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貿易歧視
酒酣耳熱之後,東湖畫舫上的聚會就結束了,那幾艘武裝漁船的護送下,一大一小兩艘畫舫同時漁村碼頭靠了岸,譚延闓、劉顯潛兩人先行離去,戴戡與王軒則一心想巴結總司令,跟著趙北和藍天蔚漁村裏轉悠了幾圈,直到藍天蔚回總參謀部辦公,戴戡與王軒仍跟隨總司令左右。
總司令是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王軒是想從總司令那裏得到明確的保證,以確保本應提供給同盟會的武器彈藥繼續留兵工廠的倉庫裏,或者轉售給廣東都督的嫡係部隊,至於戴戡,則是想從總司令這裏得到一個比礦務督辦大的官。
後兩人都算是如願以償,王軒帶著總司令的口頭承諾心滿意足的回了廣東會館,戴戡雖然沒有立即得到官職,但卻得到了總司令一個口頭許諾,因此也誌得意滿的趕回漢口旅館收拾行裝,雲南個舊礦務督辦的官雖然不大,可是卻同時得到袁大總統和趙總司令的青睞,戴督辦自然是信心十足的赴任去了。
等這幫投機客去了遠了,趙北也帶著衛隊離開漁村,待換上軍裝,便將衛隊長田勁夫叫到身邊。
“義仁,你馬上親自到軍情局跑一趟,叫他們派出得力的人,去好好查一查譚延闓和劉顯潛這兩人近的行蹤,他們每天到了哪裏,都見了哪裏人,都給我查清楚,每天將調查情況形成報告,交我過目。”
“四處查還是五處查?”田勁夫問道。
“分頭查,各自單獨向我報告。”
其實軍事情報局總共隻有兩個處,一個叫“四處”,一個叫“五處”,情報界講究的就是一個虛虛實實,雖說兩個部門都歸軍情局管,但他們的分工卻略有不同,四處主要負責集社會情報,由會黨出身的金照坤主持,五處主要負責集軍事、政治情報,處長由田勁夫暫代。
之所以要分兩個部門集情報,一是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起互相監督之責,互相之間雖無管轄之權,但都是總司令捏手裏的暗器。
田勁夫離開之後,趙北乘上那輛福特小汽車,衛隊的護衛下趕回總司令部。
中途到特戰營校場轉了轉,又去海軍營房關心了一下官兵們的訓練和生活,等趙北趕回總司令部時,已是下午了。
現“海琛”號巡洋艦已經不再作為總司令部使用了,充當總司令部的是漢陽兵工廠的幾間簽押房。
總司令部已有五位客人等候,有四位是外國人,其中兩人是美國駐奉天總領事司戴德和他的翻譯兼助手馬文,另外兩人則是英國駐漢口領事法磊斯和他的翻譯,至於第五個客人,不是別人,正是湖北省議院的議長黎元洪。
英國領事法磊斯是跟著黎元洪跑來的,美國領事司戴德並不是跟著他們一起來的,到得稍晚一些,雖然不是事先約好的,以前兩人也不認識,不過趁著等候總司令的工夫,這兩位列強的駐華領事幾乎已變成無話不談的朋友了,至少表麵看起來是朋友。
不過兩位領事先生趕到總司令部的目的卻並不完全相同。
美國領事司戴德是來向總司令打聽漢冶萍擴股的事情,順便就粵漢鐵路的建設問題與總司令進行交涉,英國領事法磊斯則是來向總司令提出口頭抗議,因為這個英國領事看來,漢冶萍擴股章程嚴重損害了英國商人利益,而且也有違“公平競爭”原則。
趙北決定出售軍政府掌握的漢冶萍股份,主要目的是為了籌措經費,改善軍政府財政狀況,考慮到漢冶萍公司是目前中國唯一較有實力的大型鋼鐵企業,是重工業的象征,因此肯定會引起外國商人的注意,對於那些純粹為了商業目的而來的外國商人,趙北並不介意賣給他們一些股份,就當作是招商引資了,但是對於那些抱著不可告人目的而來購買股份的外國商人,趙北完全擺出了一副防備的架勢。
作為一個穿越者,趙北很清楚曆史上的漢冶萍公司是怎麽完蛋的,原因之一是以盛宣懷為首的一幫買辦的玩忽職守、假公濟私,原因之二則是日本政府的上下其手、齷齪伎倆,而後一個原因正是漢冶萍煤鐵聯合企業完蛋的根本原因。
