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僑民轉移安置計劃(下)
邦加島位於蘇門達臘島東邊,兩島相距不遠,由於邦加島上盛產錫礦,島上的工商業也頗為興盛,而華人作為重要的中間商,邦加島上也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實際上,現的邦加島上,華人的總數已經超過了五萬人,如果加上華裔,這個數字將加驚人,而現,這個數字還迅速增加,而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北方英國海峽殖民地局勢的持續動蕩。
由於英國海峽殖民地發生了“馬來亞危機”,危機進一步引起了一場小型戰爭,這場主要發生英國殖民軍與朝鮮僑民武裝之間的小型戰爭使當地的華人和華僑深感不安,再加上加坡華人居民的疏散,許多華人無家可歸,隻能暫時檳榔嶼安置,但是由於英國殖民當局擔心局勢不可控製,因此對華人難民的遷居設置了種種障礙,直到中國中樞政府插手,僵持局麵才得到緩解。
中國中樞政府建議英國殖民當局,將部分集中於檳榔嶼的華人難民轉移安置到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蘇門達臘島一帶,而邦加島作為蘇門達臘島的附屬島嶼,加之商貿繁盛、華人眾多,因此也僑民轉移安置計劃之中。
雖然英國政府對這個建議顧慮重重,但是考慮到中國此次對日戰爭中的出色表現,以及歐洲戰爭局勢的前景不明,英國政府不願意這個時候將中國推向德國一邊,因此,經過認真考慮之後,英國政府授權海峽殖民地當局就這一中國僑民轉移安置計劃與中國中樞政府直接展開磋商與合作,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認為必要的情況之下,可以立即實施這一華人轉移安置計劃。
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看來,現的局勢發展足以讓他立即實施這個華人轉移安置計劃,所以,他接到英國政府的正式授權令之後,幾乎立即開始了行動,何況,英國總督的計劃裏,此舉可以迅速化解岌岌可危的馬來亞局勢,隻要將這些無家可歸的華人難民轉移到荷蘭人的殖民地,那麽,以後英國殖民當局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拒絕這些華人返回海峽殖民地,那麽,將來再與中國人打交道的時候就不會有那麽多麻煩了。
歸根到底,英國人看來,屬地上的華人數量實太驚人了,與其等以後冒著與中國決裂的風險處理這個問題,不如趁著現將這些包袱扔給荷蘭人,反正荷蘭的東印度殖民地麵積遼闊,足以容納那麽多的人口,至於荷蘭政府怎麽想,就不是英國政府關心的了,現英國政府要關心的事情太多,歐洲的戰爭、與中國的關係、如何拉攏美國加入協約國、怎樣幫助日本走出戰敗的陰影、怎樣想辦法讓意大利以協約國盟友的身份參加對德、奧作戰……總之一句話,對於荷蘭那條“被拋赤道周圍的綠寶石腰帶”,也就是東印度群島今後的局勢到底會怎樣發展,就不是英國政府所關心的了。
至於荷蘭政府的立場,英國政府也不關心,甚至不需要英國政府出麵,荷蘭人就已經與中國達成了妥協,因為荷蘭人也需要中國幫助他們解決婆羅洲的危機。
所以,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高效率的指揮下,那些英國的商船迅速的投入到了華人轉移安置行動中去,而邦加島作為重要的移民中轉站,現已經接受了至少兩萬名“華人移民”,其中的多數都來自於檳榔嶼。
說是“華人移民”,但是實際上其中還是混雜了不少非華人的,而作為東亞人種,朝鮮人相貌上與中國人區別不大,尤其歐洲人眼裏,朝鮮人與中國人根本沒有區別,所以,被英國商船裝運到邦加島上的還有一些化裝成中國人的朝鮮僑民,而這些人中,不少都是曾經的“高麗義勇軍”的戰士。
這些曾經的“高麗義勇軍”戰士中,就有一個來自朝鮮半島南部釜山港的青年,他的名字叫樸昌秀,他是跟著一幫戰友混上商船的,然後依靠一幫華人工友的掩護,成功的邦加島上登陸,並進入了一所收容站。
樸昌秀並沒有參加加坡港發生的巷戰,實際上巷戰爆發之前他就已經跟著被擊潰的小分隊撤到了北方,並立即化裝成普通勞工,混進了一座橡膠園,那裏躲了幾天之後,就跟著一幫戰友去了檳榔嶼,而且他沒有暴露自己的朝鮮勞工身份,也正因此,他沒有被英國人抓進集中營,而是檳榔嶼郊區的一座橡膠園裏潛伏下來,直到被幾名中國人發現,然後,樸昌秀和他的戰友們就搖身一變,成了“華人難民”,並混上了商船,從馬來亞來到了這加炎熱的蘇門達臘。
現,樸昌秀就站邦加島勿裏洋難民收容站的一座草棚前,望著那北方灰蒙蒙的天空,喃喃自語,目光多少有些呆滯。
“我到底什麽地方?朝鮮,我的祖國,又何方?為什麽我們要與英國人打仗?為什麽我們不去與日本人作戰?為什麽中國人不願意加坡與我們並肩作戰?為什麽中國人又願意幫助我們逃出加坡?為什麽英國人要把我們都趕到這裏?”
