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頊說罷,大殿之上一片寂靜,殿上的侍衛,記錄皇上起居言行的修起居注官員,以及殿上侍奉的太監都屏氣凝神看著蕭英的反應,不僅是這些人,就連曆經三朝的兩位宰相,這會兒都抬頭略帶驚訝的看著眼前的這位小皇上,在他們的記憶裏:大宋開國至今,似乎還極少有如此強硬的君主,
遼國大使蕭英聽了趙頊的話,也是微微一愣,本想再反駁什麽,但他馬上想到這次出使大宋的目的:第一是為了大遼安撫臣國之心,勸宋軍撤兵;第二,西夏無論是落在宋軍手裏,還是被吐蕃侵占,對於遼國的邊境來說都是壓力;第三,這次來大宋也是為了看看這個宋朝新國君到底是什麽樣的人,
短短的對話後,小皇上趙頊的不示弱神情和態度,讓蕭英隱約覺得:這個宋神宗的身上似乎有一些王旁的影子,作為大遼的使臣,蕭英不止一次來到大宋,趙頊相比前兩位皇上,登基的時候年紀最輕,但確是說話做事最強硬的一位皇上,
蕭英微微一笑,話鋒一轉隨即放緩語氣說道:“宋皇說的也在理,李諒祚這次帶兵攻大宋,就是他的不對,給他西夏些教訓也是應該的,隻不過我大遼皇上認為,各邦還是應該以和為貴,就算是王旁帶兵打到了西夏,那個靠歲賜活著的小邦對大宋來說也沒有意義,況且,攻打西夏難免讓吐蕃漁翁得利,更有可能傷了宋遼兩國的和氣,這些還望宋皇三思。”
蕭英的這番話讓兩位宰相偷偷的鬆了一口氣,如今大宋的國力,根本不可能得罪遼國,就連攻打西夏多半也是硬撐著,平時私下裏,這些老臣對新皇上的做法有些不滿意,比如一登基就破格提拔王安石等人,又比如借個什麽國債,堂堂一國之君竟然學著王旁那般的市儈,這些都是他們今天不想說話的原因,但今天趙頊對遼國使者的強硬態度,反而讓在場的人和這韓琦,曾公亮兩位宰相對趙頊刮目相看,
兩位宰相中,韓琦出使過遼國,也和蕭英比較熟,他捋著胡須讚同的說道:“蕭大王這麽說就對了,要說這西夏也是不聽話,平時如果你遼國對它多加約束,也就沒有今日的麻煩了。”
“是的,是的。”蕭英口中說著是的,卻心裏也在罵西夏自作自受,“這次給西夏些教訓也是應該,還是請宋皇一展大國之風範,當然,如果您願意給遼國這個麵子,我大遼也不絕不會讓大宋在西夏的問題上吃虧的。”
趙頊暗自得意,說了半天遼國也不過如此,不過他也清楚:這仗再打下去肯定是勞民傷財,如今大宋的國庫銀根吃緊,打仗可是費錢的事,另一方麵他也正盼著王旁能早點解決了西夏問題,回到朝中輔助變法的事,想到這趙頊狡黠的一笑:“蕭大使,既然你這麽說,那我就給大遼一個麵子,來人,筆墨伺候。”
宮中的太監聽見趙頊的吩咐,忙準備好筆墨紙硯,趙頊提起筆想了想,隨後落筆寫到:“宋遼之盟,宋人有責,宋夏之爭,王兄定奪。”寫好了之後,趙頊自己欣賞了一番,暗想以王旁聰明機智肯定能明白自己這手諭的含義,
趙頊命小太監將剛剛寫好的字拿給蕭英,並說道:“蕭大使,既然你來到我大宋又是奉旨說和而來,就麻煩蕭大使帶著官家的旨意,親自去見鎮南王,至於鎮南王如何決定,那就看鎮南王的主意了。”
