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認為史書上敘述張邈、陳宮二人背叛曹操的理由是不實的,但一時間也不大能確定其真實的原因是什麽。這個原因確實不大好找,但若要按照本文的邏輯來看的話,這也隻是二人在追隨曹操和呂布之間,做出了他們自己的選擇而已。
然而,呂布跟曹操由原本的同一陣營,轉變為此時的對立陣營,其具體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估計,很大程度還是出在迎接漢獻帝東歸這件事情上,二人的意見起了衝突。兼顧曹操東征的時候又製造了一些屠戮事件,因而他們才會想到要篡奪兗州。這樣,一來可以阻止曹操將那種惡劣的行徑繼續發揚下去,二來可以發展自己的勢力早日迎接漢獻帝東歸。除此之外,我是想不到以張邈、陳宮的為人,還有什麽理由能使得他們背叛曹操了。
記得後來東郡太守臧洪被袁紹圍攻之時,他的同鄉陳琳曾寫信勸臧洪歸降。然而,臧洪的回信裏有這樣一段關鍵的話:“當初我在受命之時,自以為可以完成大事,共尊王室。誰知當我的本州受到攻擊,郡長官身陷於危難之際,我請求發兵救援,卻遭到拒絕,想要單獨出兵,卻又在辭行時被扣留,致使我的故主全家被害。我對故主的節義無以言表,難道還能顧全你我的友誼,再去損害忠孝的名聲嗎?因此我不得不強忍悲痛,揮戈拭淚,毅然與你決裂。行了孔璋(陳琳的字),你在境外謀求利益,我則為君親效命;你托身侍奉於盟主袁紹,我則為朝廷盡心盡力。你若說我將身死名滅,我則也笑你雖生而無聞。”
從臧洪說的話可以看出,先前的推測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不過,看曹操之前的作為,想來也是一個尊奉漢室的人。既然如此,那麽他們二人又為何不能達成一致呢?我想其關鍵的原因很可能出在袁紹的身上。
袁紹既然要除掉呂布,又讓曹操殺掉張邈,很顯然袁紹這人是不想迎接漢獻帝東歸的。而曹操與袁紹又是盟友,此時他的實力還不夠強大,多半還要受製於袁紹,因而曹操就暫時選擇了服從袁紹的意誌。也就是說,此時的曹操已然決擇要走奸雄之路了。這樣說也許會破壞他在曆史中的形象,但這確確實實是他的選擇。畢竟他不是呂布,看問題的角度跟呂布不一樣,因而他隻能依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自己要走的路。
呂布等人決定要謀取兗州之後,張邈便派了一個叫作劉翊(音“翼”)的親信,前往鄄城,說:“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應趕快供其軍糧。”對此,眾人都感到很是疑惑,隻有荀彧知道張邈將亂,趕忙布置軍隊準備防守,並遣人去召喚駐守在濮陽的東郡太守夏侯惇,率兵前來增援。
從這段資料裏可以看出,荀彧是知道呂布和曹操之間的衝突的,因而他才能立即判斷出呂布等人將要奪取兗州的計劃。由於曹操東征陶謙隻留下很少的兵馬駐守兗州,且曹操的家眷此時也都在鄄城裏,因而荀彧不得不趕緊調集夏侯惇趕來增援。至於荀彧又是怎麽知道他們要反叛的呢?估計,多半還是城中密謀的人機事不密,被荀彧給聽到了什麽風聲,或者是直接有人去告了密,因而他才能及時做好防備。
按照《三國誌》的敘述,夏侯惇率領輕兵趕往鄄城,半道上卻遭遇了呂布的部隊。兩軍交戰一陣後,呂布退還,繼而占領了濮陽。隨後呂布又遣軍士前去詐降,並趁機挾持了夏侯惇,軍中將士皆震恐。夏侯惇軍中有一個叫韓浩的人,義正言辭地將挾持夏侯惇的人給痛斥了一頓,隨後也不管夏侯惇的安危,便下令讓軍士們發動進攻,將之斬殺,夏侯惇便因而得以幸免。
這段敘述還挺戲劇的,但我想真實的情況應該不完全是這樣的。後來曹操知道了夏侯惇被挾持的事情,便對韓浩說:“卿此可為萬世法。”並立下軍令,凡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的,就按照那樣去做,無需顧慮人質。結果,後來就不再出現這種以人質相要脅的事情了。卻說曹操這樣做倒顯得無情了些,不過也正好表現出他絕不向威脅妥協的一種精神,這也許是他為什麽最後能夠轉敗為勝的一個原因。
說到轉敗為勝,想來可能有人就疑惑了,曹操幾時敗了?其實,兗州之戰,一開始曹操是被呂布打敗了的。因為袁紹擔心呂布壯大以後會成為自己的禍患,於是就撥了幾千兵給曹操,並且親自出動大軍征討呂布。本來呂布的兵就不多,又跟曹操打了三個多月,於是在袁、曹聯軍的聯合攻勢下,再加上當時兗州境內連續發生了大旱、蝗災,呂布雖然又堅持了一年多,但最終還是因為缺乏足夠的糧食被打敗了。我們都知道呂布在濮陽以反間計差點活捉曹操的事,這事不論史書還是演義都有敘述。也就是這一戰曹操被打得全軍覆沒,隻得跑去向袁紹求救。
