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章日落(下)


    那天邊的晚霞紅得豔麗,太陽已經半沉進了海天線,再過片刻工夫,天就會黑下來了,海麵上的自然光線也將完全消失。


    自然光線消失之後,或許海麵上剩下的就是人造光線了,那艦橋上的燈光,那航空母艦飛機起降指揮塔上的指示燈,那炮口的閃光,那信號燈和探照燈的光芒,如果再將那些正海麵救落海飛行員的舢板上的手電筒所發出的光芒也算進去的話,或許夜幕籠罩之下的海麵還是可以看到許多光亮的。


    站“東海”號航空母艦的艦橋上,沈鴻烈向西邊望去,看著那輪漸漸沉下海天線的殘陽,殘存的陽光投射他的臉上,那張略帶疲憊的臉上卻是看不出任何表情。


    沈鴻烈的身邊還站著一名海軍中校軍官,他的手裏拿著一張電報抄稿,而且此刻,就沈鴻烈眺望斜陽的時候,這名海軍中校就念著這封電報上的內容。


    “……入夜之後,若英國艦隊撤退,則你艦隊不必追擊,保衛登陸場始終是你艦隊重要之任務,切切。”


    這封電報是馬斯喀特戰區司令周道剛五分鍾之前命人拍發過來的,主要內容不過是強調了兩點:其一,可能的多擊沉一些英**艦,量給予英國艦隊重大殺傷,務必確保這支英國亞洲艦隊短期內無法恢複戰鬥力,以奪取阿拉伯海製海權;其二,如果英國艦隊趁著夜色掩護撤退,那麽沈鴻烈不必指揮特混艦隊追擊,而應該立即率領艦隊轉入休整狀態,準備迎接下一階段的戰鬥,或許是繼續掩護登陸場,或許是遊弋阿拉伯海,保障運輸船隊的安全,總之,沒有來自戰區司令部或者總參謀部的命令,沈鴻烈絕對不能率領艦隊貿然追擊英國亞洲艦隊。


    這封電報,讓沈鴻烈陷入了沉思,沒人知道他現正思考什麽,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今天的海戰中,沈鴻烈指揮的這支中國海軍特混艦隊表現得相當頑強,相當出色,足以與陸軍取得的輝煌勝利相媲美。


    “回電,就說我艦隊已收到命令,目前正密切注意英國艦隊動向,若英國艦隊撤退,我艦隊將立即西撤,封鎖阿曼灣,確保登陸場安全。”


    沈鴻烈收斂心神,立刻擬定了回電的內容,他很清楚,周道剛並不止是擔心夜間追擊英國艦隊可能遭到伏擊,而且周道剛擔心的是登陸場的安全,現馬斯喀特戰役的第一階段已經接近尾聲,而第二階段的戰鬥即將展開,現後續部隊仍乘船往登陸場方向趕,光靠那些護航的海軍艦艇無法保證絕對安全,所以,沈鴻烈的這支海軍特混艦隊就必須呆阿曼灣一帶遊弋,負責保衛登陸場和海上航道的安全。


    沈鴻烈曾考慮過分兵一部追擊英國艦隊,但是仔細琢磨一番之後還是決定收攏兵力,畢竟,他指揮的這支艦隊是中國實力強的艦隊,中國海軍力量的精華基本上都這裏,尤其是那四艘航空母艦,這可是中國僅有的四艘役航空母艦,不能有任何閃失,而今天的戰鬥中,已經有一艘航空母艦被英國重型轟炸機扔下的一顆重磅炸彈擊傷,這種情況之下,分兵的決定確實有些冒險,本來他還下不了決心的,但是周道剛的這封電報促使他下定決心收攏兵力。


    說到底還是中國海軍實力有限,無法像海軍強國那樣分兵四出,隻能偏重於某一個戰場方向,不過這樣一來也有好處,那就是將海軍精華集中於一處,不戰則已,一旦開戰,那就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


