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德國的選擇
作為後起的列強,德國統一之後,工業實力迅速增強,到1909年,德國鋼鐵產量為一千三百萬噸,是英國的近兩倍,法國的四倍,德國的商船隊總噸位達到近三百萬噸,商船隊規模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英國,德國生產的合成染料占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九十,德國化工產品的出口額占世界化工產品貿易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五,世界工業生產總額的比重裏,德國的份額達到了百分之十五,與英國持平,並列排名世界第二。
工業實力就代表著這個時代的國家實力,依靠著雄厚的國家實力,德國野心勃勃的登上了國際政治舞台,環顧左右,德國驚訝的發現,有一種力量阻擋德國的繼續崛起,這種力量就是“世界舊秩序”。
世界舊秩序,這種舊秩序下,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被英國、法國等強國瓜分完畢,德國僅僅隻是趕上了這場瓜分狂潮的尾聲,望著那點可憐的“殘羹冷炙”,德國既憤怒又衝動,這個“強權即公理”的時代,德國很快就采取了行動,來為自己爭奪“日光下的地盤”。
《德俄再保險條約》的失效,德國與俄國的貿易戰和關稅壁壘,德國與英國南非布爾人問題上的齟齬,三國同盟的建立,德國遠東艦隊強占中國膠州灣,英國與德國之間的“無畏艦”建造競賽,摩洛哥危機,波斯尼亞危機……這一係列的重大國際事件,都是德國試圖摧毀“世界舊秩序”而采取的行動的直接後果,而製訂這些行動方案的就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自從1888年登上皇帝寶座之後,這位年輕氣盛的君主就著手製訂野心勃勃的“路線”,為了保持德國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是為了爭奪“日光下的地盤”,威廉二世不惜開罪俄國,毅然決然的結束了兩國之間多年的正常關係,並將反對這一政策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一腳踢出了政治舞台,而將那些追隨“路線”的親信提拔上來,擔任了政府中許多重要職務,海軍大臣提爾皮茨、首相標洛、總參謀長瓦德西、外交專家霍爾斯坦因,這些人都是簇擁皇帝身邊的“忠犬”,忠實的執行著威廉二世製訂的“路線”。
既然有“舊秩序”的破壞者,那麽就有“舊秩序”的維護者,作為對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的反擊,一向強調均勢戰略的英國也毫不猶豫的拉攏了法國、俄國,三國協約就此建立,世界從此變得加動蕩了。
經過摩洛哥危機和波斯尼亞危機這兩次較量,協約國和同盟國互相試探對方決心的同時都認識到一個重要現實:他們都還沒有做好全麵戰爭的準備。
但是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並不代表兩個軍事集團會放棄戰爭,相反,它們都加快了備戰的腳步,幾年前開始的世界性經濟蕭條這麽快就能夠歐洲緩和,與雙方的軍備競賽不無關係,持續增長的軍火和裝備訂單讓歐洲的工業家非常滿意,但是同時也使歐洲的局勢加緊張。
兩個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的同時,也繼續拉攏各自的同盟者,英國盯上了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德國也做著同樣的打算,而且由於遠東地區沒有盟友,德國拉攏美國的願望為迫切,因為美國也是太平洋國家,它的海軍實力也不算弱,完全可以和德國一起保衛兩國遠東地區的既得利益,共同對抗那個同樣野心勃勃的興小列強日本。
但是讓德國失望的是,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非常之強烈,遠遠強於德裔美國人的愛國情緒,所以,美國不願為德國遠東地區的利益背書,雖然美國同樣不滿日本東北亞方向的擴張,但是相比之下,美國看重歐洲市場,它不會為了德國而開罪英國、法國,美國的商人是狡猾的,他們很清楚歐洲的力量對比。
所以,美國政府遲遲不肯上德國的賊船,美國政客依舊保持著“中立”。
美國既然暫時無法拉攏,那麽德國皇帝不得不再將目光轉向其它國家。
現的遠東太平洋地區,有幾個**的國家呢?
