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與呂布合擊張燕,《三國誌》與《後漢書》的記載沒有多少區別,隻是《後漢書》記載的要詳細些:“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匹。布常禦良馬,號曰赤菟(音“塗”),能馳城飛塹,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然而,《資治通鑒》的記載卻不一樣:“燕精兵數萬,騎數千匹。紹與呂布共擊燕,連戰十餘日,燕兵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俱退。”
兩段記載的不同之處,主要就是一個兵力和結果的問題。前二者都說張燕有精兵一萬多,呂布及其健將衝鋒陷陣,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後者卻說張燕有精兵好幾萬,燕軍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自退兵。想來有的人會對這兩種結果表示很疑惑,認為兩種記載是自相矛盾的。其實這並不矛盾,因為前二者說的是細節,後者說的則是大局,當然也不排除前二者有隱瞞真實數據的嫌疑。
史書上說黑山軍號稱有百萬之眾,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但有精兵數萬,卻還是比較符合真實情況的。而所謂精兵,其實就是指武器精良、裝備齊全的部隊。袁紹與呂布雖然擊潰了張燕及四營匈奴屠各部落的兵馬,但是由於連日以來進行了好幾場大戰,部隊本身也十分的疲憊,加上常山的地形比較複雜,易守難攻,因而袁紹便沒有繼續追擊,而是下令撤退進行休整。而這樣的解釋,是比較合理的。
由於呂布作戰奮勇,為袁紹立下了不少功勞,《曹瞞傳》有記載,說當時的人們還口傳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這句諺語。對此,呂布難免就有功高蓋主的嫌疑,會受到袁紹的猜忌也不足為奇。畢竟,呂布的目的是要迎漢獻帝東歸洛陽,而袁紹的目的卻是要自立一番霸業,二人的意圖是完全衝突的,袁紹在利用完了呂布,自然要將之除掉的。
然而,關於這段記載,兩版正史的敘述卻又是不大一樣的。《三國誌》說:“而求益兵觽(音“西”,兵觽即部隊),將士鈔掠,紹患忌之。布覺其意,從紹求去。”《後漢書》則說:“布既恃其功,更請兵於紹,紹不許,而將士多暴橫,紹患之。布不自安,因求還洛陽。”
兩個版本的敘述不同之處在於,前者說呂布因為放縱將士搶掠百姓,引起了袁紹的不滿,呂布感到心裏不安,便向袁紹請求離去;後者則說呂布請求袁紹撥些兵馬給自己,袁紹不肯,呂布手下的將士便因而蠻橫無理,令袁紹感到不滿,呂布心裏感到不安,便表示要回洛陽去。
其實,最初記錄這段曆史的《英雄記》裏,卻有著另外一番記載:“呂布詣袁紹,紹患布。布求還洛,紹假布司隸校尉。外言當遣,內欲殺布。”
《英雄記》裏有三段關於這件事情不全然一樣的記載,然而卻沒有一段說呂布是因為縱兵抄掠,引起了袁紹不滿的。而《後漢書》、《資治通鑒》都采取了《英雄記》裏的敘述。呂布既受他人讚譽,又如何會縱兵搶掠?所以說,《三國誌》裏說他縱兵抄掠,不過汙蔑之辭而已。
其實,無論哪個版本的敘述,其理由都顯得有些牽強。如呂布那樣既武藝高強、能征善戰,且又受世人讚譽的人,要麽會受到信賴和倚重,要麽會受到猜疑和忌憚。其結果隻會是這兩種,斷不會有第三種可能。
呂布向袁紹請兵不成,又發覺袁紹猜忌自己,於是乎就明智地選擇了離開。然而,袁紹卻偏偏對他不放心,便派了三十六名身著盔甲的精壯武士遣送呂布,並交代他們要暗中除掉呂布。這件事情隨即被呂布發覺後,便讓人假扮自己在帳中彈箏,然後悄悄溜走。半夜的時候,武士們襲擊了呂布的營帳,將帳篷和床全都砍壞,然後回去向袁紹稟報說呂布已死。到了第二天,袁紹得知呂布還活著,便立即下令關閉城門。誰知,這時呂布已經率領屬下離開了。袁紹心下擔心日後呂布壯大起來會成為禍患,便又命令部下趕緊去追殺。然而,眾人在追上呂布之後,卻都對其感到畏懼不已,沒有人敢朝前逼近。而後,呂布率眾離去。
看到以上這段史料,想來許多喜歡呂布的三國迷該激動了。其實,羅貫中之所以會把呂布描寫的那麽威猛驍勇,主要就是基於兩個理由:一是呂布能以數十騎擊破張燕的萬餘精銳;二是袁紹屬下的軍士追殺呂布卻皆莫敢近。
史書說,呂布離開袁紹後,再次依附了張楊。對此,有史學家認為是不實的。其實,呂布在離開袁紹之後,便直接投奔了陳留太守張邈,而非隻是途經陳留。
張邈的為人頗為忠厚,向來都是比較仗義的。曹操在東征陶謙的時候,曾囑咐家小如果自己沒能生還歸來,他們可以去依附張邈。呂布想來也是聽過張邈的名聲,所以才想到他那裏去碰碰運氣。不成想,張邈這人也確實忠厚,便決定助呂布一臂之力。因而,二人後來才會握手盟誓。後來,這事被袁紹給知道了,心裏頭頗為顧慮,便授意曹操將張邈殺掉。對此曹操卻予以拒絕說:“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奈何自相危也?”
