚揚之際,朝廷準備用兵南海的各項準備已經完成,侍衛水軍都指揮司麾下樓煩侍衛大軍全軍,虎翼侍衛大軍第一軍,侍衛步軍司廣銳侍衛大軍都司並麾下第二軍,『射』羽侍衛大軍第三軍主力,宣毅侍衛大軍第一軍並南侍軍都指揮司直隸禁軍各部,在杭州、明州、泉州、廣州港口準備登船。
由於大軍海外征戰,十餘萬大軍不能得到朝廷的節製,所以戰前最後一次軍事會議在行在召開,再一次對遠征的戰事進行規劃指導,參戰禁軍軍指揮使以上的大將全部參加,廣銳侍衛大軍幾名主要將帥早已在行在候旨。
軍事會議在樞密院白虎節堂內舉行,為期半月,到場著除了出征將帥外,還有樞參、侍衛馬、步司,侍衛水軍司、殿前司的主要將帥,他們一同在南海諸國山川海道地形沙盤上進行最後的推演。由海外歸來的將帥、老兵還有職方司南麵使臣綜合三佛齊的人文地理、民俗風情,軍事政治各方麵的情報,樞密都參軍司的參軍們總結了幾點最後要解決統一的課題。
三佛齊之戰倒底以何種程度為征伐終止點?是否要在禁軍出海後,再組織一支五萬到十萬人之間的後續部隊?如果組織後續部隊人數以多少為宜?是否趁勢擴大靜海軍、望西州等海外軍州的治地?一旦金軍或夏軍實施戰爭如何抵抗,是停止征伐還是繼續征伐? 還有兩點最重要的就是是對三佛齊行屠族立威還是對之分國統治?各位領軍方麵大將的具體布置?
王澤做為實際負責南海諸國事務的南海諸國宣慰司宣慰使,當然地要在百忙之中前往樞密院,而蔡絳做為具體負責南海事務的副使,或者可以說是朝廷在南海的最高行政長官,他也趕赴行在參與謀劃。
令這群即將出征的一些大將們怪異的是,一個身穿綠『色』官服的八品文官,竟然始終以南海宣慰司鹽鐵幹辦官身份出席會議,他沉默寡語不太說話,偶爾提一兩句比較尖刻的問題,令樞參的參軍們難以回答。同樣出席會議的李長秋、張雲仁當然知道這個低等官吏不是簡單人物,他就是身負由鳳凰山書院博物院、格物院師生以及研究院組成的探礦、測量、物產開發隊伍組織管理,即將隨軍出征的王直。
此番遠征三佛齊有開拓海外之意,但獲取金銀銅鐵資源亦是一項重要使命,為此鳳凰山書院出麵專門組織一支由博物、格物兩院學習地理、物理化學的師生,並民間、官府中有尋礦經驗的吏士、工匠還有『藥』師數百人隊伍。他們將跟隨在遠征大軍後麵對三佛齊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勘探、普查,這是在朝廷小範圍內被重視程度僅次於此番遠征成敗的大事,王澤把這支隊伍的任務重要『性』提升到比滅亡三佛齊還要具有深遠意義的高度。郭無為、化雲人等王門子弟有二十餘人參加,分別負責各方麵的領隊。
樞密院最後一天的定論,將直接以奏折上呈皇帝禦批。
“。。。。。。。蠻夷小邦,不服王化,三佛齊算是南海大國,應當對之屠其族,以震懾那些化外小邦,省的大軍凱旋之日,又是他們複叛之時!” 張雲仁做為新任樓煩侍衛大軍副都指揮使,兩下南海,對南海蠻邦成見頗深,他從開始就力主屠殺蠻人,樹立朝廷在南海的絕對控製。
當然,這並不是他張雲仁嗜殺成『性』,而是多年與南海諸國打交道,形成的深層次思考。南海各國、各部族間相互征伐、戰事年年不絕,人情蠻勇,未得開化,對大宋朝廷的冊封來而不拒,往往根據利益的需要對待大宋的海商,表麵上臣服,實際上一點約束也沒有,該敲詐的還是敲詐,該搶的還是搶掠。對待他們最有作用的辦法就是以武力為主、懷柔為輔,借用這次難得的大規模用兵,給南海諸國留下一個不順天朝亡國滅族的深刻印象,或許這也是最有效的法子。在戰後,大宋在南海占據交通要道,擴大海外軍州,使各軍州能夠保持強大的震懾力,開拓期間,隻講究策略與征服,不用什麽仁義道德,馴化那後以後的文章。
他的主張得到在場將帥的讚同,特別是侍衛水軍的共鳴,也代表禁軍中絕大多數將帥的態度,在他們這些將帥的意識中,要打就要狠狠地打,絕不留一分力氣,讓那些化外之人明白什麽事天朝軍威。
