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過河之卒
烈日當空,山間沒有一絲風,正是夏日午後。
這炎炎烈日下,一支長長的隊伍山間小道上蜿蜒前行,軍人、騾馬混雜著,雖然沒有任何旗號可以表明他們的身份,但是那沾滿泥土的灰布軍裝以及那頭上的船形帽還是暴露了他們的真實身份。
這是共和軍的部隊,隸屬於第二師,指揮官是第六旅的旅長章裕坤。
雖然這支部隊的人數並不多,隻是一個旅的兵力,不過攜帶的輜重卻不少,其中大部分是糧食和彈藥,為了馱運這些輜重,動用了四千餘頭騾馬,基本上每個官兵都能分到一頭,後勤保障很是充分。
沒辦法不充分,此次進軍是一次長途奔襲,遠離後方基地,如果不能保證攜帶足夠的輜重的話,這支部隊隨時都會全軍覆沒。
章裕坤是五天前離開綦江城的,如果不計算遵義城裏稍事休整的那一天時間,那麽他已率領第六旅全體官兵這貴州的崇山峻嶺之間跋涉了整整四天時間。
建國戰爭結束之後,征川共和軍部隊陸續調回湖北,四川的局麵基本上就靠第六師和第七師那兩個乙種師維持,西征四川的共和軍正規部隊裏隻有第二師暫時未撤,該師分成三部分駐各地,張立誠旅駐紮川西,為西康省的組建保駕護航,彭漢遺旅分駐成都、重慶,作為戰略預備隊使用,至於章裕坤的第六旅,成都戰役之後就奉命東進,前往重慶府南部重鎮綦江接防,之後就一直駐紮那裏,直到湘變、黔變發生,趙北一聲令下,第六旅全體開拔,向貴州進軍。
綦江是川南重鎮,緊挨著貴州北部,黔變發生之後章裕坤第一時間就從電報局得知了消息,拍發電報向武漢方麵請示,但當時趙北尚未製訂應對方案,因此耽擱了幾天,不過這幾天裏章裕坤沒有幹等著,而是立即下令部隊進入戰備狀態,同時也按照總參謀部的命令開始籌備糧草、輜重,與此同時,重慶駐軍也奉命南調,接防的同時送去大批彈藥、騾馬,所以,當趙北南進貴州的命令一到,章裕坤當天就率領部隊向黔北遵義府開拔了。
這南進的一路之上沒有打過什麽硬仗,沿途駐防的黔軍部隊要麽望風而遁,要麽豎起白旗投降,再加上沿途收編的各色武裝以及共進會“革命聯軍”的殘餘部隊,等章裕坤率軍趕到遵義城下時,他的部隊已擴充到了六千餘人。
駐守遵義城的是貴州“耆老會”當地收編的一支烏合之眾,從來就沒有真正打過仗,而且僅僅隻有一千餘人,勢單力薄,一望見那鐵血共和旗,軍心就已散了,城頭上放了幾陣亂槍之後便扯旗南遁,向貴陽潰散而去,遵義城就這麽攻克了。
拿下遵義城後,章裕坤讓部隊城裏休整了一天時間,並利用這個機會整頓那些收編過來的雜牌部隊,將其作為留守遵義的主要力量,次日,章裕坤率領第六旅離開遵義城,繼續向南挺進,兵鋒直指貴州省垣貴陽。
按照總參謀部製訂的作戰計劃,第六旅必須短時間內趕到並拿下貴陽城,快穩定貴州局麵,以便從側翼對湖南實施戰略包抄。
實際上,第六旅的出擊比湖南第五師早,按照總參謀部的進軍方案,貴陽應該比長沙早落入共和軍掌握。
