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南北商幫(下)


    既然中樞政府有心將南北商幫撮合起來,那麽,眾人自然也就不能再窩裏鬥了,好歹攥成個拳頭,跟洋商鬥一鬥。


    中國商人和商幫,這財力還是有一些的,過去是因為沒有人主持,所以才一盤散沙,但是現,如果這個工業發展計劃能夠順利實施的話,那麽,這盤散沙未必不能變成磐石。


    雖然財政部設總統府外頭,但是這也不是說能進就能進的地方,那門口的哨兵說什麽也不肯放眾人進去,後來還加了崗,說是財政總長熊希齡的命令,叫眾人少安毋躁,財政部正整理文件,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將“四年工業發展計劃”的正式方案發布,實業家們不必進財政部就能知道詳情。


    眾人無奈,隻好附近找了些茶館閑坐,劉人祥與韋紫峰坐了一桌,兩人這才找到共同話題,開始關注這個“四年工業發展計劃”。


    其實這個“四年計劃”早就廣為人知,不過以前那是聯合陣線單方麵的計劃,當時趙北尚未入主中樞,所以,那個工業發展計劃底氣不足,商人們多多少少都有些騎牆觀望的意思,但是現,既然趙北已經入主中樞,做了民國大總統,而聯合陣線也已控製了國會參眾兩院,那麽,這個工業發展計劃就很值得商人們關注一下了。


    前幾年,清廷辦“政”的時候,也是提倡實業投資,優惠政策也給了一些,但是相比之下,這個“四年計劃”讓人覺得奇,因為據說這個工業發展計劃是一整套方案,從小到螺絲釘的製造到大到輪船的製造,現代工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這個工業發展計劃都考慮到了,就連工業所需人才也製訂了計劃,一邊是自行培養人才,一邊是引進國外的人才。


    但是這個工業發展計劃有一個先天不足,那就是缺乏資金,這個中樞政府太窮,這個國家也太窮,洋人也說了,像這種大規模的工業成套發展計劃,沒有雄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是做不到的,而這,恐怕也是財政部為什麽會將目光投向民間的主要原因,此次財政部製訂的這個“四年計劃”實際上就是想募集民間資本,然後由中樞統一指揮,將這些資金投入工業建設中去。


    換句話說,這個“四年工業發展計劃”中的許多工廠將是合資工廠,政府、民間都擁有股份,但是到底哪一方的股份多,這才是眾人關心的問題,沒人願意自己的工廠讓別人來指手畫腳,如果還是像前清時候的“官督商辦”那樣,那麽,商人們恐怕不會對這個工業發展計劃感興趣,這方麵的教訓可是不少,當年,輪船招商局的經營中,民間商人可沒少吃虧,開始的時候,輪船招商局確實是民股居多,可是現,再去看看,那輪船招商局差不多快成了盛宣懷的私人企業了。


    民間商人,怕的就是官商以勢欺人,巧取豪奪。


    這一次的“四年工業發展計劃”,是否還是掛羊頭賣狗肉呢?對此,許多商人並沒有信心。


    但是劉人祥卻很有信心,與趙北打交道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他現基本上已摸清了趙大總統的為人,這個人確實當得起“革命先鋒”這個稱呼,不然的話,他也不會將劉老板送去的那二十萬大洋真的轉交給國會了,這樣一個人主持的中樞政府,豈是見小利而忘大義的?


    當然,如果趙北想當皇帝的話,那二十萬大洋他確實是看不上,但是劉人祥卻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至少從前段日子的表現來看,趙北確實是真心扶持實業發展的,而且,他也一向對“官督商辦”很有意見,這從他拍賣那些前清洋務派舉辦的企業就可見一斑了。


    所以,當韋紫峰對這個“四年工業發展計劃”表示了謹慎的觀望立場之後,劉人祥就開始為他打氣,現劉人祥的資金地產上壓得很厲害,如果真有什麽值得投資的工業項目的話,他恐怕一時拿不出足夠的周轉資金,所以,現就很有必要拉上一位合夥人,而這個韋紫峰不僅本人是個富豪,而且他與粵商集團關係密切,拉上了他,就等於拉上了整個廣東商界的力量,再加上那些旅居海外的粵籍華僑的資本,工業投資所需的資金根本不是問題。


    劉人祥與韋紫峰沒談多久,財政部就已派人到附近茶館,開始散發剛剛油印出來的“四年工業發展計劃”,商人們人手一份,劉人祥也分了一份。


    匆匆瀏覽一遍,劉人祥擊掌感慨。


    “大手筆,大氣魄。果然如此,這個工業發展計劃果然是扶持民間企業,絕非是官督商辦。如此,我放心了。”


    韋紫峰不似劉人祥那般激動,仔細閱讀了幾遍之後,他仍是有些疑問。


    “劉兄,這個‘國民經濟統籌委員會’是個什麽衙門?我怎麽覺得,這個衙門可以對民間企業、工廠指手畫腳呢?”


