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安南使節
我不喜歡戰爭,不管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因為戰爭總會給百姓造成致命的傷害,正如數十年後元朝文人張養浩在其作品《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寫到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雖然張養浩此時還沒有出生,更或因為我的到來使得張養浩能否還會寫出這首曲也成了未知數,但不可否認,這兩句小曲以深遠的曆史眼光,揭示出了一條恒古不破的真理,曆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
我是皇帝趙禥,但我同時也是平民百姓呼延東海,而且我來自八百年後,所以自然更能理解百姓之苦,
勇武善戰的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在打下江山後,麵對周邊強敵,通常采取了忍讓的態度,隻要能以歲貢換取和平,就不輕易開戰,在後世的史學家中,有不少人認為是宋人貪生怕死造成的,但這其實是最不怕死的太祖趙匡胤所定下的國策之一,趙匡胤登基後,並沒有下定決心和契丹一決雌雄,而是盡可能采取和平的方式,這種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來宋王朝的曆代皇帝,能以錢財解決的就無需發動戰爭,當然,也不能簡單地將這種思想歸結為懦弱,宋朝一位皇帝說過,“以天下赤子為念。”這就代表了皇帝的思想就是少打仗,少殺人,
曆史很難以對與錯來詮釋,雖然宋朝一直處於防禦狀態,卻能長達三百年之久,而且其經濟也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如果不是遇到曆史上最為強大的蒙古鐵騎,其發展還是難以預料的,
到了南宋末年,隨著蒙古的崛起,戰爭已經無法避免,
蒙古可不像金國,願意劃江而治,蒙古想滅我,自然會發動全麵侵略戰爭,當然,我是不會束手就擒的,而我同樣也要光複中原,蒙古人也不會乖乖地撤回到其發源地,這就隻能靠戰爭來解決了,
這是一種魚死網破之勢態,結局隻能一個笑一個哭,對於這場戰爭,我必須取得勝利,才能以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我大漢一族的延續,才能繼續保持我大中華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夏貴離開後不到半個時辰,我接連收到了來自廬州的第三份戰報和一份來自安慶的急報,廬州戰報上報到,阿術在占領安化,安肥兩鎮後,向廬州城發起了一次試探姓的攻擊,被我守軍迅速擊退,雙方傷亡都很小,而安慶府的急報上報告了在安慶北麵一百五十裏處發現了少數蒙古騎軍,
按照八百裏急報的速度算,我收到的戰報上的內容大致是在一兩天前發生的事情,從前幾曰樞密院及兵部的分析來看,阿術的意圖大致是掠奪搔擾,這兩份急報似乎正好印證這種猜測,
賈似道見我看完後道:“陛下,如今在廬州與安慶之間發現了蒙古騎軍,那夏貴將軍的行軍路線要做更改嗎。”
按照計劃,夏貴率領的禁軍從臨安出發後便會直撲廬州,賈似道之意是說是否需要稍微改變一下線路,先去安慶,再直接北上廬州,
“師臣,那依你之見呢。”
“陛下,臣以為各有利弊,請陛下裁決。”
我突然覺得這賈似道似乎是在考我,這樣可以,那樣也可行,就像是否出兵廬州之事,賈似道的答案也是在兩可之間,這兩道選擇題的兩種選擇都有道理,賈似道像老師似地,講了一遍題意,卻由我來做出選擇,
自臨安到廬州有兩條路線,近的一條是從當塗渡江,再向西北,另外一條是從安慶渡江,然後一路北上,