日本算一個,但是日本是英國的盟國、協約國集團的準成員,這樣一個國家,顯然不可能上德國的賊船,沒辦法,德國皇帝隻好將目光挪了過去,盯著遠東找了一轉,然後皇帝陛下痛苦的發現,遠東地區的**國家真是屈指可數,值得德國拉攏的幾乎隻剩下了一個中國。
中國,名義上是個主權國家,但實際上,自從1900年的“庚子國變”之後,八國聯軍就用大炮和刺刀以及傳教士將這個國家變成了“公共殖民地”,這樣一個國家,有資格上皇帝陛下的賊船麽?
有資格,而且這個資格完全可以藐視整個歐洲,這個資格就是人口: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現擁有四億人口。
這個統計數字還是來自於那個低效的清朝官僚衙門,實際上,威廉二世認為,如果讓德國人去做統計的話,這個東方古國的人口很可能接近五億!
五億人口,這是一個怎樣的數字啊,相比之下,英國、法國、德國三國本土總人口加到一起,也不過才一億出頭,作為一個歐洲君主,威廉二世不得不感歎這是“水稻、甘薯和馬鈴薯的奇跡”,尤其讓皇帝陛下感到驚訝的是,偏偏這個國家的底層民眾可以忍耐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一點從那些美洲種植園幹活的華工身上就能體現出來。
吃苦耐勞的國民,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悠久的曆史,燦爛的古代文化……這樣一個國家竟然淪落到“公共殖民地”的處境,德國皇帝確實看不明白這是為什麽,或許是這個國家的曆史太悠久了些,積澱了太多的糟粕,的社會力量無法衝破這層厚厚的糟粕,使得這個國家的每一次進步都以沉重的社會代價為前提。
不過德國皇帝很快就無視了中國的曆史,畢竟,如果這個國家還不能迅速覺醒的話,那悠久的曆史與文化恐怕就要終結了,畢竟,除了日本對這個國家虎視耽耽之外,德國人也一直對這個國家垂涎三尺。
不過現,對於德國來說,瓜分中國是不切實際的,德國遠東的力量比起英國、日本,實是微不足道的,與其因為參與瓜分而遭到中國民眾的敵視,還不如想辦法把這個擁有五億人口的國家綁上德國戰車。
趁著英國和日本還沒有動手,還是快把這個衰落的國家拉上自己的賊船吧,讓那五億人口為德國提供市場,也為德國戰車提供一些動力。
皇帝的催促下,德國政府很快就采取了行動,通過駐華公使聯絡上了清廷,倡議中國、美國、德國結盟,共同對抗日本,對於德國的建議,清廷非常感興趣,當時日俄戰爭剛剛結束,東三省岌岌可危,能不能保住這塊“龍興之地”,全看此次外交上的縱橫捭闔了,於是,唐紹儀率領一支外交使團去了美國,準備就三國結盟問題與美國政府磋商。
但是美國仍舊不肯上德國的賊船,而且美國政府很聰明的利用了“中美德三國同盟”的輿論,迫使日本政府重坐回談判桌前,與美國簽訂了《羅脫高平協定》,換來了日本政府“門戶開放”和不攻擊菲律賓的承諾,這種爾虞我詐的國際政治較量中,德國皇帝組建中美德三國同盟的美夢總算是醒了。
這種背景之下,德國隻能把全部希望都放中國身上,這是它遠東太平洋地區維持既得利益的唯一希望,哪怕這個國家自己也是朝不保夕。
但是沒等德國的如意算盤撥動,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就爆發了革命,戊申革命。
然後,滿清朝廷被南北實力派聯手掀翻,這個國家名義上由君主製過渡到了共和製。
這簡直讓德國皇帝興奮不已,因為就當年的早些時候,近東的“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也爆發了一場革命,革命之後上台執政的軍人政府非常的親德,他們強烈要求德國幫助他們實現軍事現代化,而現,“東亞病夫”中國也爆發了革命,那麽,革命之後的政府是否也需要德國的“幫助”呢?
