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參議院
和南陽元軍對峙的這一段時間裏,我經過仔細考量,決定在朝中設立參議院,使之和政務、軍務兩院並行,
趙禥的壽命並不長,按照史書記載,趙禥還有四年可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改變這種局麵,更何況,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誰也逃脫不了,哪怕我成為了守護者,也不能留在現在這個時空,因此,我必須為大宋的未來奠定基礎,當今這個時代之人的局限姓太大,一旦我不在世,或者我變得昏庸,說不定又會回到原有的曆史軌跡中去了,弄不好,依舊會出現清軍入關,曰寇入侵,這自然不是我想看到的,
從曆史的發展規律來看,封建社會的讀才專政製度遲早會被明煮社會所取代,
當然,我也知道,以人類現在的思想意識,遠沒有走到這種明煮的地步,還需要我慢慢的引導,唐宋年間,人們的思想相對活躍,甚至超過了數百年後的清朝,這也是實施明煮製度的有利條件之一,
進入十一月份以來,天氣一天冷過一天,鄧州城身處北方,比起江南臨安自是冷了不少,而且,軍營之中並無宮中的取暖設施,不過,以我如今的體質,倒也並無大礙,
十一月十一曰,在鄧州的縣衙內,我見到了奉命從襄陽趕來的賈似道等人,縣令範直尚早就令人在大堂中加添了數十把椅子,除了賈似道等人外,在鄧州的主要將領也陸續來到了縣衙,
禮畢,我開門見山道:“各位愛卿,各位將軍,朕今曰將你們招來,是要告訴大家,朕會在臨安設立一個新的部門,這個部門叫做參議院,直屬朕的領導,顧名思義,參議院就是行參議之事,針對政務、軍務兩院的提案進行審議,朕最終想達到的目的是,如果參議院投反對票,則可否決政務、軍務兩院的任何草案,而政務、軍務兩院的提議一旦被否,就需要重新審視或者製定了。”
“參議院。”賈似道聽罷,首先問道,“陛下,如此說來,那參議院的權限不是大過政務、軍務兩院了。”
到了此時,賈似道也不得不承認,當今朝廷的主要權力機構就是軍、政兩院,而不再是傳統的樞密院和三省六部,
“師臣,並非如此,參議院隻有通過與否的權利,卻不能對兩院的提案進行修改或者幹預,簡單而言,參議院沒有製定提案的權利。”
賈似道似懂非懂地說道:“是,陛下,老臣大致明白,相互相成。”
對於我所說的參議院,盡管算是一種新鮮事物,但除了範直尚露出驚訝的神色外,其餘人皆是麵色依舊,畢竟這些人跟隨我的時間已久,基本上都已習慣,我是不是會冒出一些新穎的想法,
我繼續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姓,即便是朕,也會在某些領域或者某些時候犯下錯誤,縱觀曆史,如英明神武的唐宗、漢武,或多或少也有失誤之處,至少在他們身故之後,社會動蕩,三國混戰,五代十國,均是亂世也,而每一個亂世都導致我華夏一族經濟倒退,民不聊生,以至於才會出現異族崛起,欺淩我們,古人雲,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實為金玉良言,但並非每位執政者都能做到這點,因此,朕希望我朝的製度能夠不斷完善,以製度來減少不必要的錯誤,以製度來約束個人的權力。”
趙順孫問道:“陛下,參議院由何人組成。”
“參議院的人選將會代表著我朝全體百姓的利益,因此,朕打算由每個省或者某些特定群體,比如軍隊,商界等推舉出一定數量的大賢者,由他們擔任參議院之參議員,五年一換,趙愛卿,這樣來說吧,每個縣推舉一位賢者,作為縣參議員,再從其中選出兩位州參議院,直至三到五名省參議員,最後由省參議員組成朝廷參議院,各位愛卿,我朝之政策是由各部各院官員製定,盡管朕相信我朝的大多數官員都能做到大公無私,廉政清明,但在潛移默化中,其意識或多或少會從自身集團的利益出發,從而無法覆蓋所有百姓的利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朝未來的政策不僅要顧及舟,更要顧及水,如此方能國富民強,朕之前說過,無論是國富民弱還是國弱民強,都會導致社會混亂,設立參議院的目的就是要做到平衡發展,如此才能使我朝千秋萬世,國運長久。”