蕭英接過來手諭看了看,按他的理解,趙頊的話說的很明白,宋遼兩國友好,宋國人有責任去維護,王旁帶著兵怎麽去做,宋神宗也不責怪,看來,宋神宗是將決定權交到王旁的手上,他收好手諭,辭別了趙頊,給遼國飛鴿傳書趕緊去讓西夏做出和談讓利的姿態,自己帶了貼身侍衛急匆匆上路趕往宋夏邊境,
蕭英這一路幾乎是日夜兼程,仗著他是武將出身,遼國人又擅長騎馬奔走,所以也並不覺得太辛苦,至於帶著趙頊的手諭這件事,他自己雖不覺得有什麽異樣,但所過之處州城卡哨的宋兵卻有些奇怪,從什麽時候開始,大宋皇上開始用遼國人送信了,蕭英一路十分順暢,飛馳幾日之後,遠遠的看到了宋軍大軍的陣營,
他到宋軍大營這日,正好王旁帶了一隊侍衛上了山,山上有一座破廟,他們在那裏發現了那些沒能順利回到西夏的士兵,嶽立聽說王旁讓從山下調集一些物資上去,馬上吩咐副將即刻去照辦,忙完這些事,嶽立坐在帳中盤算著,三川寨告捷的消息應該已經傳到京城,換做以往飛鴿傳書會快些,但是趕上大風雪的惡劣天氣,飛鴿容易迷失方向,派人送信多少也會比以往慢些,皇上到現在還沒有回複,部隊到了鎮戎之後難道真的像王旁說的那樣去攻打西夏嗎,
他正琢磨著這些事,一名侍衛進來稟報,遼國大使求見嶽將軍和鎮南王,並說他從京城而來,還帶著聖上的手諭,嶽立聽的也是一頭霧水,心想這王旁行事就夠不羈了,怎麽皇上做事也這麽不拘小節,
蕭英來到大帳,向嶽立說明來意,嶽立下令為蕭英準備寢帳,同時設宴款待蕭英,並派人去山上告知王旁,
一個時辰之後,王旁回到大營之中,大帳之內已經擺下酒宴,嶽立正和蕭英邊聊邊等著王旁回來,張平在一旁作陪,見王旁進了大帳,帳中人都從座位上站起身來,王旁忙說著眾位免禮,快步走到蕭英麵前親熱的和蕭英打著招呼:“蕭大王別來無恙啊。”
剛剛蕭英腦海中還想著王旁少年氣盛的模樣,此時看見王旁出現在自己的麵前,當年英雄少年,如今已經是壯年男子,眉宇之中透著堅毅和氣魄,五官愈發的硬朗,二十幾歲的小夥不僅僅是英姿颯爽,更透著成熟和穩重,蕭英暗想:有這樣的人輔佐宋神宗,難怪那個小皇上也強勢了起來,
蕭英行禮說道:“好的很,隻是這麽多年不見鎮南王,大遼聖上和老夫都十分想念,每年春季我大遼皇上去太子山祭祀,都會在途徑雙塔寺的時候想起王爺你,聖上常說,不知道什麽時候還能在巨石上與王爺對弈呢,。”
待眾人落座,蕭英對王旁說明來意,並將趙頊親筆書信交給王旁,王旁看罷笑了笑對蕭英說道:“蕭大王,不如你先說說,你在京城見到我朝皇上,你們之間都說了些什麽,聖上寫下這樣的手諭給你啊。”
蕭英便把垂拱殿中與宋神宗趙頊的對話,一五一十的給帳中的王旁和嶽立等人,眾人都仔細的聽著,等蕭英講完了,王旁說道:“蕭大王這次來這裏,可是雙重身份:即使遼國使者,又代表我皇傳書遞信,一路多有辛苦,今天就好好的休息一下,有什麽事等大軍到了鎮戎再做商議。”
蕭英說道:“鎮南王客氣了,能幫宋皇帶信給王爺,也是我的榮幸,隻是,王爺對宋皇的手諭做何決定啊。”
