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軍改會議
後殿中在座之人明顯分為了兩派,隨著支持軍改者漸漸增多,賈似道一派中也有人開始猶豫,紛紛將眼神挪到賈似道的臉上,
有了四大戰區製置使的支持,軍改的支持聲音明顯占了上風,槍杆子裏出政權,這是永恒的真理,四大製置使手裏掌握的兵力加在一起已經超過了二十萬,是臨安禁軍的三到四倍,
我見火候已到:“各位愛卿,關於軍改是否之事就無需再議了,這是朕的既定方針,不管是持同意還是反對的意見,都請各位將思路轉到如何進行軍改上來,接下來,朕來說說對於未來我朝軍隊的設想。”
既然軍改已成事實,大家也就樹起耳朵,仔細地聽我講述起未來的設想,相權一黨見賈似道漠然而坐,沉默不語,也自顧自地聽了起來,
當然,一臉怒色又顯麻木的賈似道可能是個唯一的例外,
“朕首先將朕對於現在局勢的看法告訴大家,各位,你們都該清楚,我朝麵臨的主要敵人就是北方蒙古,其餘如南方的南越,真臘(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北部)等國皆不足以對我朝造成危害,自蒙古吞並大理後,我朝實已陷入兩麵受敵之勢,正麵的江淮防線自是不用提,人人皆知,另外,蒙古人還可以通過大理之地進攻我朝的廣南西路及川中諸地,一旦廣南西路失守,蒙古騎軍便可從南往北攻擊我朝腹地,而其間再無大江天險可守。”
陸秀夫道:“事實的確如此。”
我點點頭:“宋蒙之戰無可避免,一山不容二虎,不是他死就是我亡,這是一個生死之局,對於這場戰爭的展望,朕分為三步來看,首先是從現在起到1267年底,這是我朝的準備階段,也是蒙古忽必烈的準備階段,這期間,雙方都會以積蓄力量為主,無論是軍力還是財力,要為以後的戰爭做好準備;第二步是從1267年底到1268年底,大約有一年的時間,這是相持階段,在這段時間裏,我朝主守,需要依托城池,護住我朝之疆土,並在防禦戰中盡量多消耗掉蒙古軍隊的有生力量,第三步就該是我朝大舉反攻了,屆時,我朝軍隊將會兵分數路,北伐中原,一舉收複我朝失去的大好山河。”
我幾乎沒有停頓,繼續言道:“因此,對於本次軍改,朕的初步打算如下,首先,朕會將目前我朝陸軍的三十多萬人馬重新整編,變為六大戰區,並在三年內將陸軍人數擴充至五十萬,這六大戰區中,除了現有的四大戰區外,朕會新增廣南戰區,其目的是防止蒙古人從西南麵的大理發動進攻,另外一個戰區就是作為機動的臨安戰區,其目的是為將來的北伐做準備,也就是說,臨安戰區的將士會以進攻為主,廣南,臨安兩大戰區的兵源就是來自現有的禁軍,同時朕會解散禁軍編製,今後,我大宋的軍隊再無邊軍,禁軍,廂軍之分,我朝的正規軍就隻有大宋皇家軍這唯一的編製,陸軍就叫做大宋皇家陸軍,水師則稱作大宋皇家水師。”
大宋皇家,我一直在強調皇權,這個時代本該就是皇權時代,什麽相權,後權都應當是皇權的附屬物或者根本就不該存在的,我代表的這個皇權,是具有八百年後的現代意識的皇權,
賈似道心中默默念道:“來了,趙禥小兒終於動手了。”
範文煥也知道禁軍是相權一派的根本,急忙奏道:“陛下,一旦解散禁軍就會麵臨拱衛臨安的將士數量嚴重不足,請陛下三思。”
我當然清楚範文煥的真實想法:“範愛卿,這點朕想過,如果蒙古騎兵洞穿四大戰區,直接攻到了朕的行在所,臨安無險可守,那朕這個皇帝也就不要做了,朕想,這要問問前線的四位製置使,你們願意看到蒙古軍隊兵臨臨安城下嗎。”
