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形勢有變(上)
法國華租界一共四處,上海、天津、漢口、廣州各一處,其中的上海法租界是麵積大、開辟早的法國華租界。
上海法租界於1849年開辟,起初不過是為來華經商的法國商人提供一處避風港,並作為法國天主教傳教基地,其繁華程度遠遠比不上當時的英租界,不過隨著太平天國戰爭的爆發,大量躲避戰亂的華人湧入法租界,借此機會,上海法租界才慢慢興盛起來,滿清朝廷覆滅前夕,上海法租界已有華人十多萬人,而且借著1900年參加八國聯軍出兵中國的機會,上海法租界也趁機擴展了一次界址,租界麵積有所擴大,雖然還比不上合並之後的上海公共租界,但作為法國的“遠東前哨”,上海法租界法國外交人士的眼裏還是很有分量的。
與上海公共租界的經濟繁榮景象不同,受製於中法貿易的冷淡,上海法租界的商業很蕭條,租界居住的法國商人主要是生絲商人,依靠幾家生絲洋行華收購生絲,運往法國裏昂,作為絲織業的廉價原料為法國本土商人帶來巨額利潤。
其實法國人看重的是上海法租界的政治意義,這裏不僅是法國天主教華的兩個主要據點之一,同時也是一部分中國失意政客尋求避難的場所之一,“戊申革命”之後,不少被趕下台的滿清官僚都躲上海法租界裏,托庇於法國殖民當局,有的人利用以前官場上積攢下來的黑錢開始轉向商業經營,但有的人卻仍對那失去的權力念念不忘,租界裏日夜謀劃,試圖東山再起,繼續著他們的政治冒險事業。
任何一個老練的政客都不會輕易的放過這些“棋子”,法租界為他們提供庇護,這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投資,如果這個東方國家的局勢持續動蕩的話,這些失意的中國政客未必不能派上用場,當年法蘭西大革命時,英國政府就是這樣進行“投資”的,不少法國政客的親英情結就是那時候扶持起來的,現,法國殖民當局不介意學一次英國,這幫東方失意政客身上進行一番劃算的投資。
作為一個老練的政客以及一個野心勃勃的外交人員,法國駐滬總領事竇麥禮就很重視這幫失勢的滿清政客,雖然不像他的前任那樣將這些官僚視為“盟友”,不過也把他們當成自己手裏的趁手工具,一旦需要的時候,這些人就能派上用場。
現,竇麥禮先生就法租界工部局會見幾個失意中國政客,作陪的還有工部局局長和幾位董事。
租界工部局又稱公董局,是租界當局行政管理機關,名義上是“自治”,但實際上卻受各國領事約束,作為法國駐滬總領事,竇麥禮本人也是公董局的九位董事之一,可以直接插手工部局的所有事務。
今日竇麥禮會見的失意政客都曾是權勢熏天的滿清大吏:
瑞澂,曾為滿清江蘇布政使兼上海道台,上海和平光複之後,他就被立憲派“禮送”到了租界,之後一直借住法國租界;錫良,是當初一手挑起“建國戰爭”的滿清雲貴總督,現共和政府對他的通緝令依然有效,錫總督哪裏也不敢去,隻能繼續躲法國租界裏,靠著總督任上曆年刮的民脂民膏過著低調而奢華的生活。
雖然這兩人都曾表示過不再尋求政壇複起,但是寄人籬下,卻也有些身不由己,法國領事相召,他們也不敢不過來聆聽教誨,不然的話,惹惱了領事先生,萬一共和政府要求引渡,那麽就沒有人可以保護他們了。
其實今日竇麥禮請這幾位滿清失意政客過來說話,隻是為了告誡他們,國民黨的那位黨務總理陶成章訪問法租界工部局的時候,這些滿清政客應該明智的“消失”幾天,免得租界當局尷尬,也免得領事先生為難,至於他們如何“消失”,領事先生也給出了意見,那就是去公共租界躲幾天,甚至連旅館都為他們預訂好了。
不出竇麥禮預料的是,瑞澂、錫良等人很痛快的一口答應了“自動消失”的要求,甚至不需竇麥禮催促,他們就已經打算告辭離開法租界了,看來他們對於革命黨人仍是心有餘悸。
竇麥禮也沒有怎麽挽留他們,將幾人送出工部局,望著馬車漸漸遠去,正打算返回領事館,一名法國耶穌會神甫已被一輛教會的馬車送到了工部局門口,下了馬車,望見竇麥禮,神甫徑直朝他走了過去,打了個招呼。
“領事先生,我有事想和你商議,聽說你工部局,我就趕過來了。”
竇麥禮客氣的回了禮,指了指馬車。
“神甫,我們一起坐教會的馬車回領事館,有什麽事情可以馬車上說。”
兩人上了馬車,那神甫直接切入正題。
“我希望領事先生向公使館提交一份報告,請公使館出麵,向武漢軍政府當局提出外交抗議!”
