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節來源**請到閱讀最新章節***
離早朝還有好一會兒,提前到達的文武眾臣們在殿內三五成堆,麵色各異地議論著。這也難怪,這繞了個大***回到長安後,陳博幾乎如換了一個人一般,讓這些原本躊躇滿誌的庶族官員們有些茫然失措。與其他官員相比,六部尚書反而沒有什麽特別的表現,與往常一般站在各自的位置上。隻不過六人不時接觸的眼神,卻似乎顯示著某種決心。
皇帝變得越來越剛毅獨斷,從某方麵來說,甚至極是專橫。借著上次將幾名持反對意見的大臣置閑後,百官震動而不敢有相背意見的機會,回到長安的短短幾天裏,陳博一口氣頒發了近百道任免詔令。其中超格拔擢便有七十之多,宮中內侍四十,荊州官員三十,原來的長安官員沒有一個得到提升,反倒將罷免的詔令占去了二十五人之多。此詔一下,關隴庶族盡皆失顏,而那些失勢的世族集團也在一旁幸災樂禍。
六部尚書作為關隴庶族的代表,當然不能坐視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由於地處京畿,在曆來朝政由世族門閥把持之下,關隴的庶族也算是一支獨秀,在入仕的庶族中占有絕對領先的地位。趁著這世族遭受沉重打擊的機會,關隴庶族本以為終於輪到自己出頭了,卻沒想到剛剛風光數月,反而是這些被他們一直瞧不起的宦官與荊交“泥腿子”壓在了頭上。若是再不動作,恐怕連六部也要保不住了,即使可能惹來聖怒,他們也要在今天全力一拚了。
“皇上駕到!”陳順那令眾人再熟悉不過的長聲遠遠傳來,殿內眾臣頓時止住閑談,回到各自的位置。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吧。”陳博今天的心情似乎特別好,坐在龍椅上一臉笑意。昨天他剛收到張識文上的奏本。對於他前麵頒布的幾道改革詔令大加讚賞,並且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議。朝中大臣對於他那幾道詔令幾乎都是迫於壓力才沒有反駁,不過反應卻極是冷淡,讓他一直惱火不已。是以能得到他賞識地人的認可,對他來說當然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為了今天的早朝,他可是準備了一夜,一心想著今天能改變群臣的態度,以便可以盡快實施他的大治之政。
可惜事與願違。第一道不和諧的聲音在陳博還沒來得及開口時便響起了。
“臣有本上奏!”站出來的是一名普通地禦史,陳博雖然微微不快,不過還是點頭以示。“臣要統彈劾葉氏。縱容子弟,襲擊朝廷刺史!”
“忠勇公此前已經奏明,這事隻是個誤會嗎?”陳博奇道。葉浩仁那件事,葉家為了獲得楊誠支持。保全自己。隻得自認倒黴。因之前南乘風已奏報朝廷,並以此為借口進攻豫州。是以楊誠在派人知會南乘風後。便以誤會為由,使此事大事化小。不必做出艱難選擇。陳博對於這些並不關心。當然也就按楊誠的建議,對此毫不追究了。此事朝中皆知。禦史又何必再度彈劾呢?
那禦史躬身遞上奏本,正色稟道:“經微臣徹查,此事並非誤會,而是確有其事!”
陳博聞言微微一愣,隨即讓陳順將奏本拿上來。略一翻看,他的臉色便有些難看了。這上麵說地,幾乎與當天發生的事情別無二致。原來楊誠與南乘風兩人的不同言論,本就讓眾臣起疑,於是便派人秘密前往調查。沒想到這一查,還真讓他們查到了。前去查的人趕到傳言中張晉根遇襲地地點後,碰巧遇上了親眼見到事情全過程地那個老農。一亮出身份,除了張晉根,一輩子連縣令也沒見過幾次的老農哪敢有隱瞞,幾句喝問下來,便將當時地情況一下子全說了出來。
“人證就在殿外,皇上若是不信可現在就傳他上來問話。”
“傳上來吧。”陳博表情複雜地說道。誰都不願意自己受到欺騙,更何況身為九五至尊的皇帝了。他其實已經知道這事多半屬實,若沒有確實地把握,他在力壓彈劾地風頭上,哪還有人敢隨意彈劾別人。之所以想要親自詢問,隻不過出於心中那絲脆弱的希望而已。這事真要追究起來,可就大了。禦史表麵上彈劾地隻是葉家,不過此事真相一暴露,楊誠、張晉根以及南乘風又豈能脫得了幹係!
