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1918年
公元1918年,對於歐洲人而言,這個年份仍舊與“戰爭和饑餓”劃上了等號,一邊是歐洲西線的戰事,一邊是蔓延整個歐洲的饑荒和瘟疫,這個時期的歐洲,仿佛遭到了詛咒,裹脅著饑餓而來的是那場讓人膽戰心驚的“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這場爆發於美國兵營並很快蔓延到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瘟疫幾乎使歐洲的戰爭停下來,但是也僅僅隻是“幾乎”,雖然短短一周之內,英國的倫敦就有一萬八千人因為瘟疫而死去,以致於倫敦的棺材不夠使用,但是這絲毫不能動搖英國政府繼續戰爭的信念,戰爭時期,無論是軍人的陣亡數字還是平民的死亡數字,對於政客而言僅僅隻是數字,它不代表勝利,代表勝利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德國的無條件投降。
可是問題於,既然英國政府都有足夠的信心堅持戰爭,那麽,為什麽德國政府就不能擁有足夠的勝利信心呢?
對於德國而言,1918年的春天就像東普魯士的農田一樣充滿了希望,是對戰爭勝利的希望,因為就1918年的春天,蘇維埃俄國政府與德國政府正式簽署了一份被稱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的和平協議,而根據這份條件苛刻的和平協議,德國不僅立即擁有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而且也擁有了波蘭、芬蘭、烏克蘭、高加等地區的領土和人口,而相應的,俄國則失去了以上這些地區的領土和人口,並立即退出了這場似乎看不見頭的歐洲戰爭。
得到了土地,得到了勞動力,德國政府信心十足,決心繼續向西線的協約**隊發動全麵進攻,天空是戰鬥機和轟炸機的呼嘯,地麵是坦克與步兵的步步推進,立體戰爭麵前,所有的參戰國都幾乎將血流,為了應付越來越驚人的軍事開支和政府赤字,各參戰國都開始實行緊急經濟措施,一方麵是貶值本國紙鈔的幣值和信用,另一方麵則是拿出國庫中的黃金和白銀去向那些沒有參與歐洲戰爭的中立國購買各種急需的戰爭物資,甚至是勞動力,這種經濟背景之下,參戰國的平民生活加艱辛,麵包和奶油幾乎從餐桌上完全消失了,就連用來喂養牲口的燕麥也成了平民餐桌上難得一見的美食。
協約國因為控製著海洋,平民的生活尚且可以維持,但是同盟國平民的生活就變得非常痛苦了,雖然德國的宣傳機器總是宣傳《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將給德國帶來的美好生活,可是,至少1918年夏季結束之前,烏克蘭平原的小麥是不會運回德國的,而高加地區的石油也不可能改變德**隊燃料極度匱乏的處境,因為沒有足夠的火車,也沒有足夠的船隻,僅有的火車和船隻也必須優先保證西線軍隊所需物資的調動,至於民用物資,基本上隻能依靠人民自己想辦法了。
協約國的人民呼籲和平,同盟國的人民對和平的渴望為強烈,雖然戰時體製下這些和平的呼聲非常虛弱,可是誰也不能否認,當所有的平民都開始向往和平的時候,政客們對戰爭情緒的任何煽動方式都將失去效果。
也正是這種背景之下,美國總統威爾遜首先於1918年初提出了他的那個“十四點綱領”,要求歐洲交戰各國立即停止戰爭,並締結沒有苛刻條件的和平條約,而且按照自決原則重劃分歐洲版圖,從而奠定未來幾百年的歐洲和平的基礎。
但是,美國的提議並沒有立即得到響應,尤其是當德國與蘇俄締結《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之後,協約國集團的所有參戰國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德國的貪婪胃口並沒有因為這場陷入泥淖的歐洲戰爭而有一絲一毫的減弱,相反,隨著從俄國奪取大片領土的勝利,德國人似乎又看到了戰勝協約國的希望,於是,德國政客們“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的口號聲中,許多德國人還是對和平的憧憬中選擇了繼續戰爭,雖然同時,德國的許多平民也從俄國的蘇維埃革命中看到了另一條道路,但是至少《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簽訂之後的一段時間裏,德國人對於美國總統的“十四點綱領”是不屑一顧的。
為了快迫使法國屈服,德**隊距離巴黎不遠的陣地上架起了一種超級大炮,這種擁有三十多公尺長炮管的列車炮可以將重型炮彈發射到一百公裏之外,因為專門被用來炮擊巴黎並製造恐慌,因此被稱為“巴黎大炮”。
但是“巴黎大炮”並沒有摧毀法國人的抵抗精神,法國仍戰鬥,英國也仍戰鬥,美**隊是源源而來,歐洲大陸與盟友並肩作戰,當然,與美**隊一起來到歐洲的還有流感,這場流感不僅席卷了歐洲,而且也蔓延到了世界所有與戰爭地區有直接聯係的國家和地區,就連遙遠的亞洲也不例外。
作為應對措施,“西班牙流感”爆發初期,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就已做好了防疫措施,雖然並未完全阻止流感蔓延,但是無疑降低了感染人數,終避免使工業和經濟遭到瘟疫的毀滅性破壞。