但無論是製訂作戰計劃的總參謀部,還是執行作戰計劃的章裕坤,都低估了此次進軍的困難程度,實際上,第六旅進軍的大阻力不是來自於敵軍,而是層巒疊障、連綿起伏的貴州地形,再加上前幾日連降暴雨,本就難行的山路被山洪衝毀,第六旅幾乎變成了工兵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進軍速度自然是快不了。
再加上路上零星敵軍和土匪武裝的騷擾、抵抗,第六旅已比預定的進軍方案晚了整整兩天時間,章裕坤心急如焚,但又無可奈何,隻能咒罵這糟糕的地形和山路,咒罵那將整修道路的工作交給大自然的滿清朝廷和官府。
考慮到進軍貴陽需要長途跋涉,沿途沒有補給站,章裕坤決定多帶輜重,並特意加強了炮兵力量,原有的兩個炮兵營的基礎上再加強一個山炮連和一個重迫擊炮連,重火力較強,應付貴陽之敵綽綽有餘。
離開遵義之後,章裕坤率領部隊一路往南,途中息峰打了一場攻堅戰,擊潰千餘守軍,之後的進軍途中就沒再遇到象樣的抵抗了,昨天抵達貴陽北部的一個小鎮沙子坡,意外的追上了那支息峰潰散的黔軍,一個漂亮的迂回包抄,俘虜了其中大半,還救出了幾個共進會貴州軍政府的文武官員,有他們帶路,第六旅尋找到一條小道,避開可能的阻截敵軍,從西北方向包抄貴陽,進軍速度總算是加快了少許,但仍遠遠落後於總參謀部製訂的進軍日程。
之所以要趕著去貴陽,除了消滅那裏的貴州“耆老會”之外,另一個目的是搶共進會部隊趕到貴陽之前控製貴州省垣。
此次湘黔事變,共和軍雖然打的旗號是“保衛革命軍政府”、“為共進會同誌主持公道”,但是這並不代表趙北會將吞下去的湖南、貴州再讓出來交給共進會,湖南、貴州必須由共和軍控製,這才是此次進軍湖南、貴州的真正目的,就算是拿下了湖南、貴州,共進會也與這兩個省的軍政權力無緣了,趙北將成為這兩個省份的主人,並站這裏眺望雲南、廣西。
共進會雖然湘黔事變中遭到了重大損失,但是並沒有輸得一幹二淨,他們雲南北部和廣西北部還有一些較有戰鬥力的部隊,趙北以“討逆軍總司令”的名義發布了對湘黔兩省立憲派的討伐令後,雲南、廣西兩省的共進會殘餘部隊也同時出發,兵分兩路,分別向貴州、湖南挺進,由於他們的部隊中有不少都是貴州、湖南籍,這進軍的速度也相當的快。
所以,無論是湖南的第五師,還是貴州的第六旅,都必須趕共進會部隊抵達之前獨自拿下長沙、貴陽,將省垣占領之後,才能戰略上占據優勢,為總司令入主湘黔鋪平道路。
而這,也正是趙北為什麽要親自趕到長沙“視察”的主要原因,他必須親自趕去看看,才能決定是否用激烈的手段拿下長沙,如果能夠不戰而下,那麽湖南的問題將短時間內得到解決,而湖南的憲友會也可以“廢物利用”,至於貴陽的耆老會,總司令的命令卻是冷冰冰的,那就是:勿使一人漏網。
“勿使一人漏網”,這意思就是斬草除根,作為軍人,章裕坤知道“軍令如山”的道理,所以,此次進軍貴陽,他是帶著軍事法庭的,這個軍事法庭就是專門用來殺人的。耆老會當初殺害了貴州都督焦達峰,現,共和軍的革命同誌要用耆老會眾紳的人頭來祭奠烈士了。
但是如果不能迅速占領貴陽,這軍事法庭恐怕也派不上用場,章裕坤心中的焦慮便是由此而來。
“啪!啪!”
