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州城裏,還有個人同樣對目前的局麵很不滿意。
毫無疑問,這個人正是王君度。
這場叛亂他算是半個導演,但是很可惜劇情的發展並未按照他的預期,而且偏差很大。
對謝逸的刺殺失敗了,還讓他順利溜走,並且帶走了徐孝德,如今翁婿兩人聯手,直接拖延了齊州叛亂擴散的速度。
更要命的是謝逸手中還有一份便宜行事的聖旨,名正言順地調動來了周圍州縣的兵馬,著讓王君度有種深深的挫敗感。說明不僅自己的行蹤早早暴露,李世民還提前做了安排,這道便宜行事的聖旨便是最好的明證。
人家早有準備,這讓王君度有種被算計的感覺,事事落於人後,事實在別人預料之中,毫無先機可言。現在落得如此局麵,與此算是有比較密切的關係。
齊州兵馬遲遲過不了的東平郡,也不知道陰弘智是怎麽想的,怎麽指揮的。雖然自己在齊王府裏安排了不少人,但起不到決定作用,無法影響到決定權,所以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李佑和陰弘智胡鬧,而無可奈何。
不,並不是這樣。
王君度覺得自己或許能夠做點什麽,比如麵見陰弘智,和他好好商討一下出兵之事的……
然而隻是想想,王君度便放棄了,陰弘智為人如何他還是知道的,比較自以為是。和這樣一個人並不那麽容易打交道,反正陰弘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齊王府和大軍的掌控權,即便是見麵又能如何?
指望他聽取你幾個意見,然後做出調整嗎,然後又重大進展?而且以陰弘智的性格,或許會想辦法將自己這邊的力量全部挖走,為他所用。
可能嗎?兩個擅長搞陰謀詭計的人如何在一起合作?所以王君度還是果斷放棄了這個想法,隻能是另行尋覓解決方案了。
齊州的軍事形勢已經無法控製。現在隻能在其他方麵想一些辦法,吳王李恪到了東平郡,據說留下來和淮陽侯謝逸聯手。
這不就是個機會嗎?戰場上形勢不利,我們可以在背後搗鼓點事情嘛!比如往長安送點消息,是吳王李恪和謝逸聯手逼迫,或者誘導李佑謀反等等,總之把這件事運作成為兄弟鬩牆,手足相殘的內鬥。
到時候,李世民會怎麽想?天下人會怎麽想?謝逸和李恪還能安穩地在東平作戰嗎?聽說謝逸與那位身在河東,在背後為後援支持的英國公李績關係匪淺。如果他們之間再傳出點什麽牽連,李世民又該怎麽想?
皇帝是天下最敏感的人,猜忌心最重,一個兒子,一個年輕優秀的天子近臣,一個手握重兵的柱國大將相互勾結,他會怎麽想,又會怎麽做呢?
王君度暗暗冷笑,雖然不確定效果會怎麽樣。但這些手段完全可以一試,興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當此之時,死馬當活馬醫,但凡有機會都要盡力一試。
除此之外。長安那邊也得想想辦法,如果能把其他的皇子也扯進來,唐庭會亂成什麽樣?李世民會鬧心成什麽樣?
