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黃州陰謀
天氣愈發暖和起來,前些日子的幾場春雨一淋,江堤上已冒出幾點綠,點綴那深褐色的泥土中,隨著微風輕輕搖擺。
經過前段時間的努力,長江堤防已得到很好的加固,雖然未必能擋得住同治五年那樣的洪水,但抵擋一下全流域的春汛還是可以勝任的,現春汛尚未結束,守堤上的勞工們還不敢下堤,住草棚裏,吃著軍政府撥下的幹糧,幹著自己的本職工作,一旦發生潰堤險情,他們必須第一時間敲響銅鑼,用這種原始方式指揮鄉親們撤往高處,往年這個差使是各地各行其事,由各地方頭麵人物主持,而現,則是統一由軍政府轄下的防汛委員會統籌全局,借助有線電報網,上遊的春汛情況可以短時間內放上防汛委員會的案頭。
防汛委員會就設黃州城裏,之所以如此安排,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共和軍的總司令趙北就是防汛委員會的委員長,現他正指揮部隊準備迎擊日本長江派遣艦隊,所以就近將防汛委員會設共和軍前敵指揮部的旁邊,用他那超越時代的戰略眼光指導著委員會的工作。本來,總司令是想把指揮部設靠東的蘄州城的,但考慮到他的安全,參謀部全體成員一致反對,於是隻好駐蹕黃州,順便將防汛委員會也設了這裏。
不過現,這位共和軍的靈魂人物卻不防汛委員會指導工作,也沒指揮部統籌全局,而是領著一幫參謀軍官江堤上視察。
與留守江堤上的民夫親切交談,噓寒問暖,從後世電視上學來的經驗都用了這上頭,效果還是不錯的,把幾個老農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說到底,是沒見識過這種場麵。
跟隨總司令身邊的還有十幾個青年學生,他們都是前幾天剛從武漢的幹部培訓學校調過來的,由於眼睛高度近視,當不了兵,隻能從事民政工作,現都是防汛委員會的“委員”,將來還要送他們去外國深造,學習水利,為共和中華的未來工業建設出謀劃策。
從工棚裏出來,趙北順手將一把靠工棚邊的鐵鍬提了起來,看了看那鐵鏟,然後交給身邊的那群青年,說道:“看看,這就是中國的現狀,連鐵鍬上都刻著洋文,好歹咱們中國也有幾千年曆史,煉鐵的灌鋼法、炒鋼法咱們早就應用,洋人還用銅鍋的時候咱們就已經用上鐵鍋了,可是現卻連農具也要從外國進口,工業之落後,由此可見一斑。”
說到這裏,話鋒一轉,又道:“當然,我說這些並不是詆毀外國技術,相比咱們古代的技術,洋人的技術現確實先進,這洋鐵鍬之所以能夠取代中國的鐵匠鋪,就是因為價格便宜,質量過硬,農民們都願意使用,為什麽洋貨比土貨便宜呢?就是因為工業化。等將來送你們出國深造,希望你們記住這句話:科學技術永遠是第一強國力量!”
青年們用力點著頭,默默的傳看著那把鐵鍬,心裏有種沉甸甸的味道,仿佛那不是一把農具,而是一顆赤誠的報國之心。
見這些青年已經上道,趙北正欲繼續往下說,卻聽見身後傳來馬蹄聲,扭頭一望,看見吳振漢領著一群軍官騎馬趕來。
吳振漢堤下翻身下馬,走上土堤,將一封電報遞給總司令,說道:“湯鄉茗的通電,督促日本政府快撤走艦隊。他的艦隊走到江西湖口就沒再走了,和九江遊弋的日本艦隊隔著鄱陽湖口對峙,不過也沒開炮,雙方都很克製。”
“湯鄉茗到底想幹什麽?”
