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湘黔事變(上)
湖南的局勢相當嚴重。
“戊申革命”爆發後,湖南是繼湖北之後第二個宣布脫離清廷統治的省份,“建國戰爭”中又積極配合共和軍西征四川,為革命事業鞍前馬後,立下汗馬功勞,雖比不得湖北這個革命的“策源地”,但南方革命各省中也算是翹楚了。
但和湖北比較起來,湖南的革命基礎是相當脆弱的,因為那根本就是一個軍紳政權,由革命軍人和當地縉紳組成的一個鬆散聯盟。
說起湖南,除了大米、鞭炮這些土特產之外,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湖南的紳權。
湖南的紳權崛起於太平天國戰爭時期,其標誌性事件就是曾國藩就任團練大臣以及湘軍的組建,幾乎從那時起,湖南的縉紳集團就擁有了生殺大權,曾國藩一手創建的審判局就是縉紳們手中便利的殺人工具,死這把刀下的湖南農民、遊民不計其數,而被當做炮灰送上前線與太平軍廝殺的農民人數也相當可觀,可以說,湖南鄉紳將“以民禦民”的統治技巧做到了極致,若不是清廷統治者“以臣製臣”的手段高明的話,恐怕取代清朝的就不會是革命黨人了。
湖南的紳權並未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而結束,十多年的戰爭狀態已使縉紳們攫取了全部地方政務,湖南,“縉紳”已經不是一個名詞概念,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統治文化,這裏,所有的事務都離不開縉紳集團,從賦稅的征收到胥吏的任免,從政的推行到宗族的糾紛調解,都能夠看到縉紳集團的影子,就連堂堂湖南巡撫也必須借助縉紳力量才能維持權威,縉紳對於湖南封疆大吏的影響也遠比其它省份強烈,當年“戊戌變法”時湖南之所以走維前列,與此不無關係。
雖然古代中國講究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們希望皇權至縣為止,縣以下的鄉村應該完全交給縉紳們管理,但是這僅僅隻是理想狀態,王朝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君權始終壓製著紳權,隻有當亂世到來的時候,才是紳權蠶食君權的時候。
清末的湖南就真正做到了“君臣共治”,這裏,紳權就是縮小了的君權,而君權也通常被縉紳們看做是放大了的紳權,這裏,往往縉紳的一句話,就能決定當地草民的生死榮辱。
這樣一個省份進行革命,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極高超的技巧,稍有不慎就會惹火燒身,而這,也正是為什麽趙北沒有第一時間吞並湖南的原因之一。
紳權的無限擴大,必然導致小民權利的無限縮小,湖南之所以成為會黨勢力盛的省份,與這種紳權的狂暴不無關係,草民對抗強權的唯一武器就是會黨。不過,由於縉紳集團掌握了全部的政治資源與經濟資源、文化資源,要想依靠一群草民組織的會黨翻身,基本上是做夢,而且,不少有眼光的縉紳出於利益考慮,拉攏官府的同時也與革命勢力眉來眼去,將自己打扮成“開明”紳士,這種伎倆很能迷惑一部分革命者。
清末政之後,大批湖南鄉紳投身實業,造就了一批興力量,這些人就是“立憲派”,他們是紳權進一步蠶食君權的結果,這些人希望從皇室手裏分享多權力,所以,從表麵來看他們是革命的天然盟友,但是,他們骨子裏是反對暴力革命的,他們看好的國體是君主立憲,準確的講是“縉紳立憲”,對他們來說,過於暴力的革命就意味著他們政治、經濟特權的喪失,這不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
作為革命大時代的一員,湖南就是這個時代頑固的守舊派堡壘,要想攻克這個堡壘,不是幾萬人槍、幾十門大炮就可以奏功的。
共進會恰恰是這個問題上犯了短視的錯誤,所以,湖南亂套了。
作為湖北的南方屏障,湖南一直是趙北關注的重點方向,雖然他以前並不打算短期內直接介入湖南事務,但是他也不止一次提醒過共進會的領導層注意湖南縉紳動向,可偏偏有人把他的善意提醒當作了耳旁風,結果導致湖南革命形勢驟然一變,並牽連貴州發生政變。
