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有不少三國迷對於細節方麵較為關注,而曆史的魅力也往往就在於細節,因而我也較為關注這些細節。當然,有時候我們所推測出來的東西,往往可能就隻是推測,算不得是事實。然而,若沒有對曆史的推測,那麽我們就無法得知,那時的人們究竟想要對後人訴說些什麽。說起來,大概從我六、七歲接觸演義開始,認識三國至今已有十幾年了,但真正開始專注於史書也是四年前的事,因而資曆還是比較淺的。閑話說的多了,接下來咱們言歸正傳。
這年四月份,董卓抵達長安,公卿全都在他的車駕前跪拜。就在這個時候,卻發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董卓問禦史中丞皇甫嵩說:“皇甫義真,你看到我回來了,難道不害怕嗎?”
董卓會這樣問,其實是有原因的。早先他們二人一起平西涼叛亂之時,就因為意見不合而結過梁子。而此時董卓突然這樣問,也不知是否故意想在皇甫嵩跟前顯擺一下,讓對方自認為不如自己。
皇甫嵩又哪能不懂他的意思,便說:“若明公以仁德輔佐朝廷,我高興還來不及呢,又有什麽好害怕的?倘若隨意殺戮,濫施刑罰,則天下人都會感到害怕,又豈獨我一人乎?”董卓聽了他的話,不禁一時默然。
也許是董卓意識到了自己先前所犯下的過錯,所以他開始有所反省,讓司隸校尉查處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者,將之一律處死,並將家財充公。懂得反省固然是好事,可反省不到要害之處,隻做一些表麵文章,根本是無濟於事的。隻知查處別人的問題,而不知改正自己的過錯,又如何能讓他人歸心?於是乎,許多人彼此相互誣告,含冤死者數以千計。百姓惶恐不安,在路上相遇時隻敢以眼神示意。
事實證明,董胖子在政治方麵就是個憨貨,分明就不懂得治理國家,卻偏偏要來攙和一腳,最終把世道給弄了個亂七八糟。如此,不怪乎人家要詬罵他了。
在董卓退往長安以後,關東又發生了一些大事件。袁紹奪了韓馥的冀州。曹操與鮑信離開袁紹率軍前往東郡,打敗了正在進攻東郡的白繞部隊,接著袁紹舉薦曹操為東郡太守。匈奴單於於扶羅和張楊原本是歸附袁紹的,此時於扶羅劫卻持著張楊背叛了袁紹,率軍駐紮在黎陽。隨後,董卓任命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十月,董卓笞殺衛尉張溫。同月,青州黃巾軍進攻渤海,部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在東光縣以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之後黃巾軍丟棄輜重,逃奔渡河,又為公孫瓚所破,死者數萬,遭俘七萬餘人。漢獻帝劉協命侍中劉和秘密經武關去見其父,讓大司馬劉虞帶兵迎接自己回洛陽,繼而劉和先後為袁術、袁紹所扣留。而關東州郡間的相互兼並,便由此拉開了序幕。之後的事情,想來了解三國的人大都知道了,我就不再多作表述了。
公元192年正月,董卓派遣牛輔率軍駐紮在陝縣,牛輔派遣李傕、郭汜、張濟分三路進攻中牟,大破朱俊,並沿途搶掠陳留、潁川一帶,凡所過之地,燒殺擄掠,百姓幾乎死光。
史書上說,此時的董卓性情殘暴,憑喜好隨意殺人,部下將領言語稍有不妥,便會遭到當場殺害,致使人人自危。倘若這記載是真的,那他會為屬下所叛殺就不足為奇了。我們都知道人與人是相互的,即便有莫大的恩情也不能隨意虐殺,這是同類之間最基本的處事原則。否則,便要成為同類間的罪人,必將人人得而誅之。
董卓的殘暴行徑總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偶爾會遇到刺客暗殺的事情在所難免,對此董卓也難免感到很是自危。於是乎,他便挑了中郎將呂布來做自己的貼身侍衛,以策安全。想來董卓也知道呂布的個性,因而為了保證他對自己的順從,於是便發誓說會待他情同父子,並封予其都亭侯的爵位。這是屬於政治上的拉攏手段,而非是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包含有人倫的因素在內。說到這裏,我們順便說一說呂布的性格。程昱評價說呂布剛而無禮,說明呂布應該是一個性情剛直而不講究虛禮的人,這倒挺符合他寒家出身的性格。