“哦?是向共和軍抗議麽?神甫,你什麽時候也對政治感興趣了?”
“剛才我收到一封從貴州拍來的電報,耶穌會派駐貴陽的一名神甫報告說,一夥武裝到牙齒的共和軍分子強行闖入當地的一所天主教教堂,蠻橫無禮的抓走了幾個教民,還對神甫進行了語言上的攻擊。所以,教會方麵希望法國公使能夠出麵,維護法國的尊嚴,保護華傳教人員的權益。”
“神甫,難道你認為公使先生有必要為這點小事煩心麽?貴州政變之後,局勢混亂,到處都是共和分子和立憲分子,他們之間的鬥爭是他們的事情,法國政府沒有必要卷入。”
竇麥禮聳了聳肩,表示自己無能為力。
“而且,連英國人都拿共和軍無可奈何,我們法國人又何必自取其辱呢?神甫,我認為你現將注意力放震旦學院上合適些,據我所知,法國教會傾向於將它改造為一所天主教學院,而且租界公董局也正打算向這所學院提供一些經濟補助。神甫,工業和商業不能拯救這個東方民族,隻有精神的信仰才能拯救他們。自從《政教分離法》四年前正式頒布實行以來,法國教會本土正日趨衰落,隻有殖民地才是教會的牧場,希望你們能夠抓住機會。”
竇麥禮壓抑住心頭的不快,勉強尋找著詞語敷衍這位神甫。竇麥禮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看重利益,而不是信仰,作為法國派駐遠東的眾多外交人員之一,他的主要責任是維護法國這個地區的利益,為法國財團和政客謀求大限度的利益。
自從“戊申革命”以來,法國外交部門除了盯住巴爾幹方向之外,主要的關注點就是中國的鐵路貸款權問題。作為金融帝國,法國政府和民間有足夠的資本提供鐵路貸款,隻要中國肯借款,法國就能通過貸款攫取中國的鐵路利益,當年京漢鐵路貸款權的爭奪中法國敗北,法國政府和財團對此都是耿耿於懷,雖然比利時與法國關係緊密,但畢竟法國人沒有吃到蛋糕。
而這,正是竇麥禮熱情邀請國民黨的那位黨務總理陶成章訪問法租界、參觀工部局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他希望借此機會與這個正崛起的黨派拉上關係,如果這個聯合政黨能夠贏得國會選舉的話,法國政府和財團似乎可以通過這個關係鐵路貸款權問題上爭取優先權。
畢竟,這個聯合政黨的政治訴求就是模仿法國的“責任內閣製”,通過國會控製總統權力的過分膨脹,或許,這可以成為雙方談判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近一段時間,為了鐵路問題,英國、日本、德國、美國的駐華外交官都四處奔波,隻不過他們都將主要注意力放北洋集團和共和軍集團上,隻有法國人別出心裁,準備將公關重點放國民黨一邊。
這才有了陶成章訪問上海法租界的行動,而且按照日程安排,陶成章明日就會率領政黨代表團趕到租界,竇麥禮急著趕回領事館,正是為了安排此事。