孫傅做為儒家信徒,卻不能苟同將帥們的殺戮主張,他不悅地道:“嗜殺非仁者所為,將帥在外征伐,應以懷柔為重,體朝廷用心,當以萬國順服為旨,勿要枉殺生靈。”
趙鼎亦是讚道:“孫大人言之有理,孫子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大軍征戰異域,應以懷柔開化蠻夷為上,多生殺戮隻能引起無謂的反抗。”
張雲仁對他二人的高論不屑一顧,朝廷宰執、尚書身居廟堂,對萬裏之外紛繁複雜的局勢,了解能有多少,仁義對那些蠻橫成『性』的部族能有多大渲染力,還不如趁著他們國小民寡,滅了算了。
李長秋看著南海地形沙盤,沉聲道:“南海小邦,多未開化,服王化者不過聊聊,雖說征戰以攻心為上,然對於這些蠻夷來說,首要是要以武力使他們臣服。宣揚教化乃大軍要務,但必須給他們留下奉天朝者生、逆天朝者亡的念頭,開化他們行禮儀,這是後話,當務之急是十餘萬大軍如何孤懸海外征伐,一著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十餘萬大軍海外作戰,這是朝廷前所未有的征戰,僅僅憑借幾個海外軍州和並不能完全信任的藩國,是不可能長久支持的,縱然有侍衛水軍的支持,大軍也不可能完全有後方依托。實際上稍通軍事的人都明白,這次遠征肯定要就地取糧,換句話說就是對三佛齊不僅要滅國,而且要收刮他們民間的財帛充作軍用,因為是否對三佛齊行屠族立威?這個議題已經被大多數人所默認,隻是沒有文官說出口罷了。
王澤以讚賞的目光投向李長秋,他亦是認為對南海諸國要是能有效控製的話,就必須先立國威,隻要條件許可,他是不會介意這支遠征軍燒殺搶掠行為的,畢竟持續經年的萬裏遠征,若想維持將吏士氣,隻能效班定遠‘總大綱、輕小節’之法,不可能把人約束的太嚴了。再說他從內心深處也對爪哇島上能說話的靈長類生物,有著本能地反感,國內還是有不少流民,為這個島嶼換換血也不錯,省的以後這些劣等民族狐假虎威,威脅海外移民的生存。
李綱的目光掃了遍堂內眾人,生硬地道:“此番出戰非同尋常,大軍孤懸海外,不能凡事通報朝廷,宣慰司亦不好節製,將帥雖說便宜處置,但還是要以仁德為重,切勿殺生太重。”
李長秋等詫異地看著李綱,又看了看王澤,他們的表情顯得有些古怪。
王澤亦是神情複雜地盯著李綱,他能聽出李綱話中的無奈,最後一句實際上等於默認了大軍任何行為。無奈之舉、實屬無奈之舉,是想萬裏之外,朝廷如何節製手握重兵的大將,還是順其自然,反正能開疆拓土、為朝廷帶來北伐的財源就可以了,至於擅開殺戒,以後自然會有朝廷律法、朝野清議。
既然樞密使定下了論調,那算是不用再討論征戰殺戮的問題了,接下來就是最後的問題,征伐終止點和軍指揮使對戰事總體構想。
這是一個新的課題,是由王澤對李綱與李長秋提出來,二人認為武官議戰自國朝開創以來未曾所有,征伐終止點更是新鮮,但他們亦是認為可行,便將兩件提議納入議程。
王澤當先說道:“諸位,曆來征戰無不以國力未依托,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多強的國力就打多大的仗。這次遠征國內供給隻能限於家書、器械,故而此戰或可說是藝祖太宗開國以來最艱難一戰,雖然新軍製規定將帥可臨陣便宜行事,但萬裏之外的征戰,情況尤其特殊,朝廷不能不讓將帥做出對戰事的進行思路。”
“一個國家發動一場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抗爭,如這場戰爭需要一千萬貫,那麽朝廷就有十千萬貫,三佛齊僅僅有一萬貫。縱然如此,但戰爭畢竟充滿很多偶然,必須要精確計算從出發點到進攻地域的節止點,禁軍的作戰力與這個節止距離成反比,綜合雙方器械、兵力,各路將帥的配合、對戰爭節止點的認同,便可以計算出雙方大致的成敗,其中沒有僥幸,各位不要心存任何幻想。”
雖然存在於現實中,但語言太新鮮了,很多出征將帥聽的雲裏霧裏,不知所以然。