王旁一笑:“蕭大王,聖上的手諭我看到了,也明白聖上的心意,還是那話,等我軍到了鎮戎在從長計議,來,喝酒。”說著,他舉起酒杯,
蕭英可是有點喝不下去,這一路奔波就已經很累,而且他還惦記著王旁是不是會撤兵,聽王旁這意思,大軍還要到鎮戎去,鎮戎是西夏和大宋邊境的最後一個鎮寨,難道王旁執意要對西夏開戰嗎,想到這蕭英說道:“王爺,咱們可是多年的交情了,我這次來也是為了特意來看看你,當然,本大王能完成使命是最好不過,你總要告訴我你怎麽決定的,我也要複命啊。”
王旁聽了哈哈大笑:“蕭大王還是這樣的急性子,這事可急不得,對了,當年蕭大王手中的高麗糧票,後來升值的如何了。”
蕭英見王旁不想說他的決定,而是將話題轉到高麗糧票問題上,自己也覺得馬上催王旁答複也有點過於著急,他笑著答到:“那些高麗糧票,早就在價格高的時候兌換成銀兩了,那可是海賺了一筆啊,不光我賺了,當時跟著買糧票的人都賺了,辛讚,耶律仁先等人都在各路置辦了府宅,還有我們遼國皇上這些年用賺的銀子大興土木,在南京道析津府另造了行宮……”說到這蕭英停下來看著王旁,忽然他想到,王旁這家夥可是無利不起早的主,讓他撤兵可不是宋神宗一個手諭的事,難怪大宋皇上會說什麽讓王旁自己決定的話,
王旁依然豪爽的笑道:“好事,好事啊,什麽時候有機會再去大遼,蕭大王可要好好的請我才是。”
蕭英忙說道“那是自然,我看這樣吧,王爺是否撤兵的事,您先考慮一下,我既然是使者身份,自然也要辦我要做的事,這幾日我就催促西夏趕快拿出誠意來,至於王爺,您也得提出您撤兵的條件來,這樣大家才好做,您說是不是呢。”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遼國大使蕭英聽了趙頊的話,也是微微一愣,本想再反駁什麽,但他馬上想到這次出使大宋的目的:第一是為了大遼安撫臣國之心,勸宋軍撤兵;第二,西夏無論是落在宋軍手裏,還是被吐蕃侵占,對於遼國的邊境來說都是壓力;第三,這次來大宋也是為了看看這個宋朝新國君到底是什麽樣的人,
短短的對話後,小皇上趙頊的不示弱神情和態度,讓蕭英隱約覺得:這個宋神宗的身上似乎有一些王旁的影子,作為大遼的使臣,蕭英不止一次來到大宋,趙頊相比前兩位皇上,登基的時候年紀最輕,但確是說話做事最強硬的一位皇上,
蕭英微微一笑,話鋒一轉隨即放緩語氣說道:“宋皇說的也在理,李諒祚這次帶兵攻大宋,就是他的不對,給他西夏些教訓也是應該的,隻不過我大遼皇上認為,各邦還是應該以和為貴,就算是王旁帶兵打到了西夏,那個靠歲賜活著的小邦對大宋來說也沒有意義,況且,攻打西夏難免讓吐蕃漁翁得利,更有可能傷了宋遼兩國的和氣,這些還望宋皇三思。”
蕭英的這番話讓兩位宰相偷偷的鬆了一口氣,如今大宋的國力,根本不可能得罪遼國,就連攻打西夏多半也是硬撐著,平時私下裏,這些老臣對新皇上的做法有些不滿意,比如一登基就破格提拔王安石等人,又比如借個什麽國債,堂堂一國之君竟然學著王旁那般的市儈,這些都是他們今天不想說話的原因,但今天趙頊對遼國使者的強硬態度,反而讓在場的人和這韓琦,曾公亮兩位宰相對趙頊刮目相看,
