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補救措施(上)


    悶熱,雖然那天空中的陰霾越來越厚,光線越來越暗,但是,這空氣中的悶熱感卻重了,自從夏末以來,這北京城就沒下過雨呢,眼看著那天邊的烏雲正向城市這邊飄來,隻怕這是場暴風雨啊。


    街上的行人少了許多,菜販、小販望著那黑沉沉的天空,思忖的是否需要收攤,街邊的乞丐也紛紛擠到了城門洞和土地廟裏,這雨說下就下,還是先找個躲雨的地方穩妥些,至於那些出門外的人,也都那街邊的茶館裏找到了躲雨的地方。


    於是,這生意清淡的京城茶館頓時人聲鼎沸,茶博士們忙得不亦樂乎。


    自從革命以來,這北京城裏幾乎沒有什麽變化,人還是那些人,官還是那些官,就連男人們頭上的辮子也沒見著少多少,唯一讓人感慨的是,那衣杉破爛的旗人是愈發多了起來,至於他們以前提手裏的鳥籠子、蟈蟈盒子也幾乎看不見了,完全是一副落魄的模樣。


    人都活不下去了,還養什麽鳥、養什麽蟈蟈啊。


    以前的茶館裏,總是旗人嗓門高,但是革命之後,這旗人大爺們個個如同霜打了的茄子,不要說吹牛打屁了,就連跟人說話的嗓門都提不起來,至於那些以往靠賒帳喝茶的旗人,壓根就進不了茶館了,哪怕你是個前清的貝勒、貝子,沒有錢,也休想再拿出旗人大爺的架子!


    世道確實變了,旗人的江山覆滅了,兩百餘年的“鐵杆莊稼”也倒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旗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並不是所有的旗人都賴京城裏,旗餉停發之後,一些旗人結伴去了關外,說是要去闖關東,不過他們到底是去關東挖山參,還是去參加那什麽“關外八旗”,卻是沒人清楚了,這年頭,人人都隻顧著自己的前程,哪裏會關心其他人,至於這個國家的前途麽,自有總統府、司令部的那幫大人物操心,小民百姓,還是獨善其身為妙。


    本來,以為滿清倒了,這百姓的日子可以好過點了,可是沒想到,這滿清一倒,世道反而亂了,相比亂哄哄的南方各省,以前的北方各省還相對平靜一些,可是自從前幾天傳來北洋軍豫南大敗的消息之後,這北方各省也有了亂起來的苗頭,小民百姓彷徨之餘,不免要到處打聽打聽,看看這局麵到底會如何發展,於是,這茶館又成了百姓們獲取各種消息的地方。


    “我聽說了,這次北洋軍大敗,那是慘敗,北洋南進第二軍全垮了,四個師長都叫人給打死了,馮國璋聽說也是死亂軍之中了。”


    “你哪裏聽來的?那洋人的報紙上可不是這麽說的,北洋第二軍是垮了,可是隻死了三個師長,吳佩孚叫人家聯合陣線給活捉了,至於馮國璋麽,洋人猜測是逃走了,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回到北邊來。”


    “馮國璋可沒那個膽子回北邊來,他的第二軍全軍覆沒,袁大總統饒不了他,換了你是馮國璋,你敢回北邊?”


    “說的也是!這一仗打下來,北洋死傷幾萬人,被活捉了幾萬人,洋人都說了,這北洋是元氣大傷。”


    “北洋元氣大傷,南邊的革命軍會不會打到北方來?”


    “難說,難說。北洋是強軍,這一仗打滅了四五萬北洋軍,那南軍傷亡多少卻沒人清楚,若是兩敗俱傷,這南軍也不能北進,至少眼下不能北進。”


    “兩敗俱傷?你做夢呢!昨天跟一位德國洋行的買辦吃花酒,聽他說了,這豫南一仗,南邊的聯合陣線傷亡很輕,人家是勝得輕輕鬆鬆,現正向北挺進呢,聽說已打下了鄭州。”


    “德國洋行怎麽知道的這麽清楚?英國人的報紙可不是這麽說啊。”