正當龍德宮女史告發林婉儀出沒行在的事,鬧的沸沸揚揚之際,朝廷準備用兵南海的各項準備已經完成,侍衛水軍都指揮司麾下樓煩侍衛大軍全軍,虎翼侍衛大軍第一軍,侍衛步軍司廣銳侍衛大軍都司並麾下第二軍,『射』羽侍衛大軍第三軍主力,宣毅侍衛大軍第一軍並南侍軍都指揮司直隸禁軍各部,在杭州、明州、泉州、廣州港口準備登船。
由於大軍海外征戰,十餘萬大軍不能得到朝廷的節製,所以戰前最後一次軍事會議在行在召開,再一次對遠征的戰事進行規劃指導,參戰禁軍軍指揮使以上的大將全部參加,廣銳侍衛大軍幾名主要將帥早已在行在候旨。
軍事會議在樞密院白虎節堂內舉行,為期半月,到場著除了出征將帥外,還有樞參、侍衛馬、步司,侍衛水軍司、殿前司的主要將帥,他們一同在南海諸國山川海道地形沙盤上進行最後的推演。由海外歸來的將帥、老兵還有職方司南麵使臣綜合三佛齊的人文地理、民俗風情,軍事政治各方麵的情報,樞密都參軍司的參軍們總結了幾點最後要解決統一的課題。
三佛齊之戰倒底以何種程度為征伐終止點?是否要在禁軍出海後,再組織一支五萬到十萬人之間的後續部隊?如果組織後續部隊人數以多少為宜?是否趁勢擴大靜海軍、望西州等海外軍州的治地?一旦金軍或夏軍實施戰爭如何抵抗,是停止征伐還是繼續征伐? 還有兩點最重要的就是是對三佛齊行屠族立威還是對之分國統治?各位領軍方麵大將的具體布置?
王澤做為實際負責南海諸國事務的南海諸國宣慰司宣慰使,當然地要在百忙之中前往樞密院,而蔡絳做為具體負責南海事務的副使,或者可以說是朝廷在南海的最高行政長官,他也趕赴行在參與謀劃。
令這群即將出征的一些大將們怪異的是,一個身穿綠『色』官服的八品文官,竟然始終以南海宣慰司鹽鐵幹辦官身份出席會議,他沉默寡語不太說話,偶爾提一兩句比較尖刻的問題,令樞參的參軍們難以回答。同樣出席會議的李長秋、張雲仁當然知道這個低等官吏不是簡單人物,他就是身負由鳳凰山書院博物院、格物院師生以及研究院組成的探礦、測量、物產開發隊伍組織管理,即將隨軍出征的王直。
此番遠征三佛齊有開拓海外之意,但獲取金銀銅鐵資源亦是一項重要使命,為此鳳凰山書院出麵專門組織一支由博物、格物兩院學習地理、物理化學的師生,並民間、官府中有尋礦經驗的吏士、工匠還有『藥』師數百人隊伍。他們將跟隨在遠征大軍後麵對三佛齊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勘探、普查,這是在朝廷小範圍內被重視程度僅次於此番遠征成敗的大事,王澤把這支隊伍的任務重要『性』提升到比滅亡三佛齊還要具有深遠意義的高度。郭無為、化雲人等王門子弟有二十餘人參加,分別負責各方麵的領隊。
樞密院最後一天的定論,將直接以奏折上呈皇帝禦批。
“。。。。。。。蠻夷小邦,不服王化,三佛齊算是南海大國,應當對之屠其族,以震懾那些化外小邦,省的大軍凱旋之日,又是他們複叛之時!” 張雲仁做為新任樓煩侍衛大軍副都指揮使,兩下南海,對南海蠻邦成見頗深,他從開始就力主屠殺蠻人,樹立朝廷在南海的絕對控製。
當然,這並不是他張雲仁嗜殺成『性』,而是多年與南海諸國打交道,形成的深層次思考。南海各國、各部族間相互征伐、戰事年年不絕,人情蠻勇,未得開化,對大宋朝廷的冊封來而不拒,往往根據利益的需要對待大宋的海商,表麵上臣服,實際上一點約束也沒有,該敲詐的還是敲詐,該搶的還是搶掠。對待他們最有作用的辦法就是以武力為主、懷柔為輔,借用這次難得的大規模用兵,給南海諸國留下一個不順天朝亡國滅族的深刻印象,或許這也是最有效的法子。在戰後,大宋在南海占據交通要道,擴大海外軍州,使各軍州能夠保持強大的震懾力,開拓期間,隻講究策略與征服,不用什麽仁義道德,馴化那後以後的文章。
他的主張得到在場將帥的讚同,特別是侍衛水軍的共鳴,也代表禁軍中絕大多數將帥的態度,在他們這些將帥的意識中,要打就要狠狠地打,絕不留一分力氣,讓那些化外之人明白什麽事天朝軍威。