為了扼殺中國的重工業基礎,日本政府實際上從甲午戰爭之後就開始了長遠謀劃,通過從德國商人手裏轉讓股份和向漢冶萍直接提供貸款這兩個手段,日本逐漸掌握了漢冶萍的行政、人事、財政、工程、基建等管理大權,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漢冶萍公司實際上已經被日本政府設立的一個皮包公司“委任經營”了,以致於出現了抗戰已全麵爆發的情況下該公司仍向日本輸出鐵礦石的怪異做法,真正是拿中國的鐵礦資源支撐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正因為有這些“先見之明”,趙北才漢冶萍募股章程上加上了一個特殊條件:所有漢冶萍的股東都不能是日本人,即使日本商人購買到了公司的股份,股東大會也絕不承認他的股東身份,日本商人也絕不會享受任何股東權力,至於以前的日方持有股份,一律凍結,直到“蘄州慘案”交涉結束,再討論日方股份的處置問題。
而且考慮到“反英”立場的必要性,募股章程也同樣否決了英國商人得到漢冶萍股份的可能性,以英國支持日本製造“蘄州慘案”為借口,禁止英國商人購買該煤鐵聯合企業的股票,至於以前的英方股份,雖然不必凍結,但是不能再隨意轉讓。
這種規定本身是違背自由競爭原則的,自從股票出現西方金融界,還從來沒有這麽古怪的募股規矩,翻遍經濟學典籍,也找不到支持總司令觀點的論據。
這個時代,資本是絕對自由的,所以,股權的轉讓也應該是完全自由的,尤其是對於像中國這種“公共殖民地國家”是如此,這就是英國商人的基本商業立場。
為重要的是,英國商人覺得自己被“歧視”了,自從拿破侖戰爭以來,從來都是英國對別國進行“貿易歧視”,而現,英國商人也享受到了被別國貿易歧視的待遇。
所以,英國駐漢領事找上門來向總司令提出口頭抗議。不過除了抗議之外,英國政府也確實不好采取進一步行動,因為這個《募股章程》是以股東大會的名義製訂的,按照報紙上的說法,這是“中國商民自覺的愛國行動”。
但是英國政府同樣知道,這分明是“遠東狂人”又一次發狂的反英行動,如果不予以反擊,他或許會采取加瘋狂的行動。
“對於軍政府的所作所為,我國政府保留采取進一步行動的權力!受英國旅華僑商總會和大英帝國駐華公使委托,此,我向軍政府提出嚴正警告,希望軍政府不要玩火,大英帝國的容忍是有限度的!”
英國領事法磊斯很正式的向趙北提出了口頭抗議,但是由於目前中英兩國尚未正式締結建交條約,領事先生沒有出示任何書麵文件。
“對於足下的抗議,我不接受!對於足下的警告,我嗤之以鼻!道理很簡單,這些募股細則並不是軍政府製訂的,而是漢冶萍公司的股東大會決定的章程,你們抗議應該去找商會。”
趙北客客氣氣、理直氣壯的反駁英國領事的狂妄,他確實希望現的英國真是一個外強中幹的帝國,可是遺憾的是,他很清楚英國真正走下坡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現的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世界頭號強國,至少表麵看上去還是很光鮮的。
但是為了取得德國的信任,反英姿態現必須強硬下去,這塊“遠東狂人”的招牌恐怕也必須扛下去。
“閣下作為英國公民,想必也知道國家主權的珍貴。作為中國人,我為漢冶萍公司全體中國股東的愛國熱情感到自豪!現的中國雖然國力虛弱,主權殘缺,但是毫無疑問的一個事實是,自從共和革命以來,中國民眾的民族與國家意識正興起,中國正由中世紀國家向現代國家大步邁進!正是這種曆史關頭,日本政府和軍部悍然挑釁,製造‘蘄州慘案’,殺傷中國無辜民眾,實是對現代政治文明與國際公法的公然藐視!日本政府就‘蘄州慘案’進行正式的道歉之前,中國民眾絕不會允許日本商人購買漢冶萍公司的股權!