那老農何曾見過這樣的場麵,還沒走到殿上,便已經嚇癱了,還是兩個侍衛半扶半架著上來的。跪在殿中,隻知道顫顫地磕頭,連眼角的餘光也不敢向上看一下。
“老人家,不要怕,你隻要說實話就行了。”那名禦史走到老農身邊,和聲安慰道:“就把那天你看到的事,一五一十地向皇上說出來,不僅沒事,還重重有賞!”
陳博看了那禦史一眼,悶哼了一聲,便再沒其他的表示。那名老農本就被嚇得不行了,禦史的安慰也不過隻能令他好一點罷了,勉強哆嗦著將當天所見說出,幾乎用了大半個時辰。在此期間,陳博一直沉著臉沒有問一句,而朝臣們也異常“配合”,除了臉上掩飾不住的得色外,完全是個優秀的看客。
讓殿前侍衛將老農架出去後,殿內的氣氛便有些異樣了。陳博眼神在群臣臉上逐一巡視,並沒有開口。察言觀色,他又豈會猜不到朝中眾臣今天想要做什麽。
大臣們被陳博看得有些惴惴不安,連那名禦史一時也不敢“趁勝追擊”。平靜了好一會兒,領頭的六部尚書終於沉不住氣了,刑部尚書田於英出列說道:“葉家竟然縱容其子弟意圖襲殺朝廷派出的刺史,實在是膽大妄為。而且之前葉家多次不聽招討大將軍調遣,同樣居心叵測!此風斷不可興,懇請皇上下旨徹查。”
戶部尚書古純孝也出來附和道:“據聞三家叛亂之時,曾與葉家秘密聯絡!而且三家叛亂之初,葉家並未立即興兵討伐,竟抱觀望之態,直至荊州大捷後。才派出少量兵力做做樣子。叛軍攻入關中時,未見其發一兵相助,現在眼叛軍大勢已去,才兵發洛陽。觀其在此間的種種,實是其心可誅!朝廷若是一味姑息,隻怕會令心向朝廷之人心寒不已。”
“臣附議。”其他四個尚書也站了出來。“臣附議!”除了少數幾人外,殿內眾臣齊聲附和。
陳博的臉色有些難看起來,有道是眾意難違。更何況他們所說,與事實也是相差無幾。前番他力壓眾臣彈劾荊州官員,倒還有個治理有功的借口。可是對於葉家,他可是一點好感也沒有的。
六部尚書暗自相視,嘴角皆掛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經過這段時間的爭鬥,他們若是還不學聰明點。哪能站在這朝堂之上。直接彈劾楊誠當然是自找沒趣。即使是有直憑實據恐怕也被自取其辱。三家叛亂之後,葉家可以說是世家門閥之中碩果僅存地還掌握地方實權的一係了。以皇帝對世家門閥的心態。再加上其在平叛期間的表現,要想參倒葉家可以說
是件難事。將世家門閥的勢力完全逐出競爭者的行>他們誌在必得的第一個目標而已。
“以微臣之意。此事尚需從長計議。”在一眾附和的聲潮中,這唯一刺耳地聲音便顯得極為突出了。一身戎裝的唐道正走出行列。無視眾人質疑的目光,正色說道:“據臣所知,葉家前番已經派出三萬大軍馳援洛陽,若在此時展開徹查,恐怕會令軍心動蕩。鄭氏雖然困守洛陽,但仍擁兵二十餘萬。招討大將軍雖然智勇雙全,隻不過手下可用之兵隻有區區五萬,葉家之兵乃一大助力,斷不可未戰先亂。”
“荒唐!”兵部尚書劉知生怒聲喝斥:“什麽葉家之兵,你將朝廷放在哪裏了?”其他官員也紛紛斥責,對於這個唯一地異類極盡攻擊。
唐道正卻隻是微微一笑,鎮定自若地說道:“末將可不敢把朝廷掛在嘴邊,唯有放在心裏。不知兵者,還是莫要妄論兵事為好。葉家之兵雖然也朝廷之兵,隻不過臨陣換將,乃兵家之大忌,諸位大人不會不知道吧。據聞豫州軍主將葉浩棟為人沉穩而頗有將才,在軍中甚有威望。朝廷若要徹查葉家,他當然也不能幸免,可是豫州軍會有何反應呢?”
