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級大型防空巡洋艦的出現實際上是一個偶然,而且是戰爭環境下產生的一個偶然。
戰前,帝國海軍所重視的主力戰艦有兩種,一是戰列艦(戰列巡洋艦一戰時期的糟糕表現,以及後來動力係統的進步,讓戰列艦的速度提高了不少,戰列巡洋艦也就淡出了帝國海軍),二是重巡洋艦。直到戰爭爆發,帝國海軍仍然認為戰列艦是海戰主力。同樣的,重巡洋艦作為一種條約戰艦(受《鬆江條約》限製,輕巡洋艦基礎上發展而來),是海戰的多麵手。因此,戰後,特別是《鬆江條約》簽署之後,重巡洋艦一直是帝國海軍的發展重點。
帝國海軍重巡洋艦的發展非常具有針對性,首先針對的就是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當帝國情報部門獲知日本正建造一級的重巡洋艦(“利根”級)之後,帝國海軍立即針鋒相對的提出了發展一種能夠徹底壓製住日本式重巡洋艦的戰艦。這就是“李靖”級的由來。
“李靖”級的初始設計於19年開始(“利根”級於18年開始研製,20年下水服役),而此時《鬆江條約》的約束能力已經嚴重削弱,因此,從一開始,帝國海軍的要求就是,有限超過條約限製的條件下,製造出一種能夠徹底壓製住“利根”級重巡洋艦的超級巡洋艦,其戰鬥力必須能夠全麵壓倒對手。
19年中旬,威海造船廠就拿出了具體的設計方案,戰艦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15000噸,采用三座三聯裝280毫米口徑主炮,150毫米副炮,高航速34節。這一方案可以說是非常超前的,結果卻被海軍立即否決了,因為15000噸的排水量裝載280毫米主炮,這會讓戰艦的裝甲防禦非常薄弱,降低了戰艦的生存能力。
十月份,威海造船廠拿出了改進後的方案。戰艦的排水量提高到17500噸(滿載),多出的2500噸住要用來加強裝甲防禦,並且改善了艦體的結構,增強了戰艦的生存能力,而戰艦的高航速降低到了31節。這一設計是可以被接受的,因為當時海軍的要求是,必須8海裏的距離上擋住203毫米穿甲彈的攻擊,同時能夠10海裏的距離上輕易的幹掉任何一艘敵人的重巡洋艦,8海裏的交戰距離上能夠威脅到敵人的戰列艦。顯然,海軍要的是一種介於戰列艦與重巡洋艦之間的戰艦,這一要求其實很類似於之前的戰列巡洋艦。另外還需要控製戰艦的製造成本,縮減噸位,以建造多的戰艦。
戰艦采用了高艏樓設計,另外采用了寬艦體,以提高戰艦的適行能力(實際上,這降低了戰艦的航速)。這些設計讓“李靖”級外觀上很像主力艦(戰列艦),而且其寬大的首甲板也為後來改成防空戰艦提供了足夠多的火炮布置點。
因為這是一級幾乎全的戰艦(設計概念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第一批就隻建造了“李靖”號一艘,帶有部分試驗艦的性質。
“李靖”號的建造並不順利,從19年底鋪設龍骨開始,到21年(戰爭爆發的這一年)中期,戰艦隻完成了艦體的建造工作。主要的問題出現了280毫米火炮上。之前,帝國海軍所使用的火炮主要就是360與200毫米這兩種口徑(原計劃用於重巡洋艦的240毫米主炮已經快要研製成功了)。現要搞一個中間口徑的主炮出來,而且還要量將重量控製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其難度絕不比設計一種的戰艦低多少。結果,整個建造工期也就拖延了下來。
戰爭爆發的時候,“李靖”號仍然沒有裝上280毫米主炮。而也就是這個時候,這艘戰艦的命運被徹底的改變了。可因為帝國海軍半年之內連續換了兩位司令,結果,“李靖”號的建造可以說是一波三折。
那霸港的慘劇讓薩季亭元帥決定將“李靖”號發展成為一種全的戰艦,即大型防空巡洋艦。可薑邦國期間,“李靖”號仍然按照超級巡洋艦的規格進行建造。這種反複的改變讓戰艦的工期再次拖延,而且連280毫米主炮的研製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直到聶人鳳元帥上台,“李靖”號的位置才終確定,即按照大型防空巡洋艦的標準建造,改用240毫米口徑主炮,空餘出來的噸位用來增強戰艦的防空火力。
聶人鳳的大力支持下(當時帝國海軍的主力戰艦幾乎全部損失,而航母極為缺乏護航戰艦,因此“李靖”級就極為重要了),以及降低了對主炮的要求之後,“李靖”號20年初就正式服役了。