太多的“為什麽”,太多的不明白,此時此刻,樸昌秀與許多朝鮮人一樣,根本就找不到答案,這場與英國殖民當局的衝突發生的莫名其妙,結束的也稀裏糊塗,而高麗義勇軍從開始時的聲勢浩大到現的狼狽不堪,一切看上去都似乎是那樣的戲劇性,好象有一隻無形的手控製著這一切,控製著這一切的節奏。
就樸昌秀茫然無措的時候,他的眼前突然出現了兩隻番薯,被火烤得噴香的番薯,而拿著番薯的人則是一名中國人,而且就是那名檳榔嶼橡膠園裏發現他們那幫朝鮮戰士的中國人,此刻他將手裏的這兩隻番薯遞給樸昌秀,那意思似乎是請樸昌秀吃。
確實,現已是下午,而自從下船之後,除了喝了一點水之外,樸昌秀什麽東西也沒吃,早已餓得兩眼發花了。
那名中國人又將那兩隻番薯往樸昌秀眼前遞了遞,並做了個送進嘴裏的動作。
“謝謝,謝謝。”樸昌秀用生硬的中國話道謝,不過他並不清楚,他學的實際上是福建方言,而此刻站他麵前的這個中國漢子卻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
這個湖南人就是龔春台,好他已南洋地區呆過段日子,福建方言多少也學了一些,因此能夠聽懂這個朝鮮人的話。
“不客氣,不客氣。”
龔春台笑了笑,將那兩隻番薯交給了麵前的這名朝鮮青年,然後拍了拍他的肩膀,扭頭也向北方的天空望去,那裏烏雲密布,一場暴風雨正積聚能量,或許也會影響到這勿裏洋的天氣。
前幾天龔春台還檳榔嶼忙著策劃對付同盟會殘餘勢力的行動,但是一封來自軍情局的電報使他改變了行動,跟著一幫華人難民離開檳榔嶼,來到了這邦加島,而且上船之前,他還特意帶上了那幫朝鮮人,至於這些朝鮮人能派什麽用場,現龔春台還沒想好,不過既然這些人拿過槍、參加過戰鬥,那麽將來肯定會派上用場的,因為龔春台很清楚,軍情局調他過來,絕不是叫他來協調華人難民安置事宜的,那事他也幹不來,而且也有專業人士去幹。
“瞧這天氣,隻怕是要起風暴了,這些草棚恐怕是抵擋不住啊。”
望著那北方天空的烏雲,龔春台念叨了一句,然後向跟身邊的一名手下叮囑幾聲,叫他去提醒一下收容站方麵,以免風暴過來的時候手忙腳亂。
扭回頭,龔春台見麵前的這個朝鮮人正狼吞虎咽的吃那兩隻番薯,他笑了笑,又拍了拍對方的肩膀,示意跟著他往前走。
龔春台提著一隻背簍,領著樸昌秀和幾名手下走到難民收容站門口,這裏站著幾名荷蘭殖民軍的武裝護衛,都是當地的土著士兵,對於華人一向敵視,因此拒絕讓龔春台和樸昌秀離開難民收容站。
龔春台也沒堅持,他知道,很快中國的一支艦隊就將過來,等艦隊過來之後,這裏的武裝護衛將增加中國水兵,到了那時候,就不由這些土著士兵說了算了。
龔春台領著樸昌秀繞到難民收容站一處比較隱蔽的圍欄邊,然後摸出掛表,看了看時間,已是下午兩點鍾,約定時間,就等送貨的人過來了。
幾分鍾後,一名當地華僑從難民收容站外邊靠近圍欄,向左右張望片刻,然後向龔春台打了個手勢,龔春台迅速回了一個手勢,那名華僑立刻向遠處打了聲呼哨,然後,又有幾名華僑走到圍欄邊,手裏也都提著背簍。
這幾名華僑迅速將背簍從圍欄頂上扔進難民收容站,龔春台和手下將背簍都撿了起來,樸昌秀也按照龔春台的吩咐撿了一隻背簍手裏,他感覺這背簍沉甸甸的,也不知道裝了什麽東西,不過上頭蓋著布,卻也不能去看。