眾臣被唐道這譏諷之言已經氣憤之極,一時間斥責之聲四起,隻要能想到有關他不好的事情,幾乎都被搬了出來。“夠了!”陳博一聲大喝,不滿地說道:“你們可還知禮?朝堂之上,當著朕的麵,居然如潑婦罵街,你們難道不感到羞愧嗎?”
陳博這一罵,正中他們的要害,殿內頓時再無一絲雜音了。這些人不乏飽讀詩書之輩,平時禮法掛在嘴邊,一副知禮守法地樣子。現在因唐道正壞了他們地事,竟然做出逾禮之事,自然難免露出羞愧之色。
唐道正眼中的得色稍現即逝,恭聲稟道:“微臣並非不讚同徹查葉家,對於葉家地表現也深惡痛絕。隻不過一切需以大局為重,雖然三家叛亂大勢已去,但洛陽一日未平,便不可有絲毫掉以輕心。是以微臣建議,朝廷現在不僅不能徹查葉家,還需好言安撫。待叛亂徹底平定之後,再論其功過不遲。”
他是何等聰明之人,當然不會無謂地站出來與群臣做對。不過他察言觀色,見陳博表情複雜,顯然覺得這件事頗有些為難,此時若不替其解圍,又更待何時。他知道自己已經在楊誠心中有了不好的印象,想靠戰功升遷幾乎已是不可能地了。若沒有合適地機遇,在平叛後有功之將遍布的朝廷,他又如何能立足呢?而這一次,對他來說可以說是千載難逢地機會,讓他可以在群臣發起的這場爭權鬥爭中一展鋒芒,使陳博留下深刻印象。
陳博極盡讚賞地看了看唐道正,含笑道:“愛卿如此識大體,朕深感欣慰。”隨即臉色一板,對群臣冷哼道:“卿等若有唐愛卿這般,朕就可高枕無憂了!朕前麵已經說過,朕的眼裏隻有兩件大事,一是平叛,二是實現天下大治!其餘一切,都可以暫且放在一邊。還有何事要上奏的?”
聽了陳博這番訓斥,眾人不由麵麵相覷,一時說不出話來。不過他們也不甘就此罷休,連連對早已安排好的那名禦史使眼色後,那名禦史卻視若未睹,無奈之下,吏部尚書溫廷羽隻好硬著頭皮站出來。“葉家之事確是臣等考慮未全,待平定洛陽後再行追究也並非不可。隻不過之前揚州刺史南乘風以葉家襲擊朝廷命官為由,未經朝廷允許便揮兵攻入豫州,沿途縱兵掠劫。射殺葉浩仁雖然有保護徐州刺史張晉根之意,但也不排除其故意將事態鬧大之嫌。以微臣之見,雖然不必立即查處,但也要下旨斥責才可。”
本來他們的第二個彈劾對象便是南乘風,然後再借著南乘風將楊誠與他們合謀欺騙皇上扯進來。雖然楊誠是出於平叛大計的善意,但這欺君之罪卻是坐實了。就算扳不倒楊誠,但至少也可以大煞當前其一係勢力的威風了。再借著他們掌握的其他事情,進一步的擴大戰果,讓關隴庶族的勢力可以在朝中站穩。可惜被唐道正這一摻和,事情便有些麻煩了。陳博可是明說了,除了平叛和天下大治,其他一切事情都可暫時放開不談,若是他們再不識抬舉,隻怕會弄巧成拙。
“準。”陳博麵無表情地應道。斥責南乘風,對他來說倒是無關痛癢之事。事實上對於南乘風和葉家,他都有秋後算帳的心思,畢竟兩家的表現都讓他極為失望。特別是南乘風,他還是當初章盛力諫可堪重用之人,本以為他會在這次平叛之戰中會有出色的表現,哪知道一入徐州便和葉家鬥得個不亦樂乎,自此再無可敘之功。
“青州刺史仍在空缺中。”禮部尚書段齊錦猶豫了一下,站出來稟道:“臣聞忠勇公竟然將青州政務委於一女子,這恐怕有些不妥。女子為官,為本朝所未有,更何況據傳此女子竟是忠勇公的小姨子,此例一開,恐怕有些不妥。”
“女子又怎麽了。”陳博倒是毫不為意,言語中帶著一絲譏諷。“朕也知道此事。這女子名叫左飛鴻,帶著一千女子組建飛鳳營,獨自攻入叛軍盤距的兗州,重創叛軍!接著又橫掃青州,數月之間盡滅青州叛軍。真可謂奇女子矣,如此不讓須眉之巾幗英雄,可讓無數七尺男兒汗顏無色了。”
“可……”段齊錦還欲再說,不過才一開口,陳博卻已經打斷了他。“青州刺史未立,忠勇公竟不得不以一女子暫時領政,雖有不妥,但這又豈不讓朕愧然?朕身為天子,大難臨頭竟然惶然而逃,將江山社稷置於不顧。如今要靠一女子為朕治理一州,你們說,到底是誰該愧疚呢?”