兩聲清脆的槍響,讓這支正行軍的部隊停止了前進,士兵們紛紛散開,取下肩上的步槍,向槍聲傳來的方向張望。
章裕坤隻是將手摁了手槍皮套上,並未將手槍拔出,另一隻手擦了把臉上的汗,然後舉起望遠鏡,向附近的山頭眺望。
但什麽也看不見,除了山還是山,除了樹還是樹,隻能聽見那遠遠傳來的槍聲。
一路之上零星的槍聲就幾乎沒有停過,這貴州山高皇帝遠,當地民風彪悍,地形複雜,再加上土司勢力的影響,曆代王朝這黔邊一帶的統治都很虛弱,地方豪強輩出,渾水摸魚之徒也是不少,現革命之後形勢加複雜,貴州的土匪也多了。
為了防止被人邀擊,章裕坤特意將部隊分為前、中、後三支分隊,他率領中路分隊,剛才的槍聲從前方傳來,似乎是前路分隊的槍聲。
但是這裏並不是通衢大道,而是僻靜的小道,按理說貴陽之敵是不大可能預見到第六旅會從這裏走的。
槍聲先是零星的響了幾聲,接著密集了片刻,然後又突然沉寂下來。
不久之後,前路分隊派來一個參謀。
“前隊為何開槍?”章裕坤問道。
參謀搖了搖頭,說道:“不是咱們開的槍。前路分隊的尖兵報告說,是前頭的一座山上兩支隊伍交戰,山下的隊伍扛著五色旗,山頭上飄著的卻是鐵血十八星旗。”
“鐵血十八星旗幟?那不是共進會的會旗麽?”章裕坤頗感詫異,叫來一名團長,吩咐他帶隊留守山穀,保護輜重,他本人則跟著那名參謀一同趕去前路分隊,同行的還有幾位半路上解救的共進會幹部。
到了地方,那幾個共進會的幹部認出那座山,叫做小北山,位於貴陽西北方二十裏處,貴陽已近眼前了。
章裕坤拿著望遠鏡一看,見那前頭半裏地之外,一座陡峭的山峰拔地而起,山頂上豎著一根高大的旗杆,上頭飄揚著一麵鐵血十八星旗,山上山下不時傳來槍聲,但並不激烈。詳細的偵察表明,山腳下的部隊正是貴州耆老會的黔軍,或許是缺乏重武器的緣故,他們無法攻上山去,隻能山腳布置陣地,作圍困狀。
“難道那山上真是共進會的部隊?”
章裕坤覺得有些不可思議,畢竟黔變已經過去了十多天,眾人以為貴陽附近的共進會部隊已被耆老會掃蕩殆,但是眼前的一幕卻讓章裕坤百思不得其解,難道那支共進會的部隊竟消息斷絕、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堅守這裏十多天時間?
或者,從雲南北進的共進會已占領了貴陽,正貴陽周遍地區與耆老會部隊展開拉鋸戰?
不是沒有這種可能,自從共和軍南進以來,貴州耆老會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了黔北,對於黔南的防禦或許也會因此而放鬆,那樣的話,從黔南過來的共進會部隊就將趁虛直搗貴陽城。
想到這裏,章裕坤的心都快從嗓子眼裏跳出來了,如果共進會的部隊搶第六旅之前占領了貴陽城的話,那麽他章裕坤章旅長也要被押上軍事法庭了,就算總司令高抬貴手,可是一個“玩忽職守”的罪名也足以斷送他的軍中前程。
“還愣著幹什麽?馬上發動進攻,把山腳的那支耆老會部隊給老子打散!”
章裕坤咆哮著下達了攻擊令,充當前路分隊的一團立即重迫擊炮連的支援下向山腳的敵軍陣地發動了突擊,很快,幾門山炮也架上了半山腰,隔著山頭向敵軍陣地傾瀉著火力。
那支耆老會的部隊根本沒有重型武器,突然遭到來自背後的猛烈打擊,軍心第一時間就崩潰了,勉強依托陣地抵擋了片刻之後,便一哄而散,漫山遍野的向南邊潰散而去。
章裕坤站對麵的山腰上,拿著望遠鏡眺望,粗略的估計了一下那些潰散的敵軍部隊數量,驚訝的發現他的一千人竟然輕易的擊潰了至少五千人,好象對方不是軍隊,而是綿羊一樣,這還是倉促中發起的突擊。
這也表明,對方根本就沒有察覺到背後來了一支共和軍的部隊,或許他們連斥候都沒有派出去過,他們甚至可能連基本的戰爭常識都沒有。
很快,抓住的幾百個俘虜被押到了章裕坤跟前,匆匆審訊之後,章裕坤肯定了自己剛才的推測。