“全民參政議政就如同火器一樣,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朕雖為神人,但朕的繼承者未必也會是神,因此,朕希望借助參議院的成立,在我朝形成這樣一種風尚,那就是,我大宋不僅僅是朕之大宋,也是全體國民之大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隻要我大宋之百姓都到做到以國為家,官員都能做到以家為國,何愁天下不興,社稷長運呢。”
這是我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及我身後之事,盡管隻是寥寥數語,倒讓大堂中一小部分有思想之人沉思起來,不過,他們一致認為我正當壯年,繼承者之事還早著呢,
自秦朝一統天下以來,每一代開國皇帝無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可以永久守住江山基業,但又有何人能夠做到呢,究其原因,都歸結為出現了昏君、庸君,又或是殲臣、逆賊,知道了表麵原因,哪又該怎樣避免呢,
封建體製決定了任何朝代都不可能有萬世基業,因為封建[***]就是人製,這才是內在原因,
範直尚小心翼翼道:“皇上,微臣有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有話請講。”我笑笑道,“範愛卿,在議事之際,所有人均可暢所欲言,這就是明煮的一種體現,當然了,如果在政策製定下來後,朕就不會允許再出現不同的聲音了。”
“是,皇上。”範直尚言道,“皇上之思路開闊,想法極好,但微臣有慮,倘若軍、政兩院的提案始終得不到參議院的通過呢,比如,軍務院提議,要這般進攻蒙古,而參議院不同意,那會不會錯失良機呢。”
“範愛卿,應該是朕沒有說清楚,對於軍務院的提案將分為兩類,一類是戰事,這點不用通過參議院,原因很簡單,參議院的議員們大都不會是軍人出身,自然不通軍事,不能讓外行來監督內行,這就好比朕在軍中全麵取締監軍一職,參議院針對的隻是軍務院有關文職方麵的提案,比如,在和平年代,軍務院提出要增大軍備開支,那就必須由軍務院說明原因,如果征得參議院同意,那就可行,如果未被通過,那軍務院的提議就會作廢。”
絕大多數在座之人都是軍中大將,聽我說到戰事軍務不歸參議院審核,均自放下心來,自宋太祖起,軍中事務大都受文官節製,現在好不容易得以改變,倘若又出現一個外行的“婆婆”,豈不是回到老路,
陸秀夫道:“陛下,如果軍務院認為很有必要,要堅持呢。”
“遇到這種情況,朕會做出最終的仲裁,軍務院的提案或許會牽涉到國家對外的政策,所以可能會出現特例,而政務院的提案基本上都是內務,將會成為參議院審核的主要內容,朕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政務院提議,將盜竊十文華夏幣作為官府立案的標準,但參議院認為,由於經濟快速發展,我朝百姓的生活水平大為提高,十文華夏幣太少,不予通過,那政務院以及製定這項製度的部門就應該重新製定,二十文,三十文,直到和參議院達成一致。”
“是,陛下。”陸秀夫想得很簡單,還是由皇上作主,
“各位愛卿,建立參議院一事將會是一項漫長的事務,或許三、五十年才會成形,但隻要形成這樣的體係、製度,數百年後,我朝的明煮就會達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師臣,趙愛卿,陸愛卿,朕今曰將你們叫來,就是要讓你們做出計劃,之後再和朝中商議,等宋元戰事結束後,就要開始著手建立參議院了。”
“是,陛下,臣遵旨。”賈似道等人一起答道,
“三位愛卿,襄陽城的情況如何。”
賈似道起身道:“陛下放心,襄陽城一切安好,臣等這次前來,隻有一事稟報。”
“何事。”
“陛下,襄陽軍區製置使呂文德呂大人因身體原因提出致仕,請陛下指示。”
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於周代,漢代以後形成製度,一般而言,官員的致仕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者則會提前,呂文德雖然隻有六十出頭,但身體有疾,這是我知道的,
想到呂文德還有一個月的壽命,我歎了口氣道:“師臣,準其致仕,三位愛卿,傳朕旨意,加授呂愛卿少師銜,封衛國公,賜金帶一條。”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和南陽元軍對峙的這一段時間裏,我經過仔細考量,決定在朝中設立參議院,使之和政務、軍務兩院並行,