    現,不僅周道剛這個戰區司令考慮到了英國艦隊可能撤退的局麵,而且連沈鴻烈也考慮到了這個局麵,實際上,就半個小時之前,一架前往戰區執行偵察任務的戰鬥機就拍回了電報,根據電報的內容來分析,英國艦隊很可能正做撤退前的準備。


    沈鴻烈非常希望能夠再進行一次空中突擊,但是問題是,經過大半天的戰鬥,海航飛行員都已非常疲憊,而且戰鬥損失也比較重,這種情況之下,再次出擊已不現實,而且,根據下午的空戰情況來看,英國皇家空軍已經全力以赴的支援那支英國亞洲艦隊,甚至為此削弱了對馬斯喀特防線的空中掩護力量,這就說明,英國政府很可能已經意識到了亞洲艦隊所麵臨的危險處境,考慮到英國海軍是英國戰略安全的根本保障,或許,英國政府已經決定全力保護亞洲艦隊的殘存艦艇,以便他日東山再起。


    時間也是阻止沈鴻烈發起再次空中突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現天馬上就黑下來了,夜間執行海上空中突襲任務,目前世界各國海軍強國還沒有過成功的先例,仔細權衡之後,沈鴻烈終於下定決心,今天的海空大戰到此結束。


    “向艦隊傳達命令,除偵察機飛行員和戰鬥機值班飛行員之外,其他的所有飛行員全部抓緊時間休息,今天的戰鬥就到這裏了,但是軍艦的所有防空炮位值班人員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雷達兵隨時監視天空中的動靜,驅逐艦繼續執行反潛任務,務必防止敵人夜襲。”


    向那名中校軍官下達了這道命令之後,沈鴻烈走下艦橋,站到了右舷的舷梯上,向海麵眺望。


    晚霞的映照下,那海麵也是紅彤彤的,可以看見一些飛機的殘骸,這些飛機殘骸多數屬於英國海航和英國皇家空軍,今天的這場海空大戰,中國海航奮勇突擊,英國海航也不甘示弱,隻是英國海航的飛機性能實是差強人意,即使勉強飛近中國艦隊,也會立刻被擊落,要麽天空被中國海航的戰鬥機攔截,要麽就是低空被中國艦隊的高射炮摧毀,而英國飛機扔下的航空炸彈和魚雷多數都沒有命中目標。


    英國海航飛行員的英勇給沈鴻烈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那些“劍魚”機飛行員,他們駕駛著那些堪與二十年前歐戰飛機相“媲美”的老式飛機以極慢的速度撲向中國艦隊,徒勞的很遠的地方就扔下了魚雷,然後無一例外的被中國的戰鬥機和防空炮火擊落,甚至多數英國“劍魚”機飛行員根本來不及投彈就被擊落了,可是即使是這種情況之下,這些英國飛行員仍是義無返顧的像飛蛾一般撲向火焰,毫無疑問,這場海空大戰中,英國飛行員到了他們的職責,雖然英國艦隊遭到了沉重打擊,而中國艦隊損失輕微,但是這不能怪英國飛行員,要怪就怪英國政府的官僚主義作風和陳腐僵化的官場體製,英國海航的飛機比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落後至少一代的現實足以證明是英國政府導致了英國亞洲艦隊的慘敗。


    英國海航飛行員固然的英勇的,英國皇家空軍的陸航飛行員同樣表現出了英勇的氣質,那些被擊落的英國飛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英國陸航的飛機,相比英國海航,英國陸航飛機的性能好,因此可以取得一些戰果,“渤海”號航空母艦吃的那顆重磅炸彈就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一架“哈利法克斯”式重型轟炸機扔下去的,雖然那架轟炸機很快也被擊落,但是至少它使一艘中國海軍的航空母艦不得不退出了下午的戰鬥。


    讓沈鴻烈印象深刻的是,下午的戰鬥中,還出現了相當讓人震撼的一幕,一架英國皇家空軍的“蚊”式戰鬥轟炸機中彈起火之後並沒有放棄攻擊,飛行員居然駕駛著火的飛機從高空一頭紮了下去,帶著一道明顯的煙跡一頭撲上了輕巡洋艦“堅毅”號的前甲板,飛機上掛載的航空炸彈摧毀了“堅毅”號的一座主炮塔,迫使這艘本就是帶傷參戰的中國海軍輕巡洋艦也不得不退出戰鬥,從那準確的撞擊以及天空中的煙跡來看,那名英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是有意識的那麽幹的,那不是一次事故,而是一次自殺式的攻擊。


