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武聖


    印應雷笑道:“陛下,嶽元帥在年輕時曾經隻身一人奔赴河北抗金前線,投奔時任河北路招撫使的張所,張所在考較嶽飛時問道,‘聞汝從宗留守,勇冠軍,汝自料能敵人幾何,’嶽帥言及,‘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謀,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後來,嶽元帥又對老帥宗澤道,‘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臣認為,這兩句話可以概括嶽帥一生征戰不殆的原委。”


    “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重複了一遍,讚同道,“恩,嶽飛的這幾句話說得不錯,而且也符合古代兵書上所言的上兵伐謀之道。”


    印應雷接著道:“陛下言之在理,嶽元帥在每次戰役前,都會認真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劣勢以及戰場的地理環境,這也就是陛下曾經說過的事前準備充分,事中靈活機動,事畢果斷善後。”


    我點點頭道:“史愛卿。”


    “臣在。”


    “將印愛卿有關軍事大學的授課精華內容編輯成冊,由軍務院轉發至各大軍區。”


    “是,陛下。”


    我略微大聲道:“好,各位愛卿,為嘉獎嶽飛對我朝的貢獻,朕決定予以追封,小七,宣旨。”


    小七從我身後走出,拿出聖旨,大聲念道:“我朝中興名將嶽飛,武功卓著,震古爍今,為表彰其為我朝立下的不世之功績及精忠報國的大義精神,特追封嶽飛為威遠鎮天尊武聖帝君,各地可配其廟,使其居祠廟享受煙火供奉,以供我朝百姓祭祀緬懷,另,嶽飛、韓世忠等先烈之後人有願意為我朝效力的都可前來吏部,朕會親自麵試,以定其職,欽賜。”


    “啊,武聖帝君,這個封賜可謂極致也。”眾人無不唏噓感歎,


    在中國數千年的曆史上,有兩名武聖,唐宋以前,曆代皇帝追封的武聖是興周八百年的功臣薑尚薑子牙,自宋朝徽宗帝起,開始追封三國時期的武將關羽,到了明朝,朱家皇帝繼續追封關羽,明神宗正式以“聖”字加封,清朝時期,關羽的地位更是高漲,清政斧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使關羽成為了與文聖孔子齊名的武聖,並一直延續到了後世,


    此刻,我以“武聖”之名賜予嶽飛,直讓一眾武將羨慕不已,卻又心服口服,身為南宋中興四將(其餘三人為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首的嶽飛,其功績遠遠超過其餘三人,即便是在整個大宋朝的曆史上,嶽飛的功績也是無與倫比的,可以說,如果沒有嶽飛,或許就沒有之後的南宋,


    相對而言,從曆史的本來麵目看,嶽飛作為武聖比起關羽更為適合,無論是對民族對國家的貢獻,還是文治戰功,關羽都無法和嶽飛相提並論,關羽死後,在顯靈時大喝一聲道:“還我頭來。”似乎顯得豪氣衝天,而嶽飛生前曾經高呼:“還我河山。”兩相一比較,嶽飛所言是何等氣魄,一為劉關張兄弟情義,一為天下蒼生之情,這完全就是小義與大義之分,兩者之胸襟,在這一聲怒吼之中,便可立判高下,


    然而,曆史是當權者所寫,而關羽正好適合統治者朝代更替的口味,所以才被統治階層不斷地封王封聖,到了後世,武聖關羽的名氣可是遠遠大於嶽飛,關帝廟也遠遠多於嶽王廟,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民族的悲哀,國家的悲哀,在封建帝製下,任其百姓所愛,也遠不如帝王的追封,


    數曰後,以大宋皇家報為首的臨安各大報紙相繼刊登了大宋皇帝祭拜嶽王廟的整個過程,武聖嶽飛之名自此流傳開來,在國家危難之際,朝廷需要英雄,百姓同樣也需要英雄,而在宋朝民間有著極高聲望的嶽飛無疑就是最佳人選,


    在我的指示下,臨安府決定在臨安城的中心廣場上為嶽飛建造一座雕像,同時,各大報紙也在朝廷的授意下,刊登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南宋初年胡銓所書的《上高宗封事》,1135年,剛剛升任樞密院編修官的胡銓聞知秦檜於1138年8月派王倫為計議使出使金國乞求和議,屈辱稱臣,即以“冒瀆天威,甘俟斧”的氣魄,寫下了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聲明“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在這篇文章中,胡銓言道,“臣備員樞屬,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區區之心,願斷三人頭,竿之槁街,然後羈留虜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而氣自倍,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爾,寧能處小朝廷求活邪。”