貴州政變是兩天前發生的,駐紮省城貴陽的黔軍因為鬧餉而嘩變,聚攻軍政府和都督府,共進會方麵的貴州都督焦達峰被殺,副都督鍾玉山下落不明,共進會嫡係部隊“革命聯軍”連遭黔軍伏擊,損失慘重,已退往湘黔邊界,現的貴州軍政府已落入立憲派手中,省內傾向南方革命黨的軍政要員要麽被殺,要麽落荒而逃,幾乎一夜工夫,象征革命的十八星紅旗就貴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耆老會”政府。
湖南的亂局要早於貴州,由於共進會主力部隊南征雲南,省垣兵力空虛,貴陽兵變前一天,長沙城外的原清軍巡防營數千人同時嘩變,隨即拖炮進攻長沙,與駐紮城內的共進會嫡係部隊激烈交火,戰鬥持續了一天,共進會雖有會黨武裝協助,但因火藥庫被內奸炸毀,彈藥全失,終隻能放棄長沙,分兵兩路,一路往南退守醴陵,一路往北撤向湘陰,同時派人向駐守湘北嶽州的共和軍第五師求援。
共和軍第五師師長是吳振漢,雖然他是共和軍副總司令,但作為客軍統帥,他沒有權力直接調兵幹涉湖南省政,隻能再向總司令趙北拍發電報,將湘變詳細經過稟明,請示處置辦法。
趙北的回電很簡單:固守嶽州,等候命令。
吳振漢不敢怠慢,立即下令第五師進入戰備狀態,嶽州城外加築了兩道防線,兩天後幾艘蒸汽船拖著一批武器彈藥從武漢趕來,蔡柳林的**炮兵旅也隨船同時到達,嶽州人心始定。
趙北接到吳振漢的電報時正湖北東部視察防汛工作,電報一到,他當即決定立即返回武漢坐鎮,雖然路上沒敢耽擱,但代用小炮艦的蒸汽機故障不斷,走走停停,等他回到武漢時已是湘變之後的第三天了。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這短短三天時間裏,湖南局勢進一步惡化,共進會退守醴陵的那支部隊沒能堅守住陣地,麵對數倍於己的敵軍,缺乏彈藥的“革命聯軍”隻好繼續向東撤退,進入江西境內,本打算退往萍鄉,與閻錫山、李烈鈞部革命軍取得聯係,但進軍途中突遭控製立憲派手裏的贛南巡防營精銳部隊伏擊,傷亡一千多人後被迫放下武器投降,幾名將領隨即被贛軍以“會匪”罪名槍決,餘部均被遣散。
退守湘陰的共進會部隊也遭到進攻,雖然敵軍攻勢不猛,但軍心一度發生動搖,如果不是蔡柳林的**炮兵旅及時趕到並投入戰鬥的話,恐怕湘陰也是守不住的。湘陰和醴陵比起來有一個優勢,這裏緊靠洞庭湖,又趕上長江汛期,水位較高,共和軍的小炮艦可以直接開到岸邊,以猛烈的炮火支援守軍,而且這裏離嶽州不遠,湖北軍政府的休養生息政策也影響到了這裏,百姓負擔較輕,革命熱情較高,能夠主動為革命武裝傳遞消息。
趙北回到武漢時共和軍第五師的副師長潘康時已經趕到武漢,他是吳振漢派回的聯絡員,負責向總司令匯報湘變詳情。
總參謀部的小會議室裏,趙北召開了一次緊急軍事會議,並沒有立即部署軍事反擊事宜,隻是詢問了一下湖南局勢。
“長沙陷落後,君憲派遺老遺少彈冠相慶,組建了所謂的‘憲政自治會’,發出通電,說共進會是會匪武裝,不是革命軍隊,首領也不是湖南人,君憲派以此為借口宣布接管全省軍政事務,推舉省議院議長、前清湖南巡撫岑春蓂為湖南都督,憲政名士譚延闓接任議長之職,次日袁世凱發通電,認可了議長,但否決了都督人選,任命原江蘇都督湯化龍為湖南都督,並發表前湖南礦務總局中路總辦黃忠浩為湖南鎮守使,統帥湘軍。”
潘康時拿著一份簡報,將近幾天的湖南政情簡略介紹。
趙北拿手指叩了叩桌子,問道:“這個黃忠浩是不是就是原來那個巡防營統領?”
“正是此人。記得孫武回湖南之前,總司令就特意點到過這個黃忠浩,說此人反對革命,要共進會小心此人。現看來,總司令真有先見之明,此次長沙兵變,正是此人一手挑起,參與兵變的巡防營也是他的老部下。”潘康時點了點頭。
趙北隻能苦笑,曆史已因他的到來而變得麵目全非,這個黃忠浩辛亥革命中是死於革命軍之手的,但是現,此人不僅沒死,反而被袁世凱任命為湖南鎮守使,倒真是有些諷刺。
“湯化龍做湖南都督,袁世凱打得什麽主意?”趙北琢磨著。
湯化龍是湖北人,也是著名的立憲派,革命之後應黎元洪之邀做了湖北議院副議長,後來參加南北議和,做了南方總代表,隨即又被袁世凱任命為江蘇都督,椅子都還沒坐熱,就趕上了湘變。
潘康時見趙北半天沒說話,於是說道:“袁氏電報一到,湖南遺老遺少就吵翻了天,一些人叫囂‘湘人治湘’,不過後還是同意讓湯化龍上任,現湯化龍正坐船往嶽州趕呢,還往武漢拍了電報,不知總司令是否已看過那份電報?”