雖然對於共和製很反感,但是這並不影響威廉二世對共和中國的興趣,協約國集團的威脅之下,德國的“路線”必須繼續推行,中國也必須拉攏。
德國一開始拉攏的對象是袁世凱,但是德國人很快發現,英國對袁世凱的影響力很強,遠不是德國可以相比的,而且由於德國遠東地區的力量實有限,袁世凱也不大可能拋棄英國而倒入德國懷抱,這樣一來,德國的遠東戰略受到了大的威脅,如果不能將中國拉上德國賊船的話,那麽一旦歐洲衝突爆發,德國將不得不從遠東地區撤退它的大部分力量,那麽日本將取得遠東的絕對優勢,而美國又不肯為德國火中取栗,那麽,日本那多餘的海軍力量完全可以抽調到歐洲,和英國一起從海上封鎖德國。
正當威廉二世陷入苦悶之中的時候,中國南方的一個實力派人物用自己的聲音喚醒了德國人的想象力,那個人叫趙北,崛起於“戊申革命”,是南方革命軍的一位將軍,因為日本艦隊長江中遊與他的部隊發生武裝衝突,這位中國的將軍竟采取了十分強硬的姿態,幾乎將中日兩國逼到戰爭邊緣。
這個中國的軍事強人引起了威廉二世的注意,他讓人集了所有能夠找到的情報和資料,然後驚訝的發現,這個叫趙北的將軍不僅反日,而且也擁有很強的反英情緒,這從他占領九江城之後所拍的反英通電就可以看出來,而且也正因此,外國記者給了他一個綽號:遠東狂人。
這顯然是一個具有強烈民族和國家主義立場的中國將軍,而他反英反日的同時,卻沒有表現出對德國的厭惡,這一點值得注意,德國人或許可以利用一下,並支持一下他的事業,使他擁有足夠的力量覬覦中國的高權力,那樣的話,他肯定對德國有好感,或許可以對德國皇帝的“路線”有幫助。
不過給這個遠東軍事強人全力支持之前,很有必要考察一下他的真正力量,德國人雖然慷慨,但是也很精明,德國絕不會扶持一個不堪一擊的大話狂。
於是,德國商人提供的步槍、彈藥、大炮、輪船的支持下,以及這個國家自近代以來各種矛盾激化之後的動蕩政局的誘發下,一場南北衝突不可避免的爆發了,趙北將軍與袁世凱將軍終於從暗鬥走向明爭,兩人都想成為這個國家權力的掌握者,於是戰爭爆發了。
河南南部那場隻持續了幾天的小型戰爭以趙北將軍的全麵勝利而告終,南方實力派擊敗了袁世凱北洋集團,德國皇帝終於放心了。
事實證明,當初皇帝陛下的選擇是正確的,那些內閣裏的反對意見基本上消失了,現的德國太需要一個遠東的幫手了,而那個趙北將軍顯然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對象,雖然他目前的實力還非常弱小,但是隻要德國肯伸出援手,他完全有能力短時間裏成為中國的主宰者。
當然,如果能夠支持趙北將軍的同時從中國獲得足夠的商業利益,這顯然也是德國商界樂於看到的,如果德國的工商界人士中國獲得商業上和工業上的好處,他們肯定會議會選舉中支持帝製派議員,那樣一來,就能完全壓住越來越強大的左翼社會力量了。
這種背景之下,德國皇帝親自向外交部門施加影響,命令德國駐華公使采取“加積極的行動”去拉攏和影響那位趙北將軍。
於是,漢納根上校就帶著德國公使的一封電報到了武勝關,到了聯合陣線革命武裝力量的總司令部。
這既是德國皇帝的選擇,是德國的選擇。
見到了總司令,漢納根單獨一人會議室裏與趙北進行了長達一個小時的秘密會議,然後會議就結束了,除了極少數人之外,這次會議的內容屬於絕對機密,就像當初的“黃州陰謀”一樣,也成為了讓後世曆史學家頭疼的曆史之迷。
作為後起的列強,德國統一之後,工業實力迅速增強,到1909年,德國鋼鐵產量為一千三百萬噸,是英國的近兩倍,法國的四倍,德國的商船隊總噸位達到近三百萬噸,商船隊規模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英國,德國生產的合成染料占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九十,德國化工產品的出口額占世界化工產品貿易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五,世界工業生產總額的比重裏,德國的份額達到了百分之十五,與英國持平,並列排名世界第二。