那支山腳建立攻擊陣地的部隊根本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與遵義城的守軍一樣,都是黔變之後耆老會招安的所謂“民軍”,其實就是土匪,他們的首領名叫羅魁,本是遵義一帶著名的積匪,手下原本隻有上百號嘍羅,趁著“戊申革命”的亂局將人馬擴充到了上千人,被耆老會招安之後,又進一步擴充至五千餘人,不過武器陳舊,多半都是大刀、長矛,少量洋槍、土槍,至於大炮,也有那麽幾門土炮,不過根本就是樣子貨,不要說與山炮交戰了,便是仰攻山頭也做不到,所以,剛才山炮一響,羅魁就帶著百餘親信逃跑了,剩下的人群龍無首,自然也是作鳥獸散。
至於與羅魁匪軍對陣的那支扛著十八星旗的部隊,確實是共進會的人馬,不過卻不是從雲南打回貴陽的,而是黔變之後退守於此的革命聯軍殘部,他們已山上堅守了十多天時間,正當彈糧絕的危急關頭,共和軍第六旅及時趕到,從背後給了羅魁匪軍突然一擊,這支共進會的部隊才算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命運。
實際上,這兩支敵對的部隊已經這裏對峙了十多天,每天都要進行幾次戰鬥,幸運的是,山勢陡峭,易守難攻,而且山下的匪軍毫無戰鬥力可言,與其說他們是戰鬥,不如說是為了讓貴陽城裏的耆老會聽見槍聲,正因如此,這支共進會的部隊才得以堅持到現。
雖然這支共進會部隊堅持到了援軍趕來,但也付出巨大代價,原本兩百人的部隊現隻剩下不到一百人,子彈也不多了,而且如果不是前幾天下過雨的話,這支部隊早就因為缺水而崩潰了。
這支共進會殘部的指揮官名叫鍾昌祚,字元黃,號山玉,原是共進會貴州軍政府的副都督,都督焦達峰遇害之後,外界揣測他也遇害,不想他不僅沒死,而且居然還率部這山上堅守了十多天的時間,此事堪稱傳奇,引起了第六旅那兩位政治委員的注意,不過由於鍾副都督已經因為嚴重脫水而陷入昏迷,無法采訪,因此政宣員的聞稿變得十分簡短,而且由於通訊不暢的緣故,這篇聞稿也沒有第一時間拍發出去。
現貴州局麵混亂,誰也不知道像鍾昌祚部這樣的小股部隊有多少,貴州都督焦達峰被殺之後,散駐貴州一省的數千“革命聯軍”均被打散,黔南部隊退往雲南,黔北部隊有的退到了川南,有的則向東撤退,試圖回湖南,但是由於湖南也發生了立憲派策動的兵變,湘西成立了與貴州耆老會類似的立憲派軍政府,共進會的殘餘部隊退路被截斷,隻能收攏兵力,龜縮晃州城,等待救援,不過那是電報線路被截斷之前的消息,之後這支革命軍就與武漢方麵失去聯係,現的晃州城是否還控製革命黨人手裏卻也不知道。
鍾昌祚是幸運的,至少他堅持到了援軍趕到,至於其他人,能不能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都很成問題。
有的革命者留下了名字,有的革命者卻連名字也沒人知曉,這就是這個大時代的真實寫照。
黔變之後,共進會敗得落花流水,章裕坤本來是瞧不起共進會部隊的,但是鍾昌祚這支小部隊的表現卻讓他肅然起敬,這十多天的時間裏,貴州耆老會不是沒有派人勸降過,高官厚祿、前程似錦,但是這支部隊卻沒有投降,雖然少數人開了小差,但並不能減損這支部隊的光榮。
讓人敬佩的是,這位鍾副都督是一個真正的書生,以前從來沒有帶過兵。
由此可見,共進會裏不是沒有人才,隻不過他們缺少一個有能力、有威望的領袖。
章裕坤很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如果當初他回到湖北之後跟著群治學社去河南的話,或許,今天的他就不會成為共和軍第六旅的旅長了,也隻有共和軍裏,他才能體會到作為軍人的光榮。
隻有總司令才能有這樣的能力和威望將來自全國各地、擁有不同政治觀點的人團結起來,也隻有總司令,才能將這個虛弱的國家帶上強國之路。
“傳令!所有人振作精神,無論如何,必須天黑之前趕到貴陽!拿下貴陽,咱們就算是完成任務了!”