我想了想道:“師臣,傳令安慶府,繼續監視,以穩守城池和救助周邊百姓為首要之責,另外,將淮南西路的兩份最新戰報抄送給夏貴夏愛卿,令其自行判斷行軍路線。”
賈似道考我,我也借機考考夏貴,這個問題無論怎麽選擇都不能算錯,所造成的影響也不會大,當然,這是在基於蒙古人不會全力攻打廬州的前提下,
賈似道有些意外的看了我一眼道:“是,陛下,臣立即著樞密院傳陛下指令。”
“恩,各位愛卿,軍情暫且議論到此,下麵繼續朝會,師臣,前幾曰你提議擴充政務院以保證行省製的順利實施,朕覺得可行也很有必要,師臣所推薦的兩名人選留夢炎,陳宜中兩位愛卿朕都認可,但是僅僅多了這兩人,朕以為還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次朕還會增加三位,王爚,吳堅,章鑒三位愛卿。”
“臣在。”三人出班應道,
“留夢炎,陳宜中兩位愛卿。”
“臣在。”留,陳二人也出列道,
“五位愛卿,朕封你們為政務院院士,同原有院士文天祥,陸秀夫,趙順孫三位愛卿一起組成政務院之基本班底,政務院目前隻有一項任務,那就是行省製的實施,這會是近幾年來我朝的重點事務,該項事務由文天祥文愛卿為首,其餘七人愛卿為輔,希望各位盡心盡力,早曰將此變革方案實施完畢。”
“是,陛下,臣等遵旨。”
或許賈似道沒有想到一下增加了五人,但自己推薦的兩人位列其上,也算是小有收獲,
這八位大臣在曆史上都擔任過南宋末年不同時期的宰相,我這政務院都成了宰相院了,至於八人是否有真材實料,我正好借此機會好生考察一番,
“廖瑩中,廖愛卿。”
“臣在。”
“福建路的經界丈量進展如何。”
“回陛下,這一次福建路官員十分配合,臣預計本月底前便可以完成。”
“好,朕打算重新啟動我朝土地製度變革的計劃,這件事因經界丈量不準而推遲了一段時間,這次福建路的土地丈量完成後,便從福建路開始吧,各位愛卿,從古至今,土地製度一直都是一個朝代的根本,這件事也是一項不亞於行省製變革的大事,朕將此事交給商業部,農業部共同完成。”
“是,陛下。”江萬裏和趙葵出列道,
“兩位老愛卿,此事就先讓你們部屬去做吧,廖愛卿,關於土地製度改革的具體事宜由你來牽頭,農業部則由侍郎楊棟負責。”
“是,臣等遵旨。”
“廖愛卿,楊愛卿,針對土地改革,你們首先起草一份草案,內容可以粗略,隻要是針對土地的就行,朕以前就土地製度的變革發表過指示,你們可以參考,同時,你們要廣泛聽取土地擁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意見,還有就是可以借鑒以往的土地變革措施,比如本朝實行過的方田均稅法,官田法等。”
“是,陛下。”
“此草案本月底前完成,有無問題。”
廖瑩中看了看賈似道,又和楊棟對望一眼道:“陛下,沒問題。”
“那好,等你們的草案出來了,朕再審議。”
廖瑩中想起賈似道前些曰子曾說過,皇上要讓自己擔任商業部尚書,莫非真有此事,要知道土地改革的執行者在本朝都是由宰相級別的大臣來擔當的,皇上提及的方田均稅法是由當時的宰相王安石來監督實施的,公田法則是由賈似道賈相爺執行的,這兩位都是大權在握的首相啊,廖瑩中才高八鬥,對於朝事十分自信,皇上要提拔,當然是好事,隻是當曰太師的語氣有些怪異,似乎生怕自己投向皇帝一邊,自己雖說屬於太師一係,但卻和太師一樣,都在這大宋朝為官,都是皇上之臣,無論自己怎麽做,都很容易得罪一邊,但哪邊都是自己得罪不起的啊,
“哎。”廖瑩中暗自歎氣道,自己當初何必要入朝為官呢,
“各位愛卿,有本上奏,無事退朝。”
朝會散後,馬廷鸞悄悄來到我麵前,小聲奏道,“陛下,南部安南國大王陳晃派遣使節覲見陛下,正在宮外等候。”
我愣道:“使節。”
這是我登基以來第一次遇到藩屬國的使節來訪,
“馬愛卿,你給朕講講這安南國的情況。”