李唐的皇子們本來就勾心鬥角,現在給他們製造這些借口。必定會有幾個借題發揮之人,如果能夠將事情鬧大,那就再好不過了。
皇子內鬥是李家素來的傳統。想必李世民的這些兒子也不會讓人失望吧?王君度臉上滿是冷笑,卻又有幾分苦澀。
……
事情的發展往往就是這麽意外,最先出問題的地方竟然在齊州城裏。
有刺客要刺殺齊王李佑,事後得出的結論是刺客是從宋州而來,不需要多說話,矛頭自然而然指向了吳王李恪。
然後開始有各種各樣的傳言與所謂的證據出現,然後悄無聲息地送到了長安城裏,送到了他應該出現的那些人案頭。
倉促之間,齊州和東平郡的戰事似乎不那麽重要了,長安城裏卻再次風起雲湧。許多公侯之家,朝廷重臣,甚至是親王府邸,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地方,此刻都有些不安。
齊州之亂是吳王挑起的……
齊王是被吳王和淮陽侯聯手引誘逼迫的……
吳王、淮陽侯和英國公之間有勾結……
齊王有給皇帝陛下的泣淚血書被人中途查扣……
總而言之,各種各樣的消息全都是針對謝逸和吳王李恪,所謂的證據並不確鑿,但也都似似而非,如果綜合起來似乎並非沒有可信度。尤其是吳王到達東平郡之後並未如同眾人預期的那樣離開,而是留下來與謝逸聯手。
這樣的舉動著實古怪,某種程度上成為這些傳言的佐證。但也許完全是偽造的,壓根經不起推敲的汙蔑……
但事實究竟是怎樣已經不重要,收到消息的每一個人主要考慮的還是消息對自己是否有利,是否有用。再往大裏說,如果這些所謂的傳言坐實,後果相當可怕,對大唐而言也會是災難。
所以於公於私,在朝為官的人都應該關注,憂國憂民,為君父分憂解難。然而這些冠冕堂皇的說辭之下,全都是包藏禍心。
這邊工部尚書杜楚客匆匆進了魏王府,一進書房便道:“殿下可曾聽說齊州來的消息?”
魏王李泰點頭道:“已經聽說了,杜長史匆匆而來有什麽見教嗎?”
“殿下言重了,臣不敢當,臣隻是覺得此事事關重大,須得前來與殿下商議。”杜楚客是魏王府長史,與李泰關係甚篤。
李泰點頭問道:“那杜長史以為這個消息是真是假?”
“這……”顯然,這是個很關鍵,卻也幹係重大的問題,杜楚客略微沉吟,並未正麵回答,而是說道:“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這句話簡直回答的絕妙,事實怎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這件事是真的會怎麽樣?杜楚客自然是清楚把握到了魏王殿下的心思。巧妙的回答也降低問題的本質進行了轉換。
如果此事是真的,對朝廷而言會怎樣?會是產生更大的動亂是毫無疑問的結果,於公而言是這樣,這也是任何舉動的一個借口和理由。
不過做事總要有個動機,這件事如果是真的,對魏王府的的影響才是這件事的動機由來。如果吳王李恪弄出了這麽大的動靜,有這樣的手段,先是搬掉了齊王李佑,那下一步會怎麽辦呢?
唇亡齒寒,魏王府是不是也該自保呢?尤其是當手握重兵的英國公李績也被牽連進去之後。事情就顯得越發複雜了。
吳王府的威脅一下子就顯得很大,其他皇子們有些自保的手段和行為就顯得理由充足,素以做點什麽也就不那麽奇怪了。
當然了,這些理由的呃的多少有些冠冕堂皇,但如果利用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做點文章,那也是很好的。顯然這是個好機會,李泰有這個心思,杜楚客顯然也是這麽想的,並且深諳魏王殿下的心思。在恰當的時候前來到訪。
不需要明言,隻是這一句話,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李泰心中當即明白,同時對這個長史是越發信任了。完完全全進入親信的行列。
此時此刻,杜楚客不是朝廷的工部尚書,隻是魏王府的長史,他的出發點正是在替魏王殿下考慮。顯然。這是李泰希望看到的局麵,此刻心中相當安慰。
“杜長史說得對,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本王雖然相信三哥,但有道是無風不起浪,傳言不會空穴來風。”
李泰貌似感慨道:“所謂無論是為了三哥的清譽,還是朝廷法度與朝廷安定,此事都必須要重視。”
“是,當此之時吳王殿下最好是盡快離開東平郡,回長安述職,自證清白……不過事關重大,朝廷最好是加強些許防備。”
杜楚客道:“這些事都需要陛下聖裁,不過身為臣子為國分憂,上疏提醒勸諫是應該的……”
李泰當然明白杜楚客的意思,笑道:“確實如此,雖然父皇英雄神武,自會察覺主意。但身為人臣,還是應當盡職盡責,上疏提醒勸諫也在情理之中。”
“嗯!”杜楚客笑道:“殿下說的是,有幾位新晉入長安的官員心氣頗高,頗有抱負,想必是願意上疏的。”
聽到這句話,李泰滿意地笑了,杜楚客果然是有備而來。進入王府之前把該做的事情全都做好了,可謂忠心耿耿啊!