趙北接過電報,掃了兩眼,揣測著湯鄉茗的真實用意。前幾天得知了湯鄉茗麾下江防艦隊西進的消息,當時總司令還很是高興了一番,以為又可以擴充一下共和軍的海軍實力了,但現看來,事情似乎不是他想的那麽簡單。
“發報給小池口,叮囑他們密切留意湯部動向,如果湯部與日本艦隊交火,共和軍炮兵部隊也立即予以支援,必要時可直接前往江西作戰。再給閻錫山、李烈鈞拍電報,叫他們調遣部隊沿江擺開,必要時與我部協同作戰。”
趙北向一名參謀口述了命令。現這種時候,他確實沒有太多心思去琢磨湯鄉茗的心思,湯部艦隊投奔共和軍好,即使投奔不成,他也不會太過遺憾,畢竟,養海軍是一件奢侈的事,僅僅是“海琛”號的維護費用就讓總司令頭疼不已,別說是一支艦隊了。
“百山啊,這電報你派個人送來不就行了,怎麽親自跑一趟?”
見總司令發問,吳振漢無奈的歎了口氣,從口袋裏又摸出張電報,說道:“看了這封電報,你就明白了。”
趙北接過電報,掃了幾眼,隨即淡淡一笑,說道:“不就是同盟會的通電麽?他們跟咱們劃清界限,那好不過。”
這是一封通電,同盟會拍發,通電裏同盟會聲明共和軍之行動並不能代表南方革命派,同盟會也不會為共和軍單方麵行動所造成的任何後果承擔責任,對於蘄州事變,同盟會主張采取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同時提醒國民不要抵製日貨,以免招致外國武力報複。
吳振漢遲疑著說道:“職部擔心啊,如果同盟會與總司令決裂,咱們軍隊裏那些同盟會的幹部是否會受到影響?”
吳振漢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這兩天來,從全國各地趕來的革命者逐漸從武昌轉移到了黃州和蘄州,叫嚷著要與日本決戰,可要真的全麵開打,中國的贏麵隻怕連一成都不到,那些熱血青年或許可以說是閱曆欠缺、不懂軍事,可是這位總司令卻也為何顯得如此鹵莽?安慶首義、兵變黃泥港、九江易幟、湖北光複,革命路上的每一步,總司令走得都是那樣的正確,可卻對日本的態度上是如此的讓人無法理解,難道他真有把握日本不會擴大事態嗎?
為此,吳振漢不止一次的委婉勸告總司令,希望他能見好就收,不要徹底激怒日本人和英國人,就連遠四川的蔣方震、藍天蔚也拍來電報勸說,但遺憾的是,他們的進言沒有起到效果,趙北依然我行我素,所做的唯一讓步隻是解除了對漢口英國租界的“武裝監視”,以免將英國人徹底推到日本一邊。對此,下屬們毫無辦法,隻能眼睜睜看著部隊裏的反日情緒持續發酵,看著越來越多的反日報紙湖北境內公開發行,誰也不知道這場由日本人自己挑起的反日運動會走向何處,猜不到總司令的真實意圖是什麽,如果說是為了喚醒民眾的話,未免太過冒險了些。
雖然高級將領中的部分人並不讚同這種喚醒民眾的方式,但總司令的威信是不可質疑的,畢竟,這是軍隊,不是茶館,下級服從上級是鐵律,這是共和軍的信條,也是戰鬥力的保證,沒人膽敢向鐵律發起挑戰,何況,基層官兵堅定的站總司令一邊,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甚至還自行發起了“對日作戰請願”活動這當然是時政宣講員的功勞。
對“蘄州慘案”的強硬應對措施不僅進一步鞏固了總司令的權威,也進一步提升了總司令激進革命勢力中的威望,或許,這是一個整頓部隊的好機會,那些高級軍官必須認真考慮一下何去何從了。
“這個你大可放心,基層軍官裏已經沒有同盟會的人,高級軍官中雖然有一些,但是此時此刻,他們也不會屁股決定腦袋。再說了,蘄州問題上,我是有分寸的,洋人說我是狂人,隻是看到了表麵,並沒有看到我的實質。”
趙北將那電報紙撕了,將手一揚,紙片隨風飛舞。
望著那些隨風飄揚的紙片,吳振漢仔細品味著總司令的話。
沒等那些紙片完全落地,一名參謀騎馬趕來,到了堤下翻身下馬,又拿來一封電報。