擺脫了喋喋不休的那位神甫,竇麥禮匆匆趕回領事館,召集屬員安排迎接陶成章的相關事宜,不過沒等他忙完,一封加急電報已從北京法國公使館拍到領事館電報室,竇麥禮被電報內容弄糊塗了。
電報是法國駐華公使的訓令,內容並不複雜,隻是命令竇麥禮想個“禮貌的借口”暫停安排陶成章訪問法租界的相關事宜,等候公使館的進一步指示。
換句話說,竇麥禮必須想個辦法推遲陶成章訪問法租界的時間,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作為外交官,竇麥禮很容易就能找到幾個所謂的“技術原因”來推遲訪問時間,他隻是有些奇怪,不知道法國公使為什麽突然轉變了立場。
要知道,當初正是這位駐華公使先生提議邀請陶成章訪問法租界的,但是現,顯然形勢有變。
很快,法國駐華公使的第二封電報拍到領事館,竇麥禮這才明白發生了什麽事情。
就上午,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緊急約見了英、法、日、俄四國駐華公使,向他們宣布,民國政府已決定向這四個國家聯合借款,以便早日完成津浦線和隴海線鐵路的修建工作,所以,法國公使決定將這一情況向國內報告,國內的訓令反饋回來之前,竇麥禮確實不宜公開與國民黨方麵接洽,以免激怒袁大總統。
竇麥禮幾乎是條件反射式的想起了那位共和軍的總司令,當初,那位趙總司令的一封通電已明確的否認了北方或南方單獨向列強借款的可能,而且還宣布,沒有他和陶成章兩人的簽字認可,所有中樞的對外借款一律視為無效!
現,袁大總統的借款要求征得趙總司令的同意了麽?
竇麥禮持懷疑態度。
因為他堅信,總司令和他一樣,絕對不會相信袁世凱借這筆洋款是用來修鐵路的!
法國華租界一共四處,上海、天津、漢口、廣州各一處,其中的上海法租界是麵積大、開辟早的法國華租界。
上海法租界於1849年開辟,起初不過是為來華經商的法國商人提供一處避風港,並作為法國天主教傳教基地,其繁華程度遠遠比不上當時的英租界,不過隨著太平天國戰爭的爆發,大量躲避戰亂的華人湧入法租界,借此機會,上海法租界才慢慢興盛起來,滿清朝廷覆滅前夕,上海法租界已有華人十多萬人,而且借著1900年參加八國聯軍出兵中國的機會,上海法租界也趁機擴展了一次界址,租界麵積有所擴大,雖然還比不上合並之後的上海公共租界,但作為法國的“遠東前哨”,上海法租界法國外交人士的眼裏還是很有分量的。
與上海公共租界的經濟繁榮景象不同,受製於中法貿易的冷淡,上海法租界的商業很蕭條,租界居住的法國商人主要是生絲商人,依靠幾家生絲洋行華收購生絲,運往法國裏昂,作為絲織業的廉價原料為法國本土商人帶來巨額利潤。
其實法國人看重的是上海法租界的政治意義,這裏不僅是法國天主教華的兩個主要據點之一,同時也是一部分中國失意政客尋求避難的場所之一,“戊申革命”之後,不少被趕下台的滿清官僚都躲上海法租界裏,托庇於法國殖民當局,有的人利用以前官場上積攢下來的黑錢開始轉向商業經營,但有的人卻仍對那失去的權力念念不忘,租界裏日夜謀劃,試圖東山再起,繼續著他們的政治冒險事業。