李泰笑道:“有勞了。”
“殿下客氣,身為長史,為殿下效力是應該的。”杜楚客義正言辭,完全一副赤膽忠心的感覺。
李泰滿意地點點頭,有了杜楚客這樣決然的效忠之後,等於京兆杜氏已經完全成為自己背後的支持者。
至於駙馬杜荷為首的杜家長房完全不在考慮之中,年紀輕輕有什麽能耐和影響?除了長房子孫和駙馬這兩個不太頂用的身份之外,他們還有什麽?
反倒是杜楚客,身為工部尚書,且年紀居長,身後還有太多的人支持者和人脈影響,這正是自己所需要的。
這次聯手針對吳王李恪是個很好的開端,這件事也很有必要,畢竟李恪比自己年長,且有本事。而父皇在許多地方顯露出對李恪的愛護也讓他惴惴不安,如果現在能想辦法對付他,抹黑他,甚至是將其推入萬劫不複之地自然是最好不過。
機會難得啊,眼下這個局麵出現的太過意想不到,如果成功的話等於是同時毀掉了兩個皇子,一下子就少了兩個競爭者。
不過這似乎不是重點,最要緊的競爭者還在,還穩穩地坐在東宮裏。所有的一切有個前提,那就是將太子李承乾從儲君的位置上拖下來,然後趕出東宮,負責一切都是白搭。
即便是其他的皇子全部掛掉或者廢掉,失去競爭資格,隻要李承乾步出東宮,自己壓根就沒有機會,反倒是給旁人作嫁衣裳。
所以李泰沉吟片刻後,緩緩道:“杜長史,有個消息不知道你知曉與否?”
“請殿下示下?”杜楚客眉頭一動,並不知道李泰所指的是什麽,畢竟最近一段時間大唐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多。
“陰弘智此人離開長安之前曾經與紇幹承基多有來往,過從甚密。”李泰沉聲道:“本王還聽說一些消息,李佑到齊州之後曾經多次給東宮送禮,以前隻覺得是兄弟間相互友愛,互贈禮物,但如今看來似乎就有幾分敏感了。”
李泰隻是陳述了些許聽聞的消息事實,並未有什麽態度或者吩咐之類的言辭,更未提出任何要求。但杜楚客清楚地把握到了李泰的意圖,魏王殿下這是想要一石三鳥,連帶著把東宮也拉下馬的意思啊!
想法真的很宏達,如果成功的話,一下子三個皇子全都出局,包括最為重要的東宮太子。
那麽接下來,儲君之位看似懸而未決,卻像是對某人打開了一扇大門。此計算不上多麽精妙,但是結果卻是那麽的誘/人,讓人忍不住想要嚐試。
隻是……
杜楚客心中確不免有幾分打鼓,趁此機會想辦法收拾一下吳王李恪,無論成功與否,至少讓其名聲受損,或者在皇帝心中留下一丁點猜疑或者不良印象,隻要將其排斥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之外就行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想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很難,是有可能性的。但是如果還要連帶著打擊太子李承乾,恐怕就有些……
打擊麵太廣,目標太多,難度自然也就上升了,搞不好還會把事情弄的很糟糕。所以杜楚客不由麵露難色,沉吟片刻之後才悠悠道:“殿下,要不我們換個思路,吳王那邊交給其他人……我們主要將目標對準東宮,抑或者是見機行事。”
“這個……”李泰先是略微有點失望,但隨後見到杜楚客的神情十分凝重,便知他不是推諉,而是事情難度確實比較高。
想想也是,一下子想要達成這麽多目標確實比較難。隻是先針對東宮,會不會為他人作嫁衣裳呢?