簡化後的“李靖”級實際上對日本的任何一級重巡洋艦仍然有壓倒性的優勢。帝國情報部門提供的很多情報實際上是錯誤的。“利根”級使用的仍然是203毫米主炮,而且是航空強化型,而不是主力戰艦型。“李靖”號上使用的240毫米主炮可以輕易的幹掉任何一艘日本的重巡洋艦。“李靖”級的大變化是強化了的防空作戰能力,這也是其標誌性的特征。帝國的第一種(甚至是世界上第一種)以防空為主要任務的戰艦就這種情況下誕生了。
性能數據:標準排水量14000噸,滿載排水量17500噸。尺寸:長175米,寬22米,吃水55米。動力係統:采用四軸推進,八台高壓鍋爐,大輸出功率115000馬力,大航速31節(試航時達到了315節的速度),以18節巡航時的大航程為10000海裏。武備:三座三聯裝240毫米口徑主炮,采用了55倍長炮管,使用17式穿甲彈時,可以10海裏的距離上擊穿重巡洋艦上的主裝甲帶。8座雙聯裝120毫米高射炮(後來改為80毫米高射炮,並且增加到了12座),12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後來改為雙聯裝40毫米高射炮,並且增加到了24座),24門20毫米高射炮(後來增加到了36門)。
當時“李靖”級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戰艦,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戰艦與其類似(美國的“巴爾迪摩”級當時還沒有設計呢),這也開啟了防空戰艦的時代。通過殘酷的戰爭表明,防空戰艦的地位是其他所有戰艦都無法取代的,強大的防空火力,低廉的造價(比起擁有幾乎同等防空火力的戰列艦來講),適度的對海作戰能力,這些都讓“李靖”級戰列艦獲得了成功,成為了艦隊中航母的保護神,航母的貼身保鏢,並且戰爭中有著良好的表現。
也正是因為“李靖”級防空巡洋艦性能上的突出表現,帝國海軍一口氣就建造了24艘這類防空戰艦,並且還此基礎上發展出了的防空戰艦。整個戰爭期間,“李靖”級大型防空戰艦都一直活躍戰場上,它出現的地方就會有航母的身影。因此,“李靖”級大型防空戰艦有了一個外號――“航母衛士”!
****
幫一漂亮做廣告,大家點一下下麵的圖片連接就能投票了,舉手之勞,閃爍代感謝了!
不一樣的曆史,不一樣的唐都,奇幻跟架空的瑰麗世界,幻想跟曆史的纏綿交織,請看《穿越之大唐歌飛》--吾將以隻手回天,奪你李唐完璧江山!
網bp;點擊察看圖片鏈接:
戰前,帝國海軍所重視的主力戰艦有兩種,一是戰列艦(戰列巡洋艦一戰時期的糟糕表現,以及後來動力係統的進步,讓戰列艦的速度提高了不少,戰列巡洋艦也就淡出了帝國海軍),二是重巡洋艦。直到戰爭爆發,帝國海軍仍然認為戰列艦是海戰主力。同樣的,重巡洋艦作為一種條約戰艦(受《鬆江條約》限製,輕巡洋艦基礎上發展而來),是海戰的多麵手。因此,戰後,特別是《鬆江條約》簽署之後,重巡洋艦一直是帝國海軍的發展重點。
帝國海軍重巡洋艦的發展非常具有針對性,首先針對的就是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當帝國情報部門獲知日本正建造一級的重巡洋艦(“利根”級)之後,帝國海軍立即針鋒相對的提出了發展一種能夠徹底壓製住日本式重巡洋艦的戰艦。這就是“李靖”級的由來。
“李靖”級的初始設計於19年開始(“利根”級於18年開始研製,20年下水服役),而此時《鬆江條約》的約束能力已經嚴重削弱,因此,從一開始,帝國海軍的要求就是,有限超過條約限製的條件下,製造出一種能夠徹底壓製住“利根”級重巡洋艦的超級巡洋艦,其戰鬥力必須能夠全麵壓倒對手。
19年中旬,威海造船廠就拿出了具體的設計方案,戰艦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15000噸,采用三座三聯裝280毫米口徑主炮,150毫米副炮,高航速34節。這一方案可以說是非常超前的,結果卻被海軍立即否決了,因為15000噸的排水量裝載280毫米主炮,這會讓戰艦的裝甲防禦非常薄弱,降低了戰艦的生存能力。
十月份,威海造船廠拿出了改進後的方案。戰艦的排水量提高到17500噸(滿載),多出的2500噸住要用來加強裝甲防禦,並且改善了艦體的結構,增強了戰艦的生存能力,而戰艦的高航速降低到了31節。這一設計是可以被接受的,因為當時海軍的要求是,必須8海裏的距離上擋住203毫米穿甲彈的攻擊,同時能夠10海裏的距離上輕易的幹掉任何一艘敵人的重巡洋艦,8海裏的交戰距離上能夠威脅到敵人的戰列艦。顯然,海軍要的是一種介於戰列艦與重巡洋艦之間的戰艦,這一要求其實很類似於之前的戰列巡洋艦。另外還需要控製戰艦的製造成本,縮減噸位,以建造多的戰艦。
