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王澤麵臨的壓力也很大,李綱等宰執大臣也是同樣,誰都知道迎回太妃韋氏的事情沒有朝廷宰執大臣的統一,決不可能由一個人有能力做到,就是王澤也不太可能憑借一人之力幹冒天下之大不韙。
所以士人的非議在重點光顧康王趙構的同時,也如浪濤般地撲向朝廷的執政大臣,連台諫官也壓抑不住蠢蠢欲動要彈劾執政,禦史中丞李正民更是當殿要求王澤解釋,言辭非常之犀利,把王澤駁斥的險些下不了台。所幸的是宰執大臣們仍然抱成一團,除李綱婉言勸退李正民之後,大家以沉默堅決地抵製朝野的壓力,而且內廷中的執政太皇太後和執政太後也宣詔支持宰執大臣,除了對禦史台和朝野大臣彈劾的折子一律留中,還以小皇帝的名義下詔平息朝野議論。
這次兩國之間的政治交易的辦事效率很快,僅僅剛剛三月份,奉送太妃的車駕到了濮州交接,宣撫司幹辦公事李長秋最為朝廷在沿河最高職事的軍政長官,他在接到朝廷檄文後親自前去迎接,而朝廷檄文傳令迎候官吏以最快的速度,水路並進以最短的時間把韋氏送往行在,而且沿途必須要妥善照料好韋氏的起居。
無論非議怎樣滿天飛,但能夠迎回太上皇帝的妃子、當今唯一一位藩王的嫡母,都是朝廷的一件大事。雖然 韋氏的身份還不能勞動執政、尚書去迎候,但趙構做為主管宗人的大宗正,自然是他和提舉內務府事、翰林學士洪皓、禮部侍郎李光二人前去迎候,令趙構感到意外的是許翰以班直侍衛已歸內務府,國家多事之秋大內須防衛不可輕動,太上太妃鳳駕須兵甲護衛故,遣樞密院都承旨王崇仙率樞密院侍衛司一幹兵將前往。
感到意外是意外,去還是得去的。三月十五日,天氣已經熱了起來,趙構與洪皓、李光、王崇仙三人在揚州揚子鎮迎候韋氏的下了船,匆匆二十年的時光,韋氏已經由一名三十多的『婦』人成為了五十開外近六旬的老詘,母子相見自然是有一番上心的淚,而且是毫不顧眾人的麵前,雖說有些失禮卻在人情之中,而且母子相見的淒涼情形著實令旁人不勝悲涼,連一向一本正經的洪皓、李光二人亦是被打動的淚珠打轉。
當母子二人止住悲痛之後,洪皓、李光、王崇仙三人才上來見禮,他們三人都是朝廷大臣,韋氏身為龍德宮妃子自然不敢托大,不敢受他們的望塵之禮,一一溫言回禮。
王崇仙卻不合時宜地『插』上一句道:“太妃和福國大長公主同隨徽聖皇帝北狩,不想境遇卻竟天壤之別,大長公主回朝已有十餘年,太妃自今才得歸鄉。。。。。。。”
韋氏的臉『色』當即就變了幾變,嘴唇不住地顫抖,整個身子亦是微微發顫不已。趙構當即就大為不滿,暗罵王崇仙哪壺不開提哪壺,一開口就是提起韋氏的傷心事,洪皓、李光二人亦是暗罵王崇仙是個糊塗蛋。
當趙構臉『色』鐵青想要叱責王崇仙時,卻不料韋氏脫口道:“王大人這是哪裏話,哀家隨上皇北狩雖然曆經艱辛,但始終陪伴在上皇身邊,柔福被訛魯觀納去後曆經磨難,訛魯觀事敗伏誅她幾經流離,早就在綄衣局不堪淩辱而亡,怎能說她先到了十餘年?難怪女真人都在笑話朝廷,說是朝廷買錯了顏子。哀家是親眼看著柔福死去,並為她舉辦葬禮的,當時真是心都碎了。。。。。。。。。。。”
此言經韋氏說出口,洪皓、李光連同趙構無不大吃一驚、人人都背脊發涼,他們第一個念頭就是福國長公主是個冒牌貨,欺騙了朝廷、安享富貴十餘年。
在錯愕之後,趙構在驚訝之餘忽然想起了什麽,猛然轉首詫異地望著毫無表情的王崇仙,感到此事實在有點怪異,為何當此時機朝廷要冒著天下之大不違迎回無關輕重的太妃,李長秋身為宣撫司重臣為何要親自前去迎接,而做為樞密院都承旨的王崇仙為何也被派來,並且有搶先說了這句不應該他說的話,其中倒底有何玄機?幾日來的氣氛透著詭異的意味,朝廷宰執們這一次團結的有點反常,令人耐以尋味,但時間不容許他耽擱多想。
李光驚懼的目光轉向趙構和洪皓,惶惶地道:“大王是大宗正、洪大人主管內務府,太妃之言還望二位主持。”
洪皓亦是官場『摸』打滾爬幾十年了,豈能不知其中利害,他哪裏敢接這招,在暗罵李光這個滑頭之後,惶然道:“大王身為大宗正事,此皇家事理應大王做主。”
趙構不滿地瞟了洪皓一眼,同樣在心中暗罵洪皓老滑頭,但他心事重重不想再多說,便道:“太妃旅途勞頓,此時還是回行在後再說不辭。”
王崇仙冷冷地瞥了趙構一眼,淡淡地笑道:“一切但憑大王處置。”
之後的事情可想而之,由於是龍德宮妃子的斷言,證明了福國長公主乃『奸』人冒充,朝野上下一片嘩然,朱影當即大為驚怒,宣詔拿福國長公主下獄,並遣宗正寺、內務府、刑部、大理寺團審,宣詔一定要理清此事的來龍去脈,維護皇家的尊嚴。根本用不了幾天時間,福國長公主終於承認自己是一個女尼,當年路遇一個舊時流落民間的宮人,驚訝她長的和柔福帝姬很像,便把當年宮中的瑣事高於她所知。於是她就心生非分之想,這才引出了當年的那段認公主的往事,誰人不想富貴一生呢?