    “切!你沒聽說麽,德國人送了一列鐵甲火車給聯合陣線,那玩意槍打不穿,炮炸不爛,北洋南進第二軍就是被那鐵甲火車打敗的,要不然,聯合陣線怎麽能勝得這麽輕輕鬆鬆?當然了,也有說法,說那鐵甲火車是咱們中國人自己造的,不過要是沒有德**火,南軍要想打贏這一仗,那也是不容易。至於英國人?英國人當然要替北洋說好話,北洋垮了,英國人就要跳牆了。”


    “噓!小聲點!你沒聽說麽?現便衣隊正滿城捕亂黨呢,不想被抓去,你呀,就把嘴閉緊些,不該說的話就別亂說。”


    茶館裏人聲鼎沸,茶客們關心的話題就是南北之間的那場豫南之戰,不過現各種消息、傳言滿天飛,百姓們多少有些無所適從。


    就茶客們議論南北大戰的時候,一輛四輪馬車轔轔的碾過那坑坑窪窪的街道,車尾懸掛的那麵五色旗格外惹眼。


    一些有見識的茶客認出了那輛馬車,交頭接耳一番。


    “那是外務部的馬車吧?怎麽沒有護衛?”


    “沒錯,外務部的馬車,裏頭坐的人卻不知是誰。”


    “還能是誰?這幾天裏,唐紹儀、蔡廷幹他們那幫人可是滿世界的躥,到各國公使館交涉,要各國聯合出麵,幫助北洋維持局麵。我猜啊,那馬車裏不是唐紹儀就是蔡廷幹。”


    “你咋這麽清楚?”


    “總統府的一個車夫是我親戚,聽他說的。”


    “那你說說,為啥那唐紹儀沒有加入聯合陣線?他不是加入了同盟會麽?”


    “你問我,我咋知道?這官場上的事啊,咱們小老百姓那是咂摸不清楚的。”


    茶館裏的人猜測著馬車裏乘客的身份,但是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猜對,那馬車裏既沒坐著唐紹儀,也沒坐著蔡廷幹,那乘客甚至不是北洋政府裏的人。


    馬車裏隻有兩位乘客,一位是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另一位是聯合陣線“和平代表團”的團長宋教仁,他們是去總統府會晤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的,不過去總統府之前,他們必須先去一趟外務部,這是程序,也是禮節。


    兩位乘客的表情略有不同,朱爾典一臉嚴肅,宋教仁卻是表情輕鬆。


    北洋南進第二軍豫南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天津租界之後,以宋教仁為代表的南方和平代表團起初有些不信,直到稍晚些時候,租界的外國報紙紛紛頭版頭條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簡略的報道,這些國會的議員代表們才如夢初醒,先是歡呼雀躍,繼則精神振奮。


    沒想到啊,整整四個師的北洋軍竟被聯陣部隊全殲,這是決定性的勝利啊,當初沒打之前,眾人還擔心戰敗,但是事實證明,趙總司令是正確的,北洋軍外強中幹,完全不是革命軍的對手,現,眾人對總司令的戰略眼光加佩服了。


    多數議員代表當時就建議利用這個機會再次與袁世凱尋求談判,爭取快結束南北對峙局麵,使國會真正成為這個國家的主宰,宋教仁也有此打算,於是拍發電報,向上海租界的國會請示,並向聯合陣線庶務委員會拍發電報,委員長趙北很快回電,批準了這個提議,但同時也提醒和平代表團全體代表,這次談判必須由聯合陣線掌握主動權。


    換句話說,現對和談積極的應該是北洋一方,而不應該是聯合陣線一方。


    宋教仁領悟了趙北的用意,但是他不願意等,他有自己的打算,於是當時就派人到了北京,與北洋政府外務部取得聯係,準備立即與袁世凱接觸,進行和談,但是讓他頗感詫異的是,袁世凱一口拒絕了和談建議。


    這讓宋教仁很是憤慨,想起趙北的提醒,他隻能改變策略,性耐著性子就天津等待,這一等就是兩天,直到今天上午,英國公使朱爾典親自跑到天津,派人將宋教仁從天津德國租界請了出來,然後掛上一列專車,從天津直駛北京。


    就這樣,朱爾典先生的撮合之下,作為聯合陣線的全權和談代表,宋教仁到了北京,準備與北洋方麵進行和談,至於他的隨員,現仍北京大前門火車站旁的旅館裏,宋教仁乘外務部馬車進城,主要是為了打前站。


    馬車直駛民國政府外務部,到了地方,下了馬車一看,竟然沒有一個政府官員來迎接他們,這讓朱爾典有些尷尬。


    “很抱歉,貴國中樞政府禮節方麵似乎有些欠缺。”