此時此刻,李泰心中莫名其妙浮現出了九弟李治的身影……(未完待續。)
毫無疑問,這個人正是王君度。
這場叛亂他算是半個導演,但是很可惜劇情的發展並未按照他的預期,而且偏差很大。
對謝逸的刺殺失敗了,還讓他順利溜走,並且帶走了徐孝德,如今翁婿兩人聯手,直接拖延了齊州叛亂擴散的速度。
更要命的是謝逸手中還有一份便宜行事的聖旨,名正言順地調動來了周圍州縣的兵馬,著讓王君度有種深深的挫敗感。說明不僅自己的行蹤早早暴露,李世民還提前做了安排,這道便宜行事的聖旨便是最好的明證。
人家早有準備,這讓王君度有種被算計的感覺,事事落於人後,事實在別人預料之中,毫無先機可言。現在落得如此局麵,與此算是有比較密切的關係。
齊州兵馬遲遲過不了的東平郡,也不知道陰弘智是怎麽想的,怎麽指揮的。雖然自己在齊王府裏安排了不少人,但起不到決定作用,無法影響到決定權,所以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李佑和陰弘智胡鬧,而無可奈何。
不,並不是這樣。
王君度覺得自己或許能夠做點什麽,比如麵見陰弘智,和他好好商討一下出兵之事的……
然而隻是想想,王君度便放棄了,陰弘智為人如何他還是知道的,比較自以為是。和這樣一個人並不那麽容易打交道,反正陰弘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齊王府和大軍的掌控權,即便是見麵又能如何?
指望他聽取你幾個意見,然後做出調整嗎,然後又重大進展?而且以陰弘智的性格,或許會想辦法將自己這邊的力量全部挖走,為他所用。
可能嗎?兩個擅長搞陰謀詭計的人如何在一起合作?所以王君度還是果斷放棄了這個想法,隻能是另行尋覓解決方案了。
齊州的軍事形勢已經無法控製。現在隻能在其他方麵想一些辦法,吳王李恪到了東平郡,據說留下來和淮陽侯謝逸聯手。
這不就是個機會嗎?戰場上形勢不利,我們可以在背後搗鼓點事情嘛!比如往長安送點消息,是吳王李恪和謝逸聯手逼迫,或者誘導李佑謀反等等,總之把這件事運作成為兄弟鬩牆,手足相殘的內鬥。
到時候,李世民會怎麽想?天下人會怎麽想?謝逸和李恪還能安穩地在東平作戰嗎?聽說謝逸與那位身在河東,在背後為後援支持的英國公李績關係匪淺。如果他們之間再傳出點什麽牽連,李世民又該怎麽想?
皇帝是天下最敏感的人,猜忌心最重,一個兒子,一個年輕優秀的天子近臣,一個手握重兵的柱國大將相互勾結,他會怎麽想,又會怎麽做呢?
王君度暗暗冷笑,雖然不確定效果會怎麽樣。但這些手段完全可以一試,興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當此之時,死馬當活馬醫,但凡有機會都要盡力一試。
除此之外。長安那邊也得想想辦法,如果能把其他的皇子也扯進來,唐庭會亂成什麽樣?李世民會鬧心成什麽樣?