指著地圖,章裕坤下達了進軍命令,既然總司令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那麽,這衝鋒陷陣、勇往直前的過河卒子就讓他章旅長來充當吧。
烈日當空,山間沒有一絲風,正是夏日午後。
這炎炎烈日下,一支長長的隊伍山間小道上蜿蜒前行,軍人、騾馬混雜著,雖然沒有任何旗號可以表明他們的身份,但是那沾滿泥土的灰布軍裝以及那頭上的船形帽還是暴露了他們的真實身份。
這是共和軍的部隊,隸屬於第二師,指揮官是第六旅的旅長章裕坤。
雖然這支部隊的人數並不多,隻是一個旅的兵力,不過攜帶的輜重卻不少,其中大部分是糧食和彈藥,為了馱運這些輜重,動用了四千餘頭騾馬,基本上每個官兵都能分到一頭,後勤保障很是充分。
沒辦法不充分,此次進軍是一次長途奔襲,遠離後方基地,如果不能保證攜帶足夠的輜重的話,這支部隊隨時都會全軍覆沒。
章裕坤是五天前離開綦江城的,如果不計算遵義城裏稍事休整的那一天時間,那麽他已率領第六旅全體官兵這貴州的崇山峻嶺之間跋涉了整整四天時間。
建國戰爭結束之後,征川共和軍部隊陸續調回湖北,四川的局麵基本上就靠第六師和第七師那兩個乙種師維持,西征四川的共和軍正規部隊裏隻有第二師暫時未撤,該師分成三部分駐各地,張立誠旅駐紮川西,為西康省的組建保駕護航,彭漢遺旅分駐成都、重慶,作為戰略預備隊使用,至於章裕坤的第六旅,成都戰役之後就奉命東進,前往重慶府南部重鎮綦江接防,之後就一直駐紮那裏,直到湘變、黔變發生,趙北一聲令下,第六旅全體開拔,向貴州進軍。
綦江是川南重鎮,緊挨著貴州北部,黔變發生之後章裕坤第一時間就從電報局得知了消息,拍發電報向武漢方麵請示,但當時趙北尚未製訂應對方案,因此耽擱了幾天,不過這幾天裏章裕坤沒有幹等著,而是立即下令部隊進入戰備狀態,同時也按照總參謀部的命令開始籌備糧草、輜重,與此同時,重慶駐軍也奉命南調,接防的同時送去大批彈藥、騾馬,所以,當趙北南進貴州的命令一到,章裕坤當天就率領部隊向黔北遵義府開拔了。
這南進的一路之上沒有打過什麽硬仗,沿途駐防的黔軍部隊要麽望風而遁,要麽豎起白旗投降,再加上沿途收編的各色武裝以及共進會“革命聯軍”的殘餘部隊,等章裕坤率軍趕到遵義城下時,他的部隊已擴充到了六千餘人。
駐守遵義城的是貴州“耆老會”當地收編的一支烏合之眾,從來就沒有真正打過仗,而且僅僅隻有一千餘人,勢單力薄,一望見那鐵血共和旗,軍心就已散了,城頭上放了幾陣亂槍之後便扯旗南遁,向貴陽潰散而去,遵義城就這麽攻克了。
拿下遵義城後,章裕坤讓部隊城裏休整了一天時間,並利用這個機會整頓那些收編過來的雜牌部隊,將其作為留守遵義的主要力量,次日,章裕坤率領第六旅離開遵義城,繼續向南挺進,兵鋒直指貴州省垣貴陽。
按照總參謀部製訂的作戰計劃,第六旅必須短時間內趕到並拿下貴陽城,快穩定貴州局麵,以便從側翼對湖南實施戰略包抄。
實際上,第六旅的出擊比湖南第五師早,按照總參謀部的進軍方案,貴陽應該比長沙早落入共和軍掌握。