工業實力就代表著這個時代的國家實力,依靠著雄厚的國家實力,德國野心勃勃的登上了國際政治舞台,環顧左右,德國驚訝的發現,有一種力量阻擋德國的繼續崛起,這種力量就是“世界舊秩序”。
世界舊秩序,這種舊秩序下,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被英國、法國等強國瓜分完畢,德國僅僅隻是趕上了這場瓜分狂潮的尾聲,望著那點可憐的“殘羹冷炙”,德國既憤怒又衝動,這個“強權即公理”的時代,德國很快就采取了行動,來為自己爭奪“日光下的地盤”。
《德俄再保險條約》的失效,德國與俄國的貿易戰和關稅壁壘,德國與英國南非布爾人問題上的齟齬,三國同盟的建立,德國遠東艦隊強占中國膠州灣,英國與德國之間的“無畏艦”建造競賽,摩洛哥危機,波斯尼亞危機……這一係列的重大國際事件,都是德國試圖摧毀“世界舊秩序”而采取的行動的直接後果,而製訂這些行動方案的就是德國皇帝威廉二世。
自從1888年登上皇帝寶座之後,這位年輕氣盛的君主就著手製訂野心勃勃的“路線”,為了保持德國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是為了爭奪“日光下的地盤”,威廉二世不惜開罪俄國,毅然決然的結束了兩國之間多年的正常關係,並將反對這一政策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一腳踢出了政治舞台,而將那些追隨“路線”的親信提拔上來,擔任了政府中許多重要職務,海軍大臣提爾皮茨、首相標洛、總參謀長瓦德西、外交專家霍爾斯坦因,這些人都是簇擁皇帝身邊的“忠犬”,忠實的執行著威廉二世製訂的“路線”。
既然有“舊秩序”的破壞者,那麽就有“舊秩序”的維護者,作為對野心勃勃的威廉二世的反擊,一向強調均勢戰略的英國也毫不猶豫的拉攏了法國、俄國,三國協約就此建立,世界從此變得加動蕩了。
經過摩洛哥危機和波斯尼亞危機這兩次較量,協約國和同盟國互相試探對方決心的同時都認識到一個重要現實:他們都還沒有做好全麵戰爭的準備。
但是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並不代表兩個軍事集團會放棄戰爭,相反,它們都加快了備戰的腳步,幾年前開始的世界性經濟蕭條這麽快就能夠歐洲緩和,與雙方的軍備競賽不無關係,持續增長的軍火和裝備訂單讓歐洲的工業家非常滿意,但是同時也使歐洲的局勢加緊張。
兩個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的同時,也繼續拉攏各自的同盟者,英國盯上了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德國也做著同樣的打算,而且由於遠東地區沒有盟友,德國拉攏美國的願望為迫切,因為美國也是太平洋國家,它的海軍實力也不算弱,完全可以和德國一起保衛兩國遠東地區的既得利益,共同對抗那個同樣野心勃勃的興小列強日本。
但是讓德國失望的是,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非常之強烈,遠遠強於德裔美國人的愛國情緒,所以,美國不願為德國遠東地區的利益背書,雖然美國同樣不滿日本東北亞方向的擴張,但是相比之下,美國看重歐洲市場,它不會為了德國而開罪英國、法國,美國的商人是狡猾的,他們很清楚歐洲的力量對比。
所以,美國政府遲遲不肯上德國的賊船,美國政客依舊保持著“中立”。
美國既然暫時無法拉攏,那麽德國皇帝不得不再將目光轉向其它國家。
現的遠東太平洋地區,有幾個**的國家呢?