“臣等萬死。”君辱臣死,陳博的話已經說得那麽明顯了,眾臣頓時惶然。誰叫他們當初力諫陳博去“巡幸”巴蜀呢?雖然他們的出發點並不壞,是為了保證皇帝安全,可是卻嚴重錯估了戰局。結果長安不僅沒被攻下,數十萬叛軍甚至被楊誠一個月便盡數平滅了,隻要稍有些羞恥心的人,心裏又豈不愧然。
“好了,朕也不怪罪你們。”陳博略帶些倦意地說道:“忠勇公乃國之柱石,沒有我等還能在此安閑嗎?人無完人,就算忠勇公再有多大的錯,隻要他不是謀逆,朕希望你們和朕一樣,懷著感恩之心對待。”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除了感到深深的絕望,眾臣還能說什麽。雖然已經準備好了的彈劾還有數項,但誰又敢再提。“臣等謹尊聖意。”整齊地聲音使得這場剛剛拉開序幕的彈劾風波,還遠沒有達到高潮便被迫落幕。隻不過這卻並不代表著這場朝廷紛爭就此結束,這一次的落幕,隻不過是為醞釀下一次更激烈的鬥爭而準備而已。
-\**|書友上傳/-
離早朝還有好一會兒,提前到達的文武眾臣們在殿內三五成堆,麵色各異地議論著。這也難怪,這繞了個大***回到長安後,陳博幾乎如換了一個人一般,讓這些原本躊躇滿誌的庶族官員們有些茫然失措。與其他官員相比,六部尚書反而沒有什麽特別的表現,與往常一般站在各自的位置上。隻不過六人不時接觸的眼神,卻似乎顯示著某種決心。
皇帝變得越來越剛毅獨斷,從某方麵來說,甚至極是專橫。借著上次將幾名持反對意見的大臣置閑後,百官震動而不敢有相背意見的機會,回到長安的短短幾天裏,陳博一口氣頒發了近百道任免詔令。其中超格拔擢便有七十之多,宮中內侍四十,荊州官員三十,原來的長安官員沒有一個得到提升,反倒將罷免的詔令占去了二十五人之多。此詔一下,關隴庶族盡皆失顏,而那些失勢的世族集團也在一旁幸災樂禍。
六部尚書作為關隴庶族的代表,當然不能坐視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由於地處京畿,在曆來朝政由世族門閥把持之下,關隴的庶族也算是一支獨秀,在入仕的庶族中占有絕對領先的地位。趁著這世族遭受沉重打擊的機會,關隴庶族本以為終於輪到自己出頭了,卻沒想到剛剛風光數月,反而是這些被他們一直瞧不起的宦官與荊交“泥腿子”壓在了頭上。若是再不動作,恐怕連六部也要保不住了,即使可能惹來聖怒,他們也要在今天全力一拚了。
“皇上駕到!”陳順那令眾人再熟悉不過的長聲遠遠傳來,殿內眾臣頓時止住閑談,回到各自的位置。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吧。”陳博今天的心情似乎特別好,坐在龍椅上一臉笑意。昨天他剛收到張識文上的奏本。對於他前麵頒布的幾道改革詔令大加讚賞,並且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議。朝中大臣對於他那幾道詔令幾乎都是迫於壓力才沒有反駁,不過反應卻極是冷淡,讓他一直惱火不已。是以能得到他賞識地人的認可,對他來說當然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為了今天的早朝,他可是準備了一夜,一心想著今天能改變群臣的態度,以便可以盡快實施他的大治之政。
可惜事與願違。第一道不和諧的聲音在陳博還沒來得及開口時便響起了。
“臣有本上奏!”站出來的是一名普通地禦史,陳博雖然微微不快,不過還是點頭以示。“臣要統彈劾葉氏。縱容子弟,襲擊朝廷刺史!”