趙北說道:“沒回武漢的時候黎黃陂就把那電報轉拍給我了,我看過電報,不過是些場麵話,這個湯濟武倒是圓滑,知道湖南都督不好當,他一個書生,現湖南又是兵變四起,就憑他的力量彈壓不住,所以先給我個電報,讓我背後支持他。”
“那咱們支持不支持?依我看,這次湖南事變對咱們來說沒什麽影響,反正共進會主政的時候咱們也不受待見。湯化龍好歹是湖北人,還做過湖北副議長,與黎議長關係密切,他做湖南都督,總是好過孫武那幫愣頭青。”
潘康時這話雖有些偏激,但說得也是事實。年初的時候共進會接連拍發電報到武漢,催促趙北快將駐紮嶽州的第五師撤回湖北,甚至通過袁世凱向趙北施壓,隻是趙北態度一直很強硬,這才沒有得逞。
第五師擺嶽州不是沒有目的的,嶽州扼守洞庭湖湖口,交通便利,戰略地位相當重要,隻要守住了這裏,就等於是守住了湘北門戶,無論是保護湖北還是南下湖南,這裏都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初吳振漢率領第一梯隊聯合共進會部隊攻克了長沙後,趙北立即下令將第一梯隊開往嶽州休整,之後第一梯隊就駐紮這裏,後來被改編為第五師,沒再挪過地方。
作為一個熟悉曆史的穿越者,趙北的這個安排非常明智,第五師終還是派上了用場。
其實,此次湘變、黔變之所以發生,也與趙北的默許、縱容不無關係。
如果共進會唯總司令馬首是瞻的話,或許湘黔事變根本就不會發生。
但是共進會選擇了與總司令分道揚鑣,這是很不理智的。
湖南的局勢相當嚴重。
“戊申革命”爆發後,湖南是繼湖北之後第二個宣布脫離清廷統治的省份,“建國戰爭”中又積極配合共和軍西征四川,為革命事業鞍前馬後,立下汗馬功勞,雖比不得湖北這個革命的“策源地”,但南方革命各省中也算是翹楚了。
但和湖北比較起來,湖南的革命基礎是相當脆弱的,因為那根本就是一個軍紳政權,由革命軍人和當地縉紳組成的一個鬆散聯盟。
說起湖南,除了大米、鞭炮這些土特產之外,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湖南的紳權。
湖南的紳權崛起於太平天國戰爭時期,其標誌性事件就是曾國藩就任團練大臣以及湘軍的組建,幾乎從那時起,湖南的縉紳集團就擁有了生殺大權,曾國藩一手創建的審判局就是縉紳們手中便利的殺人工具,死這把刀下的湖南農民、遊民不計其數,而被當做炮灰送上前線與太平軍廝殺的農民人數也相當可觀,可以說,湖南鄉紳將“以民禦民”的統治技巧做到了極致,若不是清廷統治者“以臣製臣”的手段高明的話,恐怕取代清朝的就不會是革命黨人了。
湖南的紳權並未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而結束,十多年的戰爭狀態已使縉紳們攫取了全部地方政務,湖南,“縉紳”已經不是一個名詞概念,而是一種文化,一種統治文化,這裏,所有的事務都離不開縉紳集團,從賦稅的征收到胥吏的任免,從政的推行到宗族的糾紛調解,都能夠看到縉紳集團的影子,就連堂堂湖南巡撫也必須借助縉紳力量才能維持權威,縉紳對於湖南封疆大吏的影響也遠比其它省份強烈,當年“戊戌變法”時湖南之所以走維前列,與此不無關係。
雖然古代中國講究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們希望皇權至縣為止,縣以下的鄉村應該完全交給縉紳們管理,但是這僅僅隻是理想狀態,王朝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君權始終壓製著紳權,隻有當亂世到來的時候,才是紳權蠶食君權的時候。
清末的湖南就真正做到了“君臣共治”,這裏,紳權就是縮小了的君權,而君權也通常被縉紳們看做是放大了的紳權,這裏,往往縉紳的一句話,就能決定當地草民的生死榮辱。
