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準備怎麽做?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是從古至今的規矩。他們欠了王府的租子,就得給,我去那就是收債的啊。”
“可是本……我聽人說過,當年春秋時有所謂千金買義之事,難道楊儀正不準備效法古人,也來這麽一手?”
“你年紀不大,書倒是看的不少,這事也知道?”楊承祖看看他“你啊,不能隻讀書,要看看眼下的形式。現在又不是春秋時代,而是大明天下了。寧藩在江西造反,這個時候搞什麽千金買義,信不信地方官走個折子上去,說是謀圖不軌啊。”
楊承祖似乎也來了興趣,對蔣大郎道:“讀書是好事,但是死讀書,就是壞事了。講仁義是好事,但是不分場合的講仁義,那就是蠢。現在做賢王是沒用的,有用的,是做一個能搞到錢的王爺。前線在打仗,糧食是硬通貨,米價一直在漲。那些莊頭為什麽不交租?還不是希望把糧食可以賣出去,賺一筆大錢?就算王府免了他們的租子,那些莊戶難道會得到好處麽?並不會,最後得利的,還是那些莊頭。”
“夫子們說,不能與民爭利,要體恤下民,楊儀正怎麽看?”
“他們說這話,如果拿出來看,是沒錯的。不過要看的是,他們說的民是誰。不是說是個人,就是他們眼裏的民的。他們所謂的民,是士紳,是地主,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麵子的體麵人,真正的泥腿子,在他們眼裏連人都不算,也就別想著往民堆裏混了。”
“你看啊,今年在打仗麽,又有外四家軍南下,難民肯定會多。按著我在河南的經驗,這波難民又夠受的。城裏到時候肯定有人哄抬米價,借機大發其財,王府手裏必須有充足的米,保證自己不挨餓。否則的話,一進一出,損失就大了。王府如果有糧食,不管是拿出來平糶,還是直接開粥場賑濟,都能安撫民心。可是如果把糧食放到市場上自由貿
易,那些難民就隻能等著餓死。永遠不要相信商人的良心,也不要相信鄉紳的節操,能信的過的,隻有官府。如果官府信不過,那鄉紳隻會更爛。”
“儀正這話,與我平時聽的夫子的說法,不大相同啊。他們總是讓我要相信士紳,相信這些財主的。就像本地這些望族大戶一樣,有很多都是善人,遇到災年,也會賑濟的。也許那些莊頭,真的有困難?”
“本地當然有善人了,可是他們一方麵開幾個粥場,一方麵把更多的人逼的走投無路,隻好賣房賣田。這到底何為善,何為惡,說不清楚的。也沒必要說清楚,隻知道,不要信他們就是了。為了利益,他們可能會做一些好事,但是說他們有良心,還是算了吧。說到困難,每個人都有困難啊,比如那些佃戶,他們就也有困難。他們交不出租子會怎麽樣?難道莊頭會說,租子不用交了,明年再補上?顯然不會啊,交不出租,就要借貸,借貸還要算利息,如果還不上利息,就要典妻賣子,很慘的。這些莊頭們的困難或許有,不過跟王府無關。”
“那王府在本地的名聲,難道就不要了?”
“名聲當然要,不過利益也得要。”楊承祖笑了笑“所以這次出來收租子的是我,而不是王府的直係子弟。我先把賦稅收上來,然後呢,王府的人再出麵,宣布一下,這些壞事都是我做的,並非王府的授意。再宣布一下減免一些人的債務,或者再押著我打一頓杖,宣布罰俸啊,降職什麽的。百姓麽,具體的細節不會知道,他們隻會知道王府確實是好的,我是奸的。王府的名聲不會變差,利益也不會受到損失,你看這生意多好?再說眼下這個時候,名聲差點,真的不是壞事。”
“儀正,你這說的似乎不是聖人之道,而是權術?”