至於英國商人,我看來,完全是被日本連累,現英國是日本的盟國,日本之所以至今對‘蘄州慘案’持強硬立場,視我中國公民之生命財產為無物,正是由於英日同盟的緣故!所以,若想中國市場發揮大作用,還是請英國政府采取必要措施,對日本政府施加壓力,促使其轉變頑固立場,向中**民道歉!當然,如果英國現就宣布解除英日同盟條約的話,中國民眾對英國的看法將完全改觀,不要說英國商人入股漢冶萍公司了,便是中英結盟也不無可能!”
“我看來,中英結盟之事完全沒有可能。閣下好自為之!”
英國領事碰了一鼻子灰,心有不甘的悻悻而去,走出總司令部時回頭望了眼站門口的總司令,心道:“這個家夥一定是瘋了!中英結盟?中國能給英國什麽?日本有遠東地區強大的艦隊,中國有什麽?……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朱爾典先生的看法是絕對錯誤的!這樣一個毫無邏輯的瘋子怎麽可能取代袁世凱統治中國?”
雖然沒人知道英國領事的腹誹,但是他們中的多數人確實對英國的警告心有餘悸。
“希望總司令認真考慮一下英國領事的建議。英國人,咱們現得罪不起。”
望著英國領事遠去的背影,黎元洪麵無表情的勸了一句。
“黎議長,英國人這是虛張聲勢,歐洲局勢那麽緊張,他們哪裏有心思管得過來這漢冶萍的事情?英國商人眼裏,漢冶萍不過就是一個小作坊而已,他們之所以要如此抗議、警告,不過就是為了挽回一點麵子而已,好歹大英帝國是被人打了臉,如果不抗議抗議、警告警告,大英帝國以後還怎麽世界上混?”
說雖如此說,但趙北確實也有些憂慮,黎元洪說得沒錯,現的大英帝國確實得罪不起,連德國也不敢得罪英國,別說是小小的共和軍了。
但是不得罪也必須得罪,好不容易跟德國商界搭上了線,好不容易讓德國的皇帝陛下記住了“遠東狂人”的名字,這已經走到了獨木橋上,隻能繼續硬著頭皮往前走了,如果現對英國的強硬立場有絲毫變化的話,德國人會馬上拋棄“狂人將軍”,再次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到袁世凱的北洋集團,去拉攏那個扶不起的阿鬥,畢竟,袁世凱袁大總統占著一個“中樞”的名義,是這個國家名義上的高領袖。
這個東方國家,外交上應該走上層路線,這是歐洲列強的共識,也是他們的曆史經驗,如果不是袁世凱鐵路問題上遲遲不能決斷的話,德國人也不會轉向中國的地方實力派,他們這是將死馬當活馬醫,縱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必須給袁世凱一個教訓!叫他知道,德國的力量也是不容輕視的。
微妙,現的局勢非常微妙,無論是袁世凱還是趙北,都小心翼翼的走獨木橋,但問題是,這座橋由洋人把守著,如果挑戰了他們的底線,橋上的人隨時都可能被他們掀下橋去,摔個粉身碎骨。
走這座獨木橋的時候,還必須注意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要想辦法避免英國和德國達成幕後交易,對華立場上采取一致行動,如果那樣的話,趙北和他的共和軍將被那位健忘的德國皇帝忘得一幹二淨。
畢竟,曆史上的“四國銀行團”就是由英法美德四國組成,後來日俄兩國加入,又將其變為了“六國銀行團”,由此即可看出,對華金融壟斷方麵,無論東西方列強,都想分一杯羹,如果給他們機會,如果不他們之間製造矛盾的話,這些列強未必不會暫時放下分歧走到一起,對著這塊中國肥肉指指點點,想“公平”的將它分吃殆。
這叫“一堂和氣”。
但是既然趙北穿越到這個時代,那麽,他就不會允許這種“一堂和氣”的遠東格局出現。