趙北嘴角帶著微笑,將電報轉交吳振漢,說道:“又是一封同盟會的通電,不過這一次卻是支持咱們共和軍,跟上一封電報完全是兩個立場。”
吳振漢皺著眉頭,沉吟道:“如此看來,同盟會不是鐵板一塊。不過,兩則通電都沒有具體的署名,卻也不知是否是他人假冒同盟會的名義。”
“同盟會就是一個革命大雜燴,以前滿清沒倒的時候還可以團結起來,現滿清一倒,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各派勢力分化,所以出現不同的立場和聲音並不奇怪,既然沒有署名,就當它是假冒的好了。”
趙北坦然一笑,向遠方望去,看見一隊人馬正朝這邊過來,舉起望遠鏡一看,頓時有些惱火起來。
那是一隊共和軍的官兵,前頭的是兩個背著步槍的騎兵,後麵跟著一頂滑竿,抬滑竿的也是共和軍的士兵,那支隊伍人數不多,就是一個排的樣子。
共和軍裏官兵關係融洽,雖然紀律很嚴,但士兵地位高,趙北絕不會允許有軍官如此欺壓士兵,此時看到那滑竿,頗感詫異,不知哪個軍官吃了熊心豹子膽,竟敢讓士兵抬著自己。
待那支隊伍走近了些,總司令才看清,那頂滑竿上坐著的並不是軍官,而是一個金發碧眼的洋人,而那走滑竿邊的洋裝男子正是漢陽兵工廠總辦沈鳳銘。
趙北雖覺奇怪,但也沒有挪步,就站江堤上,與青年下屬們一邊討論中國工業建設問題,一邊等著那隊士兵過來。
等他們靠近江堤,趙北才帶著手下迎了上去,向沈鳳銘問道:“儀亭,你怎麽跑到黃州來了?是不是兵工廠出事了?”
前段日子,因為趕工,漢陽兵工廠差點發生爆炸事故,好督辦劉慶恩處置妥當,這才沒有耽擱武器生產。
“沒……沒出事。”
沈鳳銘抹了把額頭的汗,解開上衣領口,指了指滑竿上的那個洋人,說道:“我是領著他來的,他有一封信要呈給總司令。”
“他是……”趙北扭頭望去,見那洋人正用一口蹩腳的中國話吩咐士兵把滑竿放下。
“這位是柯爾夫先生,德國技工,兵工廠下屬鋼藥廠的洋匠,革命軍殺到武漢的時候,他避到租界去了,前天才回到廠裏,麵見劉督辦,說有一封極重要的信要呈給總司令,劉督辦不敢怠慢,就命我領著他乘船到黃州來了。”沈鳳銘說道。
趙北心念一動,伸出手去,說道:“柯爾夫先生,你好,我是共和軍總司令,請問有何貴幹?”
柯爾夫麵無表情的與總司令握了握手,用那口蹩腳的中國話說道:“我是信使,給將軍閣下送一封信。”說完,從口袋裏摸出封蓋了火漆的信,交給趙北。
趙北拆開信一看,雖然信封上寫著德文,可信瓤裏卻寫著很工整的中文,都是些客套話,倒是那落款讓人眼前一亮,原來,這封信竟是德國僑商聯合會寫來的,由漢口領事轉交,而眼前的這個柯爾夫正是德國領事派來的信使。
“哈!老子苦心策劃的陽謀到底是起作用了!這幾個‘投名狀’一上,德國人就跑過來了。這就叫‘工夫不負有心人’。”
抱住德國的大腿,這是趙北做夢都想的事,九江反英通電就是他上的第一個“投名狀”,反了英國再反日本,這是第二個投名狀,再加上委托鄒廷弼轉交給德國領事的那封親筆信,一連串的組合拳打過去,終於引起了德國人的注意。
功夫不負有心人啊,終於引起德國人注意了。雖然不是官方聯係,但至少已經邁出了中德“友誼”的第一步。
柯爾夫又從口袋裏摸出一張燙金的帖子,雙手呈給趙北,說道:“德國僑商聯合會邀請將軍閣下參加晚宴,這是請柬,請將軍閣下務必賞臉。”
趙北收下請柬,滿口答應,然後抬起手向黃州城一指,對柯爾夫說道:“柯爾夫先生,對於您的盛情邀請,我深表榮幸。作為共和軍的高指揮官,也作為本地的高行政長官,我熱情的邀請您到鄙人司令部一敘。德意誌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雖然我們相隔遙遠,但作為世界舊秩序的受害者,我們都有建立世界秩序的強烈願望,我相信,我們很快就能找到共同語言。”
曆史上留下諸多迷團的“黃州陰謀”就這樣開始了。
天氣愈發暖和起來,前些日子的幾場春雨一淋,江堤上已冒出幾點綠,點綴那深褐色的泥土中,隨著微風輕輕搖擺。