“沒錯,就是權術。這些東西,那些教書先生可不會教給你們,就連王府裏的世子也未
必學的到,可是要想當好一個王爺,學一百句聖人之言,也沒有學一點權術有用,記住這點,有好處的。”
蔣大郎聽著楊承祖的分說,眼睛越發的亮了“儀正,如果權術那麽有用,為什麽夫子們教書時都不教呢?夫子們講課時,隻會講聖人之學,講教化,但絕對不會講權術。世子殿下那邊,是不是才能學權術?”
“一樣,世子和你沒什麽區別,都隻能學聖人之學。因為夫子們並不希望你們懂得權術,當然,也有些夫子自己,同樣未必懂得權術。讀書讀壞了腦殼的人,也是有的。”
“那你是說,那些聖人之言,是沒用的?”
“我從沒那麽說過,聖人之言當然有用,不過是分誰對什麽人有用。如果你是聖人,我也是聖人,那麽教化啊,德行啊,這些東西就有用了。我要名聲,你也要名聲,大家做事就得守著點底線,這時候你用那些規矩教化來用,我就要聽。可是天下又有幾個聖人?大多數人需要守的,是規矩。而規矩,是要靠力量,才能維係的。用力量維係推行的規矩,就注定不是適用在聖人身上的,也就注定不是永遠光明正大。”
“世上本來就沒有兩全之法,既想要王府開心,又想要那些莊頭佃戶也開心,這是不可能的。聖人之學,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最後就隻能屈王府而就佃戶。說起來,也不算就了佃戶,而是屈了王府,肥了那些莊頭,這種生意,不能做的。這也不叫做好事,隻叫助紂為虐。而權術,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隻要有人背鍋就好了。讀書人希望維係聖人之學,這也不是壞事,如果有朝一日,真能像他們說的那樣,人人都知道禮儀,懂得榮辱,自覺的遵紀守法,那就最好不過了。不過這個太遠,眼下根本做不到,現在需要的,就是得讓他們明白,違反了規矩,
對王府不夠忠心,就要受到懲罰。”
“可是本……我聽人說過,當年春秋時有所謂千金買義之事,難道楊儀正不準備效法古人,也來這麽一手?”
“你年紀不大,書倒是看的不少,這事也知道?”楊承祖看看他“你啊,不能隻讀書,要看看眼下的形式。現在又不是春秋時代,而是大明天下了。寧藩在江西造反,這個時候搞什麽千金買義,信不信地方官走個折子上去,說是謀圖不軌啊。”
楊承祖似乎也來了興趣,對蔣大郎道:“讀書是好事,但是死讀書,就是壞事了。講仁義是好事,但是不分場合的講仁義,那就是蠢。現在做賢王是沒用的,有用的,是做一個能搞到錢的王爺。前線在打仗,糧食是硬通貨,米價一直在漲。那些莊頭為什麽不交租?還不是希望把糧食可以賣出去,賺一筆大錢?就算王府免了他們的租子,那些莊戶難道會得到好處麽?並不會,最後得利的,還是那些莊頭。”
“夫子們說,不能與民爭利,要體恤下民,楊儀正怎麽看?”
“他們說這話,如果拿出來看,是沒錯的。不過要看的是,他們說的民是誰。不是說是個人,就是他們眼裏的民的。他們所謂的民,是士紳,是地主,是那些有身份有地位有麵子的體麵人,真正的泥腿子,在他們眼裏連人都不算,也就別想著往民堆裏混了。”
“你看啊,今年在打仗麽,又有外四家軍南下,難民肯定會多。按著我在河南的經驗,這波難民又夠受的。城裏到時候肯定有人哄抬米價,借機大發其財,王府手裏必須有充足的米,保證自己不挨餓。否則的話,一進一出,損失就大了。王府如果有糧食,不管是拿出來平糶,還是直接開粥場賑濟,都能安撫民心。可是如果把糧食放到市場上自由貿
易,那些難民就隻能等著餓死。永遠不要相信商人的良心,也不要相信鄉紳的節操,能信的過的,隻有官府。如果官府信不過,那鄉紳隻會更爛。”
“儀正這話,與我平時聽的夫子的說法,不大相同啊。他們總是讓我要相信士紳,相信這些財主的。就像本地這些望族大戶一樣,有很多都是善人,遇到災年,也會賑濟的。也許那些莊頭,真的有困難?”