酒酣耳熱之後,東湖畫舫上的聚會就結束了,那幾艘武裝漁船的護送下,一大一小兩艘畫舫同時漁村碼頭靠了岸,譚延闓、劉顯潛兩人先行離去,戴戡與王軒則一心想巴結總司令,跟著趙北和藍天蔚漁村裏轉悠了幾圈,直到藍天蔚回總參謀部辦公,戴戡與王軒仍跟隨總司令左右。
總司令是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王軒是想從總司令那裏得到明確的保證,以確保本應提供給同盟會的武器彈藥繼續留兵工廠的倉庫裏,或者轉售給廣東都督的嫡係部隊,至於戴戡,則是想從總司令這裏得到一個比礦務督辦大的官。
後兩人都算是如願以償,王軒帶著總司令的口頭承諾心滿意足的回了廣東會館,戴戡雖然沒有立即得到官職,但卻得到了總司令一個口頭許諾,因此也誌得意滿的趕回漢口旅館收拾行裝,雲南個舊礦務督辦的官雖然不大,可是卻同時得到袁大總統和趙總司令的青睞,戴督辦自然是信心十足的赴任去了。
等這幫投機客去了遠了,趙北也帶著衛隊離開漁村,待換上軍裝,便將衛隊長田勁夫叫到身邊。
“義仁,你馬上親自到軍情局跑一趟,叫他們派出得力的人,去好好查一查譚延闓和劉顯潛這兩人近的行蹤,他們每天到了哪裏,都見了哪裏人,都給我查清楚,每天將調查情況形成報告,交我過目。”
“四處查還是五處查?”田勁夫問道。
“分頭查,各自單獨向我報告。”
其實軍事情報局總共隻有兩個處,一個叫“四處”,一個叫“五處”,情報界講究的就是一個虛虛實實,雖說兩個部門都歸軍情局管,但他們的分工卻略有不同,四處主要負責集社會情報,由會黨出身的金照坤主持,五處主要負責集軍事、政治情報,處長由田勁夫暫代。
之所以要分兩個部門集情報,一是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起互相監督之責,互相之間雖無管轄之權,但都是總司令捏手裏的暗器。
田勁夫離開之後,趙北乘上那輛福特小汽車,衛隊的護衛下趕回總司令部。
中途到特戰營校場轉了轉,又去海軍營房關心了一下官兵們的訓練和生活,等趙北趕回總司令部時,已是下午了。
現“海琛”號巡洋艦已經不再作為總司令部使用了,充當總司令部的是漢陽兵工廠的幾間簽押房。
總司令部已有五位客人等候,有四位是外國人,其中兩人是美國駐奉天總領事司戴德和他的翻譯兼助手馬文,另外兩人則是英國駐漢口領事法磊斯和他的翻譯,至於第五個客人,不是別人,正是湖北省議院的議長黎元洪。
英國領事法磊斯是跟著黎元洪跑來的,美國領事司戴德並不是跟著他們一起來的,到得稍晚一些,雖然不是事先約好的,以前兩人也不認識,不過趁著等候總司令的工夫,這兩位列強的駐華領事幾乎已變成無話不談的朋友了,至少表麵看起來是朋友。
不過兩位領事先生趕到總司令部的目的卻並不完全相同。
美國領事司戴德是來向總司令打聽漢冶萍擴股的事情,順便就粵漢鐵路的建設問題與總司令進行交涉,英國領事法磊斯則是來向總司令提出口頭抗議,因為這個英國領事看來,漢冶萍擴股章程嚴重損害了英國商人利益,而且也有違“公平競爭”原則。
趙北決定出售軍政府掌握的漢冶萍股份,主要目的是為了籌措經費,改善軍政府財政狀況,考慮到漢冶萍公司是目前中國唯一較有實力的大型鋼鐵企業,是重工業的象征,因此肯定會引起外國商人的注意,對於那些純粹為了商業目的而來的外國商人,趙北並不介意賣給他們一些股份,就當作是招商引資了,但是對於那些抱著不可告人目的而來購買股份的外國商人,趙北完全擺出了一副防備的架勢。
作為一個穿越者,趙北很清楚曆史上的漢冶萍公司是怎麽完蛋的,原因之一是以盛宣懷為首的一幫買辦的玩忽職守、假公濟私,原因之二則是日本政府的上下其手、齷齪伎倆,而後一個原因正是漢冶萍煤鐵聯合企業完蛋的根本原因。