龔春台衝著圍欄外頭那幾名華僑一抱拳,道了聲謝,然後便領著手下和樸昌秀往他居住的那間草棚趕去,等進了草棚,從樸昌秀手裏接過那隻背簍,然後打發樸昌秀離開了這間草棚。
等草棚裏沒有外人,龔春台才從那些背簍裏摸出一些被布包得嚴嚴實實的東西,將布拆開,裏頭包著的卻是一些嶄的手槍,還有一些手雷。
“都埋起來。”
龔春台一一檢查過那些手槍和子彈,然後重包了起來,都裝進一口木箱中,吩咐手下將木箱拖到角落,掀起一張竹席,埋進一口預先挖好的淺坑中。
這隻是必要的防備措施,畢竟人異鄉,而當地土著人與華人的矛盾也頗深,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也是軍情局特意提醒過的,而那幾名送武器過來的當地華僑就是這邦加島情報分站的情報員。
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所有參與這項計劃的人都急切的等待著下一步的命令,雖然他們也都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道理,不過作為這個大時代的一員,他們都想這個時代留下自己的腳印。
邦加島位於蘇門達臘島東邊,兩島相距不遠,由於邦加島上盛產錫礦,島上的工商業也頗為興盛,而華人作為重要的中間商,邦加島上也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實際上,現的邦加島上,華人的總數已經超過了五萬人,如果加上華裔,這個數字將加驚人,而現,這個數字還迅速增加,而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北方英國海峽殖民地局勢的持續動蕩。
由於英國海峽殖民地發生了“馬來亞危機”,危機進一步引起了一場小型戰爭,這場主要發生英國殖民軍與朝鮮僑民武裝之間的小型戰爭使當地的華人和華僑深感不安,再加上加坡華人居民的疏散,許多華人無家可歸,隻能暫時檳榔嶼安置,但是由於英國殖民當局擔心局勢不可控製,因此對華人難民的遷居設置了種種障礙,直到中國中樞政府插手,僵持局麵才得到緩解。
中國中樞政府建議英國殖民當局,將部分集中於檳榔嶼的華人難民轉移安置到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蘇門達臘島一帶,而邦加島作為蘇門達臘島的附屬島嶼,加之商貿繁盛、華人眾多,因此也僑民轉移安置計劃之中。
雖然英國政府對這個建議顧慮重重,但是考慮到中國此次對日戰爭中的出色表現,以及歐洲戰爭局勢的前景不明,英國政府不願意這個時候將中國推向德國一邊,因此,經過認真考慮之後,英國政府授權海峽殖民地當局就這一中國僑民轉移安置計劃與中國中樞政府直接展開磋商與合作,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認為必要的情況之下,可以立即實施這一華人轉移安置計劃。