這樣一個省份進行革命,無疑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極高超的技巧,稍有不慎就會惹火燒身,而這,也正是為什麽趙北沒有第一時間吞並湖南的原因之一。
紳權的無限擴大,必然導致小民權利的無限縮小,湖南之所以成為會黨勢力盛的省份,與這種紳權的狂暴不無關係,草民對抗強權的唯一武器就是會黨。不過,由於縉紳集團掌握了全部的政治資源與經濟資源、文化資源,要想依靠一群草民組織的會黨翻身,基本上是做夢,而且,不少有眼光的縉紳出於利益考慮,拉攏官府的同時也與革命勢力眉來眼去,將自己打扮成“開明”紳士,這種伎倆很能迷惑一部分革命者。
清末政之後,大批湖南鄉紳投身實業,造就了一批興力量,這些人就是“立憲派”,他們是紳權進一步蠶食君權的結果,這些人希望從皇室手裏分享多權力,所以,從表麵來看他們是革命的天然盟友,但是,他們骨子裏是反對暴力革命的,他們看好的國體是君主立憲,準確的講是“縉紳立憲”,對他們來說,過於暴力的革命就意味著他們政治、經濟特權的喪失,這不是他們所希望看到的。
作為革命大時代的一員,湖南就是這個時代頑固的守舊派堡壘,要想攻克這個堡壘,不是幾萬人槍、幾十門大炮就可以奏功的。
共進會恰恰是這個問題上犯了短視的錯誤,所以,湖南亂套了。
作為湖北的南方屏障,湖南一直是趙北關注的重點方向,雖然他以前並不打算短期內直接介入湖南事務,但是他也不止一次提醒過共進會的領導層注意湖南縉紳動向,可偏偏有人把他的善意提醒當作了耳旁風,結果導致湖南革命形勢驟然一變,並牽連貴州發生政變。
貴州政變是兩天前發生的,駐紮省城貴陽的黔軍因為鬧餉而嘩變,聚攻軍政府和都督府,共進會方麵的貴州都督焦達峰被殺,副都督鍾玉山下落不明,共進會嫡係部隊“革命聯軍”連遭黔軍伏擊,損失慘重,已退往湘黔邊界,現的貴州軍政府已落入立憲派手中,省內傾向南方革命黨的軍政要員要麽被殺,要麽落荒而逃,幾乎一夜工夫,象征革命的十八星紅旗就貴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耆老會”政府。
湖南的亂局要早於貴州,由於共進會主力部隊南征雲南,省垣兵力空虛,貴陽兵變前一天,長沙城外的原清軍巡防營數千人同時嘩變,隨即拖炮進攻長沙,與駐紮城內的共進會嫡係部隊激烈交火,戰鬥持續了一天,共進會雖有會黨武裝協助,但因火藥庫被內奸炸毀,彈藥全失,終隻能放棄長沙,分兵兩路,一路往南退守醴陵,一路往北撤向湘陰,同時派人向駐守湘北嶽州的共和軍第五師求援。
共和軍第五師師長是吳振漢,雖然他是共和軍副總司令,但作為客軍統帥,他沒有權力直接調兵幹涉湖南省政,隻能再向總司令趙北拍發電報,將湘變詳細經過稟明,請示處置辦法。
趙北的回電很簡單:固守嶽州,等候命令。
吳振漢不敢怠慢,立即下令第五師進入戰備狀態,嶽州城外加築了兩道防線,兩天後幾艘蒸汽船拖著一批武器彈藥從武漢趕來,蔡柳林的**炮兵旅也隨船同時到達,嶽州人心始定。
趙北接到吳振漢的電報時正湖北東部視察防汛工作,電報一到,他當即決定立即返回武漢坐鎮,雖然路上沒敢耽擱,但代用小炮艦的蒸汽機故障不斷,走走停停,等他回到武漢時已是湘變之後的第三天了。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這短短三天時間裏,湖南局勢進一步惡化,共進會退守醴陵的那支部隊沒能堅守住陣地,麵對數倍於己的敵軍,缺乏彈藥的“革命聯軍”隻好繼續向東撤退,進入江西境內,本打算退往萍鄉,與閻錫山、李烈鈞部革命軍取得聯係,但進軍途中突遭控製立憲派手裏的贛南巡防營精銳部隊伏擊,傷亡一千多人後被迫放下武器投降,幾名將領隨即被贛軍以“會匪”罪名槍決,餘部均被遣散。