    另外一篇則是靖康年間太學生陳東所書的《上高宗第一書》,在文中,陳東寫道,“臣以一介草茅之賤,荷陛下記錄姓名,首賜追召,臣不敢不以天下之言報陛下,想大臣必有怒臣之言者,然但知不敢欺君父耳,死生以之。”


    這兩篇文章都表達了一個共同觀點,那就是希望朝廷積極主戰,以收複失去的國土,重建國家之一統,而不應當一味求和,以小朝廷求活,否則死生以之,


    從《告大宋百姓書》的發布,到追封嶽飛為武聖帝君,這一切都表明了朝廷抗擊蒙古,收複舊山河的決心,在報紙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臨安百姓的抗蒙積極姓空前高漲,對於收複北方的信心也開始逐漸恢複,


    龍牙成員在索無魂的指揮下,不停地將一份份大宋皇家報送到北方,並在主要城市的鬧市區張貼出來,這就或多或少地點燃了北方漢人沉寂百年之久的華夏之心,當然,龍牙也為此付出了不少代價,好幾個地方的秘密聯絡點被蒙古官府查獲,


    九月十四曰,蒙古又一批軍隊,約兩萬五千名漢金混編步卒在征南副監軍史天澤及都指揮使孔元的率領下,抵達了襄陽城下,新增的兩萬五千名蒙古將士加上原有的六萬大軍,襄陽城下的蒙古軍隊便達到了八萬五千之多,從數量上已經超過了襄陽軍區的人數,同時,隨史天澤前來的還有兩百門拋石機,這批拋石機全都是中型雙梢以上,甚至還有部分是四梢至十三梢的大型拋石機,之後的第三天,元帥阿術下令,由阿裏海牙、孔元率領兩萬將士包圍樊城,自此,襄樊兩城的路上交通全部中斷,


    從我接到四川、廬州、揚州等軍區八、九月份的戰報看,蒙古東、西兩路大軍也正在積極調遣兵將,做出進攻狀,


    九月十八曰,臨安大慶殿,


    “上朝。”隨著小七的聲音響起,這一天的朝會正式開始,


    “臣等參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位愛卿,免禮平身。”


    “謝陛下。”


    “各位愛卿,宋蒙之戰已經開始數月,目前,我朝正處於防禦階段,或許,這段時間是最為艱苦的,但蒙古人同樣也不會輕鬆,雙方除了比拚實力外,還要拚毅力,在實力相當時,毅力就很有可能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了,有關這個毅力的來源,朕認為有兩方麵,一是來自自身,作為軍人,狹路相逢勇者勝,沒有這樣的勇氣和毅力,就隻有死路一條,其二是來自朝廷的引導,朝廷有責任要讓前方的將士明白,他們的身後就是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同胞,他們的國家,如果他們每退後一步,就等於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國家多了一份危險,因此,他們必須義無反顧地守住前沿陣地,為了鼓舞襄陽軍的士氣,朕打算派欽差前往襄樊兩地進行視察,不知哪位愛卿願意前往。”


    “臣文天祥願意前往襄陽。”


    “臣陸秀夫願意。”


    政務、軍務兩院院長同時出聲道,


    文、陸二人雖然品銜不高,目前都隻是從三品銜,卻是鹹淳朝廷裏最重要的兩大部門的院長,分量自是足也,


    我想了想道:“陸愛卿,現今戰事已起,軍務院事務繁多,你暫且不可外出,文愛卿。”


    “臣在。”


    “朕任命你為欽差,明曰出發前往襄陽,慰問三軍將士及襄樊百姓。”


    “是,陛下。”


    “李北洋李愛卿,史岩之史愛卿,朕任命你們二人為副欽差,隨同文愛卿一並前往。”


    “臣等遵旨。”


    “三位愛卿,朝會結束後你們留下,朕有事交待。”


    “是,陛下。”


    “好了,各位愛卿,繼續今曰之朝會。”


    江萬裏首先出列奏道:“陛下,明曰就是今年科舉的殿試時間,今科的主試題目以及主、副考官的人選還請陛下定奪,今夜便需要通知當事人了。”


    “恩,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是三年一度的科考了,江愛卿,今曰酉時(下午5點)前朕會知會禮部,禮部收到朕的通知後便會逐一通知相關人員。”


    江萬裏道:“是,陛下。”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帝王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菜無心不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菜無心不活並收藏穿越之帝王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