但是,亞洲地區1918年引人注目的不是遠離歐洲戰火和瘟疫,而是幾件關係重大的國際事務:
首先,《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簽訂之後幾天,中國與蘇維埃俄國政府也簽訂了一份條約,這份條約是關於兩國之間邊界重劃分問題的,因為是彼得格勒塔夫利達宮和北京外務部所地西總布胡同同時簽署,因此,該條約被稱為《塔夫利達西總布條約》,根據這份條約,中國不僅收回了沙皇俄國通過與滿清王朝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改訂陸路通商章程》、《伊犁界約》、《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一係列條約所掠奪的所有中亞地區領土以及貝加爾湖以東地區部分領土,而且也收回了位於黑龍江東岸的江東六十四屯的永久管轄權,這些收回的領土麵積超過六十萬平方公裏,中國的西部邊境也因此一直延伸到了巴爾喀什湖以西一帶。對於這個《塔夫利達西總布條約》,沙皇俄國政府驚恐萬分,一度以為中國即將拋棄沙皇和攝政大臣,但是事實證明,沙皇政府的擔心是多餘的,這個條約換來的並不是對蘇俄的外交承認。
其次,中國中樞政府《塔夫利達西總布條約》簽訂之後的次日,即正式宣布退出對俄軍事幹涉,撤退所有已深入俄國境內的陸軍及海軍部隊,同時建議俄國內戰雙方就停戰一事進行和平會談。中**隊的撤退直接導致了協約國集團第一次對俄軍事幹涉的失敗,中國陸軍撤退之後,英國、美國陸軍也立即撤退,各國海軍也隨後駛離了海參崴,參與對俄軍事幹涉的四國中,隻有日本堅持不肯撤軍,雖然終英國和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從烏蘇裏江以東地區撤退,但是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卻派遣陸海軍部隊占領了整個樺太島,而這座島嶼,以前曾是中國領土,被稱為庫頁島,後來被沙皇俄國占領,改稱薩哈林島,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就占據了這座島嶼的南部地區,並將其稱為樺太島,而現,麵對日本占領整個島嶼的現實,英國和美國都表示了沉默,至於中國,也僅僅隻是提醒了一下日本政府,根據曆史傳統,中國那座狹長的島嶼上擁有“特殊利益”,除此之外,中國並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對日本施加任何形式的軍事或者外交壓力。
再次,結束了亂哄哄的對俄軍事幹涉之後,協約國仍繼續對沙皇政府進行軍事援助,並終協助沙皇政府控製住了俄國亞洲領土的形勢,而隨著俄國內戰的繼續,俄國的經濟已經走到了全麵崩潰的懸崖邊上,終,內戰雙方都認為有必要整頓內部,並爭取喘息之機,因此,中國和英國的斡旋下,蘇維埃俄國政府與沙皇俄國政府終於1918年的秋天達成了停戰協議,雙方約定以鄂木斯克為界停戰半年。
後,麵對中國向中亞的快速擴張腳步,英國政府終於再也坐不住了,於是英國的策劃下,本已發生反俄武裝暴動的中亞地區進一步動蕩起來,從裏海到鹹海,再到錫爾河、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都發生了要求**的武裝叛亂,內戰中的俄國對此無能為力,因此,就俄國內戰雙方停戰協議墨跡未幹的時候,1918年的年底,中亞地區出現了十多個政權實體,而英國政府隨即宣布對其中的七個國家予以外交承認,並慫恿其中幾個與中國西部邊界接壤的小國發起針對中國的武裝挑釁,但是讓英國政府大吃一驚的是,中國空軍隨即對挑釁者發起了空中攻擊,隨後,中國的國防軍部隊坦克和裝甲車的掩護下發起了一場代號“天可汗”的冬季攻勢,並一鼓作氣消滅了浩罕素丹國和塔什幹素丹國,飲馬錫爾河。
就這樣,當1919年的年鍾聲歐洲的戰火中敲響的時候,亞洲地區,一場局部戰爭也進行到了尾聲,就像“遠東狂人”預想的那樣,由於歐洲戰爭的持續,發生中亞地區的這場局部戰爭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即使是英國政府,也隻能表示“關切”。
雖然歐洲的戰爭按照“遠東狂人”的預想延長了一段時間,但是戰爭畢竟是依靠經濟的,當歐洲的經濟一片蕭條的時候,這場戰爭確實也應該結束了。
公元1918年,對於歐洲人而言,這個年份仍舊與“戰爭和饑餓”劃上了等號,一邊是歐洲西線的戰事,一邊是蔓延整個歐洲的饑荒和瘟疫,這個時期的歐洲,仿佛遭到了詛咒,裹脅著饑餓而來的是那場讓人膽戰心驚的“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這場爆發於美國兵營並很快蔓延到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瘟疫幾乎使歐洲的戰爭停下來,但是也僅僅隻是“幾乎”,雖然短短一周之內,英國的倫敦就有一萬八千人因為瘟疫而死去,以致於倫敦的棺材不夠使用,但是這絲毫不能動搖英國政府繼續戰爭的信念,戰爭時期,無論是軍人的陣亡數字還是平民的死亡數字,對於政客而言僅僅隻是數字,它不代表勝利,代表勝利的隻有一件事,那就是德國的無條件投降。
可是問題於,既然英國政府都有足夠的信心堅持戰爭,那麽,為什麽德國政府就不能擁有足夠的勝利信心呢?