“忠勇公此前已經奏明,這事隻是個誤會嗎?”陳博奇道。葉浩仁那件事,葉家為了獲得楊誠支持。保全自己。隻得自認倒黴。因之前南乘風已奏報朝廷,並以此為借口進攻豫州。是以楊誠在派人知會南乘風後。便以誤會為由,使此事大事化小。不必做出艱難選擇。陳博對於這些並不關心。當然也就按楊誠的建議,對此毫不追究了。此事朝中皆知。禦史又何必再度彈劾呢?
那禦史躬身遞上奏本,正色稟道:“經微臣徹查,此事並非誤會,而是確有其事!”
陳博聞言微微一愣,隨即讓陳順將奏本拿上來。略一翻看,他的臉色便有些難看了。這上麵說地,幾乎與當天發生的事情別無二致。原來楊誠與南乘風兩人的不同言論,本就讓眾臣起疑,於是便派人秘密前往調查。沒想到這一查,還真讓他們查到了。前去查的人趕到傳言中張晉根遇襲地地點後,碰巧遇上了親眼見到事情全過程地那個老農。一亮出身份,除了張晉根,一輩子連縣令也沒見過幾次的老農哪敢有隱瞞,幾句喝問下來,便將當時地情況一下子全說了出來。
“人證就在殿外,皇上若是不信可現在就傳他上來問話。”
“傳上來吧。”陳博表情複雜地說道。誰都不願意自己受到欺騙,更何況身為九五至尊的皇帝了。他其實已經知道這事多半屬實,若沒有確實地把握,他在力壓彈劾地風頭上,哪還有人敢隨意彈劾別人。之所以想要親自詢問,隻不過出於心中那絲脆弱的希望而已。這事真要追究起來,可就大了。禦史表麵上彈劾地隻是葉家,不過此事真相一暴露,楊誠、張晉根以及南乘風又豈能脫得了幹係!
那老農何曾見過這樣的場麵,還沒走到殿上,便已經嚇癱了,還是兩個侍衛半扶半架著上來的。跪在殿中,隻知道顫顫地磕頭,連眼角的餘光也不敢向上看一下。
“老人家,不要怕,你隻要說實話就行了。”那名禦史走到老農身邊,和聲安慰道:“就把那天你看到的事,一五一十地向皇上說出來,不僅沒事,還重重有賞!”
陳博看了那禦史一眼,悶哼了一聲,便再沒其他的表示。那名老農本就被嚇得不行了,禦史的安慰也不過隻能令他好一點罷了,勉強哆嗦著將當天所見說出,幾乎用了大半個時辰。在此期間,陳博一直沉著臉沒有問一句,而朝臣們也異常“配合”,除了臉上掩飾不住的得色外,完全是個優秀的看客。
讓殿前侍衛將老農架出去後,殿內的氣氛便有些異樣了。陳博眼神在群臣臉上逐一巡視,並沒有開口。察言觀色,他又豈會猜不到朝中眾臣今天想要做什麽。
大臣們被陳博看得有些惴惴不安,連那名禦史一時也不敢“趁勝追擊”。平靜了好一會兒,領頭的六部尚書終於沉不住氣了,刑部尚書田於英出列說道:“葉家竟然縱容其子弟意圖襲殺朝廷派出的刺史,實在是膽大妄為。而且之前葉家多次不聽招討大將軍調遣,同樣居心叵測!此風斷不可興,懇請皇上下旨徹查。”
戶部尚書古純孝也出來附和道:“據聞三家叛亂之時,曾與葉家秘密聯絡!而且三家叛亂之初,葉家並未立即興兵討伐,竟抱觀望之態,直至荊州大捷後。才派出少量兵力做做樣子。叛軍攻入關中時,未見其發一兵相助,現在眼叛軍大勢已去,才兵發洛陽。觀其在此間的種種,實是其心可誅!朝廷若是一味姑息,隻怕會令心向朝廷之人心寒不已。”
“臣附議。”其他四個尚書也站了出來。“臣附議!”除了少數幾人外,殿內眾臣齊聲附和。