經過前段時間的努力,長江堤防已得到很好的加固,雖然未必能擋得住同治五年那樣的洪水,但抵擋一下全流域的春汛還是可以勝任的,現春汛尚未結束,守堤上的勞工們還不敢下堤,住草棚裏,吃著軍政府撥下的幹糧,幹著自己的本職工作,一旦發生潰堤險情,他們必須第一時間敲響銅鑼,用這種原始方式指揮鄉親們撤往高處,往年這個差使是各地各行其事,由各地方頭麵人物主持,而現,則是統一由軍政府轄下的防汛委員會統籌全局,借助有線電報網,上遊的春汛情況可以短時間內放上防汛委員會的案頭。
防汛委員會就設黃州城裏,之所以如此安排,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共和軍的總司令趙北就是防汛委員會的委員長,現他正指揮部隊準備迎擊日本長江派遣艦隊,所以就近將防汛委員會設共和軍前敵指揮部的旁邊,用他那超越時代的戰略眼光指導著委員會的工作。本來,總司令是想把指揮部設靠東的蘄州城的,但考慮到他的安全,參謀部全體成員一致反對,於是隻好駐蹕黃州,順便將防汛委員會也設了這裏。
不過現,這位共和軍的靈魂人物卻不防汛委員會指導工作,也沒指揮部統籌全局,而是領著一幫參謀軍官江堤上視察。
與留守江堤上的民夫親切交談,噓寒問暖,從後世電視上學來的經驗都用了這上頭,效果還是不錯的,把幾個老農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說到底,是沒見識過這種場麵。
跟隨總司令身邊的還有十幾個青年學生,他們都是前幾天剛從武漢的幹部培訓學校調過來的,由於眼睛高度近視,當不了兵,隻能從事民政工作,現都是防汛委員會的“委員”,將來還要送他們去外國深造,學習水利,為共和中華的未來工業建設出謀劃策。
從工棚裏出來,趙北順手將一把靠工棚邊的鐵鍬提了起來,看了看那鐵鏟,然後交給身邊的那群青年,說道:“看看,這就是中國的現狀,連鐵鍬上都刻著洋文,好歹咱們中國也有幾千年曆史,煉鐵的灌鋼法、炒鋼法咱們早就應用,洋人還用銅鍋的時候咱們就已經用上鐵鍋了,可是現卻連農具也要從外國進口,工業之落後,由此可見一斑。”
說到這裏,話鋒一轉,又道:“當然,我說這些並不是詆毀外國技術,相比咱們古代的技術,洋人的技術現確實先進,這洋鐵鍬之所以能夠取代中國的鐵匠鋪,就是因為價格便宜,質量過硬,農民們都願意使用,為什麽洋貨比土貨便宜呢?就是因為工業化。等將來送你們出國深造,希望你們記住這句話:科學技術永遠是第一強國力量!”
青年們用力點著頭,默默的傳看著那把鐵鍬,心裏有種沉甸甸的味道,仿佛那不是一把農具,而是一顆赤誠的報國之心。
見這些青年已經上道,趙北正欲繼續往下說,卻聽見身後傳來馬蹄聲,扭頭一望,看見吳振漢領著一群軍官騎馬趕來。
吳振漢堤下翻身下馬,走上土堤,將一封電報遞給總司令,說道:“湯鄉茗的通電,督促日本政府快撤走艦隊。他的艦隊走到江西湖口就沒再走了,和九江遊弋的日本艦隊隔著鄱陽湖口對峙,不過也沒開炮,雙方都很克製。”
“湯鄉茗到底想幹什麽?”
趙北接過電報,掃了兩眼,揣測著湯鄉茗的真實用意。前幾天得知了湯鄉茗麾下江防艦隊西進的消息,當時總司令還很是高興了一番,以為又可以擴充一下共和軍的海軍實力了,但現看來,事情似乎不是他想的那麽簡單。
“發報給小池口,叮囑他們密切留意湯部動向,如果湯部與日本艦隊交火,共和軍炮兵部隊也立即予以支援,必要時可直接前往江西作戰。再給閻錫山、李烈鈞拍電報,叫他們調遣部隊沿江擺開,必要時與我部協同作戰。”
趙北向一名參謀口述了命令。現這種時候,他確實沒有太多心思去琢磨湯鄉茗的心思,湯部艦隊投奔共和軍好,即使投奔不成,他也不會太過遺憾,畢竟,養海軍是一件奢侈的事,僅僅是“海琛”號的維護費用就讓總司令頭疼不已,別說是一支艦隊了。
“百山啊,這電報你派個人送來不就行了,怎麽親自跑一趟?”