就在董卓拉攏呂布的同時,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仆射士孫瑞以及尚書楊瓚等人,都正密謀要除掉董卓。說起來,王允等人之所以要除掉董卓,除了有董卓為人處事暴虐不仁的原因,多半也還有奪權的心思在內。封建時代的政治就是這樣,史書上所敘述的那些政治家本身的所作所為,其目的大都隻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已,與如今一些商家的想法,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所以說,真實的他們未必都像史書上所描述的那樣光輝正義。畢竟一個時代的國家體製,體現了那個時代掌權人的思想,僅從實施的製度,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他們的為人了。
史書說,董卓曾因為一件小事不合心意,而拔出手戟投擲呂布,呂布身手矯捷,避開了手戟。隨後呂布向董卓表示歉意,董卓這才息怒。而呂布卻從此怨恨上了董卓。董卓又常常讓呂布守衛中閣(內院的院門),呂布則與董卓的侍婢暗中偷情,之後害怕事情被董卓發覺,因而心裏感到不安。
其實,這又是欲蓋彌彰式的敘述。首先,董卓會因為什麽樣的小事,而對呂布做出擲戟這麽嚴重的事情?即便是董卓脾氣再壞,也不至於這麽蠻橫不講理吧?其次,與呂布偷情的那名侍婢又是誰,她有足夠的份量可以成為呂布背叛董卓的理由嗎?很顯然,即便將這兩個理由合在一起,依然還是顯得有些牽強。至於,呂布背叛董卓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麽,我們暫時不得而知。
關於這一段,我倒突然想戲說一下。我們都知道,貂蟬是羅貫中筆下的一個虛構人物,然而有學者考證說曆史上確有其人。雖然我不清楚憑什麽就斷定貂蟬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但我想羅貫中既然會在書中著重描寫這個角色,應該不會是空穴來風的。
據野史傳說,貂蟬和呂布同樣都是忻州人,並且兩人原本就認識。由於貂蟬出眾的姿色,大概在十五歲的時候被篩選進入了宮中。幾年之後,外戚與宦官爭權,何進為十常侍所殺,袁紹等人率兵攻打禁宮,迫使張讓等人裹挾少帝、陳留王逃走。由於宮中大亂,許多侍者便因亂逃離了宮廷,而貂蟬也在出逃之列,之後在宮外輾轉為王允所收納為歌姬。
說到這裏,順便解釋一下歌姬是什麽。歌姬不是一個職業,而是為主人提供娛樂服務的奴隸,與侍婢一樣都是可以被收入房中的。至於貂蟬是否像其他歌姬一樣有被王允收入房中,這個不大好說。不過看王允跟呂布的關係能走得那麽近,想來還是沒有的,要不然呂布又怎會跟王允的關係那麽親近呢?
倘若呂布與貂蟬早先就相識的話,那麽後麵的連環計就說不通了。要不然就是王允收留了貂蟬以後,等到局麵安定了下來,便又讓她回到了宮中繼續侍奉。而曆史上卻是發生過董卓****的事情的,因而從那時候開始,貂蟬就轉而成了董卓的侍婢。而這一說,倒似乎顯得更加合理。如董卓那般倒行逆施的人,呂布還肯一直跟隨他,想來還是跟貂蟬有一定關係的。
既然史書上說呂布會長期跟董卓的侍婢保持私通關係,如果不是呂布非常迷戀那名侍婢,就是他們早先就是情侶。在古代的禮法中,拋妻棄子是違反道德倫理的行為,是為世俗所不容的。於是乎,董卓會因為某件小事而對呂布下殺手,呂布會聽從王允的勸說而叛殺董卓,就顯得尤為合理了。
呂布和貂蟬兩人的事跡後來廣為流傳,為此民間還流傳出一句諺語叫作:米脂婆姨綏德漢。也不知這句諺語是從什麽時候流傳下來的,但聽著好像有那麽點兒意思。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這年四月份,董卓抵達長安,公卿全都在他的車駕前跪拜。就在這個時候,卻發生了一件奇妙的事情。董卓問禦史中丞皇甫嵩說:“皇甫義真,你看到我回來了,難道不害怕嗎?”