案情真相大白,引起朝野一片嘩然,王澤等執政大臣立即上書要對假公主繩之以法,朱影和太後韓氏也沒有遲疑,她們在此接見了韋太妃後,下詔把偽福國大長公主剝奪一切賜號、封賞,立即火煉而死。
駙馬都尉高世榮可就慘了,當真相大白之際,市井坊巷間便流傳調侃他的話:“向來都尉恰如彌勒降生時;此去人間,又到如來吃粥處。”極度的尷尬令他抬不起頭來,簡直就成了人家取笑的對象,又無法反駁,隻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幾乎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整天多在府邸中唉聲歎氣。
王澤和李綱再度出麵,建議朝廷仍然承認高世榮的駙馬都尉身份,由於已經亡故的柔福帝姬未曾婚嫁,不如將錯就錯令高世榮和已故的帝姬結成陰魂,改封早就仙逝的柔福帝姬為燕代國大長公主,高世榮仍然享有駙馬都尉的待遇,並加封他為節度觀察留後,以安撫其心,也全了當年他盡忠王事的忠心。
王澤的這種做法被人稱之為仁義,雖然對高世榮而言尷尬依舊,但畢竟他娶的是當年的柔福帝姬,既然帝姬已經死去,他的夫人仍然不變,也算是勉強說的過去。能夠避免高家的進一步尷尬,令暫停北伐的非議聲稍稍弱了幾分,大家的興趣都被真假柔福帝姬案吸引去了。
但是,民間仍然有異議傳出,開始對韋太妃的話表示質疑,既然太妃常伴徽聖左右,而柔福帝姬撚轉於女真貴酋之間,說是親眼所見柔福之死,於情於理似乎有點說不通,還有人傳言太妃在北方早就是完顏宗賢的**玩物,真沒可能見到柔福帝姬。當然,還有更多的疑慮,但在主流意識已經定下來之後,這些質疑都拿不上台麵,沒有得到多少重量級人物的認同。
在事情結案之後,內廷下詔封韋氏為徽聖龍德宮太皇太妃,專門建行宮由韋氏居住,以應用度由內務府按太皇太後成例供給。這一道昭旨給足了韋氏和趙構麵子,如按皇家製度來定製,韋氏不過是妃子、親王之母,其待遇供給用度根本不能和太皇太後相提並論,雖然有些過份,但朝野上下好評如『潮』,畢竟行在的皇室人已經不多了,康王一支是徽聖僅存兩支中的望族,給予較為優厚的待遇也算是朝廷的恩德。
更引人矚目的是,王澤率朝廷執政大臣拜竭了太皇太妃,趙構隻是冷眼看著這一切,除了禮節之外並沒有說過多的話,此事在他心中已經跟明鏡似地雪亮。
原來王澤私下和李綱等執政坦誠不公地擺明目前的形勢,並隱含地質疑福國長公主的真實『性』,不僅令眾位執政在權衡內憂外患之下,必須做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決心,而且引起了他們的皇室血脈必須澄清,決不能讓『奸』人得逞的怒火,所以才有執政們對王澤節製北伐的疑『惑』,轉向對肅清朝廷『奸』佞的決心。而他則與完顏宗弼又做了一次交易,或者可以說是一次欺騙,至於什麽交易,隻有他、完顏宗弼和李長秋、李墨涵四人知道內情,而真正的、最重要的內情隻有他與完顏宗弼知道,連李長秋和李墨涵也不知道交易的最終底線倒底是什麽!