“臣等誓死守衛邊土,決不讓蒙古軍隊一兵一卒進入我朝領地。”
“好,有各位的保證,朕就可以放心將自己的後背交與各位愛卿了。”
“陛下盡管放心,臣等決不負陛下厚望。”
我哈哈一笑,看了看四位製置使,繼續道:“第二,朕會成立禦林軍,建製在一萬人,這一萬人馬的禦林軍會擔負起拱衛臨安的重任,朕還會親自統帥這支部隊,禦林軍的兵源一半來自現在的禁軍,一半重新招募,第三,朕會擴大軍務院的編製,軍務院院士暫時由陸秀夫,李北洋,範文煥,範文虎及四位製置使擔任,其作用一是充當朕的軍事參事,二是充當朕與樞密院,兵部及各大戰區的聯絡人,在沒有任命軍務院院長之前,由陸秀夫擔任軍務院秘書,暫時負責軍務院的事務,第四,各大戰區的將士除了要繼續進行原有的城防訓練外,還要開始進行攻擊型項目的訓練,同時,各地組建特別行動隊伍,潛入敵占區,展開敵後武裝鬥爭,第五,朕在臨安會成立一所軍事大學,專門培養我朝的各級將領,最後一點,在我軍的建製中,自都一級起,增加參事,自營一級起,增加細作所,以上六點是朕的初步設想,大家就此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李庭芝道:“陛下,臣有本奏。”
“恩,李愛卿,請說。”
“陛下,臣建議針對我朝軍隊的編製,進行按序編排。”
“何意,李愛卿,說明白點。”
“陛下,今後我朝隻有大宋皇家軍的編製,臣的意思是,每支部隊都要有屬於自己的番號,比如,我朝陸軍人數有三十多萬人,分為近三十個廂,那麽對應的就是從第一廂到第三十廂。”
“朕聽明白了,比如你揚州軍治下的某一都,全稱就可叫做大宋皇家陸軍第幾廂第幾軍第幾營第幾都,是這樣吧。”
“陛下聖明,臣正是此意。”
李庭芝的建議倒是和後世軍隊的編製一樣,我不加思索道:“恩,此法可行,準奏。”
陸秀夫接著奏道:“陛下,自古以來,費莫大於養兵,但兵力過少不行,臣研究過我朝自太祖以來的募兵製,仁宗時期,大臣蘇軾曾提出采用義務兵製,三十以下男子可以招募為軍,服役十年則可退役,臣以為此法可行。”
“義務兵製。”我記起後世流行的兩種募兵製,義務兵製和誌願兵製,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劣,
義務兵役製的優點在於士兵服役時間短,定期征兵和退伍,使兵員經常輪換,有利於常備軍兵員更新,既可保持軍隊的兵員年輕力壯,又可儲備兵員;同時,也可使更多的人服現役,公民的兵役義務負擔公平合理,其不足之處在於服役時間短,很難全麵熟悉地掌握複雜的軍事技術與裝備,隻能在預備役組織中進行複訓,方能達到現代條件下合格後備兵員的要求,當然,在古代基本上是不存在什麽複雜的軍事技術與裝備的,但老兵的經驗是無法複製的,
在我國,從1978年以後,就采取了義務兵與誌願兵相結合的兵役製度,對於加強中[***]隊的現代化建設,提高部隊戰鬥力,積蓄後備兵員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兵役製集兩家之長,頗為有效,
我想了想道:“陸愛卿的建議可以采納,但還需要完善,單純的義務兵製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一旦有戰爭發生,老兵的實戰經驗是無法替代的,甚至會成為勝負的關鍵,因此,朕以為可以將義務兵製和現有的募兵製結合起來,可以根據軍隊的需要和本人自願的原則,將一部分義務兵改為刺兵(職業軍人),以保留各部的骨幹,這事交給軍務院詳議,一個月內給朕完善的計劃。”