陳博的臉色有些難看起來,有道是眾意難違。更何況他們所說,與事實也是相差無幾。前番他力壓眾臣彈劾荊州官員,倒還有個治理有功的借口。可是對於葉家,他可是一點好感也沒有的。
六部尚書暗自相視,嘴角皆掛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經過這段時間的爭鬥,他們若是還不學聰明點。哪能站在這朝堂之上。直接彈劾楊誠當然是自找沒趣。即使是有直憑實據恐怕也被自取其辱。三家叛亂之後,葉家可以說是世家門閥之中碩果僅存地還掌握地方實權的一係了。以皇帝對世家門閥的心態。再加上其在平叛期間的表現,要想參倒葉家可以說
是件難事。將世家門閥的勢力完全逐出競爭者的行>他們誌在必得的第一個目標而已。
“以微臣之意。此事尚需從長計議。”在一眾附和的聲潮中,這唯一刺耳地聲音便顯得極為突出了。一身戎裝的唐道正走出行列。無視眾人質疑的目光,正色說道:“據臣所知,葉家前番已經派出三萬大軍馳援洛陽,若在此時展開徹查,恐怕會令軍心動蕩。鄭氏雖然困守洛陽,但仍擁兵二十餘萬。招討大將軍雖然智勇雙全,隻不過手下可用之兵隻有區區五萬,葉家之兵乃一大助力,斷不可未戰先亂。”
“荒唐!”兵部尚書劉知生怒聲喝斥:“什麽葉家之兵,你將朝廷放在哪裏了?”其他官員也紛紛斥責,對於這個唯一地異類極盡攻擊。
唐道正卻隻是微微一笑,鎮定自若地說道:“末將可不敢把朝廷掛在嘴邊,唯有放在心裏。不知兵者,還是莫要妄論兵事為好。葉家之兵雖然也朝廷之兵,隻不過臨陣換將,乃兵家之大忌,諸位大人不會不知道吧。據聞豫州軍主將葉浩棟為人沉穩而頗有將才,在軍中甚有威望。朝廷若要徹查葉家,他當然也不能幸免,可是豫州軍會有何反應呢?”
眾臣被唐道這譏諷之言已經氣憤之極,一時間斥責之聲四起,隻要能想到有關他不好的事情,幾乎都被搬了出來。“夠了!”陳博一聲大喝,不滿地說道:“你們可還知禮?朝堂之上,當著朕的麵,居然如潑婦罵街,你們難道不感到羞愧嗎?”
陳博這一罵,正中他們的要害,殿內頓時再無一絲雜音了。這些人不乏飽讀詩書之輩,平時禮法掛在嘴邊,一副知禮守法地樣子。現在因唐道正壞了他們地事,竟然做出逾禮之事,自然難免露出羞愧之色。
唐道正眼中的得色稍現即逝,恭聲稟道:“微臣並非不讚同徹查葉家,對於葉家地表現也深惡痛絕。隻不過一切需以大局為重,雖然三家叛亂大勢已去,但洛陽一日未平,便不可有絲毫掉以輕心。是以微臣建議,朝廷現在不僅不能徹查葉家,還需好言安撫。待叛亂徹底平定之後,再論其功過不遲。”
他是何等聰明之人,當然不會無謂地站出來與群臣做對。不過他察言觀色,見陳博表情複雜,顯然覺得這件事頗有些為難,此時若不替其解圍,又更待何時。他知道自己已經在楊誠心中有了不好的印象,想靠戰功升遷幾乎已是不可能地了。若沒有合適地機遇,在平叛後有功之將遍布的朝廷,他又如何能立足呢?而這一次,對他來說可以說是千載難逢地機會,讓他可以在群臣發起的這場爭權鬥爭中一展鋒芒,使陳博留下深刻印象。
陳博極盡讚賞地看了看唐道正,含笑道:“愛卿如此識大體,朕深感欣慰。”隨即臉色一板,對群臣冷哼道:“卿等若有唐愛卿這般,朕就可高枕無憂了!朕前麵已經說過,朕的眼裏隻有兩件大事,一是平叛,二是實現天下大治!其餘一切,都可以暫且放在一邊。還有何事要上奏的?”