王澤麵臨的壓力也很大,李綱等宰執大臣也是同樣,誰都知道迎回太妃韋氏的事情沒有朝廷宰執大臣的統一,決不可能由一個人有能力做到,就是王澤也不太可能憑借一人之力幹冒天下之大不韙。
所以士人的非議在重點光顧康王趙構的同時,也如浪濤般地撲向朝廷的執政大臣,連台諫官也壓抑不住蠢蠢欲動要彈劾執政,禦史中丞李正民更是當殿要求王澤解釋,言辭非常之犀利,把王澤駁斥的險些下不了台。所幸的是宰執大臣們仍然抱成一團,除李綱婉言勸退李正民之後,大家以沉默堅決地抵製朝野的壓力,而且內廷中的執政太皇太後和執政太後也宣詔支持宰執大臣,除了對禦史台和朝野大臣彈劾的折子一律留中,還以小皇帝的名義下詔平息朝野議論。
這次兩國之間的政治交易的辦事效率很快,僅僅剛剛三月份,奉送太妃的車駕到了濮州交接,宣撫司幹辦公事李長秋最為朝廷在沿河最高職事的軍政長官,他在接到朝廷檄文後親自前去迎接,而朝廷檄文傳令迎候官吏以最快的速度,水路並進以最短的時間把韋氏送往行在,而且沿途必須要妥善照料好韋氏的起居。
無論非議怎樣滿天飛,但能夠迎回太上皇帝的妃子、當今唯一一位藩王的嫡母,都是朝廷的一件大事。雖然 韋氏的身份還不能勞動執政、尚書去迎候,但趙構做為主管宗人的大宗正,自然是他和提舉內務府事、翰林學士洪皓、禮部侍郎李光二人前去迎候,令趙構感到意外的是許翰以班直侍衛已歸內務府,國家多事之秋大內須防衛不可輕動,太上太妃鳳駕須兵甲護衛故,遣樞密院都承旨王崇仙率樞密院侍衛司一幹兵將前往。
感到意外是意外,去還是得去的。三月十五日,天氣已經熱了起來,趙構與洪皓、李光、王崇仙三人在揚州揚子鎮迎候韋氏的下了船,匆匆二十年的時光,韋氏已經由一名三十多的『婦』人成為了五十開外近六旬的老詘,母子相見自然是有一番上心的淚,而且是毫不顧眾人的麵前,雖說有些失禮卻在人情之中,而且母子相見的淒涼情形著實令旁人不勝悲涼,連一向一本正經的洪皓、李光二人亦是被打動的淚珠打轉。
當母子二人止住悲痛之後,洪皓、李光、王崇仙三人才上來見禮,他們三人都是朝廷大臣,韋氏身為龍德宮妃子自然不敢托大,不敢受他們的望塵之禮,一一溫言回禮。
王崇仙卻不合時宜地『插』上一句道:“太妃和福國大長公主同隨徽聖皇帝北狩,不想境遇卻竟天壤之別,大長公主回朝已有十餘年,太妃自今才得歸鄉。。。。。。。”
韋氏的臉『色』當即就變了幾變,嘴唇不住地顫抖,整個身子亦是微微發顫不已。趙構當即就大為不滿,暗罵王崇仙哪壺不開提哪壺,一開口就是提起韋氏的傷心事,洪皓、李光二人亦是暗罵王崇仙是個糊塗蛋。
當趙構臉『色』鐵青想要叱責王崇仙時,卻不料韋氏脫口道:“王大人這是哪裏話,哀家隨上皇北狩雖然曆經艱辛,但始終陪伴在上皇身邊,柔福被訛魯觀納去後曆經磨難,訛魯觀事敗伏誅她幾經流離,早就在綄衣局不堪淩辱而亡,怎能說她先到了十餘年?難怪女真人都在笑話朝廷,說是朝廷買錯了顏子。哀家是親眼看著柔福死去,並為她舉辦葬禮的,當時真是心都碎了。。。。。。。。。。。”
此言經韋氏說出口,洪皓、李光連同趙構無不大吃一驚、人人都背脊發涼,他們第一個念頭就是福國長公主是個冒牌貨,欺騙了朝廷、安享富貴十餘年。
在錯愕之後,趙構在驚訝之餘忽然想起了什麽,猛然轉首詫異地望著毫無表情的王崇仙,感到此事實在有點怪異,為何當此時機朝廷要冒著天下之大不違迎回無關輕重的太妃,李長秋身為宣撫司重臣為何要親自前去迎接,而做為樞密院都承旨的王崇仙為何也被派來,並且有搶先說了這句不應該他說的話,其中倒底有何玄機?幾日來的氣氛透著詭異的意味,朝廷宰執們這一次團結的有點反常,令人耐以尋味,但時間不容許他耽擱多想。
李光驚懼的目光轉向趙構和洪皓,惶惶地道:“大王是大宗正、洪大人主管內務府,太妃之言還望二位主持。”
洪皓亦是官場『摸』打滾爬幾十年了,豈能不知其中利害,他哪裏敢接這招,在暗罵李光這個滑頭之後,惶然道:“大王身為大宗正事,此皇家事理應大王做主。”
趙構不滿地瞟了洪皓一眼,同樣在心中暗罵洪皓老滑頭,但他心事重重不想再多說,便道:“太妃旅途勞頓,此時還是回行在後再說不辭。”
王崇仙冷冷地瞥了趙構一眼,淡淡地笑道:“一切但憑大王處置。”
之後的事情可想而之,由於是龍德宮妃子的斷言,證明了福國長公主乃『奸』人冒充,朝野上下一片嘩然,朱影當即大為驚怒,宣詔拿福國長公主下獄,並遣宗正寺、內務府、刑部、大理寺團審,宣詔一定要理清此事的來龍去脈,維護皇家的尊嚴。根本用不了幾天時間,福國長公主終於承認自己是一個女尼,當年路遇一個舊時流落民間的宮人,驚訝她長的和柔福帝姬很像,便把當年宮中的瑣事高於她所知。於是她就心生非分之想,這才引出了當年的那段認公主的往事,誰人不想富貴一生呢?