李唐的皇子們本來就勾心鬥角,現在給他們製造這些借口。必定會有幾個借題發揮之人,如果能夠將事情鬧大,那就再好不過了。
皇子內鬥是李家素來的傳統。想必李世民的這些兒子也不會讓人失望吧?王君度臉上滿是冷笑,卻又有幾分苦澀。
……
事情的發展往往就是這麽意外,最先出問題的地方竟然在齊州城裏。
有刺客要刺殺齊王李佑,事後得出的結論是刺客是從宋州而來,不需要多說話,矛頭自然而然指向了吳王李恪。
然後開始有各種各樣的傳言與所謂的證據出現,然後悄無聲息地送到了長安城裏,送到了他應該出現的那些人案頭。
倉促之間,齊州和東平郡的戰事似乎不那麽重要了,長安城裏卻再次風起雲湧。許多公侯之家,朝廷重臣,甚至是親王府邸,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地方,此刻都有些不安。
齊州之亂是吳王挑起的……
齊王是被吳王和淮陽侯聯手引誘逼迫的……
吳王、淮陽侯和英國公之間有勾結……
齊王有給皇帝陛下的泣淚血書被人中途查扣……
總而言之,各種各樣的消息全都是針對謝逸和吳王李恪,所謂的證據並不確鑿,但也都似似而非,如果綜合起來似乎並非沒有可信度。尤其是吳王到達東平郡之後並未如同眾人預期的那樣離開,而是留下來與謝逸聯手。
這樣的舉動著實古怪,某種程度上成為這些傳言的佐證。但也許完全是偽造的,壓根經不起推敲的汙蔑……
但事實究竟是怎樣已經不重要,收到消息的每一個人主要考慮的還是消息對自己是否有利,是否有用。再往大裏說,如果這些所謂的傳言坐實,後果相當可怕,對大唐而言也會是災難。
所以於公於私,在朝為官的人都應該關注,憂國憂民,為君父分憂解難。然而這些冠冕堂皇的說辭之下,全都是包藏禍心。
這邊工部尚書杜楚客匆匆進了魏王府,一進書房便道:“殿下可曾聽說齊州來的消息?”
魏王李泰點頭道:“已經聽說了,杜長史匆匆而來有什麽見教嗎?”
“殿下言重了,臣不敢當,臣隻是覺得此事事關重大,須得前來與殿下商議。”杜楚客是魏王府長史,與李泰關係甚篤。
李泰點頭問道:“那杜長史以為這個消息是真是假?”
“這……”顯然,這是個很關鍵,卻也幹係重大的問題,杜楚客略微沉吟,並未正麵回答,而是說道:“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這句話簡直回答的絕妙,事實怎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這件事是真的會怎麽樣?杜楚客自然是清楚把握到了魏王殿下的心思。巧妙的回答也降低問題的本質進行了轉換。
如果此事是真的,對朝廷而言會怎樣?會是產生更大的動亂是毫無疑問的結果,於公而言是這樣,這也是任何舉動的一個借口和理由。
不過做事總要有個動機,這件事如果是真的,對魏王府的的影響才是這件事的動機由來。如果吳王李恪弄出了這麽大的動靜,有這樣的手段,先是搬掉了齊王李佑,那下一步會怎麽辦呢?
唇亡齒寒,魏王府是不是也該自保呢?尤其是當手握重兵的英國公李績也被牽連進去之後。事情就顯得越發複雜了。
吳王府的威脅一下子就顯得很大,其他皇子們有些自保的手段和行為就顯得理由充足,素以做點什麽也就不那麽奇怪了。
當然了,這些理由的呃的多少有些冠冕堂皇,但如果利用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做點文章,那也是很好的。顯然這是個好機會,李泰有這個心思,杜楚客顯然也是這麽想的,並且深諳魏王殿下的心思。在恰當的時候前來到訪。
不需要明言,隻是這一句話,已經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李泰心中當即明白,同時對這個長史是越發信任了。完完全全進入親信的行列。
此時此刻,杜楚客不是朝廷的工部尚書,隻是魏王府的長史,他的出發點正是在替魏王殿下考慮。顯然。這是李泰希望看到的局麵,此刻心中相當安慰。
“杜長史說得對,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本王雖然相信三哥,但有道是無風不起浪,傳言不會空穴來風。”
李泰貌似感慨道:“所謂無論是為了三哥的清譽,還是朝廷法度與朝廷安定,此事都必須要重視。”
“是,當此之時吳王殿下最好是盡快離開東平郡,回長安述職,自證清白……不過事關重大,朝廷最好是加強些許防備。”
杜楚客道:“這些事都需要陛下聖裁,不過身為臣子為國分憂,上疏提醒勸諫是應該的……”
李泰當然明白杜楚客的意思,笑道:“確實如此,雖然父皇英雄神武,自會察覺主意。但身為人臣,還是應當盡職盡責,上疏提醒勸諫也在情理之中。”
“嗯!”杜楚客笑道:“殿下說的是,有幾位新晉入長安的官員心氣頗高,頗有抱負,想必是願意上疏的。”
聽到這句話,李泰滿意地笑了,杜楚客果然是有備而來。進入王府之前把該做的事情全都做好了,可謂忠心耿耿啊!