日本算一個,但是日本是英國的盟國、協約國集團的準成員,這樣一個國家,顯然不可能上德國的賊船,沒辦法,德國皇帝隻好將目光挪了過去,盯著遠東找了一轉,然後皇帝陛下痛苦的發現,遠東地區的**國家真是屈指可數,值得德國拉攏的幾乎隻剩下了一個中國。
中國,名義上是個主權國家,但實際上,自從1900年的“庚子國變”之後,八國聯軍就用大炮和刺刀以及傳教士將這個國家變成了“公共殖民地”,這樣一個國家,有資格上皇帝陛下的賊船麽?
有資格,而且這個資格完全可以藐視整個歐洲,這個資格就是人口: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現擁有四億人口。
這個統計數字還是來自於那個低效的清朝官僚衙門,實際上,威廉二世認為,如果讓德國人去做統計的話,這個東方古國的人口很可能接近五億!
五億人口,這是一個怎樣的數字啊,相比之下,英國、法國、德國三國本土總人口加到一起,也不過才一億出頭,作為一個歐洲君主,威廉二世不得不感歎這是“水稻、甘薯和馬鈴薯的奇跡”,尤其讓皇帝陛下感到驚訝的是,偏偏這個國家的底層民眾可以忍耐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一點從那些美洲種植園幹活的華工身上就能體現出來。
吃苦耐勞的國民,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資源,悠久的曆史,燦爛的古代文化……這樣一個國家竟然淪落到“公共殖民地”的處境,德國皇帝確實看不明白這是為什麽,或許是這個國家的曆史太悠久了些,積澱了太多的糟粕,的社會力量無法衝破這層厚厚的糟粕,使得這個國家的每一次進步都以沉重的社會代價為前提。
不過德國皇帝很快就無視了中國的曆史,畢竟,如果這個國家還不能迅速覺醒的話,那悠久的曆史與文化恐怕就要終結了,畢竟,除了日本對這個國家虎視耽耽之外,德國人也一直對這個國家垂涎三尺。
不過現,對於德國來說,瓜分中國是不切實際的,德國遠東的力量比起英國、日本,實是微不足道的,與其因為參與瓜分而遭到中國民眾的敵視,還不如想辦法把這個擁有五億人口的國家綁上德國戰車。
趁著英國和日本還沒有動手,還是快把這個衰落的國家拉上自己的賊船吧,讓那五億人口為德國提供市場,也為德國戰車提供一些動力。
皇帝的催促下,德國政府很快就采取了行動,通過駐華公使聯絡上了清廷,倡議中國、美國、德國結盟,共同對抗日本,對於德國的建議,清廷非常感興趣,當時日俄戰爭剛剛結束,東三省岌岌可危,能不能保住這塊“龍興之地”,全看此次外交上的縱橫捭闔了,於是,唐紹儀率領一支外交使團去了美國,準備就三國結盟問題與美國政府磋商。
但是美國仍舊不肯上德國的賊船,而且美國政府很聰明的利用了“中美德三國同盟”的輿論,迫使日本政府重坐回談判桌前,與美國簽訂了《羅脫高平協定》,換來了日本政府“門戶開放”和不攻擊菲律賓的承諾,這種爾虞我詐的國際政治較量中,德國皇帝組建中美德三國同盟的美夢總算是醒了。
這種背景之下,德國隻能把全部希望都放中國身上,這是它遠東太平洋地區維持既得利益的唯一希望,哪怕這個國家自己也是朝不保夕。
但是沒等德國的如意算盤撥動,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就爆發了革命,戊申革命。
然後,滿清朝廷被南北實力派聯手掀翻,這個國家名義上由君主製過渡到了共和製。
這簡直讓德國皇帝興奮不已,因為就當年的早些時候,近東的“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也爆發了一場革命,革命之後上台執政的軍人政府非常的親德,他們強烈要求德國幫助他們實現軍事現代化,而現,“東亞病夫”中國也爆發了革命,那麽,革命之後的政府是否也需要德國的“幫助”呢?