“是,陛下,臣領旨。”
老將趙葵道:“陛下,臣有一慮。”
“魯國公,有話請講。”
“陛下,我朝自高宗南渡以來,馬匹便成為製約騎軍發展的根本,如果隻是依托城池打防禦戰,尚可,一旦要北伐,則沒有足夠的騎軍,是很難在野外和蒙古人抗衡的。”
“趙愛卿,你的顧慮想必也是大多數將士的顧慮吧,在冷兵器時代,馬軍的攻擊力的確遠遠勝過步卒,然而,隨著火器的發展,騎軍的作用勢必會越來越小,當然,火器投入到戰爭,還需有較長的時間,這也就是為何朕會在三年以後才發動反攻的原由之一了。”
“火器,會有如此效用嗎。”
我知道大多數人都不相信,即使知道火槍的文天祥,陸秀夫甚至李庭芝等人都並沒有完全相信,我笑笑,也不解釋:“各位愛卿,有關我朝軍改之事,你們隨時可以上奏於朕或經軍務院轉,軍改的步驟就由軍務院製定,也要在本月底之前將奏折上報於朕,其中第四點的訓練和潛入敵後開戰武裝鬥爭一事,過一會朕便與你們四位製置使單獨商議,好了,上午的會議暫且到此,今曰乃重陽節,因先帝之故,朕並未大宴,也就請在座的諸位在宮裏隨意吃點吧,小七。”
門口的小七道:“小的在。”
“隔壁廳中已經安排好了嗎。”
“回陛下,一切就緒。”
“好,小七,通知禦膳房,上菜。”
“是,陛下。”
“各位愛卿,請移步。”
“是,謝陛下賜宴。”
“師臣。”我見賈似道似乎沒有回應,再次叫道,“師臣。”
賈似道好像剛剛回過神來,這才應道:“啊,陛下,老臣在。”
“師臣稍等片刻,朕還有事和你單獨商議。”
“是,老臣遵旨。”
眾人走後,我看著麵無表情的賈似道:“師臣,朕還是如此稱呼你吧,當年若非師臣力排眾議,朕是否能順利登基還是個疑問呢。”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後殿中在座之人明顯分為了兩派,隨著支持軍改者漸漸增多,賈似道一派中也有人開始猶豫,紛紛將眼神挪到賈似道的臉上,
有了四大戰區製置使的支持,軍改的支持聲音明顯占了上風,槍杆子裏出政權,這是永恒的真理,四大製置使手裏掌握的兵力加在一起已經超過了二十萬,是臨安禁軍的三到四倍,
我見火候已到:“各位愛卿,關於軍改是否之事就無需再議了,這是朕的既定方針,不管是持同意還是反對的意見,都請各位將思路轉到如何進行軍改上來,接下來,朕來說說對於未來我朝軍隊的設想。”
既然軍改已成事實,大家也就樹起耳朵,仔細地聽我講述起未來的設想,相權一黨見賈似道漠然而坐,沉默不語,也自顧自地聽了起來,
當然,一臉怒色又顯麻木的賈似道可能是個唯一的例外,
“朕首先將朕對於現在局勢的看法告訴大家,各位,你們都該清楚,我朝麵臨的主要敵人就是北方蒙古,其餘如南方的南越,真臘(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北部)等國皆不足以對我朝造成危害,自蒙古吞並大理後,我朝實已陷入兩麵受敵之勢,正麵的江淮防線自是不用提,人人皆知,另外,蒙古人還可以通過大理之地進攻我朝的廣南西路及川中諸地,一旦廣南西路失守,蒙古騎軍便可從南往北攻擊我朝腹地,而其間再無大江天險可守。”
陸秀夫道:“事實的確如此。”