兩位宰相中,韓琦出使過遼國,也和蕭英比較熟,他捋著胡須讚同的說道:“蕭大王這麽說就對了,要說這西夏也是不聽話,平時如果你遼國對它多加約束,也就沒有今日的麻煩了。”
“是的,是的。”蕭英口中說著是的,卻心裏也在罵西夏自作自受,“這次給西夏些教訓也是應該,還是請宋皇一展大國之風範,當然,如果您願意給遼國這個麵子,我大遼也不絕不會讓大宋在西夏的問題上吃虧的。”
趙頊暗自得意,說了半天遼國也不過如此,不過他也清楚:這仗再打下去肯定是勞民傷財,如今大宋的國庫銀根吃緊,打仗可是費錢的事,另一方麵他也正盼著王旁能早點解決了西夏問題,回到朝中輔助變法的事,想到這趙頊狡黠的一笑:“蕭大使,既然你這麽說,那我就給大遼一個麵子,來人,筆墨伺候。”
宮中的太監聽見趙頊的吩咐,忙準備好筆墨紙硯,趙頊提起筆想了想,隨後落筆寫到:“宋遼之盟,宋人有責,宋夏之爭,王兄定奪。”寫好了之後,趙頊自己欣賞了一番,暗想以王旁聰明機智肯定能明白自己這手諭的含義,
趙頊命小太監將剛剛寫好的字拿給蕭英,並說道:“蕭大使,既然你來到我大宋又是奉旨說和而來,就麻煩蕭大使帶著官家的旨意,親自去見鎮南王,至於鎮南王如何決定,那就看鎮南王的主意了。”
蕭英接過來手諭看了看,按他的理解,趙頊的話說的很明白,宋遼兩國友好,宋國人有責任去維護,王旁帶著兵怎麽去做,宋神宗也不責怪,看來,宋神宗是將決定權交到王旁的手上,他收好手諭,辭別了趙頊,給遼國飛鴿傳書趕緊去讓西夏做出和談讓利的姿態,自己帶了貼身侍衛急匆匆上路趕往宋夏邊境,
蕭英這一路幾乎是日夜兼程,仗著他是武將出身,遼國人又擅長騎馬奔走,所以也並不覺得太辛苦,至於帶著趙頊的手諭這件事,他自己雖不覺得有什麽異樣,但所過之處州城卡哨的宋兵卻有些奇怪,從什麽時候開始,大宋皇上開始用遼國人送信了,蕭英一路十分順暢,飛馳幾日之後,遠遠的看到了宋軍大軍的陣營,
他到宋軍大營這日,正好王旁帶了一隊侍衛上了山,山上有一座破廟,他們在那裏發現了那些沒能順利回到西夏的士兵,嶽立聽說王旁讓從山下調集一些物資上去,馬上吩咐副將即刻去照辦,忙完這些事,嶽立坐在帳中盤算著,三川寨告捷的消息應該已經傳到京城,換做以往飛鴿傳書會快些,但是趕上大風雪的惡劣天氣,飛鴿容易迷失方向,派人送信多少也會比以往慢些,皇上到現在還沒有回複,部隊到了鎮戎之後難道真的像王旁說的那樣去攻打西夏嗎,
他正琢磨著這些事,一名侍衛進來稟報,遼國大使求見嶽將軍和鎮南王,並說他從京城而來,還帶著聖上的手諭,嶽立聽的也是一頭霧水,心想這王旁行事就夠不羈了,怎麽皇上做事也這麽不拘小節,
蕭英來到大帳,向嶽立說明來意,嶽立下令為蕭英準備寢帳,同時設宴款待蕭英,並派人去山上告知王旁,
一個時辰之後,王旁回到大營之中,大帳之內已經擺下酒宴,嶽立正和蕭英邊聊邊等著王旁回來,張平在一旁作陪,見王旁進了大帳,帳中人都從座位上站起身來,王旁忙說著眾位免禮,快步走到蕭英麵前親熱的和蕭英打著招呼:“蕭大王別來無恙啊。”