董卓會這樣問,其實是有原因的。早先他們二人一起平西涼叛亂之時,就因為意見不合而結過梁子。而此時董卓突然這樣問,也不知是否故意想在皇甫嵩跟前顯擺一下,讓對方自認為不如自己。
皇甫嵩又哪能不懂他的意思,便說:“若明公以仁德輔佐朝廷,我高興還來不及呢,又有什麽好害怕的?倘若隨意殺戮,濫施刑罰,則天下人都會感到害怕,又豈獨我一人乎?”董卓聽了他的話,不禁一時默然。
也許是董卓意識到了自己先前所犯下的過錯,所以他開始有所反省,讓司隸校尉查處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者,將之一律處死,並將家財充公。懂得反省固然是好事,可反省不到要害之處,隻做一些表麵文章,根本是無濟於事的。隻知查處別人的問題,而不知改正自己的過錯,又如何能讓他人歸心?於是乎,許多人彼此相互誣告,含冤死者數以千計。百姓惶恐不安,在路上相遇時隻敢以眼神示意。
事實證明,董胖子在政治方麵就是個憨貨,分明就不懂得治理國家,卻偏偏要來攙和一腳,最終把世道給弄了個亂七八糟。如此,不怪乎人家要詬罵他了。
在董卓退往長安以後,關東又發生了一些大事件。袁紹奪了韓馥的冀州。曹操與鮑信離開袁紹率軍前往東郡,打敗了正在進攻東郡的白繞部隊,接著袁紹舉薦曹操為東郡太守。匈奴單於於扶羅和張楊原本是歸附袁紹的,此時於扶羅劫卻持著張楊背叛了袁紹,率軍駐紮在黎陽。隨後,董卓任命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
十月,董卓笞殺衛尉張溫。同月,青州黃巾軍進攻渤海,部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在東光縣以南大破之,斬首三萬餘級。之後黃巾軍丟棄輜重,逃奔渡河,又為公孫瓚所破,死者數萬,遭俘七萬餘人。漢獻帝劉協命侍中劉和秘密經武關去見其父,讓大司馬劉虞帶兵迎接自己回洛陽,繼而劉和先後為袁術、袁紹所扣留。而關東州郡間的相互兼並,便由此拉開了序幕。之後的事情,想來了解三國的人大都知道了,我就不再多作表述了。
公元192年正月,董卓派遣牛輔率軍駐紮在陝縣,牛輔派遣李傕、郭汜、張濟分三路進攻中牟,大破朱俊,並沿途搶掠陳留、潁川一帶,凡所過之地,燒殺擄掠,百姓幾乎死光。
史書上說,此時的董卓性情殘暴,憑喜好隨意殺人,部下將領言語稍有不妥,便會遭到當場殺害,致使人人自危。倘若這記載是真的,那他會為屬下所叛殺就不足為奇了。我們都知道人與人是相互的,即便有莫大的恩情也不能隨意虐殺,這是同類之間最基本的處事原則。否則,便要成為同類間的罪人,必將人人得而誅之。
董卓的殘暴行徑總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偶爾會遇到刺客暗殺的事情在所難免,對此董卓也難免感到很是自危。於是乎,他便挑了中郎將呂布來做自己的貼身侍衛,以策安全。想來董卓也知道呂布的個性,因而為了保證他對自己的順從,於是便發誓說會待他情同父子,並封予其都亭侯的爵位。這是屬於政治上的拉攏手段,而非是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包含有人倫的因素在內。說到這裏,我們順便說一說呂布的性格。程昱評價說呂布剛而無禮,說明呂布應該是一個性情剛直而不講究虛禮的人,這倒挺符合他寒家出身的性格。