案情真相大白,引起朝野一片嘩然,王澤等執政大臣立即上書要對假公主繩之以法,朱影和太後韓氏也沒有遲疑,她們在此接見了韋太妃後,下詔把偽福國大長公主剝奪一切賜號、封賞,立即火煉而死。
駙馬都尉高世榮可就慘了,當真相大白之際,市井坊巷間便流傳調侃他的話:“向來都尉恰如彌勒降生時;此去人間,又到如來吃粥處。”極度的尷尬令他抬不起頭來,簡直就成了人家取笑的對象,又無法反駁,隻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幾乎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整天多在府邸中唉聲歎氣。
王澤和李綱再度出麵,建議朝廷仍然承認高世榮的駙馬都尉身份,由於已經亡故的柔福帝姬未曾婚嫁,不如將錯就錯令高世榮和已故的帝姬結成陰魂,改封早就仙逝的柔福帝姬為燕代國大長公主,高世榮仍然享有駙馬都尉的待遇,並加封他為節度觀察留後,以安撫其心,也全了當年他盡忠王事的忠心。
王澤的這種做法被人稱之為仁義,雖然對高世榮而言尷尬依舊,但畢竟他娶的是當年的柔福帝姬,既然帝姬已經死去,他的夫人仍然不變,也算是勉強說的過去。能夠避免高家的進一步尷尬,令暫停北伐的非議聲稍稍弱了幾分,大家的興趣都被真假柔福帝姬案吸引去了。
但是,民間仍然有異議傳出,開始對韋太妃的話表示質疑,既然太妃常伴徽聖左右,而柔福帝姬撚轉於女真貴酋之間,說是親眼所見柔福之死,於情於理似乎有點說不通,還有人傳言太妃在北方早就是完顏宗賢的**玩物,真沒可能見到柔福帝姬。當然,還有更多的疑慮,但在主流意識已經定下來之後,這些質疑都拿不上台麵,沒有得到多少重量級人物的認同。
在事情結案之後,內廷下詔封韋氏為徽聖龍德宮太皇太妃,專門建行宮由韋氏居住,以應用度由內務府按太皇太後成例供給。這一道昭旨給足了韋氏和趙構麵子,如按皇家製度來定製,韋氏不過是妃子、親王之母,其待遇供給用度根本不能和太皇太後相提並論,雖然有些過份,但朝野上下好評如『潮』,畢竟行在的皇室人已經不多了,康王一支是徽聖僅存兩支中的望族,給予較為優厚的待遇也算是朝廷的恩德。
更引人矚目的是,王澤率朝廷執政大臣拜竭了太皇太妃,趙構隻是冷眼看著這一切,除了禮節之外並沒有說過多的話,此事在他心中已經跟明鏡似地雪亮。
原來王澤私下和李綱等執政坦誠不公地擺明目前的形勢,並隱含地質疑福國長公主的真實『性』,不僅令眾位執政在權衡內憂外患之下,必須做出攘外必先安內的決心,而且引起了他們的皇室血脈必須澄清,決不能讓『奸』人得逞的怒火,所以才有執政們對王澤節製北伐的疑『惑』,轉向對肅清朝廷『奸』佞的決心。而他則與完顏宗弼又做了一次交易,或者可以說是一次欺騙,至於什麽交易,隻有他、完顏宗弼和李長秋、李墨涵四人知道內情,而真正的、最重要的內情隻有他與完顏宗弼知道,連李長秋和李墨涵也不知道交易的最終底線倒底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