但無論是製訂作戰計劃的總參謀部,還是執行作戰計劃的章裕坤,都低估了此次進軍的困難程度,實際上,第六旅進軍的大阻力不是來自於敵軍,而是層巒疊障、連綿起伏的貴州地形,再加上前幾日連降暴雨,本就難行的山路被山洪衝毀,第六旅幾乎變成了工兵部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進軍速度自然是快不了。
再加上路上零星敵軍和土匪武裝的騷擾、抵抗,第六旅已比預定的進軍方案晚了整整兩天時間,章裕坤心急如焚,但又無可奈何,隻能咒罵這糟糕的地形和山路,咒罵那將整修道路的工作交給大自然的滿清朝廷和官府。
考慮到進軍貴陽需要長途跋涉,沿途沒有補給站,章裕坤決定多帶輜重,並特意加強了炮兵力量,原有的兩個炮兵營的基礎上再加強一個山炮連和一個重迫擊炮連,重火力較強,應付貴陽之敵綽綽有餘。
離開遵義之後,章裕坤率領部隊一路往南,途中息峰打了一場攻堅戰,擊潰千餘守軍,之後的進軍途中就沒再遇到象樣的抵抗了,昨天抵達貴陽北部的一個小鎮沙子坡,意外的追上了那支息峰潰散的黔軍,一個漂亮的迂回包抄,俘虜了其中大半,還救出了幾個共進會貴州軍政府的文武官員,有他們帶路,第六旅尋找到一條小道,避開可能的阻截敵軍,從西北方向包抄貴陽,進軍速度總算是加快了少許,但仍遠遠落後於總參謀部製訂的進軍日程。
之所以要趕著去貴陽,除了消滅那裏的貴州“耆老會”之外,另一個目的是搶共進會部隊趕到貴陽之前控製貴州省垣。
此次湘黔事變,共和軍雖然打的旗號是“保衛革命軍政府”、“為共進會同誌主持公道”,但是這並不代表趙北會將吞下去的湖南、貴州再讓出來交給共進會,湖南、貴州必須由共和軍控製,這才是此次進軍湖南、貴州的真正目的,就算是拿下了湖南、貴州,共進會也與這兩個省的軍政權力無緣了,趙北將成為這兩個省份的主人,並站這裏眺望雲南、廣西。
共進會雖然湘黔事變中遭到了重大損失,但是並沒有輸得一幹二淨,他們雲南北部和廣西北部還有一些較有戰鬥力的部隊,趙北以“討逆軍總司令”的名義發布了對湘黔兩省立憲派的討伐令後,雲南、廣西兩省的共進會殘餘部隊也同時出發,兵分兩路,分別向貴州、湖南挺進,由於他們的部隊中有不少都是貴州、湖南籍,這進軍的速度也相當的快。
所以,無論是湖南的第五師,還是貴州的第六旅,都必須趕共進會部隊抵達之前獨自拿下長沙、貴陽,將省垣占領之後,才能戰略上占據優勢,為總司令入主湘黔鋪平道路。
而這,也正是趙北為什麽要親自趕到長沙“視察”的主要原因,他必須親自趕去看看,才能決定是否用激烈的手段拿下長沙,如果能夠不戰而下,那麽湖南的問題將短時間內得到解決,而湖南的憲友會也可以“廢物利用”,至於貴陽的耆老會,總司令的命令卻是冷冰冰的,那就是:勿使一人漏網。
“勿使一人漏網”,這意思就是斬草除根,作為軍人,章裕坤知道“軍令如山”的道理,所以,此次進軍貴陽,他是帶著軍事法庭的,這個軍事法庭就是專門用來殺人的。耆老會當初殺害了貴州都督焦達峰,現,共和軍的革命同誌要用耆老會眾紳的人頭來祭奠烈士了。
但是如果不能迅速占領貴陽,這軍事法庭恐怕也派不上用場,章裕坤心中的焦慮便是由此而來。
“啪!啪!”