呂布前來投奔張邈,想來曹操也挺高興的。從官階上來說,張邈分屬曹操的下官,呂布投奔張邈也就等於是投奔曹操。若能得呂布及其屬下一幹驍將相助,曹操又豈會不高興呢?
《三國誌》又說:“傕、汜患之,更下大封詔書,以布為潁川太守。”搞不清楚有沒有這回事,假如有的話,那麽《資治通鑒》應該有收錄才是,大概司馬光不認為有這回事吧。既然如此,那麽陳壽又為什麽要這樣寫呢?對此,我也一時無從揣測。
隨後,曹操讓泰山太守應劭去接應自己的父親曹嵩前來兗州,不料卻在華縣與費縣的交界處遭到陶謙一個別部將領的襲擊,曹嵩及其小兒子曹德被殺。到了秋天,曹操出兵攻打陶謙,連克十餘城,攻至彭城時,與陶謙本部展開大戰,陶謙戰敗,逃至郯縣固守。
從資料裏可以看出,曹操部隊的戰鬥力也是比較強悍的,竟然可以連續攻克十餘座城池,還打得陶謙放棄了彭城,跑到郯縣固守。當然,也不排除呂布等人也在曹操的部隊裏助戰的可能。
後來曹操圍攻郯縣不下,便繞道攻取慮縣、睢陵、夏丘三縣,過往皆屠之,雞犬不留,城池荒廢不再有行人過往。按說,以曹操的行事作風,應是不會做出這種事情的。有人則認為那並非是曹操的本意,而是他屬下的那幫青州兵的所作所為,隻是曹操對他們約束不住。這種過於隱晦的事情我也搞不大清楚,連陳壽在《三國誌》裏也說所過多屠戮,想來這事還是假不了的。
說到這裏要順便提一點,先前青州黃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兩度為公孫瓚所破,先後被斬受俘十好幾萬人。等到後來進攻兗州的時候,居然又增加到百萬之眾,這樣龐大的人數也不知是怎麽聚集起來的。想來,也許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吧。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兩段記載的不同之處,主要就是一個兵力和結果的問題。前二者都說張燕有精兵一萬多,呂布及其健將衝鋒陷陣,連戰十餘日,遂破燕軍。後者卻說張燕有精兵好幾萬,燕軍死傷雖多,紹軍亦疲,遂各自退兵。想來有的人會對這兩種結果表示很疑惑,認為兩種記載是自相矛盾的。其實這並不矛盾,因為前二者說的是細節,後者說的則是大局,當然也不排除前二者有隱瞞真實數據的嫌疑。
史書上說黑山軍號稱有百萬之眾,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但有精兵數萬,卻還是比較符合真實情況的。而所謂精兵,其實就是指武器精良、裝備齊全的部隊。袁紹與呂布雖然擊潰了張燕及四營匈奴屠各部落的兵馬,但是由於連日以來進行了好幾場大戰,部隊本身也十分的疲憊,加上常山的地形比較複雜,易守難攻,因而袁紹便沒有繼續追擊,而是下令撤退進行休整。而這樣的解釋,是比較合理的。
由於呂布作戰奮勇,為袁紹立下了不少功勞,《曹瞞傳》有記載,說當時的人們還口傳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這句諺語。對此,呂布難免就有功高蓋主的嫌疑,會受到袁紹的猜忌也不足為奇。畢竟,呂布的目的是要迎漢獻帝東歸洛陽,而袁紹的目的卻是要自立一番霸業,二人的意圖是完全衝突的,袁紹在利用完了呂布,自然要將之除掉的。
然而,關於這段記載,兩版正史的敘述卻又是不大一樣的。《三國誌》說:“而求益兵觽(音“西”,兵觽即部隊),將士鈔掠,紹患忌之。布覺其意,從紹求去。”《後漢書》則說:“布既恃其功,更請兵於紹,紹不許,而將士多暴橫,紹患之。布不自安,因求還洛陽。”
兩個版本的敘述不同之處在於,前者說呂布因為放縱將士搶掠百姓,引起了袁紹的不滿,呂布感到心裏不安,便向袁紹請求離去;後者則說呂布請求袁紹撥些兵馬給自己,袁紹不肯,呂布手下的將士便因而蠻橫無理,令袁紹感到不滿,呂布心裏感到不安,便表示要回洛陽去。
其實,最初記錄這段曆史的《英雄記》裏,卻有著另外一番記載:“呂布詣袁紹,紹患布。布求還洛,紹假布司隸校尉。外言當遣,內欲殺布。”