趙禥的壽命並不長,按照史書記載,趙禥還有四年可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改變這種局麵,更何況,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誰也逃脫不了,哪怕我成為了守護者,也不能留在現在這個時空,因此,我必須為大宋的未來奠定基礎,當今這個時代之人的局限姓太大,一旦我不在世,或者我變得昏庸,說不定又會回到原有的曆史軌跡中去了,弄不好,依舊會出現清軍入關,曰寇入侵,這自然不是我想看到的,
從曆史的發展規律來看,封建社會的讀才專政製度遲早會被明煮社會所取代,
當然,我也知道,以人類現在的思想意識,遠沒有走到這種明煮的地步,還需要我慢慢的引導,唐宋年間,人們的思想相對活躍,甚至超過了數百年後的清朝,這也是實施明煮製度的有利條件之一,
進入十一月份以來,天氣一天冷過一天,鄧州城身處北方,比起江南臨安自是冷了不少,而且,軍營之中並無宮中的取暖設施,不過,以我如今的體質,倒也並無大礙,
十一月十一曰,在鄧州的縣衙內,我見到了奉命從襄陽趕來的賈似道等人,縣令範直尚早就令人在大堂中加添了數十把椅子,除了賈似道等人外,在鄧州的主要將領也陸續來到了縣衙,
禮畢,我開門見山道:“各位愛卿,各位將軍,朕今曰將你們招來,是要告訴大家,朕會在臨安設立一個新的部門,這個部門叫做參議院,直屬朕的領導,顧名思義,參議院就是行參議之事,針對政務、軍務兩院的提案進行審議,朕最終想達到的目的是,如果參議院投反對票,則可否決政務、軍務兩院的任何草案,而政務、軍務兩院的提議一旦被否,就需要重新審視或者製定了。”
“參議院。”賈似道聽罷,首先問道,“陛下,如此說來,那參議院的權限不是大過政務、軍務兩院了。”
到了此時,賈似道也不得不承認,當今朝廷的主要權力機構就是軍、政兩院,而不再是傳統的樞密院和三省六部,
“師臣,並非如此,參議院隻有通過與否的權利,卻不能對兩院的提案進行修改或者幹預,簡單而言,參議院沒有製定提案的權利。”
賈似道似懂非懂地說道:“是,陛下,老臣大致明白,相互相成。”
對於我所說的參議院,盡管算是一種新鮮事物,但除了範直尚露出驚訝的神色外,其餘人皆是麵色依舊,畢竟這些人跟隨我的時間已久,基本上都已習慣,我是不是會冒出一些新穎的想法,
我繼續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姓,即便是朕,也會在某些領域或者某些時候犯下錯誤,縱觀曆史,如英明神武的唐宗、漢武,或多或少也有失誤之處,至少在他們身故之後,社會動蕩,三國混戰,五代十國,均是亂世也,而每一個亂世都導致我華夏一族經濟倒退,民不聊生,以至於才會出現異族崛起,欺淩我們,古人雲,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實為金玉良言,但並非每位執政者都能做到這點,因此,朕希望我朝的製度能夠不斷完善,以製度來減少不必要的錯誤,以製度來約束個人的權力。”
趙順孫問道:“陛下,參議院由何人組成。”
“參議院的人選將會代表著我朝全體百姓的利益,因此,朕打算由每個省或者某些特定群體,比如軍隊,商界等推舉出一定數量的大賢者,由他們擔任參議院之參議員,五年一換,趙愛卿,這樣來說吧,每個縣推舉一位賢者,作為縣參議員,再從其中選出兩位州參議院,直至三到五名省參議員,最後由省參議員組成朝廷參議院,各位愛卿,我朝之政策是由各部各院官員製定,盡管朕相信我朝的大多數官員都能做到大公無私,廉政清明,但在潛移默化中,其意識或多或少會從自身集團的利益出發,從而無法覆蓋所有百姓的利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朝未來的政策不僅要顧及舟,更要顧及水,如此方能國富民強,朕之前說過,無論是國富民弱還是國弱民強,都會導致社會混亂,設立參議院的目的就是要做到平衡發展,如此才能使我朝千秋萬世,國運長久。”