“本地當然有善人了,可是他們一方麵開幾個粥場,一方麵把更多的人逼的走投無路,隻好賣房賣田。這到底何為善,何為惡,說不清楚的。也沒必要說清楚,隻知道,不要信他們就是了。為了利益,他們可能會做一些好事,但是說他們有良心,還是算了吧。說到困難,每個人都有困難啊,比如那些佃戶,他們就也有困難。他們交不出租子會怎麽樣?難道莊頭會說,租子不用交了,明年再補上?顯然不會啊,交不出租,就要借貸,借貸還要算利息,如果還不上利息,就要典妻賣子,很慘的。這些莊頭們的困難或許有,不過跟王府無關。”
“那王府在本地的名聲,難道就不要了?”
“名聲當然要,不過利益也得要。”楊承祖笑了笑“所以這次出來收租子的是我,而不是王府的直係子弟。我先把賦稅收上來,然後呢,王府的人再出麵,宣布一下,這些壞事都是我做的,並非王府的授意。再宣布一下減免一些人的債務,或者再押著我打一頓杖,宣布罰俸啊,降職什麽的。百姓麽,具體的細節不會知道,他們隻會知道王府確實是好的,我是奸的。王府的名聲不會變差,利益也不會受到損失,你看這生意多好?再說眼下這個時候,名聲差點,真的不是壞事。”
“儀正,你這說的似乎不是聖人之道,而是權術?”
“沒錯,就是權術。這些東西,那些教書先生可不會教給你們,就連王府裏的世子也未
必學的到,可是要想當好一個王爺,學一百句聖人之言,也沒有學一點權術有用,記住這點,有好處的。”
蔣大郎聽著楊承祖的分說,眼睛越發的亮了“儀正,如果權術那麽有用,為什麽夫子們教書時都不教呢?夫子們講課時,隻會講聖人之學,講教化,但絕對不會講權術。世子殿下那邊,是不是才能學權術?”
“一樣,世子和你沒什麽區別,都隻能學聖人之學。因為夫子們並不希望你們懂得權術,當然,也有些夫子自己,同樣未必懂得權術。讀書讀壞了腦殼的人,也是有的。”
“那你是說,那些聖人之言,是沒用的?”
“我從沒那麽說過,聖人之言當然有用,不過是分誰對什麽人有用。如果你是聖人,我也是聖人,那麽教化啊,德行啊,這些東西就有用了。我要名聲,你也要名聲,大家做事就得守著點底線,這時候你用那些規矩教化來用,我就要聽。可是天下又有幾個聖人?大多數人需要守的,是規矩。而規矩,是要靠力量,才能維係的。用力量維係推行的規矩,就注定不是適用在聖人身上的,也就注定不是永遠光明正大。”
“世上本來就沒有兩全之法,既想要王府開心,又想要那些莊頭佃戶也開心,這是不可能的。聖人之學,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最後就隻能屈王府而就佃戶。說起來,也不算就了佃戶,而是屈了王府,肥了那些莊頭,這種生意,不能做的。這也不叫做好事,隻叫助紂為虐。而權術,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隻要有人背鍋就好了。讀書人希望維係聖人之學,這也不是壞事,如果有朝一日,真能像他們說的那樣,人人都知道禮儀,懂得榮辱,自覺的遵紀守法,那就最好不過了。不過這個太遠,眼下根本做不到,現在需要的,就是得讓他們明白,違反了規矩,
對王府不夠忠心,就要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