戰艦采用了高艏樓設計,另外采用了寬艦體,以提高戰艦的適行能力(實際上,這降低了戰艦的航速)。這些設計讓“李靖”級外觀上很像主力艦(戰列艦),而且其寬大的首甲板也為後來改成防空戰艦提供了足夠多的火炮布置點。
因為這是一級幾乎全的戰艦(設計概念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第一批就隻建造了“李靖”號一艘,帶有部分試驗艦的性質。
“李靖”號的建造並不順利,從19年底鋪設龍骨開始,到21年(戰爭爆發的這一年)中期,戰艦隻完成了艦體的建造工作。主要的問題出現了280毫米火炮上。之前,帝國海軍所使用的火炮主要就是360與200毫米這兩種口徑(原計劃用於重巡洋艦的240毫米主炮已經快要研製成功了)。現要搞一個中間口徑的主炮出來,而且還要量將重量控製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其難度絕不比設計一種的戰艦低多少。結果,整個建造工期也就拖延了下來。
戰爭爆發的時候,“李靖”號仍然沒有裝上280毫米主炮。而也就是這個時候,這艘戰艦的命運被徹底的改變了。可因為帝國海軍半年之內連續換了兩位司令,結果,“李靖”號的建造可以說是一波三折。
那霸港的慘劇讓薩季亭元帥決定將“李靖”號發展成為一種全的戰艦,即大型防空巡洋艦。可薑邦國期間,“李靖”號仍然按照超級巡洋艦的規格進行建造。這種反複的改變讓戰艦的工期再次拖延,而且連280毫米主炮的研製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直到聶人鳳元帥上台,“李靖”號的位置才終確定,即按照大型防空巡洋艦的標準建造,改用240毫米口徑主炮,空餘出來的噸位用來增強戰艦的防空火力。
聶人鳳的大力支持下(當時帝國海軍的主力戰艦幾乎全部損失,而航母極為缺乏護航戰艦,因此“李靖”級就極為重要了),以及降低了對主炮的要求之後,“李靖”號20年初就正式服役了。
簡化後的“李靖”級實際上對日本的任何一級重巡洋艦仍然有壓倒性的優勢。帝國情報部門提供的很多情報實際上是錯誤的。“利根”級使用的仍然是203毫米主炮,而且是航空強化型,而不是主力戰艦型。“李靖”號上使用的240毫米主炮可以輕易的幹掉任何一艘日本的重巡洋艦。“李靖”級的大變化是強化了的防空作戰能力,這也是其標誌性的特征。帝國的第一種(甚至是世界上第一種)以防空為主要任務的戰艦就這種情況下誕生了。
性能數據:標準排水量14000噸,滿載排水量17500噸。尺寸:長175米,寬22米,吃水55米。動力係統:采用四軸推進,八台高壓鍋爐,大輸出功率115000馬力,大航速31節(試航時達到了315節的速度),以18節巡航時的大航程為10000海裏。武備:三座三聯裝240毫米口徑主炮,采用了55倍長炮管,使用17式穿甲彈時,可以10海裏的距離上擊穿重巡洋艦上的主裝甲帶。8座雙聯裝120毫米高射炮(後來改為80毫米高射炮,並且增加到了12座),12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後來改為雙聯裝40毫米高射炮,並且增加到了24座),24門20毫米高射炮(後來增加到了36門)。
當時“李靖”級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戰艦,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戰艦與其類似(美國的“巴爾迪摩”級當時還沒有設計呢),這也開啟了防空戰艦的時代。通過殘酷的戰爭表明,防空戰艦的地位是其他所有戰艦都無法取代的,強大的防空火力,低廉的造價(比起擁有幾乎同等防空火力的戰列艦來講),適度的對海作戰能力,這些都讓“李靖”級戰列艦獲得了成功,成為了艦隊中航母的保護神,航母的貼身保鏢,並且戰爭中有著良好的表現。
也正是因為“李靖”級防空巡洋艦性能上的突出表現,帝國海軍一口氣就建造了24艘這類防空戰艦,並且還此基礎上發展出了的防空戰艦。整個戰爭期間,“李靖”級大型防空戰艦都一直活躍戰場上,它出現的地方就會有航母的身影。因此,“李靖”級大型防空戰艦有了一個外號――“航母衛士”!
****
幫一漂亮做廣告,大家點一下下麵的圖片連接就能投票了,舉手之勞,閃爍代感謝了!
不一樣的曆史,不一樣的唐都,奇幻跟架空的瑰麗世界,幻想跟曆史的纏綿交織,請看《穿越之大唐歌飛》--吾將以隻手回天,奪你李唐完璧江山!
網bp;點擊察看圖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