對於德國而言,1918年的春天就像東普魯士的農田一樣充滿了希望,是對戰爭勝利的希望,因為就1918年的春天,蘇維埃俄國政府與德國政府正式簽署了一份被稱為《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的和平協議,而根據這份條件苛刻的和平協議,德國不僅立即擁有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而且也擁有了波蘭、芬蘭、烏克蘭、高加等地區的領土和人口,而相應的,俄國則失去了以上這些地區的領土和人口,並立即退出了這場似乎看不見頭的歐洲戰爭。
得到了土地,得到了勞動力,德國政府信心十足,決心繼續向西線的協約**隊發動全麵進攻,天空是戰鬥機和轟炸機的呼嘯,地麵是坦克與步兵的步步推進,立體戰爭麵前,所有的參戰國都幾乎將血流,為了應付越來越驚人的軍事開支和政府赤字,各參戰國都開始實行緊急經濟措施,一方麵是貶值本國紙鈔的幣值和信用,另一方麵則是拿出國庫中的黃金和白銀去向那些沒有參與歐洲戰爭的中立國購買各種急需的戰爭物資,甚至是勞動力,這種經濟背景之下,參戰國的平民生活加艱辛,麵包和奶油幾乎從餐桌上完全消失了,就連用來喂養牲口的燕麥也成了平民餐桌上難得一見的美食。
協約國因為控製著海洋,平民的生活尚且可以維持,但是同盟國平民的生活就變得非常痛苦了,雖然德國的宣傳機器總是宣傳《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將給德國帶來的美好生活,可是,至少1918年夏季結束之前,烏克蘭平原的小麥是不會運回德國的,而高加地區的石油也不可能改變德**隊燃料極度匱乏的處境,因為沒有足夠的火車,也沒有足夠的船隻,僅有的火車和船隻也必須優先保證西線軍隊所需物資的調動,至於民用物資,基本上隻能依靠人民自己想辦法了。
協約國的人民呼籲和平,同盟國的人民對和平的渴望為強烈,雖然戰時體製下這些和平的呼聲非常虛弱,可是誰也不能否認,當所有的平民都開始向往和平的時候,政客們對戰爭情緒的任何煽動方式都將失去效果。
也正是這種背景之下,美國總統威爾遜首先於1918年初提出了他的那個“十四點綱領”,要求歐洲交戰各國立即停止戰爭,並締結沒有苛刻條件的和平條約,而且按照自決原則重劃分歐洲版圖,從而奠定未來幾百年的歐洲和平的基礎。
但是,美國的提議並沒有立即得到響應,尤其是當德國與蘇俄締結《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之後,協約國集團的所有參戰國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嚴重問題,那就是,德國的貪婪胃口並沒有因為這場陷入泥淖的歐洲戰爭而有一絲一毫的減弱,相反,隨著從俄國奪取大片領土的勝利,德國人似乎又看到了戰勝協約國的希望,於是,德國政客們“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的口號聲中,許多德國人還是對和平的憧憬中選擇了繼續戰爭,雖然同時,德國的許多平民也從俄國的蘇維埃革命中看到了另一條道路,但是至少《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簽訂之後的一段時間裏,德國人對於美國總統的“十四點綱領”是不屑一顧的。
為了快迫使法國屈服,德**隊距離巴黎不遠的陣地上架起了一種超級大炮,這種擁有三十多公尺長炮管的列車炮可以將重型炮彈發射到一百公裏之外,因為專門被用來炮擊巴黎並製造恐慌,因此被稱為“巴黎大炮”。
但是“巴黎大炮”並沒有摧毀法國人的抵抗精神,法國仍戰鬥,英國也仍戰鬥,美**隊是源源而來,歐洲大陸與盟友並肩作戰,當然,與美**隊一起來到歐洲的還有流感,這場流感不僅席卷了歐洲,而且也蔓延到了世界所有與戰爭地區有直接聯係的國家和地區,就連遙遠的亞洲也不例外。
作為應對措施,“西班牙流感”爆發初期,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就已做好了防疫措施,雖然並未完全阻止流感蔓延,但是無疑降低了感染人數,終避免使工業和經濟遭到瘟疫的毀滅性破壞。
但是,亞洲地區1918年引人注目的不是遠離歐洲戰火和瘟疫,而是幾件關係重大的國際事務:
首先,《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簽訂之後幾天,中國與蘇維埃俄國政府也簽訂了一份條約,這份條約是關於兩國之間邊界重劃分問題的,因為是彼得格勒塔夫利達宮和北京外務部所地西總布胡同同時簽署,因此,該條約被稱為《塔夫利達西總布條約》,根據這份條約,中國不僅收回了沙皇俄國通過與滿清王朝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改訂陸路通商章程》、《伊犁界約》、《中俄天津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一係列條約所掠奪的所有中亞地區領土以及貝加爾湖以東地區部分領土,而且也收回了位於黑龍江東岸的江東六十四屯的永久管轄權,這些收回的領土麵積超過六十萬平方公裏,中國的西部邊境也因此一直延伸到了巴爾喀什湖以西一帶。對於這個《塔夫利達西總布條約》,沙皇俄國政府驚恐萬分,一度以為中國即將拋棄沙皇和攝政大臣,但是事實證明,沙皇政府的擔心是多餘的,這個條約換來的並不是對蘇俄的外交承認。
其次,中國中樞政府《塔夫利達西總布條約》簽訂之後的次日,即正式宣布退出對俄軍事幹涉,撤退所有已深入俄國境內的陸軍及海軍部隊,同時建議俄國內戰雙方就停戰一事進行和平會談。中**隊的撤退直接導致了協約國集團第一次對俄軍事幹涉的失敗,中國陸軍撤退之後,英國、美國陸軍也立即撤退,各國海軍也隨後駛離了海參崴,參與對俄軍事幹涉的四國中,隻有日本堅持不肯撤軍,雖然終英國和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從烏蘇裏江以東地區撤退,但是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卻派遣陸海軍部隊占領了整個樺太島,而這座島嶼,以前曾是中國領土,被稱為庫頁島,後來被沙皇俄國占領,改稱薩哈林島,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就占據了這座島嶼的南部地區,並將其稱為樺太島,而現,麵對日本占領整個島嶼的現實,英國和美國都表示了沉默,至於中國,也僅僅隻是提醒了一下日本政府,根據曆史傳統,中國那座狹長的島嶼上擁有“特殊利益”,除此之外,中國並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對日本施加任何形式的軍事或者外交壓力。
再次,結束了亂哄哄的對俄軍事幹涉之後,協約國仍繼續對沙皇政府進行軍事援助,並終協助沙皇政府控製住了俄國亞洲領土的形勢,而隨著俄國內戰的繼續,俄國的經濟已經走到了全麵崩潰的懸崖邊上,終,內戰雙方都認為有必要整頓內部,並爭取喘息之機,因此,中國和英國的斡旋下,蘇維埃俄國政府與沙皇俄國政府終於1918年的秋天達成了停戰協議,雙方約定以鄂木斯克為界停戰半年。
後,麵對中國向中亞的快速擴張腳步,英國政府終於再也坐不住了,於是英國的策劃下,本已發生反俄武裝暴動的中亞地區進一步動蕩起來,從裏海到鹹海,再到錫爾河、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都發生了要求**的武裝叛亂,內戰中的俄國對此無能為力,因此,就俄國內戰雙方停戰協議墨跡未幹的時候,1918年的年底,中亞地區出現了十多個政權實體,而英國政府隨即宣布對其中的七個國家予以外交承認,並慫恿其中幾個與中國西部邊界接壤的小國發起針對中國的武裝挑釁,但是讓英國政府大吃一驚的是,中國空軍隨即對挑釁者發起了空中攻擊,隨後,中國的國防軍部隊坦克和裝甲車的掩護下發起了一場代號“天可汗”的冬季攻勢,並一鼓作氣消滅了浩罕素丹國和塔什幹素丹國,飲馬錫爾河。
就這樣,當1919年的年鍾聲歐洲的戰火中敲響的時候,亞洲地區,一場局部戰爭也進行到了尾聲,就像“遠東狂人”預想的那樣,由於歐洲戰爭的持續,發生中亞地區的這場局部戰爭並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即使是英國政府,也隻能表示“關切”。
雖然歐洲的戰爭按照“遠東狂人”的預想延長了一段時間,但是戰爭畢竟是依靠經濟的,當歐洲的經濟一片蕭條的時候,這場戰爭確實也應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