我點點頭:“宋蒙之戰無可避免,一山不容二虎,不是他死就是我亡,這是一個生死之局,對於這場戰爭的展望,朕分為三步來看,首先是從現在起到1267年底,這是我朝的準備階段,也是蒙古忽必烈的準備階段,這期間,雙方都會以積蓄力量為主,無論是軍力還是財力,要為以後的戰爭做好準備;第二步是從1267年底到1268年底,大約有一年的時間,這是相持階段,在這段時間裏,我朝主守,需要依托城池,護住我朝之疆土,並在防禦戰中盡量多消耗掉蒙古軍隊的有生力量,第三步就該是我朝大舉反攻了,屆時,我朝軍隊將會兵分數路,北伐中原,一舉收複我朝失去的大好山河。”
我幾乎沒有停頓,繼續言道:“因此,對於本次軍改,朕的初步打算如下,首先,朕會將目前我朝陸軍的三十多萬人馬重新整編,變為六大戰區,並在三年內將陸軍人數擴充至五十萬,這六大戰區中,除了現有的四大戰區外,朕會新增廣南戰區,其目的是防止蒙古人從西南麵的大理發動進攻,另外一個戰區就是作為機動的臨安戰區,其目的是為將來的北伐做準備,也就是說,臨安戰區的將士會以進攻為主,廣南,臨安兩大戰區的兵源就是來自現有的禁軍,同時朕會解散禁軍編製,今後,我大宋的軍隊再無邊軍,禁軍,廂軍之分,我朝的正規軍就隻有大宋皇家軍這唯一的編製,陸軍就叫做大宋皇家陸軍,水師則稱作大宋皇家水師。”
大宋皇家,我一直在強調皇權,這個時代本該就是皇權時代,什麽相權,後權都應當是皇權的附屬物或者根本就不該存在的,我代表的這個皇權,是具有八百年後的現代意識的皇權,
賈似道心中默默念道:“來了,趙禥小兒終於動手了。”
範文煥也知道禁軍是相權一派的根本,急忙奏道:“陛下,一旦解散禁軍就會麵臨拱衛臨安的將士數量嚴重不足,請陛下三思。”
我當然清楚範文煥的真實想法:“範愛卿,這點朕想過,如果蒙古騎兵洞穿四大戰區,直接攻到了朕的行在所,臨安無險可守,那朕這個皇帝也就不要做了,朕想,這要問問前線的四位製置使,你們願意看到蒙古軍隊兵臨臨安城下嗎。”
“臣等誓死守衛邊土,決不讓蒙古軍隊一兵一卒進入我朝領地。”
“好,有各位的保證,朕就可以放心將自己的後背交與各位愛卿了。”
“陛下盡管放心,臣等決不負陛下厚望。”
我哈哈一笑,看了看四位製置使,繼續道:“第二,朕會成立禦林軍,建製在一萬人,這一萬人馬的禦林軍會擔負起拱衛臨安的重任,朕還會親自統帥這支部隊,禦林軍的兵源一半來自現在的禁軍,一半重新招募,第三,朕會擴大軍務院的編製,軍務院院士暫時由陸秀夫,李北洋,範文煥,範文虎及四位製置使擔任,其作用一是充當朕的軍事參事,二是充當朕與樞密院,兵部及各大戰區的聯絡人,在沒有任命軍務院院長之前,由陸秀夫擔任軍務院秘書,暫時負責軍務院的事務,第四,各大戰區的將士除了要繼續進行原有的城防訓練外,還要開始進行攻擊型項目的訓練,同時,各地組建特別行動隊伍,潛入敵占區,展開敵後武裝鬥爭,第五,朕在臨安會成立一所軍事大學,專門培養我朝的各級將領,最後一點,在我軍的建製中,自都一級起,增加參事,自營一級起,增加細作所,以上六點是朕的初步設想,大家就此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李庭芝道:“陛下,臣有本奏。”
“恩,李愛卿,請說。”
“陛下,臣建議針對我朝軍隊的編製,進行按序編排。”
“何意,李愛卿,說明白點。”
“陛下,今後我朝隻有大宋皇家軍的編製,臣的意思是,每支部隊都要有屬於自己的番號,比如,我朝陸軍人數有三十多萬人,分為近三十個廂,那麽對應的就是從第一廂到第三十廂。”
“朕聽明白了,比如你揚州軍治下的某一都,全稱就可叫做大宋皇家陸軍第幾廂第幾軍第幾營第幾都,是這樣吧。”
“陛下聖明,臣正是此意。”
李庭芝的建議倒是和後世軍隊的編製一樣,我不加思索道:“恩,此法可行,準奏。”