兩聲清脆的槍響,讓這支正行軍的部隊停止了前進,士兵們紛紛散開,取下肩上的步槍,向槍聲傳來的方向張望。
章裕坤隻是將手摁了手槍皮套上,並未將手槍拔出,另一隻手擦了把臉上的汗,然後舉起望遠鏡,向附近的山頭眺望。
但什麽也看不見,除了山還是山,除了樹還是樹,隻能聽見那遠遠傳來的槍聲。
一路之上零星的槍聲就幾乎沒有停過,這貴州山高皇帝遠,當地民風彪悍,地形複雜,再加上土司勢力的影響,曆代王朝這黔邊一帶的統治都很虛弱,地方豪強輩出,渾水摸魚之徒也是不少,現革命之後形勢加複雜,貴州的土匪也多了。
為了防止被人邀擊,章裕坤特意將部隊分為前、中、後三支分隊,他率領中路分隊,剛才的槍聲從前方傳來,似乎是前路分隊的槍聲。
但是這裏並不是通衢大道,而是僻靜的小道,按理說貴陽之敵是不大可能預見到第六旅會從這裏走的。
槍聲先是零星的響了幾聲,接著密集了片刻,然後又突然沉寂下來。
不久之後,前路分隊派來一個參謀。
“前隊為何開槍?”章裕坤問道。
參謀搖了搖頭,說道:“不是咱們開的槍。前路分隊的尖兵報告說,是前頭的一座山上兩支隊伍交戰,山下的隊伍扛著五色旗,山頭上飄著的卻是鐵血十八星旗。”
“鐵血十八星旗幟?那不是共進會的會旗麽?”章裕坤頗感詫異,叫來一名團長,吩咐他帶隊留守山穀,保護輜重,他本人則跟著那名參謀一同趕去前路分隊,同行的還有幾位半路上解救的共進會幹部。
到了地方,那幾個共進會的幹部認出那座山,叫做小北山,位於貴陽西北方二十裏處,貴陽已近眼前了。
章裕坤拿著望遠鏡一看,見那前頭半裏地之外,一座陡峭的山峰拔地而起,山頂上豎著一根高大的旗杆,上頭飄揚著一麵鐵血十八星旗,山上山下不時傳來槍聲,但並不激烈。詳細的偵察表明,山腳下的部隊正是貴州耆老會的黔軍,或許是缺乏重武器的緣故,他們無法攻上山去,隻能山腳布置陣地,作圍困狀。
“難道那山上真是共進會的部隊?”
章裕坤覺得有些不可思議,畢竟黔變已經過去了十多天,眾人以為貴陽附近的共進會部隊已被耆老會掃蕩殆,但是眼前的一幕卻讓章裕坤百思不得其解,難道那支共進會的部隊竟消息斷絕、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堅守這裏十多天時間?
或者,從雲南北進的共進會已占領了貴陽,正貴陽周遍地區與耆老會部隊展開拉鋸戰?
不是沒有這種可能,自從共和軍南進以來,貴州耆老會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了黔北,對於黔南的防禦或許也會因此而放鬆,那樣的話,從黔南過來的共進會部隊就將趁虛直搗貴陽城。
想到這裏,章裕坤的心都快從嗓子眼裏跳出來了,如果共進會的部隊搶第六旅之前占領了貴陽城的話,那麽他章裕坤章旅長也要被押上軍事法庭了,就算總司令高抬貴手,可是一個“玩忽職守”的罪名也足以斷送他的軍中前程。
“還愣著幹什麽?馬上發動進攻,把山腳的那支耆老會部隊給老子打散!”
章裕坤咆哮著下達了攻擊令,充當前路分隊的一團立即重迫擊炮連的支援下向山腳的敵軍陣地發動了突擊,很快,幾門山炮也架上了半山腰,隔著山頭向敵軍陣地傾瀉著火力。
那支耆老會的部隊根本沒有重型武器,突然遭到來自背後的猛烈打擊,軍心第一時間就崩潰了,勉強依托陣地抵擋了片刻之後,便一哄而散,漫山遍野的向南邊潰散而去。
章裕坤站對麵的山腰上,拿著望遠鏡眺望,粗略的估計了一下那些潰散的敵軍部隊數量,驚訝的發現他的一千人竟然輕易的擊潰了至少五千人,好象對方不是軍隊,而是綿羊一樣,這還是倉促中發起的突擊。
這也表明,對方根本就沒有察覺到背後來了一支共和軍的部隊,或許他們連斥候都沒有派出去過,他們甚至可能連基本的戰爭常識都沒有。
很快,抓住的幾百個俘虜被押到了章裕坤跟前,匆匆審訊之後,章裕坤肯定了自己剛才的推測。