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看來,現的局勢發展足以讓他立即實施這個華人轉移安置計劃,所以,他接到英國政府的正式授權令之後,幾乎立即開始了行動,何況,英國總督的計劃裏,此舉可以迅速化解岌岌可危的馬來亞局勢,隻要將這些無家可歸的華人難民轉移到荷蘭人的殖民地,那麽,以後英國殖民當局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拒絕這些華人返回海峽殖民地,那麽,將來再與中國人打交道的時候就不會有那麽多麻煩了。
歸根到底,英國人看來,屬地上的華人數量實太驚人了,與其等以後冒著與中國決裂的風險處理這個問題,不如趁著現將這些包袱扔給荷蘭人,反正荷蘭的東印度殖民地麵積遼闊,足以容納那麽多的人口,至於荷蘭政府怎麽想,就不是英國政府關心的了,現英國政府要關心的事情太多,歐洲的戰爭、與中國的關係、如何拉攏美國加入協約國、怎樣幫助日本走出戰敗的陰影、怎樣想辦法讓意大利以協約國盟友的身份參加對德、奧作戰……總之一句話,對於荷蘭那條“被拋赤道周圍的綠寶石腰帶”,也就是東印度群島今後的局勢到底會怎樣發展,就不是英國政府所關心的了。
至於荷蘭政府的立場,英國政府也不關心,甚至不需要英國政府出麵,荷蘭人就已經與中國達成了妥協,因為荷蘭人也需要中國幫助他們解決婆羅洲的危機。
所以,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高效率的指揮下,那些英國的商船迅速的投入到了華人轉移安置行動中去,而邦加島作為重要的移民中轉站,現已經接受了至少兩萬名“華人移民”,其中的多數都來自於檳榔嶼。
說是“華人移民”,但是實際上其中還是混雜了不少非華人的,而作為東亞人種,朝鮮人相貌上與中國人區別不大,尤其歐洲人眼裏,朝鮮人與中國人根本沒有區別,所以,被英國商船裝運到邦加島上的還有一些化裝成中國人的朝鮮僑民,而這些人中,不少都是曾經的“高麗義勇軍”的戰士。
這些曾經的“高麗義勇軍”戰士中,就有一個來自朝鮮半島南部釜山港的青年,他的名字叫樸昌秀,他是跟著一幫戰友混上商船的,然後依靠一幫華人工友的掩護,成功的邦加島上登陸,並進入了一所收容站。
樸昌秀並沒有參加加坡港發生的巷戰,實際上巷戰爆發之前他就已經跟著被擊潰的小分隊撤到了北方,並立即化裝成普通勞工,混進了一座橡膠園,那裏躲了幾天之後,就跟著一幫戰友去了檳榔嶼,而且他沒有暴露自己的朝鮮勞工身份,也正因此,他沒有被英國人抓進集中營,而是檳榔嶼郊區的一座橡膠園裏潛伏下來,直到被幾名中國人發現,然後,樸昌秀和他的戰友們就搖身一變,成了“華人難民”,並混上了商船,從馬來亞來到了這加炎熱的蘇門達臘。
現,樸昌秀就站邦加島勿裏洋難民收容站的一座草棚前,望著那北方灰蒙蒙的天空,喃喃自語,目光多少有些呆滯。
“我到底什麽地方?朝鮮,我的祖國,又何方?為什麽我們要與英國人打仗?為什麽我們不去與日本人作戰?為什麽中國人不願意加坡與我們並肩作戰?為什麽中國人又願意幫助我們逃出加坡?為什麽英國人要把我們都趕到這裏?”