見總司令發問,吳振漢無奈的歎了口氣,從口袋裏又摸出張電報,說道:“看了這封電報,你就明白了。”
趙北接過電報,掃了幾眼,隨即淡淡一笑,說道:“不就是同盟會的通電麽?他們跟咱們劃清界限,那好不過。”
這是一封通電,同盟會拍發,通電裏同盟會聲明共和軍之行動並不能代表南方革命派,同盟會也不會為共和軍單方麵行動所造成的任何後果承擔責任,對於蘄州事變,同盟會主張采取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同時提醒國民不要抵製日貨,以免招致外國武力報複。
吳振漢遲疑著說道:“職部擔心啊,如果同盟會與總司令決裂,咱們軍隊裏那些同盟會的幹部是否會受到影響?”
吳振漢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這兩天來,從全國各地趕來的革命者逐漸從武昌轉移到了黃州和蘄州,叫嚷著要與日本決戰,可要真的全麵開打,中國的贏麵隻怕連一成都不到,那些熱血青年或許可以說是閱曆欠缺、不懂軍事,可是這位總司令卻也為何顯得如此鹵莽?安慶首義、兵變黃泥港、九江易幟、湖北光複,革命路上的每一步,總司令走得都是那樣的正確,可卻對日本的態度上是如此的讓人無法理解,難道他真有把握日本不會擴大事態嗎?
為此,吳振漢不止一次的委婉勸告總司令,希望他能見好就收,不要徹底激怒日本人和英國人,就連遠四川的蔣方震、藍天蔚也拍來電報勸說,但遺憾的是,他們的進言沒有起到效果,趙北依然我行我素,所做的唯一讓步隻是解除了對漢口英國租界的“武裝監視”,以免將英國人徹底推到日本一邊。對此,下屬們毫無辦法,隻能眼睜睜看著部隊裏的反日情緒持續發酵,看著越來越多的反日報紙湖北境內公開發行,誰也不知道這場由日本人自己挑起的反日運動會走向何處,猜不到總司令的真實意圖是什麽,如果說是為了喚醒民眾的話,未免太過冒險了些。
雖然高級將領中的部分人並不讚同這種喚醒民眾的方式,但總司令的威信是不可質疑的,畢竟,這是軍隊,不是茶館,下級服從上級是鐵律,這是共和軍的信條,也是戰鬥力的保證,沒人膽敢向鐵律發起挑戰,何況,基層官兵堅定的站總司令一邊,誓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甚至還自行發起了“對日作戰請願”活動這當然是時政宣講員的功勞。
對“蘄州慘案”的強硬應對措施不僅進一步鞏固了總司令的權威,也進一步提升了總司令激進革命勢力中的威望,或許,這是一個整頓部隊的好機會,那些高級軍官必須認真考慮一下何去何從了。
“這個你大可放心,基層軍官裏已經沒有同盟會的人,高級軍官中雖然有一些,但是此時此刻,他們也不會屁股決定腦袋。再說了,蘄州問題上,我是有分寸的,洋人說我是狂人,隻是看到了表麵,並沒有看到我的實質。”
趙北將那電報紙撕了,將手一揚,紙片隨風飛舞。
望著那些隨風飄揚的紙片,吳振漢仔細品味著總司令的話。
沒等那些紙片完全落地,一名參謀騎馬趕來,到了堤下翻身下馬,又拿來一封電報。
趙北嘴角帶著微笑,將電報轉交吳振漢,說道:“又是一封同盟會的通電,不過這一次卻是支持咱們共和軍,跟上一封電報完全是兩個立場。”
吳振漢皺著眉頭,沉吟道:“如此看來,同盟會不是鐵板一塊。不過,兩則通電都沒有具體的署名,卻也不知是否是他人假冒同盟會的名義。”