任何一個老練的政客都不會輕易的放過這些“棋子”,法租界為他們提供庇護,這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投資,如果這個東方國家的局勢持續動蕩的話,這些失意的中國政客未必不能派上用場,當年法蘭西大革命時,英國政府就是這樣進行“投資”的,不少法國政客的親英情結就是那時候扶持起來的,現,法國殖民當局不介意學一次英國,這幫東方失意政客身上進行一番劃算的投資。
作為一個老練的政客以及一個野心勃勃的外交人員,法國駐滬總領事竇麥禮就很重視這幫失勢的滿清政客,雖然不像他的前任那樣將這些官僚視為“盟友”,不過也把他們當成自己手裏的趁手工具,一旦需要的時候,這些人就能派上用場。
現,竇麥禮先生就法租界工部局會見幾個失意中國政客,作陪的還有工部局局長和幾位董事。
租界工部局又稱公董局,是租界當局行政管理機關,名義上是“自治”,但實際上卻受各國領事約束,作為法國駐滬總領事,竇麥禮本人也是公董局的九位董事之一,可以直接插手工部局的所有事務。
今日竇麥禮會見的失意政客都曾是權勢熏天的滿清大吏:
瑞澂,曾為滿清江蘇布政使兼上海道台,上海和平光複之後,他就被立憲派“禮送”到了租界,之後一直借住法國租界;錫良,是當初一手挑起“建國戰爭”的滿清雲貴總督,現共和政府對他的通緝令依然有效,錫總督哪裏也不敢去,隻能繼續躲法國租界裏,靠著總督任上曆年刮的民脂民膏過著低調而奢華的生活。
雖然這兩人都曾表示過不再尋求政壇複起,但是寄人籬下,卻也有些身不由己,法國領事相召,他們也不敢不過來聆聽教誨,不然的話,惹惱了領事先生,萬一共和政府要求引渡,那麽就沒有人可以保護他們了。
其實今日竇麥禮請這幾位滿清失意政客過來說話,隻是為了告誡他們,國民黨的那位黨務總理陶成章訪問法租界工部局的時候,這些滿清政客應該明智的“消失”幾天,免得租界當局尷尬,也免得領事先生為難,至於他們如何“消失”,領事先生也給出了意見,那就是去公共租界躲幾天,甚至連旅館都為他們預訂好了。
不出竇麥禮預料的是,瑞澂、錫良等人很痛快的一口答應了“自動消失”的要求,甚至不需竇麥禮催促,他們就已經打算告辭離開法租界了,看來他們對於革命黨人仍是心有餘悸。
竇麥禮也沒有怎麽挽留他們,將幾人送出工部局,望著馬車漸漸遠去,正打算返回領事館,一名法國耶穌會神甫已被一輛教會的馬車送到了工部局門口,下了馬車,望見竇麥禮,神甫徑直朝他走了過去,打了個招呼。
“領事先生,我有事想和你商議,聽說你工部局,我就趕過來了。”
竇麥禮客氣的回了禮,指了指馬車。
“神甫,我們一起坐教會的馬車回領事館,有什麽事情可以馬車上說。”
兩人上了馬車,那神甫直接切入正題。
“我希望領事先生向公使館提交一份報告,請公使館出麵,向武漢軍政府當局提出外交抗議!”
“哦?是向共和軍抗議麽?神甫,你什麽時候也對政治感興趣了?”