《英雄記》裏有三段關於這件事情不全然一樣的記載,然而卻沒有一段說呂布是因為縱兵抄掠,引起了袁紹不滿的。而《後漢書》、《資治通鑒》都采取了《英雄記》裏的敘述。呂布既受他人讚譽,又如何會縱兵搶掠?所以說,《三國誌》裏說他縱兵抄掠,不過汙蔑之辭而已。
其實,無論哪個版本的敘述,其理由都顯得有些牽強。如呂布那樣既武藝高強、能征善戰,且又受世人讚譽的人,要麽會受到信賴和倚重,要麽會受到猜疑和忌憚。其結果隻會是這兩種,斷不會有第三種可能。
呂布向袁紹請兵不成,又發覺袁紹猜忌自己,於是乎就明智地選擇了離開。然而,袁紹卻偏偏對他不放心,便派了三十六名身著盔甲的精壯武士遣送呂布,並交代他們要暗中除掉呂布。這件事情隨即被呂布發覺後,便讓人假扮自己在帳中彈箏,然後悄悄溜走。半夜的時候,武士們襲擊了呂布的營帳,將帳篷和床全都砍壞,然後回去向袁紹稟報說呂布已死。到了第二天,袁紹得知呂布還活著,便立即下令關閉城門。誰知,這時呂布已經率領屬下離開了。袁紹心下擔心日後呂布壯大起來會成為禍患,便又命令部下趕緊去追殺。然而,眾人在追上呂布之後,卻都對其感到畏懼不已,沒有人敢朝前逼近。而後,呂布率眾離去。
看到以上這段史料,想來許多喜歡呂布的三國迷該激動了。其實,羅貫中之所以會把呂布描寫的那麽威猛驍勇,主要就是基於兩個理由:一是呂布能以數十騎擊破張燕的萬餘精銳;二是袁紹屬下的軍士追殺呂布卻皆莫敢近。
史書說,呂布離開袁紹後,再次依附了張楊。對此,有史學家認為是不實的。其實,呂布在離開袁紹之後,便直接投奔了陳留太守張邈,而非隻是途經陳留。
張邈的為人頗為忠厚,向來都是比較仗義的。曹操在東征陶謙的時候,曾囑咐家小如果自己沒能生還歸來,他們可以去依附張邈。呂布想來也是聽過張邈的名聲,所以才想到他那裏去碰碰運氣。不成想,張邈這人也確實忠厚,便決定助呂布一臂之力。因而,二人後來才會握手盟誓。後來,這事被袁紹給知道了,心裏頭頗為顧慮,便授意曹操將張邈殺掉。對此曹操卻予以拒絕說:“孟卓,親友也,是非當容之。今天下未定,奈何自相危也?”
呂布前來投奔張邈,想來曹操也挺高興的。從官階上來說,張邈分屬曹操的下官,呂布投奔張邈也就等於是投奔曹操。若能得呂布及其屬下一幹驍將相助,曹操又豈會不高興呢?
《三國誌》又說:“傕、汜患之,更下大封詔書,以布為潁川太守。”搞不清楚有沒有這回事,假如有的話,那麽《資治通鑒》應該有收錄才是,大概司馬光不認為有這回事吧。既然如此,那麽陳壽又為什麽要這樣寫呢?對此,我也一時無從揣測。
隨後,曹操讓泰山太守應劭去接應自己的父親曹嵩前來兗州,不料卻在華縣與費縣的交界處遭到陶謙一個別部將領的襲擊,曹嵩及其小兒子曹德被殺。到了秋天,曹操出兵攻打陶謙,連克十餘城,攻至彭城時,與陶謙本部展開大戰,陶謙戰敗,逃至郯縣固守。
從資料裏可以看出,曹操部隊的戰鬥力也是比較強悍的,竟然可以連續攻克十餘座城池,還打得陶謙放棄了彭城,跑到郯縣固守。當然,也不排除呂布等人也在曹操的部隊裏助戰的可能。
後來曹操圍攻郯縣不下,便繞道攻取慮縣、睢陵、夏丘三縣,過往皆屠之,雞犬不留,城池荒廢不再有行人過往。按說,以曹操的行事作風,應是不會做出這種事情的。有人則認為那並非是曹操的本意,而是他屬下的那幫青州兵的所作所為,隻是曹操對他們約束不住。這種過於隱晦的事情我也搞不大清楚,連陳壽在《三國誌》裏也說所過多屠戮,想來這事還是假不了的。
說到這裏要順便提一點,先前青州黃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兩度為公孫瓚所破,先後被斬受俘十好幾萬人。等到後來進攻兗州的時候,居然又增加到百萬之眾,這樣龐大的人數也不知是怎麽聚集起來的。想來,也許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吧。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