孫傅做為儒家信徒,卻不能苟同將帥們的殺戮主張,他不悅地道:“嗜殺非仁者所為,將帥在外征伐,應以懷柔為重,體朝廷用心,當以萬國順服為旨,勿要枉殺生靈。”
趙鼎亦是讚道:“孫大人言之有理,孫子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大軍征戰異域,應以懷柔開化蠻夷為上,多生殺戮隻能引起無謂的反抗。”
張雲仁對他二人的高論不屑一顧,朝廷宰執、尚書身居廟堂,對萬裏之外紛繁複雜的局勢,了解能有多少,仁義對那些蠻橫成『性』的部族能有多大渲染力,還不如趁著他們國小民寡,滅了算了。
李長秋看著南海地形沙盤,沉聲道:“南海小邦,多未開化,服王化者不過聊聊,雖說征戰以攻心為上,然對於這些蠻夷來說,首要是要以武力使他們臣服。宣揚教化乃大軍要務,但必須給他們留下奉天朝者生、逆天朝者亡的念頭,開化他們行禮儀,這是後話,當務之急是十餘萬大軍如何孤懸海外征伐,一著不慎,後果不堪設想。”
十餘萬大軍海外作戰,這是朝廷前所未有的征戰,僅僅憑借幾個海外軍州和並不能完全信任的藩國,是不可能長久支持的,縱然有侍衛水軍的支持,大軍也不可能完全有後方依托。實際上稍通軍事的人都明白,這次遠征肯定要就地取糧,換句話說就是對三佛齊不僅要滅國,而且要收刮他們民間的財帛充作軍用,因為是否對三佛齊行屠族立威?這個議題已經被大多數人所默認,隻是沒有文官說出口罷了。
王澤以讚賞的目光投向李長秋,他亦是認為對南海諸國要是能有效控製的話,就必須先立國威,隻要條件許可,他是不會介意這支遠征軍燒殺搶掠行為的,畢竟持續經年的萬裏遠征,若想維持將吏士氣,隻能效班定遠‘總大綱、輕小節’之法,不可能把人約束的太嚴了。再說他從內心深處也對爪哇島上能說話的靈長類生物,有著本能地反感,國內還是有不少流民,為這個島嶼換換血也不錯,省的以後這些劣等民族狐假虎威,威脅海外移民的生存。
李綱的目光掃了遍堂內眾人,生硬地道:“此番出戰非同尋常,大軍孤懸海外,不能凡事通報朝廷,宣慰司亦不好節製,將帥雖說便宜處置,但還是要以仁德為重,切勿殺生太重。”
李長秋等詫異地看著李綱,又看了看王澤,他們的表情顯得有些古怪。
王澤亦是神情複雜地盯著李綱,他能聽出李綱話中的無奈,最後一句實際上等於默認了大軍任何行為。無奈之舉、實屬無奈之舉,是想萬裏之外,朝廷如何節製手握重兵的大將,還是順其自然,反正能開疆拓土、為朝廷帶來北伐的財源就可以了,至於擅開殺戒,以後自然會有朝廷律法、朝野清議。
既然樞密使定下了論調,那算是不用再討論征戰殺戮的問題了,接下來就是最後的問題,征伐終止點和軍指揮使對戰事總體構想。
這是一個新的課題,是由王澤對李綱與李長秋提出來,二人認為武官議戰自國朝開創以來未曾所有,征伐終止點更是新鮮,但他們亦是認為可行,便將兩件提議納入議程。
王澤當先說道:“諸位,曆來征戰無不以國力未依托,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多強的國力就打多大的仗。這次遠征國內供給隻能限於家書、器械,故而此戰或可說是藝祖太宗開國以來最艱難一戰,雖然新軍製規定將帥可臨陣便宜行事,但萬裏之外的征戰,情況尤其特殊,朝廷不能不讓將帥做出對戰事的進行思路。”
“一個國家發動一場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抗爭,如這場戰爭需要一千萬貫,那麽朝廷就有十千萬貫,三佛齊僅僅有一萬貫。縱然如此,但戰爭畢竟充滿很多偶然,必須要精確計算從出發點到進攻地域的節止點,禁軍的作戰力與這個節止距離成反比,綜合雙方器械、兵力,各路將帥的配合、對戰爭節止點的認同,便可以計算出雙方大致的成敗,其中沒有僥幸,各位不要心存任何幻想。”
雖然存在於現實中,但語言太新鮮了,很多出征將帥聽的雲裏霧裏,不知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