    英國飛行員的行動確實使沈鴻烈受到強烈震撼,他意識到,英國雖然已經沒落,但是作為一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還是有一些實力的,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誰也不知道那名駕機撞擊“堅毅”號的英國飛行員的想法是什麽,他或許是用這種無奈的方式為那消逝的“日不落帝國”陪葬,用他的這種英勇或者愚蠢的行為為昔日的大英帝國奏出一曲挽歌,畫上一個句號。


    無論如何,英國飛行員的英勇行為拯救不了英國,沈鴻烈相信,明天,當英國亞洲艦隊戰敗、馬斯喀特城陷落的消息傳開之後,世界將為之震撼,這種震撼將遠遠強過那名駕機撞擊中國輕巡洋艦的英國飛行員給沈鴻烈帶來的震撼。


    當天晚上七點半鍾,沈鴻烈向馬斯喀特戰區司令部拍發了一封電報,告之司令部兩個重要消息:其一,英國亞洲艦隊已於下午七點整從哈德角戰場撤退,航向東南偏南,似乎是想撤回亞丁灣錨地,中國海軍特混艦隊沒有追擊,隻派出了幾艘驅逐艦夜幕中尾隨跟蹤;其二,根據偵察機、潛水艇初步確認,哈德角海戰中,中國海軍航空兵至少擊沉了英國海軍兩艘航空母艦,並擊沉至少兩艘戰列艦以及兩艘重巡洋艦、兩艘輕巡洋艦。


    哈德角海戰,中國海軍特混艦隊大獲全勝,己方無重大損失,僅反潛作戰中被擊沉兩艘布雷艦,而作為代價,英國的四艘潛艇被擊沉。


    這隻是中國方麵的戰果統計,準確的戰果統計還要等到英國亞洲艦隊向英國海軍部拍發一封電報之後才終得以揭曉。


    “海軍大臣閣下,很遺憾的通知閣下,馬斯喀特阿曼的哈德角海戰中,亞洲艦隊遭到了重大損失,航空母艦‘光輝’號、‘鷹’號遭到擊沉,包括‘厭戰’號內的四艘戰列艦也遭到擊沉,參戰的九艘重巡洋艦中有四艘遭到重創,其中兩艘當場沉沒,另外兩艘歸航亞丁灣的途中也陸續沉沒,十六艘參戰輕巡洋艦中有四艘海戰中被擊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輔助艦艇包括潛艇內被擊沉。


    必須承認,海軍艦艇的損失是巨大的,但是巨大的損失是艦隊司令的陣亡,下午的戰鬥中,亞洲艦隊司令坎寧安海軍上將閣下不幸陣亡,按照他的遺言,他的遺體隨‘光輝’號航空母艦一同沉入阿曼灣的波濤之中,皇家海軍亞洲艦隊雖然戰鬥中失去了一位尊敬的長者、稱職的長官,但是請海軍大臣閣下相信,我們仍為英國的利益而戰,除非戰艦冰冷堅硬的艦體也將我們拖進冰冷的海底,否則,我們將與英國同,與皇家海軍同。”


    誠然,這封電報是冗長的,並且是充滿了悲情色彩的,但是這絲毫不能改變英國亞洲戰略的劣勢,哈德角海戰或許尚未打垮英國海軍的鬥誌,但是它確實使英國基本喪失了奪回印度洋製海權的所有希望。


    英國亞洲艦隊的損失是慘重的,這不僅僅是戰術上的失敗,是英國戰略上的失敗,哈德角海戰的消息傳開之後,歐洲局勢風雲突變,這道“日不落帝國”的落日餘輝看上去是那樣的鮮紅,就像哈德角的晚霞一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08遠東狂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丹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丹丘並收藏1908遠東狂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