剛剛蕭英腦海中還想著王旁少年氣盛的模樣,此時看見王旁出現在自己的麵前,當年英雄少年,如今已經是壯年男子,眉宇之中透著堅毅和氣魄,五官愈發的硬朗,二十幾歲的小夥不僅僅是英姿颯爽,更透著成熟和穩重,蕭英暗想:有這樣的人輔佐宋神宗,難怪那個小皇上也強勢了起來,
蕭英行禮說道:“好的很,隻是這麽多年不見鎮南王,大遼聖上和老夫都十分想念,每年春季我大遼皇上去太子山祭祀,都會在途徑雙塔寺的時候想起王爺你,聖上常說,不知道什麽時候還能在巨石上與王爺對弈呢,。”
待眾人落座,蕭英對王旁說明來意,並將趙頊親筆書信交給王旁,王旁看罷笑了笑對蕭英說道:“蕭大王,不如你先說說,你在京城見到我朝皇上,你們之間都說了些什麽,聖上寫下這樣的手諭給你啊。”
蕭英便把垂拱殿中與宋神宗趙頊的對話,一五一十的給帳中的王旁和嶽立等人,眾人都仔細的聽著,等蕭英講完了,王旁說道:“蕭大王這次來這裏,可是雙重身份:即使遼國使者,又代表我皇傳書遞信,一路多有辛苦,今天就好好的休息一下,有什麽事等大軍到了鎮戎再做商議。”
蕭英說道:“鎮南王客氣了,能幫宋皇帶信給王爺,也是我的榮幸,隻是,王爺對宋皇的手諭做何決定啊。”
王旁一笑:“蕭大王,聖上的手諭我看到了,也明白聖上的心意,還是那話,等我軍到了鎮戎在從長計議,來,喝酒。”說著,他舉起酒杯,
蕭英可是有點喝不下去,這一路奔波就已經很累,而且他還惦記著王旁是不是會撤兵,聽王旁這意思,大軍還要到鎮戎去,鎮戎是西夏和大宋邊境的最後一個鎮寨,難道王旁執意要對西夏開戰嗎,想到這蕭英說道:“王爺,咱們可是多年的交情了,我這次來也是為了特意來看看你,當然,本大王能完成使命是最好不過,你總要告訴我你怎麽決定的,我也要複命啊。”
王旁聽了哈哈大笑:“蕭大王還是這樣的急性子,這事可急不得,對了,當年蕭大王手中的高麗糧票,後來升值的如何了。”
蕭英見王旁不想說他的決定,而是將話題轉到高麗糧票問題上,自己也覺得馬上催王旁答複也有點過於著急,他笑著答到:“那些高麗糧票,早就在價格高的時候兌換成銀兩了,那可是海賺了一筆啊,不光我賺了,當時跟著買糧票的人都賺了,辛讚,耶律仁先等人都在各路置辦了府宅,還有我們遼國皇上這些年用賺的銀子大興土木,在南京道析津府另造了行宮……”說到這蕭英停下來看著王旁,忽然他想到,王旁這家夥可是無利不起早的主,讓他撤兵可不是宋神宗一個手諭的事,難怪大宋皇上會說什麽讓王旁自己決定的話,
王旁依然豪爽的笑道:“好事,好事啊,什麽時候有機會再去大遼,蕭大王可要好好的請我才是。”
蕭英忙說道“那是自然,我看這樣吧,王爺是否撤兵的事,您先考慮一下,我既然是使者身份,自然也要辦我要做的事,這幾日我就催促西夏趕快拿出誠意來,至於王爺,您也得提出您撤兵的條件來,這樣大家才好做,您說是不是呢。”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