退守湘陰的共進會部隊也遭到進攻,雖然敵軍攻勢不猛,但軍心一度發生動搖,如果不是蔡柳林的**炮兵旅及時趕到並投入戰鬥的話,恐怕湘陰也是守不住的。湘陰和醴陵比起來有一個優勢,這裏緊靠洞庭湖,又趕上長江汛期,水位較高,共和軍的小炮艦可以直接開到岸邊,以猛烈的炮火支援守軍,而且這裏離嶽州不遠,湖北軍政府的休養生息政策也影響到了這裏,百姓負擔較輕,革命熱情較高,能夠主動為革命武裝傳遞消息。
趙北回到武漢時共和軍第五師的副師長潘康時已經趕到武漢,他是吳振漢派回的聯絡員,負責向總司令匯報湘變詳情。
總參謀部的小會議室裏,趙北召開了一次緊急軍事會議,並沒有立即部署軍事反擊事宜,隻是詢問了一下湖南局勢。
“長沙陷落後,君憲派遺老遺少彈冠相慶,組建了所謂的‘憲政自治會’,發出通電,說共進會是會匪武裝,不是革命軍隊,首領也不是湖南人,君憲派以此為借口宣布接管全省軍政事務,推舉省議院議長、前清湖南巡撫岑春蓂為湖南都督,憲政名士譚延闓接任議長之職,次日袁世凱發通電,認可了議長,但否決了都督人選,任命原江蘇都督湯化龍為湖南都督,並發表前湖南礦務總局中路總辦黃忠浩為湖南鎮守使,統帥湘軍。”
潘康時拿著一份簡報,將近幾天的湖南政情簡略介紹。
趙北拿手指叩了叩桌子,問道:“這個黃忠浩是不是就是原來那個巡防營統領?”
“正是此人。記得孫武回湖南之前,總司令就特意點到過這個黃忠浩,說此人反對革命,要共進會小心此人。現看來,總司令真有先見之明,此次長沙兵變,正是此人一手挑起,參與兵變的巡防營也是他的老部下。”潘康時點了點頭。
趙北隻能苦笑,曆史已因他的到來而變得麵目全非,這個黃忠浩辛亥革命中是死於革命軍之手的,但是現,此人不僅沒死,反而被袁世凱任命為湖南鎮守使,倒真是有些諷刺。
“湯化龍做湖南都督,袁世凱打得什麽主意?”趙北琢磨著。
湯化龍是湖北人,也是著名的立憲派,革命之後應黎元洪之邀做了湖北議院副議長,後來參加南北議和,做了南方總代表,隨即又被袁世凱任命為江蘇都督,椅子都還沒坐熱,就趕上了湘變。
潘康時見趙北半天沒說話,於是說道:“袁氏電報一到,湖南遺老遺少就吵翻了天,一些人叫囂‘湘人治湘’,不過後還是同意讓湯化龍上任,現湯化龍正坐船往嶽州趕呢,還往武漢拍了電報,不知總司令是否已看過那份電報?”
趙北說道:“沒回武漢的時候黎黃陂就把那電報轉拍給我了,我看過電報,不過是些場麵話,這個湯濟武倒是圓滑,知道湖南都督不好當,他一個書生,現湖南又是兵變四起,就憑他的力量彈壓不住,所以先給我個電報,讓我背後支持他。”
“那咱們支持不支持?依我看,這次湖南事變對咱們來說沒什麽影響,反正共進會主政的時候咱們也不受待見。湯化龍好歹是湖北人,還做過湖北副議長,與黎議長關係密切,他做湖南都督,總是好過孫武那幫愣頭青。”
潘康時這話雖有些偏激,但說得也是事實。年初的時候共進會接連拍發電報到武漢,催促趙北快將駐紮嶽州的第五師撤回湖北,甚至通過袁世凱向趙北施壓,隻是趙北態度一直很強硬,這才沒有得逞。
第五師擺嶽州不是沒有目的的,嶽州扼守洞庭湖湖口,交通便利,戰略地位相當重要,隻要守住了這裏,就等於是守住了湘北門戶,無論是保護湖北還是南下湖南,這裏都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初吳振漢率領第一梯隊聯合共進會部隊攻克了長沙後,趙北立即下令將第一梯隊開往嶽州休整,之後第一梯隊就駐紮這裏,後來被改編為第五師,沒再挪過地方。
作為一個熟悉曆史的穿越者,趙北的這個安排非常明智,第五師終還是派上了用場。
其實,此次湘變、黔變之所以發生,也與趙北的默許、縱容不無關係。
如果共進會唯總司令馬首是瞻的話,或許湘黔事變根本就不會發生。
但是共進會選擇了與總司令分道揚鑣,這是很不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