為了扼殺中國的重工業基礎,日本政府實際上從甲午戰爭之後就開始了長遠謀劃,通過從德國商人手裏轉讓股份和向漢冶萍直接提供貸款這兩個手段,日本逐漸掌握了漢冶萍的行政、人事、財政、工程、基建等管理大權,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漢冶萍公司實際上已經被日本政府設立的一個皮包公司“委任經營”了,以致於出現了抗戰已全麵爆發的情況下該公司仍向日本輸出鐵礦石的怪異做法,真正是拿中國的鐵礦資源支撐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正因為有這些“先見之明”,趙北才漢冶萍募股章程上加上了一個特殊條件:所有漢冶萍的股東都不能是日本人,即使日本商人購買到了公司的股份,股東大會也絕不承認他的股東身份,日本商人也絕不會享受任何股東權力,至於以前的日方持有股份,一律凍結,直到“蘄州慘案”交涉結束,再討論日方股份的處置問題。
而且考慮到“反英”立場的必要性,募股章程也同樣否決了英國商人得到漢冶萍股份的可能性,以英國支持日本製造“蘄州慘案”為借口,禁止英國商人購買該煤鐵聯合企業的股票,至於以前的英方股份,雖然不必凍結,但是不能再隨意轉讓。
這種規定本身是違背自由競爭原則的,自從股票出現西方金融界,還從來沒有這麽古怪的募股規矩,翻遍經濟學典籍,也找不到支持總司令觀點的論據。
這個時代,資本是絕對自由的,所以,股權的轉讓也應該是完全自由的,尤其是對於像中國這種“公共殖民地國家”是如此,這就是英國商人的基本商業立場。
為重要的是,英國商人覺得自己被“歧視”了,自從拿破侖戰爭以來,從來都是英國對別國進行“貿易歧視”,而現,英國商人也享受到了被別國貿易歧視的待遇。
所以,英國駐漢領事找上門來向總司令提出口頭抗議。不過除了抗議之外,英國政府也確實不好采取進一步行動,因為這個《募股章程》是以股東大會的名義製訂的,按照報紙上的說法,這是“中國商民自覺的愛國行動”。
但是英國政府同樣知道,這分明是“遠東狂人”又一次發狂的反英行動,如果不予以反擊,他或許會采取加瘋狂的行動。
“對於軍政府的所作所為,我國政府保留采取進一步行動的權力!受英國旅華僑商總會和大英帝國駐華公使委托,此,我向軍政府提出嚴正警告,希望軍政府不要玩火,大英帝國的容忍是有限度的!”
英國領事法磊斯很正式的向趙北提出了口頭抗議,但是由於目前中英兩國尚未正式締結建交條約,領事先生沒有出示任何書麵文件。
“對於足下的抗議,我不接受!對於足下的警告,我嗤之以鼻!道理很簡單,這些募股細則並不是軍政府製訂的,而是漢冶萍公司的股東大會決定的章程,你們抗議應該去找商會。”
趙北客客氣氣、理直氣壯的反駁英國領事的狂妄,他確實希望現的英國真是一個外強中幹的帝國,可是遺憾的是,他很清楚英國真正走下坡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現的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世界頭號強國,至少表麵看上去還是很光鮮的。
但是為了取得德國的信任,反英姿態現必須強硬下去,這塊“遠東狂人”的招牌恐怕也必須扛下去。
“閣下作為英國公民,想必也知道國家主權的珍貴。作為中國人,我為漢冶萍公司全體中國股東的愛國熱情感到自豪!現的中國雖然國力虛弱,主權殘缺,但是毫無疑問的一個事實是,自從共和革命以來,中國民眾的民族與國家意識正興起,中國正由中世紀國家向現代國家大步邁進!正是這種曆史關頭,日本政府和軍部悍然挑釁,製造‘蘄州慘案’,殺傷中國無辜民眾,實是對現代政治文明與國際公法的公然藐視!日本政府就‘蘄州慘案’進行正式的道歉之前,中國民眾絕不會允許日本商人購買漢冶萍公司的股權!