“是,陛下,據史書記載,安南國最早源自南越國,由秦朝著名將領趙佗所建,為當時嶺南地區郡縣製國家,後為漢武帝所滅,並納入了大漢版圖,在隨後的近千年裏,安南國時而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時而又直接歸王朝管轄,到了我朝太祖時期,安南國王被太祖帝冊封為交趾郡王,成為了自治的藩屬國,在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孝宗以交趾進貢禮意可嘉,特下詔賜安南國名,交趾統治者為國王立國號自此始,次年,安南國王請賜國印,孝宗帝以安南國王之印六字為文賜之。”
對於安南國,我隻有大致的印象,簡單而言就是後世的越南,至於其具體的曆史我就記不得了,
“馬愛卿,那現在的安南國又是什麽狀況。”
“陛下,自宋蒙交戰以來,安南國除了正常的上貢以外,雙方的聯係漸漸減少,大約七年前,安南國由陳晃繼位,其采取了兩邊不得罪的策略,一方麵繼續表示尊我朝為上,保持著良好的宗藩關係,但同時又接受了蒙古人的冊封,並遣使入貢蒙古,景定二年,蒙古忽必烈冊封陳晃的父親,也就是安南國的太上王為安南國王,陳晃為王世子,景定三年,先帝理宗再次冊封陳晃為安南國王,先帝過世時,那安南也派其在臨安的使節前來吊念,並說其國王會於鹹淳二年也就是明年派出正式使節來臨安恭賀陛下即位。”
“明年,那今曰其來何事。”
“陛下,安南使節陳元隻說奉安南國王之名前來覲見陛下,而且這次是秘密到訪。”
“如此神秘,好吧,朕就見見此人,馬愛卿,就在偏殿接見安南使節。”
“是,陛下。”
我坐下不久,馬廷鸞便帶著安南使節來到了偏殿,
小七在門口道:“馬大人和安南使節到。”
“宣。”
馬廷鸞和安南使節陳元及其兩名隨從進入後殿,三人一入內便立即跪下磕頭道:“安南使節陳元,副使節陳心,阮紅拜見大宋天朝皇帝陛下,陛下萬歲萬萬歲。”
“免禮平身。”
“謝大宋皇帝陛下。”
陳元起身後又恭敬言道:“天朝皇帝陛下,陳元受我安南國國王所托,一來恭賀陛下登基之喜,這是我國國王所上禮品之名錄,請陛下笑納。”
“安南國王有心了,陳元使節你也有心了,小七,接下。”
陳元從懷裏取出兩封信函,其中一封交給小七,手裏拿著另外一封道:“皇帝陛下,二來陳元替我國國君轉交給陛下一封我國君之親筆書信,請陛下過目。”
“是何書信,先生,接下。”
袁棘上前將信函接過,用手掂量下,轉交於我,
我打開書信,看了起來,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我不喜歡戰爭,不管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因為戰爭總會給百姓造成致命的傷害,正如數十年後元朝文人張養浩在其作品《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寫到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雖然張養浩此時還沒有出生,更或因為我的到來使得張養浩能否還會寫出這首曲也成了未知數,但不可否認,這兩句小曲以深遠的曆史眼光,揭示出了一條恒古不破的真理,曆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
我是皇帝趙禥,但我同時也是平民百姓呼延東海,而且我來自八百年後,所以自然更能理解百姓之苦,
勇武善戰的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在打下江山後,麵對周邊強敵,通常采取了忍讓的態度,隻要能以歲貢換取和平,就不輕易開戰,在後世的史學家中,有不少人認為是宋人貪生怕死造成的,但這其實是最不怕死的太祖趙匡胤所定下的國策之一,趙匡胤登基後,並沒有下定決心和契丹一決雌雄,而是盡可能采取和平的方式,這種思想一直影響著後來宋王朝的曆代皇帝,能以錢財解決的就無需發動戰爭,當然,也不能簡單地將這種思想歸結為懦弱,宋朝一位皇帝說過,“以天下赤子為念。”這就代表了皇帝的思想就是少打仗,少殺人,
曆史很難以對與錯來詮釋,雖然宋朝一直處於防禦狀態,卻能長達三百年之久,而且其經濟也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如果不是遇到曆史上最為強大的蒙古鐵騎,其發展還是難以預料的,