“同盟會就是一個革命大雜燴,以前滿清沒倒的時候還可以團結起來,現滿清一倒,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各派勢力分化,所以出現不同的立場和聲音並不奇怪,既然沒有署名,就當它是假冒的好了。”
趙北坦然一笑,向遠方望去,看見一隊人馬正朝這邊過來,舉起望遠鏡一看,頓時有些惱火起來。
那是一隊共和軍的官兵,前頭的是兩個背著步槍的騎兵,後麵跟著一頂滑竿,抬滑竿的也是共和軍的士兵,那支隊伍人數不多,就是一個排的樣子。
共和軍裏官兵關係融洽,雖然紀律很嚴,但士兵地位高,趙北絕不會允許有軍官如此欺壓士兵,此時看到那滑竿,頗感詫異,不知哪個軍官吃了熊心豹子膽,竟敢讓士兵抬著自己。
待那支隊伍走近了些,總司令才看清,那頂滑竿上坐著的並不是軍官,而是一個金發碧眼的洋人,而那走滑竿邊的洋裝男子正是漢陽兵工廠總辦沈鳳銘。
趙北雖覺奇怪,但也沒有挪步,就站江堤上,與青年下屬們一邊討論中國工業建設問題,一邊等著那隊士兵過來。
等他們靠近江堤,趙北才帶著手下迎了上去,向沈鳳銘問道:“儀亭,你怎麽跑到黃州來了?是不是兵工廠出事了?”
前段日子,因為趕工,漢陽兵工廠差點發生爆炸事故,好督辦劉慶恩處置妥當,這才沒有耽擱武器生產。
“沒……沒出事。”
沈鳳銘抹了把額頭的汗,解開上衣領口,指了指滑竿上的那個洋人,說道:“我是領著他來的,他有一封信要呈給總司令。”
“他是……”趙北扭頭望去,見那洋人正用一口蹩腳的中國話吩咐士兵把滑竿放下。
“這位是柯爾夫先生,德國技工,兵工廠下屬鋼藥廠的洋匠,革命軍殺到武漢的時候,他避到租界去了,前天才回到廠裏,麵見劉督辦,說有一封極重要的信要呈給總司令,劉督辦不敢怠慢,就命我領著他乘船到黃州來了。”沈鳳銘說道。
趙北心念一動,伸出手去,說道:“柯爾夫先生,你好,我是共和軍總司令,請問有何貴幹?”
柯爾夫麵無表情的與總司令握了握手,用那口蹩腳的中國話說道:“我是信使,給將軍閣下送一封信。”說完,從口袋裏摸出封蓋了火漆的信,交給趙北。
趙北拆開信一看,雖然信封上寫著德文,可信瓤裏卻寫著很工整的中文,都是些客套話,倒是那落款讓人眼前一亮,原來,這封信竟是德國僑商聯合會寫來的,由漢口領事轉交,而眼前的這個柯爾夫正是德國領事派來的信使。
“哈!老子苦心策劃的陽謀到底是起作用了!這幾個‘投名狀’一上,德國人就跑過來了。這就叫‘工夫不負有心人’。”
抱住德國的大腿,這是趙北做夢都想的事,九江反英通電就是他上的第一個“投名狀”,反了英國再反日本,這是第二個投名狀,再加上委托鄒廷弼轉交給德國領事的那封親筆信,一連串的組合拳打過去,終於引起了德國人的注意。
功夫不負有心人啊,終於引起德國人注意了。雖然不是官方聯係,但至少已經邁出了中德“友誼”的第一步。
柯爾夫又從口袋裏摸出一張燙金的帖子,雙手呈給趙北,說道:“德國僑商聯合會邀請將軍閣下參加晚宴,這是請柬,請將軍閣下務必賞臉。”
趙北收下請柬,滿口答應,然後抬起手向黃州城一指,對柯爾夫說道:“柯爾夫先生,對於您的盛情邀請,我深表榮幸。作為共和軍的高指揮官,也作為本地的高行政長官,我熱情的邀請您到鄙人司令部一敘。德意誌民族是個偉大的民族,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雖然我們相隔遙遠,但作為世界舊秩序的受害者,我們都有建立世界秩序的強烈願望,我相信,我們很快就能找到共同語言。”
曆史上留下諸多迷團的“黃州陰謀”就這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