就在董卓拉攏呂布的同時,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仆射士孫瑞以及尚書楊瓚等人,都正密謀要除掉董卓。說起來,王允等人之所以要除掉董卓,除了有董卓為人處事暴虐不仁的原因,多半也還有奪權的心思在內。封建時代的政治就是這樣,史書上所敘述的那些政治家本身的所作所為,其目的大都隻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已,與如今一些商家的想法,在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所以說,真實的他們未必都像史書上所描述的那樣光輝正義。畢竟一個時代的國家體製,體現了那個時代掌權人的思想,僅從實施的製度,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他們的為人了。
史書說,董卓曾因為一件小事不合心意,而拔出手戟投擲呂布,呂布身手矯捷,避開了手戟。隨後呂布向董卓表示歉意,董卓這才息怒。而呂布卻從此怨恨上了董卓。董卓又常常讓呂布守衛中閣(內院的院門),呂布則與董卓的侍婢暗中偷情,之後害怕事情被董卓發覺,因而心裏感到不安。
其實,這又是欲蓋彌彰式的敘述。首先,董卓會因為什麽樣的小事,而對呂布做出擲戟這麽嚴重的事情?即便是董卓脾氣再壞,也不至於這麽蠻橫不講理吧?其次,與呂布偷情的那名侍婢又是誰,她有足夠的份量可以成為呂布背叛董卓的理由嗎?很顯然,即便將這兩個理由合在一起,依然還是顯得有些牽強。至於,呂布背叛董卓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麽,我們暫時不得而知。
關於這一段,我倒突然想戲說一下。我們都知道,貂蟬是羅貫中筆下的一個虛構人物,然而有學者考證說曆史上確有其人。雖然我不清楚憑什麽就斷定貂蟬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但我想羅貫中既然會在書中著重描寫這個角色,應該不會是空穴來風的。
據野史傳說,貂蟬和呂布同樣都是忻州人,並且兩人原本就認識。由於貂蟬出眾的姿色,大概在十五歲的時候被篩選進入了宮中。幾年之後,外戚與宦官爭權,何進為十常侍所殺,袁紹等人率兵攻打禁宮,迫使張讓等人裹挾少帝、陳留王逃走。由於宮中大亂,許多侍者便因亂逃離了宮廷,而貂蟬也在出逃之列,之後在宮外輾轉為王允所收納為歌姬。
說到這裏,順便解釋一下歌姬是什麽。歌姬不是一個職業,而是為主人提供娛樂服務的奴隸,與侍婢一樣都是可以被收入房中的。至於貂蟬是否像其他歌姬一樣有被王允收入房中,這個不大好說。不過看王允跟呂布的關係能走得那麽近,想來還是沒有的,要不然呂布又怎會跟王允的關係那麽親近呢?
倘若呂布與貂蟬早先就相識的話,那麽後麵的連環計就說不通了。要不然就是王允收留了貂蟬以後,等到局麵安定了下來,便又讓她回到了宮中繼續侍奉。而曆史上卻是發生過董卓****的事情的,因而從那時候開始,貂蟬就轉而成了董卓的侍婢。而這一說,倒似乎顯得更加合理。如董卓那般倒行逆施的人,呂布還肯一直跟隨他,想來還是跟貂蟬有一定關係的。
既然史書上說呂布會長期跟董卓的侍婢保持私通關係,如果不是呂布非常迷戀那名侍婢,就是他們早先就是情侶。在古代的禮法中,拋妻棄子是違反道德倫理的行為,是為世俗所不容的。於是乎,董卓會因為某件小事而對呂布下殺手,呂布會聽從王允的勸說而叛殺董卓,就顯得尤為合理了。
呂布和貂蟬兩人的事跡後來廣為流傳,為此民間還流傳出一句諺語叫作:米脂婆姨綏德漢。也不知這句諺語是從什麽時候流傳下來的,但聽著好像有那麽點兒意思。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