太多的“為什麽”,太多的不明白,此時此刻,樸昌秀與許多朝鮮人一樣,根本就找不到答案,這場與英國殖民當局的衝突發生的莫名其妙,結束的也稀裏糊塗,而高麗義勇軍從開始時的聲勢浩大到現的狼狽不堪,一切看上去都似乎是那樣的戲劇性,好象有一隻無形的手控製著這一切,控製著這一切的節奏。
就樸昌秀茫然無措的時候,他的眼前突然出現了兩隻番薯,被火烤得噴香的番薯,而拿著番薯的人則是一名中國人,而且就是那名檳榔嶼橡膠園裏發現他們那幫朝鮮戰士的中國人,此刻他將手裏的這兩隻番薯遞給樸昌秀,那意思似乎是請樸昌秀吃。
確實,現已是下午,而自從下船之後,除了喝了一點水之外,樸昌秀什麽東西也沒吃,早已餓得兩眼發花了。
那名中國人又將那兩隻番薯往樸昌秀眼前遞了遞,並做了個送進嘴裏的動作。
“謝謝,謝謝。”樸昌秀用生硬的中國話道謝,不過他並不清楚,他學的實際上是福建方言,而此刻站他麵前的這個中國漢子卻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
這個湖南人就是龔春台,好他已南洋地區呆過段日子,福建方言多少也學了一些,因此能夠聽懂這個朝鮮人的話。
“不客氣,不客氣。”
龔春台笑了笑,將那兩隻番薯交給了麵前的這名朝鮮青年,然後拍了拍他的肩膀,扭頭也向北方的天空望去,那裏烏雲密布,一場暴風雨正積聚能量,或許也會影響到這勿裏洋的天氣。
前幾天龔春台還檳榔嶼忙著策劃對付同盟會殘餘勢力的行動,但是一封來自軍情局的電報使他改變了行動,跟著一幫華人難民離開檳榔嶼,來到了這邦加島,而且上船之前,他還特意帶上了那幫朝鮮人,至於這些朝鮮人能派什麽用場,現龔春台還沒想好,不過既然這些人拿過槍、參加過戰鬥,那麽將來肯定會派上用場的,因為龔春台很清楚,軍情局調他過來,絕不是叫他來協調華人難民安置事宜的,那事他也幹不來,而且也有專業人士去幹。
“瞧這天氣,隻怕是要起風暴了,這些草棚恐怕是抵擋不住啊。”
望著那北方天空的烏雲,龔春台念叨了一句,然後向跟身邊的一名手下叮囑幾聲,叫他去提醒一下收容站方麵,以免風暴過來的時候手忙腳亂。
扭回頭,龔春台見麵前的這個朝鮮人正狼吞虎咽的吃那兩隻番薯,他笑了笑,又拍了拍對方的肩膀,示意跟著他往前走。
龔春台提著一隻背簍,領著樸昌秀和幾名手下走到難民收容站門口,這裏站著幾名荷蘭殖民軍的武裝護衛,都是當地的土著士兵,對於華人一向敵視,因此拒絕讓龔春台和樸昌秀離開難民收容站。
龔春台也沒堅持,他知道,很快中國的一支艦隊就將過來,等艦隊過來之後,這裏的武裝護衛將增加中國水兵,到了那時候,就不由這些土著士兵說了算了。
龔春台領著樸昌秀繞到難民收容站一處比較隱蔽的圍欄邊,然後摸出掛表,看了看時間,已是下午兩點鍾,約定時間,就等送貨的人過來了。
幾分鍾後,一名當地華僑從難民收容站外邊靠近圍欄,向左右張望片刻,然後向龔春台打了個手勢,龔春台迅速回了一個手勢,那名華僑立刻向遠處打了聲呼哨,然後,又有幾名華僑走到圍欄邊,手裏也都提著背簍。
這幾名華僑迅速將背簍從圍欄頂上扔進難民收容站,龔春台和手下將背簍都撿了起來,樸昌秀也按照龔春台的吩咐撿了一隻背簍手裏,他感覺這背簍沉甸甸的,也不知道裝了什麽東西,不過上頭蓋著布,卻也不能去看。
龔春台衝著圍欄外頭那幾名華僑一抱拳,道了聲謝,然後便領著手下和樸昌秀往他居住的那間草棚趕去,等進了草棚,從樸昌秀手裏接過那隻背簍,然後打發樸昌秀離開了這間草棚。
等草棚裏沒有外人,龔春台才從那些背簍裏摸出一些被布包得嚴嚴實實的東西,將布拆開,裏頭包著的卻是一些嶄的手槍,還有一些手雷。
“都埋起來。”
龔春台一一檢查過那些手槍和子彈,然後重包了起來,都裝進一口木箱中,吩咐手下將木箱拖到角落,掀起一張竹席,埋進一口預先挖好的淺坑中。
這隻是必要的防備措施,畢竟人異鄉,而當地土著人與華人的矛盾也頗深,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也是軍情局特意提醒過的,而那幾名送武器過來的當地華僑就是這邦加島情報分站的情報員。
一切都按照計劃進行,所有參與這項計劃的人都急切的等待著下一步的命令,雖然他們也都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道理,不過作為這個大時代的一員,他們都想這個時代留下自己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