“剛才我收到一封從貴州拍來的電報,耶穌會派駐貴陽的一名神甫報告說,一夥武裝到牙齒的共和軍分子強行闖入當地的一所天主教教堂,蠻橫無禮的抓走了幾個教民,還對神甫進行了語言上的攻擊。所以,教會方麵希望法國公使能夠出麵,維護法國的尊嚴,保護華傳教人員的權益。”
“神甫,難道你認為公使先生有必要為這點小事煩心麽?貴州政變之後,局勢混亂,到處都是共和分子和立憲分子,他們之間的鬥爭是他們的事情,法國政府沒有必要卷入。”
竇麥禮聳了聳肩,表示自己無能為力。
“而且,連英國人都拿共和軍無可奈何,我們法國人又何必自取其辱呢?神甫,我認為你現將注意力放震旦學院上合適些,據我所知,法國教會傾向於將它改造為一所天主教學院,而且租界公董局也正打算向這所學院提供一些經濟補助。神甫,工業和商業不能拯救這個東方民族,隻有精神的信仰才能拯救他們。自從《政教分離法》四年前正式頒布實行以來,法國教會本土正日趨衰落,隻有殖民地才是教會的牧場,希望你們能夠抓住機會。”
竇麥禮壓抑住心頭的不快,勉強尋找著詞語敷衍這位神甫。竇麥禮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看重利益,而不是信仰,作為法國派駐遠東的眾多外交人員之一,他的主要責任是維護法國這個地區的利益,為法國財團和政客謀求大限度的利益。
自從“戊申革命”以來,法國外交部門除了盯住巴爾幹方向之外,主要的關注點就是中國的鐵路貸款權問題。作為金融帝國,法國政府和民間有足夠的資本提供鐵路貸款,隻要中國肯借款,法國就能通過貸款攫取中國的鐵路利益,當年京漢鐵路貸款權的爭奪中法國敗北,法國政府和財團對此都是耿耿於懷,雖然比利時與法國關係緊密,但畢竟法國人沒有吃到蛋糕。
而這,正是竇麥禮熱情邀請國民黨的那位黨務總理陶成章訪問法租界、參觀工部局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他希望借此機會與這個正崛起的黨派拉上關係,如果這個聯合政黨能夠贏得國會選舉的話,法國政府和財團似乎可以通過這個關係鐵路貸款權問題上爭取優先權。
畢竟,這個聯合政黨的政治訴求就是模仿法國的“責任內閣製”,通過國會控製總統權力的過分膨脹,或許,這可以成為雙方談判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近一段時間,為了鐵路問題,英國、日本、德國、美國的駐華外交官都四處奔波,隻不過他們都將主要注意力放北洋集團和共和軍集團上,隻有法國人別出心裁,準備將公關重點放國民黨一邊。
這才有了陶成章訪問上海法租界的行動,而且按照日程安排,陶成章明日就會率領政黨代表團趕到租界,竇麥禮急著趕回領事館,正是為了安排此事。
擺脫了喋喋不休的那位神甫,竇麥禮匆匆趕回領事館,召集屬員安排迎接陶成章的相關事宜,不過沒等他忙完,一封加急電報已從北京法國公使館拍到領事館電報室,竇麥禮被電報內容弄糊塗了。
電報是法國駐華公使的訓令,內容並不複雜,隻是命令竇麥禮想個“禮貌的借口”暫停安排陶成章訪問法租界的相關事宜,等候公使館的進一步指示。
換句話說,竇麥禮必須想個辦法推遲陶成章訪問法租界的時間,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作為外交官,竇麥禮很容易就能找到幾個所謂的“技術原因”來推遲訪問時間,他隻是有些奇怪,不知道法國公使為什麽突然轉變了立場。
要知道,當初正是這位駐華公使先生提議邀請陶成章訪問法租界的,但是現,顯然形勢有變。
很快,法國駐華公使的第二封電報拍到領事館,竇麥禮這才明白發生了什麽事情。
就上午,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緊急約見了英、法、日、俄四國駐華公使,向他們宣布,民國政府已決定向這四個國家聯合借款,以便早日完成津浦線和隴海線鐵路的修建工作,所以,法國公使決定將這一情況向國內報告,國內的訓令反饋回來之前,竇麥禮確實不宜公開與國民黨方麵接洽,以免激怒袁大總統。
竇麥禮幾乎是條件反射式的想起了那位共和軍的總司令,當初,那位趙總司令的一封通電已明確的否認了北方或南方單獨向列強借款的可能,而且還宣布,沒有他和陶成章兩人的簽字認可,所有中樞的對外借款一律視為無效!
現,袁大總統的借款要求征得趙總司令的同意了麽?
竇麥禮持懷疑態度。
因為他堅信,總司令和他一樣,絕對不會相信袁世凱借這筆洋款是用來修鐵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