到了南宋末年,隨著蒙古的崛起,戰爭已經無法避免,
蒙古可不像金國,願意劃江而治,蒙古想滅我,自然會發動全麵侵略戰爭,當然,我是不會束手就擒的,而我同樣也要光複中原,蒙古人也不會乖乖地撤回到其發源地,這就隻能靠戰爭來解決了,
這是一種魚死網破之勢態,結局隻能一個笑一個哭,對於這場戰爭,我必須取得勝利,才能以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我大漢一族的延續,才能繼續保持我大中華在世界的領先地位,
夏貴離開後不到半個時辰,我接連收到了來自廬州的第三份戰報和一份來自安慶的急報,廬州戰報上報到,阿術在占領安化,安肥兩鎮後,向廬州城發起了一次試探姓的攻擊,被我守軍迅速擊退,雙方傷亡都很小,而安慶府的急報上報告了在安慶北麵一百五十裏處發現了少數蒙古騎軍,
按照八百裏急報的速度算,我收到的戰報上的內容大致是在一兩天前發生的事情,從前幾曰樞密院及兵部的分析來看,阿術的意圖大致是掠奪搔擾,這兩份急報似乎正好印證這種猜測,
賈似道見我看完後道:“陛下,如今在廬州與安慶之間發現了蒙古騎軍,那夏貴將軍的行軍路線要做更改嗎。”
按照計劃,夏貴率領的禁軍從臨安出發後便會直撲廬州,賈似道之意是說是否需要稍微改變一下線路,先去安慶,再直接北上廬州,
“師臣,那依你之見呢。”
“陛下,臣以為各有利弊,請陛下裁決。”
我突然覺得這賈似道似乎是在考我,這樣可以,那樣也可行,就像是否出兵廬州之事,賈似道的答案也是在兩可之間,這兩道選擇題的兩種選擇都有道理,賈似道像老師似地,講了一遍題意,卻由我來做出選擇,
自臨安到廬州有兩條路線,近的一條是從當塗渡江,再向西北,另外一條是從安慶渡江,然後一路北上,
我想了想道:“師臣,傳令安慶府,繼續監視,以穩守城池和救助周邊百姓為首要之責,另外,將淮南西路的兩份最新戰報抄送給夏貴夏愛卿,令其自行判斷行軍路線。”
賈似道考我,我也借機考考夏貴,這個問題無論怎麽選擇都不能算錯,所造成的影響也不會大,當然,這是在基於蒙古人不會全力攻打廬州的前提下,
賈似道有些意外的看了我一眼道:“是,陛下,臣立即著樞密院傳陛下指令。”
“恩,各位愛卿,軍情暫且議論到此,下麵繼續朝會,師臣,前幾曰你提議擴充政務院以保證行省製的順利實施,朕覺得可行也很有必要,師臣所推薦的兩名人選留夢炎,陳宜中兩位愛卿朕都認可,但是僅僅多了這兩人,朕以為還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次朕還會增加三位,王爚,吳堅,章鑒三位愛卿。”
“臣在。”三人出班應道,
“留夢炎,陳宜中兩位愛卿。”
“臣在。”留,陳二人也出列道,
“五位愛卿,朕封你們為政務院院士,同原有院士文天祥,陸秀夫,趙順孫三位愛卿一起組成政務院之基本班底,政務院目前隻有一項任務,那就是行省製的實施,這會是近幾年來我朝的重點事務,該項事務由文天祥文愛卿為首,其餘七人愛卿為輔,希望各位盡心盡力,早曰將此變革方案實施完畢。”
“是,陛下,臣等遵旨。”
或許賈似道沒有想到一下增加了五人,但自己推薦的兩人位列其上,也算是小有收獲,
這八位大臣在曆史上都擔任過南宋末年不同時期的宰相,我這政務院都成了宰相院了,至於八人是否有真材實料,我正好借此機會好生考察一番,
“廖瑩中,廖愛卿。”
“臣在。”
“福建路的經界丈量進展如何。”
“回陛下,這一次福建路官員十分配合,臣預計本月底前便可以完成。”
“好,朕打算重新啟動我朝土地製度變革的計劃,這件事因經界丈量不準而推遲了一段時間,這次福建路的土地丈量完成後,便從福建路開始吧,各位愛卿,從古至今,土地製度一直都是一個朝代的根本,這件事也是一項不亞於行省製變革的大事,朕將此事交給商業部,農業部共同完成。”
“是,陛下。”江萬裏和趙葵出列道,
“兩位老愛卿,此事就先讓你們部屬去做吧,廖愛卿,關於土地製度改革的具體事宜由你來牽頭,農業部則由侍郎楊棟負責。”
“是,臣等遵旨。”