那支山腳建立攻擊陣地的部隊根本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與遵義城的守軍一樣,都是黔變之後耆老會招安的所謂“民軍”,其實就是土匪,他們的首領名叫羅魁,本是遵義一帶著名的積匪,手下原本隻有上百號嘍羅,趁著“戊申革命”的亂局將人馬擴充到了上千人,被耆老會招安之後,又進一步擴充至五千餘人,不過武器陳舊,多半都是大刀、長矛,少量洋槍、土槍,至於大炮,也有那麽幾門土炮,不過根本就是樣子貨,不要說與山炮交戰了,便是仰攻山頭也做不到,所以,剛才山炮一響,羅魁就帶著百餘親信逃跑了,剩下的人群龍無首,自然也是作鳥獸散。
至於與羅魁匪軍對陣的那支扛著十八星旗的部隊,確實是共進會的人馬,不過卻不是從雲南打回貴陽的,而是黔變之後退守於此的革命聯軍殘部,他們已山上堅守了十多天時間,正當彈糧絕的危急關頭,共和軍第六旅及時趕到,從背後給了羅魁匪軍突然一擊,這支共進會的部隊才算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命運。
實際上,這兩支敵對的部隊已經這裏對峙了十多天,每天都要進行幾次戰鬥,幸運的是,山勢陡峭,易守難攻,而且山下的匪軍毫無戰鬥力可言,與其說他們是戰鬥,不如說是為了讓貴陽城裏的耆老會聽見槍聲,正因如此,這支共進會的部隊才得以堅持到現。
雖然這支共進會部隊堅持到了援軍趕來,但也付出巨大代價,原本兩百人的部隊現隻剩下不到一百人,子彈也不多了,而且如果不是前幾天下過雨的話,這支部隊早就因為缺水而崩潰了。
這支共進會殘部的指揮官名叫鍾昌祚,字元黃,號山玉,原是共進會貴州軍政府的副都督,都督焦達峰遇害之後,外界揣測他也遇害,不想他不僅沒死,而且居然還率部這山上堅守了十多天的時間,此事堪稱傳奇,引起了第六旅那兩位政治委員的注意,不過由於鍾副都督已經因為嚴重脫水而陷入昏迷,無法采訪,因此政宣員的聞稿變得十分簡短,而且由於通訊不暢的緣故,這篇聞稿也沒有第一時間拍發出去。
現貴州局麵混亂,誰也不知道像鍾昌祚部這樣的小股部隊有多少,貴州都督焦達峰被殺之後,散駐貴州一省的數千“革命聯軍”均被打散,黔南部隊退往雲南,黔北部隊有的退到了川南,有的則向東撤退,試圖回湖南,但是由於湖南也發生了立憲派策動的兵變,湘西成立了與貴州耆老會類似的立憲派軍政府,共進會的殘餘部隊退路被截斷,隻能收攏兵力,龜縮晃州城,等待救援,不過那是電報線路被截斷之前的消息,之後這支革命軍就與武漢方麵失去聯係,現的晃州城是否還控製革命黨人手裏卻也不知道。
鍾昌祚是幸運的,至少他堅持到了援軍趕到,至於其他人,能不能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都很成問題。
有的革命者留下了名字,有的革命者卻連名字也沒人知曉,這就是這個大時代的真實寫照。
黔變之後,共進會敗得落花流水,章裕坤本來是瞧不起共進會部隊的,但是鍾昌祚這支小部隊的表現卻讓他肅然起敬,這十多天的時間裏,貴州耆老會不是沒有派人勸降過,高官厚祿、前程似錦,但是這支部隊卻沒有投降,雖然少數人開了小差,但並不能減損這支部隊的光榮。
讓人敬佩的是,這位鍾副都督是一個真正的書生,以前從來沒有帶過兵。
由此可見,共進會裏不是沒有人才,隻不過他們缺少一個有能力、有威望的領袖。
章裕坤很慶幸自己當初的選擇,如果當初他回到湖北之後跟著群治學社去河南的話,或許,今天的他就不會成為共和軍第六旅的旅長了,也隻有共和軍裏,他才能體會到作為軍人的光榮。
隻有總司令才能有這樣的能力和威望將來自全國各地、擁有不同政治觀點的人團結起來,也隻有總司令,才能將這個虛弱的國家帶上強國之路。
“傳令!所有人振作精神,無論如何,必須天黑之前趕到貴陽!拿下貴陽,咱們就算是完成任務了!”
指著地圖,章裕坤下達了進軍命令,既然總司令運籌帷幄、決勝千裏,那麽,這衝鋒陷陣、勇往直前的過河卒子就讓他章旅長來充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