雖然對於共和製很反感,但是這並不影響威廉二世對共和中國的興趣,協約國集團的威脅之下,德國的“路線”必須繼續推行,中國也必須拉攏。
德國一開始拉攏的對象是袁世凱,但是德國人很快發現,英國對袁世凱的影響力很強,遠不是德國可以相比的,而且由於德國遠東地區的力量實有限,袁世凱也不大可能拋棄英國而倒入德國懷抱,這樣一來,德國的遠東戰略受到了大的威脅,如果不能將中國拉上德國賊船的話,那麽一旦歐洲衝突爆發,德國將不得不從遠東地區撤退它的大部分力量,那麽日本將取得遠東的絕對優勢,而美國又不肯為德國火中取栗,那麽,日本那多餘的海軍力量完全可以抽調到歐洲,和英國一起從海上封鎖德國。
正當威廉二世陷入苦悶之中的時候,中國南方的一個實力派人物用自己的聲音喚醒了德國人的想象力,那個人叫趙北,崛起於“戊申革命”,是南方革命軍的一位將軍,因為日本艦隊長江中遊與他的部隊發生武裝衝突,這位中國的將軍竟采取了十分強硬的姿態,幾乎將中日兩國逼到戰爭邊緣。
這個中國的軍事強人引起了威廉二世的注意,他讓人集了所有能夠找到的情報和資料,然後驚訝的發現,這個叫趙北的將軍不僅反日,而且也擁有很強的反英情緒,這從他占領九江城之後所拍的反英通電就可以看出來,而且也正因此,外國記者給了他一個綽號:遠東狂人。
這顯然是一個具有強烈民族和國家主義立場的中國將軍,而他反英反日的同時,卻沒有表現出對德國的厭惡,這一點值得注意,德國人或許可以利用一下,並支持一下他的事業,使他擁有足夠的力量覬覦中國的高權力,那樣的話,他肯定對德國有好感,或許可以對德國皇帝的“路線”有幫助。
不過給這個遠東軍事強人全力支持之前,很有必要考察一下他的真正力量,德國人雖然慷慨,但是也很精明,德國絕不會扶持一個不堪一擊的大話狂。
於是,德國商人提供的步槍、彈藥、大炮、輪船的支持下,以及這個國家自近代以來各種矛盾激化之後的動蕩政局的誘發下,一場南北衝突不可避免的爆發了,趙北將軍與袁世凱將軍終於從暗鬥走向明爭,兩人都想成為這個國家權力的掌握者,於是戰爭爆發了。
河南南部那場隻持續了幾天的小型戰爭以趙北將軍的全麵勝利而告終,南方實力派擊敗了袁世凱北洋集團,德國皇帝終於放心了。
事實證明,當初皇帝陛下的選擇是正確的,那些內閣裏的反對意見基本上消失了,現的德國太需要一個遠東的幫手了,而那個趙北將軍顯然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對象,雖然他目前的實力還非常弱小,但是隻要德國肯伸出援手,他完全有能力短時間裏成為中國的主宰者。
當然,如果能夠支持趙北將軍的同時從中國獲得足夠的商業利益,這顯然也是德國商界樂於看到的,如果德國的工商界人士中國獲得商業上和工業上的好處,他們肯定會議會選舉中支持帝製派議員,那樣一來,就能完全壓住越來越強大的左翼社會力量了。
這種背景之下,德國皇帝親自向外交部門施加影響,命令德國駐華公使采取“加積極的行動”去拉攏和影響那位趙北將軍。
於是,漢納根上校就帶著德國公使的一封電報到了武勝關,到了聯合陣線革命武裝力量的總司令部。
這既是德國皇帝的選擇,是德國的選擇。
見到了總司令,漢納根單獨一人會議室裏與趙北進行了長達一個小時的秘密會議,然後會議就結束了,除了極少數人之外,這次會議的內容屬於絕對機密,就像當初的“黃州陰謀”一樣,也成為了讓後世曆史學家頭疼的曆史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