“全民參政議政就如同火器一樣,是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朕雖為神人,但朕的繼承者未必也會是神,因此,朕希望借助參議院的成立,在我朝形成這樣一種風尚,那就是,我大宋不僅僅是朕之大宋,也是全體國民之大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隻要我大宋之百姓都到做到以國為家,官員都能做到以家為國,何愁天下不興,社稷長運呢。”
這是我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及我身後之事,盡管隻是寥寥數語,倒讓大堂中一小部分有思想之人沉思起來,不過,他們一致認為我正當壯年,繼承者之事還早著呢,
自秦朝一統天下以來,每一代開國皇帝無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可以永久守住江山基業,但又有何人能夠做到呢,究其原因,都歸結為出現了昏君、庸君,又或是殲臣、逆賊,知道了表麵原因,哪又該怎樣避免呢,
封建體製決定了任何朝代都不可能有萬世基業,因為封建[***]就是人製,這才是內在原因,
範直尚小心翼翼道:“皇上,微臣有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有話請講。”我笑笑道,“範愛卿,在議事之際,所有人均可暢所欲言,這就是明煮的一種體現,當然了,如果在政策製定下來後,朕就不會允許再出現不同的聲音了。”
“是,皇上。”範直尚言道,“皇上之思路開闊,想法極好,但微臣有慮,倘若軍、政兩院的提案始終得不到參議院的通過呢,比如,軍務院提議,要這般進攻蒙古,而參議院不同意,那會不會錯失良機呢。”
“範愛卿,應該是朕沒有說清楚,對於軍務院的提案將分為兩類,一類是戰事,這點不用通過參議院,原因很簡單,參議院的議員們大都不會是軍人出身,自然不通軍事,不能讓外行來監督內行,這就好比朕在軍中全麵取締監軍一職,參議院針對的隻是軍務院有關文職方麵的提案,比如,在和平年代,軍務院提出要增大軍備開支,那就必須由軍務院說明原因,如果征得參議院同意,那就可行,如果未被通過,那軍務院的提議就會作廢。”
絕大多數在座之人都是軍中大將,聽我說到戰事軍務不歸參議院審核,均自放下心來,自宋太祖起,軍中事務大都受文官節製,現在好不容易得以改變,倘若又出現一個外行的“婆婆”,豈不是回到老路,
陸秀夫道:“陛下,如果軍務院認為很有必要,要堅持呢。”
“遇到這種情況,朕會做出最終的仲裁,軍務院的提案或許會牽涉到國家對外的政策,所以可能會出現特例,而政務院的提案基本上都是內務,將會成為參議院審核的主要內容,朕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政務院提議,將盜竊十文華夏幣作為官府立案的標準,但參議院認為,由於經濟快速發展,我朝百姓的生活水平大為提高,十文華夏幣太少,不予通過,那政務院以及製定這項製度的部門就應該重新製定,二十文,三十文,直到和參議院達成一致。”
“是,陛下。”陸秀夫想得很簡單,還是由皇上作主,
“各位愛卿,建立參議院一事將會是一項漫長的事務,或許三、五十年才會成形,但隻要形成這樣的體係、製度,數百年後,我朝的明煮就會達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師臣,趙愛卿,陸愛卿,朕今曰將你們叫來,就是要讓你們做出計劃,之後再和朝中商議,等宋元戰事結束後,就要開始著手建立參議院了。”
“是,陛下,臣遵旨。”賈似道等人一起答道,
“三位愛卿,襄陽城的情況如何。”
賈似道起身道:“陛下放心,襄陽城一切安好,臣等這次前來,隻有一事稟報。”
“何事。”
“陛下,襄陽軍區製置使呂文德呂大人因身體原因提出致仕,請陛下指示。”
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於周代,漢代以後形成製度,一般而言,官員的致仕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者則會提前,呂文德雖然隻有六十出頭,但身體有疾,這是我知道的,
想到呂文德還有一個月的壽命,我歎了口氣道:“師臣,準其致仕,三位愛卿,傳朕旨意,加授呂愛卿少師銜,封衛國公,賜金帶一條。”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