試想一下,曹操都敗到全軍覆沒的地步了,在沒有外援資助的情勢下,他如何可以反敗為勝呢?所以說,史書不是用來書寫真實的曆史的,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喜歡三國的人們,可曾想過自己一直都在被三國所欺騙著,是否覺得這挺可悲的?也許有人開始頓悟,為何這世上成功的人總那麽少,失敗的人總那麽多?隻因失敗的人總活在欺騙裏,不肯幡然醒悟罷了。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然而,呂布跟曹操由原本的同一陣營,轉變為此時的對立陣營,其具體的原因究竟是什麽呢?估計,很大程度還是出在迎接漢獻帝東歸這件事情上,二人的意見起了衝突。兼顧曹操東征的時候又製造了一些屠戮事件,因而他們才會想到要篡奪兗州。這樣,一來可以阻止曹操將那種惡劣的行徑繼續發揚下去,二來可以發展自己的勢力早日迎接漢獻帝東歸。除此之外,我是想不到以張邈、陳宮的為人,還有什麽理由能使得他們背叛曹操了。
記得後來東郡太守臧洪被袁紹圍攻之時,他的同鄉陳琳曾寫信勸臧洪歸降。然而,臧洪的回信裏有這樣一段關鍵的話:“當初我在受命之時,自以為可以完成大事,共尊王室。誰知當我的本州受到攻擊,郡長官身陷於危難之際,我請求發兵救援,卻遭到拒絕,想要單獨出兵,卻又在辭行時被扣留,致使我的故主全家被害。我對故主的節義無以言表,難道還能顧全你我的友誼,再去損害忠孝的名聲嗎?因此我不得不強忍悲痛,揮戈拭淚,毅然與你決裂。行了孔璋(陳琳的字),你在境外謀求利益,我則為君親效命;你托身侍奉於盟主袁紹,我則為朝廷盡心盡力。你若說我將身死名滅,我則也笑你雖生而無聞。”
從臧洪說的話可以看出,先前的推測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不過,看曹操之前的作為,想來也是一個尊奉漢室的人。既然如此,那麽他們二人又為何不能達成一致呢?我想其關鍵的原因很可能出在袁紹的身上。
袁紹既然要除掉呂布,又讓曹操殺掉張邈,很顯然袁紹這人是不想迎接漢獻帝東歸的。而曹操與袁紹又是盟友,此時他的實力還不夠強大,多半還要受製於袁紹,因而曹操就暫時選擇了服從袁紹的意誌。也就是說,此時的曹操已然決擇要走奸雄之路了。這樣說也許會破壞他在曆史中的形象,但這確確實實是他的選擇。畢竟他不是呂布,看問題的角度跟呂布不一樣,因而他隻能依照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自己要走的路。
呂布等人決定要謀取兗州之後,張邈便派了一個叫作劉翊(音“翼”)的親信,前往鄄城,說:“呂將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應趕快供其軍糧。”對此,眾人都感到很是疑惑,隻有荀彧知道張邈將亂,趕忙布置軍隊準備防守,並遣人去召喚駐守在濮陽的東郡太守夏侯惇,率兵前來增援。
從這段資料裏可以看出,荀彧是知道呂布和曹操之間的衝突的,因而他才能立即判斷出呂布等人將要奪取兗州的計劃。由於曹操東征陶謙隻留下很少的兵馬駐守兗州,且曹操的家眷此時也都在鄄城裏,因而荀彧不得不趕緊調集夏侯惇趕來增援。至於荀彧又是怎麽知道他們要反叛的呢?估計,多半還是城中密謀的人機事不密,被荀彧給聽到了什麽風聲,或者是直接有人去告了密,因而他才能及時做好防備。
按照《三國誌》的敘述,夏侯惇率領輕兵趕往鄄城,半道上卻遭遇了呂布的部隊。兩軍交戰一陣後,呂布退還,繼而占領了濮陽。隨後呂布又遣軍士前去詐降,並趁機挾持了夏侯惇,軍中將士皆震恐。夏侯惇軍中有一個叫韓浩的人,義正言辭地將挾持夏侯惇的人給痛斥了一頓,隨後也不管夏侯惇的安危,便下令讓軍士們發動進攻,將之斬殺,夏侯惇便因而得以幸免。
這段敘述還挺戲劇的,但我想真實的情況應該不完全是這樣的。後來曹操知道了夏侯惇被挾持的事情,便對韓浩說:“卿此可為萬世法。”並立下軍令,凡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的,就按照那樣去做,無需顧慮人質。結果,後來就不再出現這種以人質相要脅的事情了。卻說曹操這樣做倒顯得無情了些,不過也正好表現出他絕不向威脅妥協的一種精神,這也許是他為什麽最後能夠轉敗為勝的一個原因。
說到轉敗為勝,想來可能有人就疑惑了,曹操幾時敗了?其實,兗州之戰,一開始曹操是被呂布打敗了的。因為袁紹擔心呂布壯大以後會成為自己的禍患,於是就撥了幾千兵給曹操,並且親自出動大軍征討呂布。本來呂布的兵就不多,又跟曹操打了三個多月,於是在袁、曹聯軍的聯合攻勢下,再加上當時兗州境內連續發生了大旱、蝗災,呂布雖然又堅持了一年多,但最終還是因為缺乏足夠的糧食被打敗了。我們都知道呂布在濮陽以反間計差點活捉曹操的事,這事不論史書還是演義都有敘述。也就是這一戰曹操被打得全軍覆沒,隻得跑去向袁紹求救。
試想一下,曹操都敗到全軍覆沒的地步了,在沒有外援資助的情勢下,他如何可以反敗為勝呢?所以說,史書不是用來書寫真實的曆史的,這話不是沒有道理的。
喜歡三國的人們,可曾想過自己一直都在被三國所欺騙著,是否覺得這挺可悲的?也許有人開始頓悟,為何這世上成功的人總那麽少,失敗的人總那麽多?隻因失敗的人總活在欺騙裏,不肯幡然醒悟罷了。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