至於英國商人,我看來,完全是被日本連累,現英國是日本的盟國,日本之所以至今對‘蘄州慘案’持強硬立場,視我中國公民之生命財產為無物,正是由於英日同盟的緣故!所以,若想中國市場發揮大作用,還是請英國政府采取必要措施,對日本政府施加壓力,促使其轉變頑固立場,向中**民道歉!當然,如果英國現就宣布解除英日同盟條約的話,中國民眾對英國的看法將完全改觀,不要說英國商人入股漢冶萍公司了,便是中英結盟也不無可能!”
“我看來,中英結盟之事完全沒有可能。閣下好自為之!”
英國領事碰了一鼻子灰,心有不甘的悻悻而去,走出總司令部時回頭望了眼站門口的總司令,心道:“這個家夥一定是瘋了!中英結盟?中國能給英國什麽?日本有遠東地區強大的艦隊,中國有什麽?……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朱爾典先生的看法是絕對錯誤的!這樣一個毫無邏輯的瘋子怎麽可能取代袁世凱統治中國?”
雖然沒人知道英國領事的腹誹,但是他們中的多數人確實對英國的警告心有餘悸。
“希望總司令認真考慮一下英國領事的建議。英國人,咱們現得罪不起。”
望著英國領事遠去的背影,黎元洪麵無表情的勸了一句。
“黎議長,英國人這是虛張聲勢,歐洲局勢那麽緊張,他們哪裏有心思管得過來這漢冶萍的事情?英國商人眼裏,漢冶萍不過就是一個小作坊而已,他們之所以要如此抗議、警告,不過就是為了挽回一點麵子而已,好歹大英帝國是被人打了臉,如果不抗議抗議、警告警告,大英帝國以後還怎麽世界上混?”
說雖如此說,但趙北確實也有些憂慮,黎元洪說得沒錯,現的大英帝國確實得罪不起,連德國也不敢得罪英國,別說是小小的共和軍了。
但是不得罪也必須得罪,好不容易跟德國商界搭上了線,好不容易讓德國的皇帝陛下記住了“遠東狂人”的名字,這已經走到了獨木橋上,隻能繼續硬著頭皮往前走了,如果現對英國的強硬立場有絲毫變化的話,德國人會馬上拋棄“狂人將軍”,再次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到袁世凱的北洋集團,去拉攏那個扶不起的阿鬥,畢竟,袁世凱袁大總統占著一個“中樞”的名義,是這個國家名義上的高領袖。
這個東方國家,外交上應該走上層路線,這是歐洲列強的共識,也是他們的曆史經驗,如果不是袁世凱鐵路問題上遲遲不能決斷的話,德國人也不會轉向中國的地方實力派,他們這是將死馬當活馬醫,縱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必須給袁世凱一個教訓!叫他知道,德國的力量也是不容輕視的。
微妙,現的局勢非常微妙,無論是袁世凱還是趙北,都小心翼翼的走獨木橋,但問題是,這座橋由洋人把守著,如果挑戰了他們的底線,橋上的人隨時都可能被他們掀下橋去,摔個粉身碎骨。
走這座獨木橋的時候,還必須注意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要想辦法避免英國和德國達成幕後交易,對華立場上采取一致行動,如果那樣的話,趙北和他的共和軍將被那位健忘的德國皇帝忘得一幹二淨。
畢竟,曆史上的“四國銀行團”就是由英法美德四國組成,後來日俄兩國加入,又將其變為了“六國銀行團”,由此即可看出,對華金融壟斷方麵,無論東西方列強,都想分一杯羹,如果給他們機會,如果不他們之間製造矛盾的話,這些列強未必不會暫時放下分歧走到一起,對著這塊中國肥肉指指點點,想“公平”的將它分吃殆。
這叫“一堂和氣”。
但是既然趙北穿越到這個時代,那麽,他就不會允許這種“一堂和氣”的遠東格局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