陸秀夫接著奏道:“陛下,自古以來,費莫大於養兵,但兵力過少不行,臣研究過我朝自太祖以來的募兵製,仁宗時期,大臣蘇軾曾提出采用義務兵製,三十以下男子可以招募為軍,服役十年則可退役,臣以為此法可行。”
“義務兵製。”我記起後世流行的兩種募兵製,義務兵製和誌願兵製,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劣,
義務兵役製的優點在於士兵服役時間短,定期征兵和退伍,使兵員經常輪換,有利於常備軍兵員更新,既可保持軍隊的兵員年輕力壯,又可儲備兵員;同時,也可使更多的人服現役,公民的兵役義務負擔公平合理,其不足之處在於服役時間短,很難全麵熟悉地掌握複雜的軍事技術與裝備,隻能在預備役組織中進行複訓,方能達到現代條件下合格後備兵員的要求,當然,在古代基本上是不存在什麽複雜的軍事技術與裝備的,但老兵的經驗是無法複製的,
在我國,從1978年以後,就采取了義務兵與誌願兵相結合的兵役製度,對於加強中[***]隊的現代化建設,提高部隊戰鬥力,積蓄後備兵員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兵役製集兩家之長,頗為有效,
我想了想道:“陸愛卿的建議可以采納,但還需要完善,單純的義務兵製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一旦有戰爭發生,老兵的實戰經驗是無法替代的,甚至會成為勝負的關鍵,因此,朕以為可以將義務兵製和現有的募兵製結合起來,可以根據軍隊的需要和本人自願的原則,將一部分義務兵改為刺兵(職業軍人),以保留各部的骨幹,這事交給軍務院詳議,一個月內給朕完善的計劃。”
“是,陛下,臣領旨。”
老將趙葵道:“陛下,臣有一慮。”
“魯國公,有話請講。”
“陛下,我朝自高宗南渡以來,馬匹便成為製約騎軍發展的根本,如果隻是依托城池打防禦戰,尚可,一旦要北伐,則沒有足夠的騎軍,是很難在野外和蒙古人抗衡的。”
“趙愛卿,你的顧慮想必也是大多數將士的顧慮吧,在冷兵器時代,馬軍的攻擊力的確遠遠勝過步卒,然而,隨著火器的發展,騎軍的作用勢必會越來越小,當然,火器投入到戰爭,還需有較長的時間,這也就是為何朕會在三年以後才發動反攻的原由之一了。”
“火器,會有如此效用嗎。”
我知道大多數人都不相信,即使知道火槍的文天祥,陸秀夫甚至李庭芝等人都並沒有完全相信,我笑笑,也不解釋:“各位愛卿,有關我朝軍改之事,你們隨時可以上奏於朕或經軍務院轉,軍改的步驟就由軍務院製定,也要在本月底之前將奏折上報於朕,其中第四點的訓練和潛入敵後開戰武裝鬥爭一事,過一會朕便與你們四位製置使單獨商議,好了,上午的會議暫且到此,今曰乃重陽節,因先帝之故,朕並未大宴,也就請在座的諸位在宮裏隨意吃點吧,小七。”
門口的小七道:“小的在。”
“隔壁廳中已經安排好了嗎。”
“回陛下,一切就緒。”
“好,小七,通知禦膳房,上菜。”
“是,陛下。”
“各位愛卿,請移步。”
“是,謝陛下賜宴。”
“師臣。”我見賈似道似乎沒有回應,再次叫道,“師臣。”
賈似道好像剛剛回過神來,這才應道:“啊,陛下,老臣在。”
“師臣稍等片刻,朕還有事和你單獨商議。”
“是,老臣遵旨。”
眾人走後,我看著麵無表情的賈似道:“師臣,朕還是如此稱呼你吧,當年若非師臣力排眾議,朕是否能順利登基還是個疑問呢。”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