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翠鳥”式俯衝轟炸機一樣,“魚鷹”式魚雷轟炸機也是使用“風12”發動機的戰機,而且也是由沈飛負責研製的。


    “魚鷹”的研製並不順利,一是人為問題,二是技術問題。


    有沒有必要裝備專用的水平轟炸機的問題上,帝國海軍航空兵的內部分歧是很嚴重的,就連廖漢翔這個問題上也拿不定主義。後來,設計“魚鷹”的時候,海航提出了一個要求,即“魚鷹”必須要兼顧水平轟炸機的性能,必要的時候充當水平轟炸機使用。這不是一個強製技術指標,隻是讓沈飛這方麵做出努力,如果“魚鷹”能夠達到這一指標,那麽海航就不再發展水平轟炸機,如果不行,海航就不得不發展單獨的水平轟炸機了!這就是“魚鷹”遇到的人為困難。


    技術方麵,“魚鷹”大的技術問題就是超重,還有彈藥配製所帶來的嚴重問題。“風12”發動機帶來的超重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而魚雷轟炸機將主要低空飛行,其結構重量肯定會比其他的轟炸機高出不少(大量的承力結構設計)。這兩點,讓轟炸機的重量一直降不下來。雖然,帝國海軍的航母將使用彈射器,轟炸機的重量限製被放寬了很多(相比而言,日本海軍航空兵就無法使用超重的轟炸機,因為沒有彈射器),但是彈射器不是萬金油,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彈射器的功率也是有限的,如果轟炸機的重量超過了彈射器的承受重量的話,那麽有彈射器也沒有用。而當時“魚鷹”就確實超過彈射器的承受重量,因此設計中必須要減重!


    海軍對魚雷轟炸機高載彈量的要求帶來的問題為嚴重。當時,世界各國對魚雷轟炸戰術都沒有任何了解。航空魚雷方麵是漏洞百出。比如唐帝國海軍初為了減少後勤負擔,竟然要求航空魚雷使用重型魚雷的標準!這簡直是大的錯誤,而這一來,就要求魚雷轟炸機帶上一噸多重的重型魚雷飛行,這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後來,唐帝國海軍還首次提出電動魚雷的概念,並且投入大量資金研製電動魚雷,這帶來的麻煩為嚴重。


    實際上,“電動魚雷”的概念是很超前的,至少二戰期間難以實現。當時唐帝國也被逼於無奈,日本有先進的氧氣魚雷,而唐帝國海軍氧氣魚雷的研製方麵遇到了重重困難,不得不轉變發展方向,首先提出研製電動魚雷。以當時的技術來說,製造電動魚雷是可以的,但絕對無法製造出能夠滿足作戰需要的電動魚雷,不可能製造出優秀的航空電動魚雷。


    為了讓“魚鷹”掛上電動魚雷,海航的標準是,“魚鷹”必須能夠掛載1400公斤(後來甚至提高到了1600公斤)的魚雷起飛。這簡直就是給帝國的飛機設計師製造難題,因為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所使用的航空魚雷也不過就800公斤而已。要多帶一倍的彈藥,而且還要控製轟炸機的重量,讓其能夠順利的從航母的飛行甲板上飛起來,這個難度確實不小。


    沈飛的飛機設計師也不得不把多的精力放到這種看起來沒有任何希望的轟炸機上,這也分散了沈飛的飛機設計能力,導致了其他兩種戰機的研製進度延遲。而結果解決這一問題的不是沈飛的設計師,而是海軍造船廠的彈射器設計師。直到帝國海軍拿到了功率大的彈射器之後,“魚鷹”麵臨的很多幾乎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才得到了解決。


    有了好的彈射器,海軍對“魚鷹”的重量指標再一次放寬,飛機設計師也量優化了轟炸機的氣動布局(這實際上正是“魚鷹”超低空性能特別優秀的根源),減少了一名飛行員,並且飛機上采用了大量的材料,技術。“魚鷹”的所有問題得到解決之後,這才正式完成了設計,而此時已經是20年年底了。其設計進度比“食雀鷹”與“翠鳥”晚了很多,但總算趕戰爭爆發之前完成了所有的設計工作。


    通過了海軍的審核之後,沈飛立即著手製造第一批樣機,並且建立轟炸機的生產線(實際上,海航所用的三種主力戰機的生產線是共用的,沈飛一共有六條這樣的生產線)。而此時海軍已經意識到戰爭很快就會爆發,因此讓航空兵參加了試飛工作,第一批樣機四月份下線之後,有一部分被直接提供給了海軍航空兵,由海航負責試飛。試飛工作七月結束,海軍則趕月初(試飛還沒有完全結束)就下了第一批訂單,為三艘航母訂購了第一批“魚鷹”。而航母艦載機部隊則是五月份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使用“魚鷹”做航母上的飛行試驗了。


    可以說,“魚鷹”的設計與研製非常的曲折坎坷,可其裝備部隊則非常的迅速,第一批“魚鷹”就被全部提供給了海航航母載機部隊。這體現出了帝國海軍的裝備采購體製的戰時特點,當戰爭臨近的時候,帝國海軍用快的速度武裝了起來。


    基本性能指標:機長94米,翼展115米,高39米,大起飛重量5450公斤,5000米高度大平飛速度210節,海平麵大平飛速度205節,大爬升高度8200米。掛一枚航空魚雷時的大作戰半徑300海裏。掛一枚500公斤炸彈,或者是兩枚250公斤炸彈時的極限作戰半徑為350海裏。兩側機翼根部以及後座艙後部各安裝一挺重機槍,各備彈200發。


    看得出來,“魚鷹”的性能實際上並不落後,其唯一的缺點就是笨重,但這也同時是優點。整個設計中,設計師都強調了超低空飛行性能,而笨重的機身實際上能夠提供高的穩定度,讓飛機能夠飛得平穩。這也正是魚雷轟炸機重要的性能指標。


    同時也看得出來,“魚鷹”上采用了大量的材料與技術。拿“翠鳥”做對比。“魚鷹”的結構重量中,鋁合金的使用率占到了65%,而“翠鳥”僅為40%(降低成本的結果),另外“魚鷹”使用了全動式襟翼,電動輔助控製係統。這些,都是“翠鳥”上所沒有的。如果沒有這些材料,技術的話,那麽“魚鷹”根本就飛不起來。


    大量使用材料與技術的直接後果是,“魚鷹”的價格高得讓海航有點無法承受了,其單價比“翠鳥”高出了五成。另外,其製造工藝也極為複雜,生產效率遠遠比不上“翠鳥”。


    戰爭期間,“魚鷹”一共生產了1859架,其中提供給海航的有1280架,另外有一部分出售給了盟國,還有一部分被陸航采購,用到了西北戰場上去。這個生產數量並不算少,可比起“翠鳥”高達數千架的產量來說,仍然太低了。限製“魚鷹”產量的正是其高昂的價格,過低的生產率。


    這麽多的缺點並無法掩蓋“魚鷹”作為一種魚雷轟炸機的出色表現。戰爭初期,正是因為“魚鷹”及時裝備帝國海軍航空兵,帝國海軍才擁有了一種能夠突破日本海軍艦隊防空網的優秀的魚雷轟炸機。也正是如此“魚鷹”戰爭初期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優秀的超低空飛行性能是後來帝國海軍魚雷轟炸機的借鑒,成為了其標誌性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海魂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爍並收藏海魂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