    朱爾典向宋教仁歉意的一笑,特意“中樞政府”這四個字上加重了語氣,這言下之意也很清楚,那就是,無論這一仗北洋敗得如何慘,袁世凱始終是這個政府的大總統,他就代表著中樞權威,至於宋教仁,隻是一個地方實力派的談判代表,無論如何是不能與北洋平起平坐的。


    “公使先生,您的話說得有些不妥。現國會選舉雖然結束,但是正式大總統的選舉尚未舉行,正式內閣也沒有組建,所以,這‘中樞政府’一詞不太嚴謹,還是稱為‘看守政府’較為妥當。”


    宋教仁也是微微一笑,不卑不亢的糾正了一下對方的觀點,這話裏的意思也是很明白的,對於袁世凱的“中樞”地位,聯合陣線有些異議,至於袁世凱這個臨時大總統到底是否是一個過渡人物,這還需要看此次和談的結果而定。


    朱爾典不想這個問題上跟人打嘴仗,他也沒什麽心情糾纏這個問題,南北之間誰勝誰負,現已經很清楚了,豫南一戰,北洋第二軍全軍覆沒,北洋政府固然受到強烈震撼,那遠歐洲的英國政府也同樣對此震驚不已,他們萬萬沒有料到,袁世凱的北洋軍竟如此不堪一擊,讓英國政府憂慮的是,根據英國德國的潛伏間諜報告,德國漢堡港的兩艘滿載軍火的遠洋貨輪前天起錨,目的地是中國杭州,這正是豫南戰役結束之後,這絕不是巧合,顯然,通過這一仗,德國政府意識到了聯合陣線的潛利用價值,決定對聯合陣線加大援助力度,如果得到德國的大力支持,聯合陣線肯定會將不堪一擊的北洋集團一腳踢下中國的政治舞台,而這絕不是英國政府願意看到的。


    英國絕不允許遠東出現一個親德政權,那會影響到英國的遠東乃至世界戰略,所以,英國政府必須想辦法阻止袁世凱北洋政府的倒台,至少英國物色到合適的代理人之前,北洋政府不能倒下。


    於是,朱爾典就開始為南北和談奔走,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維持搖搖欲墜的袁世凱政府。


    但是要想讓袁世凱接受和談建議,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袁世凱的朋友,朱爾典非常清楚現袁世凱的憤怒,自從馮國璋的北洋第二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回總統府,袁世凱就暴跳如雷,召集一幫小站軍親信,接連開會,揚言“禦駕親征”,要把這北洋的麵子給搶回來,要繼續跟聯合陣線作戰到底。


    作戰到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問題不於北洋沒有足夠的部隊,也不於沒有足夠的軍餉和彈藥,問題的關鍵是,如果袁世凱繼續跟南方實力派進行戰爭的話,將對英國的遠東戰略造成嚴重的負麵影響。


    英國遠東的戰略就是平衡戰略,英國與日本結盟是為了平衡俄國力量,英國與俄國結盟也是為了平衡日本力量,同時拉攏日俄兩國共同壓製德國力量,但是這個平衡戰略的前提條件是中國的局勢不發生劇烈變化。


    正因如此,“戊申革命”爆發之後,英國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全麵支持袁世凱奪取權力,試圖以此為手段快平息革命引起的亂局,維持遠東平衡局麵,使那些有著覬覦之心的列強無機可乘。


    但是隨著南北對峙的升級,袁世凱的北洋集團與趙北的聯合陣線終於兵戎相見,雙方河南進行了一場小規模的近代化戰爭,戰爭之前,英國人較為看好袁世凱的北洋軍,因為他們裝備齊全,有英國、日本支持,一般來說,是不可能戰敗的,但是戰爭的結局卻給了英國政府一記響亮的耳光,聯合陣線大獲全勝,北洋軍敗得一塌糊塗,這讓英國政府非常的震驚,這才意識到北洋集團是多麽的虛弱。


    但是後悔是來不及了,英國政府必須立即采取補救措施,維持遠東的平衡局麵。


    讓英國政府覺得意外的是,吃了大敗仗的袁世凱竟然還想打下去,這簡直是不自量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08遠東狂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丹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丹丘並收藏1908遠東狂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