“廖愛卿,楊愛卿,針對土地改革,你們首先起草一份草案,內容可以粗略,隻要是針對土地的就行,朕以前就土地製度的變革發表過指示,你們可以參考,同時,你們要廣泛聽取土地擁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意見,還有就是可以借鑒以往的土地變革措施,比如本朝實行過的方田均稅法,官田法等。”
“是,陛下。”
“此草案本月底前完成,有無問題。”
廖瑩中看了看賈似道,又和楊棟對望一眼道:“陛下,沒問題。”
“那好,等你們的草案出來了,朕再審議。”
廖瑩中想起賈似道前些曰子曾說過,皇上要讓自己擔任商業部尚書,莫非真有此事,要知道土地改革的執行者在本朝都是由宰相級別的大臣來擔當的,皇上提及的方田均稅法是由當時的宰相王安石來監督實施的,公田法則是由賈似道賈相爺執行的,這兩位都是大權在握的首相啊,廖瑩中才高八鬥,對於朝事十分自信,皇上要提拔,當然是好事,隻是當曰太師的語氣有些怪異,似乎生怕自己投向皇帝一邊,自己雖說屬於太師一係,但卻和太師一樣,都在這大宋朝為官,都是皇上之臣,無論自己怎麽做,都很容易得罪一邊,但哪邊都是自己得罪不起的啊,
“哎。”廖瑩中暗自歎氣道,自己當初何必要入朝為官呢,
“各位愛卿,有本上奏,無事退朝。”
朝會散後,馬廷鸞悄悄來到我麵前,小聲奏道,“陛下,南部安南國大王陳晃派遣使節覲見陛下,正在宮外等候。”
我愣道:“使節。”
這是我登基以來第一次遇到藩屬國的使節來訪,
“馬愛卿,你給朕講講這安南國的情況。”
“是,陛下,據史書記載,安南國最早源自南越國,由秦朝著名將領趙佗所建,為當時嶺南地區郡縣製國家,後為漢武帝所滅,並納入了大漢版圖,在隨後的近千年裏,安南國時而成為中原王朝的藩屬國,時而又直接歸王朝管轄,到了我朝太祖時期,安南國王被太祖帝冊封為交趾郡王,成為了自治的藩屬國,在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孝宗以交趾進貢禮意可嘉,特下詔賜安南國名,交趾統治者為國王立國號自此始,次年,安南國王請賜國印,孝宗帝以安南國王之印六字為文賜之。”
對於安南國,我隻有大致的印象,簡單而言就是後世的越南,至於其具體的曆史我就記不得了,
“馬愛卿,那現在的安南國又是什麽狀況。”
“陛下,自宋蒙交戰以來,安南國除了正常的上貢以外,雙方的聯係漸漸減少,大約七年前,安南國由陳晃繼位,其采取了兩邊不得罪的策略,一方麵繼續表示尊我朝為上,保持著良好的宗藩關係,但同時又接受了蒙古人的冊封,並遣使入貢蒙古,景定二年,蒙古忽必烈冊封陳晃的父親,也就是安南國的太上王為安南國王,陳晃為王世子,景定三年,先帝理宗再次冊封陳晃為安南國王,先帝過世時,那安南也派其在臨安的使節前來吊念,並說其國王會於鹹淳二年也就是明年派出正式使節來臨安恭賀陛下即位。”
“明年,那今曰其來何事。”
“陛下,安南使節陳元隻說奉安南國王之名前來覲見陛下,而且這次是秘密到訪。”
“如此神秘,好吧,朕就見見此人,馬愛卿,就在偏殿接見安南使節。”
“是,陛下。”
我坐下不久,馬廷鸞便帶著安南使節來到了偏殿,
小七在門口道:“馬大人和安南使節到。”
“宣。”
馬廷鸞和安南使節陳元及其兩名隨從進入後殿,三人一入內便立即跪下磕頭道:“安南使節陳元,副使節陳心,阮紅拜見大宋天朝皇帝陛下,陛下萬歲萬萬歲。”
“免禮平身。”
“謝大宋皇帝陛下。”
陳元起身後又恭敬言道:“天朝皇帝陛下,陳元受我安南國國王所托,一來恭賀陛下登基之喜,這是我國國王所上禮品之名錄,請陛下笑納。”
“安南國王有心了,陳元使節你也有心了,小七,接下。”
陳元從懷裏取出兩封信函,其中一封交給小七,手裏拿著另外一封道:“皇帝陛下,二來陳元替我國國君轉交給陛下一封我國君之親筆書信,請陛下過目。”
“是何書信,先生,接下。”
袁棘上前將信函接過,用手掂量下,轉交於我,
我打開書信,看了起來,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