聽了陳博這番訓斥,眾人不由麵麵相覷,一時說不出話來。不過他們也不甘就此罷休,連連對早已安排好的那名禦史使眼色後,那名禦史卻視若未睹,無奈之下,吏部尚書溫廷羽隻好硬著頭皮站出來。“葉家之事確是臣等考慮未全,待平定洛陽後再行追究也並非不可。隻不過之前揚州刺史南乘風以葉家襲擊朝廷命官為由,未經朝廷允許便揮兵攻入豫州,沿途縱兵掠劫。射殺葉浩仁雖然有保護徐州刺史張晉根之意,但也不排除其故意將事態鬧大之嫌。以微臣之見,雖然不必立即查處,但也要下旨斥責才可。”
本來他們的第二個彈劾對象便是南乘風,然後再借著南乘風將楊誠與他們合謀欺騙皇上扯進來。雖然楊誠是出於平叛大計的善意,但這欺君之罪卻是坐實了。就算扳不倒楊誠,但至少也可以大煞當前其一係勢力的威風了。再借著他們掌握的其他事情,進一步的擴大戰果,讓關隴庶族的勢力可以在朝中站穩。可惜被唐道正這一摻和,事情便有些麻煩了。陳博可是明說了,除了平叛和天下大治,其他一切事情都可暫時放開不談,若是他們再不識抬舉,隻怕會弄巧成拙。
“準。”陳博麵無表情地應道。斥責南乘風,對他來說倒是無關痛癢之事。事實上對於南乘風和葉家,他都有秋後算帳的心思,畢竟兩家的表現都讓他極為失望。特別是南乘風,他還是當初章盛力諫可堪重用之人,本以為他會在這次平叛之戰中會有出色的表現,哪知道一入徐州便和葉家鬥得個不亦樂乎,自此再無可敘之功。
“青州刺史仍在空缺中。”禮部尚書段齊錦猶豫了一下,站出來稟道:“臣聞忠勇公竟然將青州政務委於一女子,這恐怕有些不妥。女子為官,為本朝所未有,更何況據傳此女子竟是忠勇公的小姨子,此例一開,恐怕有些不妥。”
“女子又怎麽了。”陳博倒是毫不為意,言語中帶著一絲譏諷。“朕也知道此事。這女子名叫左飛鴻,帶著一千女子組建飛鳳營,獨自攻入叛軍盤距的兗州,重創叛軍!接著又橫掃青州,數月之間盡滅青州叛軍。真可謂奇女子矣,如此不讓須眉之巾幗英雄,可讓無數七尺男兒汗顏無色了。”
“可……”段齊錦還欲再說,不過才一開口,陳博卻已經打斷了他。“青州刺史未立,忠勇公竟不得不以一女子暫時領政,雖有不妥,但這又豈不讓朕愧然?朕身為天子,大難臨頭竟然惶然而逃,將江山社稷置於不顧。如今要靠一女子為朕治理一州,你們說,到底是誰該愧疚呢?”
“臣等萬死。”君辱臣死,陳博的話已經說得那麽明顯了,眾臣頓時惶然。誰叫他們當初力諫陳博去“巡幸”巴蜀呢?雖然他們的出發點並不壞,是為了保證皇帝安全,可是卻嚴重錯估了戰局。結果長安不僅沒被攻下,數十萬叛軍甚至被楊誠一個月便盡數平滅了,隻要稍有些羞恥心的人,心裏又豈不愧然。
“好了,朕也不怪罪你們。”陳博略帶些倦意地說道:“忠勇公乃國之柱石,沒有我等還能在此安閑嗎?人無完人,就算忠勇公再有多大的錯,隻要他不是謀逆,朕希望你們和朕一樣,懷著感恩之心對待。”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除了感到深深的絕望,眾臣還能說什麽。雖然已經準備好了的彈劾還有數項,但誰又敢再提。“臣等謹尊聖意。”整齊地聲音使得這場剛剛拉開序幕的彈劾風波,還遠沒有達到高潮便被迫落幕。隻不過這卻並不代表著這場朝廷紛爭就此結束,這一次的落幕,隻不過是為醞釀下一次更激烈的鬥爭而準備而已。
-\**|書友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