李泰笑道:“有勞了。”
“殿下客氣,身為長史,為殿下效力是應該的。”杜楚客義正言辭,完全一副赤膽忠心的感覺。
李泰滿意地點點頭,有了杜楚客這樣決然的效忠之後,等於京兆杜氏已經完全成為自己背後的支持者。
至於駙馬杜荷為首的杜家長房完全不在考慮之中,年紀輕輕有什麽能耐和影響?除了長房子孫和駙馬這兩個不太頂用的身份之外,他們還有什麽?
反倒是杜楚客,身為工部尚書,且年紀居長,身後還有太多的人支持者和人脈影響,這正是自己所需要的。
這次聯手針對吳王李恪是個很好的開端,這件事也很有必要,畢竟李恪比自己年長,且有本事。而父皇在許多地方顯露出對李恪的愛護也讓他惴惴不安,如果現在能想辦法對付他,抹黑他,甚至是將其推入萬劫不複之地自然是最好不過。
機會難得啊,眼下這個局麵出現的太過意想不到,如果成功的話等於是同時毀掉了兩個皇子,一下子就少了兩個競爭者。
不過這似乎不是重點,最要緊的競爭者還在,還穩穩地坐在東宮裏。所有的一切有個前提,那就是將太子李承乾從儲君的位置上拖下來,然後趕出東宮,負責一切都是白搭。
即便是其他的皇子全部掛掉或者廢掉,失去競爭資格,隻要李承乾步出東宮,自己壓根就沒有機會,反倒是給旁人作嫁衣裳。
所以李泰沉吟片刻後,緩緩道:“杜長史,有個消息不知道你知曉與否?”
“請殿下示下?”杜楚客眉頭一動,並不知道李泰所指的是什麽,畢竟最近一段時間大唐發生的事情太多太多。
“陰弘智此人離開長安之前曾經與紇幹承基多有來往,過從甚密。”李泰沉聲道:“本王還聽說一些消息,李佑到齊州之後曾經多次給東宮送禮,以前隻覺得是兄弟間相互友愛,互贈禮物,但如今看來似乎就有幾分敏感了。”
李泰隻是陳述了些許聽聞的消息事實,並未有什麽態度或者吩咐之類的言辭,更未提出任何要求。但杜楚客清楚地把握到了李泰的意圖,魏王殿下這是想要一石三鳥,連帶著把東宮也拉下馬的意思啊!
想法真的很宏達,如果成功的話,一下子三個皇子全都出局,包括最為重要的東宮太子。
那麽接下來,儲君之位看似懸而未決,卻像是對某人打開了一扇大門。此計算不上多麽精妙,但是結果卻是那麽的誘/人,讓人忍不住想要嚐試。
隻是……
杜楚客心中確不免有幾分打鼓,趁此機會想辦法收拾一下吳王李恪,無論成功與否,至少讓其名聲受損,或者在皇帝心中留下一丁點猜疑或者不良印象,隻要將其排斥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擇之外就行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想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很難,是有可能性的。但是如果還要連帶著打擊太子李承乾,恐怕就有些……
打擊麵太廣,目標太多,難度自然也就上升了,搞不好還會把事情弄的很糟糕。所以杜楚客不由麵露難色,沉吟片刻之後才悠悠道:“殿下,要不我們換個思路,吳王那邊交給其他人……我們主要將目標對準東宮,抑或者是見機行事。”
“這個……”李泰先是略微有點失望,但隨後見到杜楚客的神情十分凝重,便知他不是推諉,而是事情難度確實比較高。
想想也是,一下子想要達成這麽多目標確實比較難。隻是先針對東宮,會不會為他人作嫁衣裳呢?
此時此刻,李泰心中莫名其妙浮現出了九弟李治的身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