    韋紫峰詢問劉人祥,但劉人祥卻是搖了搖頭。


    “這個衙門我也沒聽說過,不過看上去倒是與武漢軍政府裏頭那個‘後勤總部’有些相似,前段日子南北大戰的時候,武漢的工廠都是‘後勤總部’的指導下進行生產的,每月需要多少成品,製造這些成品需要多少原料、多少人工,這都仔細計算過,如此一來,工廠既不必擔心產品賣不出去,也不必擔心原料進多了爛倉庫裏,這個辦法好,用軍政府的話來講,這就是‘照著計劃生產’,效率高,而且統一價格,能與洋商競爭。”


    “如此說來,這利潤怕也是定下來的,想賣高價也不行啊。”


    韋紫峰也是商界翹楚,劉人祥一說,他立刻抓住了這裏頭的關鍵。


    “賺一文是一文,不論你賺不賺錢,這工廠開工一日,就有成本,就有捐稅,再說了,限製的利潤也隻限於給軍政府的訂貨,你向民間銷售,誰管你價格啊?”


    “若真如劉兄所言,那麽,這個‘四年工業發展計劃’倒是大有可為。”


    “何止是大有可為,依我之見,若是眼光準,將來這些工廠裏未必就不會出現托拉斯、辛迪加。”


    見劉人祥非常樂觀,韋紫峰卻是苦笑著搖了搖頭。


    “劉兄,這談何容易啊。如今洋商遍地,咱們無論如何也鬥不過洋商的,人家不僅資本大,而且背後有政府撐腰,咱們中國商人比不了啊。”


    “你這算什麽話?咱們中國商人過去是一盤散沙,現中樞這個‘四年工業發展計劃’既然拿出來了,這就是要把咱們擰成一股繩,如此一來,咱們未必不能與洋商一較高下。況且,現共和了,不是過去的滿清朝廷了,這中樞政府也是要給咱們商人撐腰的。你看,這不,日本元老伊藤博文遇刺案馬上正式開始審理,現,司法部、外務部一致拒絕讓日本法官參與審判,也沒見日本政府怎麽著麽,由此即可看出,這中樞政府也是不怵洋人的,至少不怵東洋人。”


    劉人祥拿起桌上一份報紙,指著那頭版頭條,繼續為韋紫峰打氣,不過他本人的心裏也是有些奇怪,不知道日本人為什麽突然消停下來了,現伊藤博文遇刺案眼看著就要進入審理程序,不僅法庭沒有設東交民巷使館區,而且就連主持審判的法官、起訴被告的檢控官、為被告辯護的律師等關鍵人物,那都是清一色的中國人。


    “這事確實希奇,日本政府裝聾作啞,其中必有蹊蹺。”韋紫峰也是若有所思。


    就劉人祥和韋紫峰琢磨著伊藤博文遇刺案審理程序中的蹊蹺之處的時候,一個外國人也思考著這件案子。


    這個外國人就是朱爾典,英國駐華公使。


    當得知中國司法部正式決定由中國法官全權審理伊藤博文遇刺案之後,朱爾典也是非常驚訝,因為按照之前與北洋中樞政府的口頭約定,這個法庭應該由一名中國法官和一名日本法官共同主持,而負責提出控告的檢控官也應該由中日兩國司法部門各派一人協同工作,就連法庭也應該設立東交民巷使館區,以示“公正客觀”。


    但是現,中國中樞政府突然改變了主意,將日本人一腳踢到一邊,打算獨自審理這件國際刺殺案了,而且,法庭也不再設東交民巷使館區了。


    法律界人士看來,這件事有兩層含義:第一,中國中樞政府決定對這件國際刺殺案行使司法主權,這表明,共和之後的中國正努力向“文明世界”學習,用“文明世界”的規則保護自己的利益;第二,考慮到伊藤博文是北京大前門火車站遇刺身亡的,那麽,這件案子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都應該由中國法庭審理,任何外國的幹涉都是無法法律層麵站得住腳的。


    為重要的是,從中國中樞政府的這個決定裏,國際法律專家們也看到了這個政府的自信,他們一致認為,中國的法律界和政府試圖通過對這件國際刺殺案的公正審理向外國政府表明這個國家已經向“法治”邁進,那麽,以後的“治外法權”就是值得商榷的了。


    所以,這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是一個外交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08遠東狂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丹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丹丘並收藏1908遠東狂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