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玲從美國發回電報,向家裏報平安。
在這個沒有網絡和越洋電話的年代,電報是兩個國家之間傳遞信息最為快捷的方式。
在電報中,她抒發了初次來到異國他鄉的興奮感。
上海的租界裏雖然也有很多西方人,在上流社會和女校中她也經常接觸西方人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但都不如到一個陌生的世界覺得新奇和震撼。
特別是在這個信息不發達的民國時期,了解西方隻能通過報紙雜誌和來自西方的電影。
在後世,中國人經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美國,也就不怎麽稀奇了。
而且,在新聞裏美國不是這裏發生災難,就是那裏有了槍擊案,黑人還會被警察毆打,總感覺美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值得同情。
林曉玲從紐約踏上美國的土地,聯係上了彼得遜律師。
她準備在紐約玩些日子,再考慮進入哪所大學讀書,和紐約這種大都市相比,費城給她的感覺格局小了一點。
好吧,她又改主意了。
作為自費留學生,在入學方麵較為自由,沒有院校和專業的限製。
上海中西女校因為是美國教會創辦,在美國不少大學都承認中西女校的成績和畢業文憑,中西女校的教學質量在中國更是首屈一指。
1914年中國招考10名官費留美女學生,中西女校就占了6個名額。
隻要林曉玲能通過美國大學的入學考試,就能入讀大學,就算通不過入學考試,也能作為旁聽生在學校學習,等下一年繼續考就是。
林曉玲很看得開。沒什麽壓力。
林子軒對此頗為欣慰,回了一封電報,囑咐妹妹一切小心。該交代的早就交代過了,剩下的路要她自己來走了。
就像是一隻飛出鳥籠的小鳥。要展翅飛翔了。
一隻小鳥出籠了,另一隻小鳥還在籠子裏。
他發覺隨著《殺手李昂》這部電影的拍攝,阮玲鈺對他越來越依戀了,總是跟在他的身邊,不知道是不是入戲太深的緣故。
這種情緒對拍攝電影很有好處,阮玲鈺總是能很快的進入狀態。
她的表演狀態非常自然,完全融入到了角色之中,表現幾近完美。很多時候都分不清她到底是阮玲鈺還是馬蒂娜。
洪慎對她讚不絕口,認為阮玲鈺是天生的演員。
這種不經係統的學習就能掌握的表演技巧就算在美國也不多見,隻發生在天才演員身上。
此時的戲劇表演技巧還不很成熟,分為表現派和體驗派。
阮玲鈺的這種表演方式應該屬於後來的方法派。
方法派是指演員完全融入角色中的表演方式,除了演員本人的性格之外,還要創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務求寫實地演繹角色。
這是由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的一種表演方式。
他寫了一本中國人很熟悉的戲劇理論著作,叫做《演員自我修養》。
他說過:“沒有小角色,隻有小演員。”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林子軒給阮玲鈺請了兩個月的假期。從目前的進度看,應該能拍攝完成,主要問題出在林子軒的身上。
雖然這個殺手是個麵癱。不需要太複雜的麵部表情,但因為對手的表演太精彩,導致林子軒被壓戲了,整個表演顯得過於呆板。
被一個十四歲的女孩給打敗了,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洪慎隻好安慰林子軒,這種天才式的演員可遇而不可求,被你碰到,算你倒黴吧。
林子軒也隻能接受這個現實,不是我太弱。而是對手太強大。
他決定下次拍一部和十歲以下的兒童一起演的電影,就不信還會被壓戲。
隻是。想想但二春那個熊孩子,剛剛九歲就參演了多部電影。獲得觀眾一致好評,紅遍上海灘,被稱為中國的傑基庫根,他就沒有自信了。
這麽胡思亂想,林子軒倒是想起了一部一群孩子演的電影,在西方非常有名。
電影叫做《音樂之聲》,講述了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以童心對童心,讓孩子們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並最終相愛的故事。
這部電影更為適合進入歐美市場,其中的多首歌曲膾炙人口,一定能風靡歐美。
林子軒預備下一部電影就是改編《音樂之聲》。
八月底,徐至摩給林子軒寫了一封信。
新月社的成員和胡拾一夥人準備創辦一份綜合性的雜誌,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科學、教育、文藝諸方麵,以論文為主。
《新月》雜誌偏重於詩歌,這本雜誌則偏向於政治和文藝評論。
雜誌倡導言論自由,具有西方自由主義色彩,參與者大多都有歐美留學背景。
原來他們發表評論的雜誌叫做《太平洋》。
《太平洋》雜誌創刊於1917年3月,以政論為主,文藝為副,每月一期。
其成員大多是留學英國的學生,是一個具有濃厚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團體。
現在《太平洋》辦不下去了,這批人準備和創造社的鬱達浮聯合起來,創辦一份政治和文藝相結合的刊物。
在北平,英美派和留日派終於攜起手來,這份刊物也就是後來的《現代評論》。
事情的經過說起來較為複雜,是不少人從中牽線搭橋的結果,徐至摩是其中之一。
在信中他還提到了淩淑華,推薦了淩淑華的文章,準備刊登在《新月》雜誌上。
林子軒在北平的時候見過這位燕京大學的才女,多才多藝,善於繪畫,出身頗為顯赫。
周作仁是她的文學導師,魯訊給她的小說寫序文,她還在家中的府邸招待了泰戈爾,絕對稱得上是北平的名媛。
然而,北平有一個林徽茵,就沒有其他名媛出頭之日了。
泰戈爾在北平期間,《晨報》發文感歎“千金麗質,與泰氏周旋者,林女士一人而已”。
淩淑華對此極為不滿,就寫了文章反駁:“中國女子與泰氏周旋者,確不止林小姐一人,不過‘麗質’與否,不得而知。但是因她們不是‘麗質’,便可以連女子資格也取消嗎?”
雖然詞鋒犀利,卻難免有酸楚之感,可見林徽茵在北平給其他女子造成了多大的壓力。
她和林徽茵這場女人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十幾年的時間,關鍵的人物便是徐至摩。
林徽茵離開北平不久,徐至摩就和淩淑華發展成了親密的文友關係。(未完待續。)
在這個沒有網絡和越洋電話的年代,電報是兩個國家之間傳遞信息最為快捷的方式。
在電報中,她抒發了初次來到異國他鄉的興奮感。
上海的租界裏雖然也有很多西方人,在上流社會和女校中她也經常接觸西方人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但都不如到一個陌生的世界覺得新奇和震撼。
特別是在這個信息不發達的民國時期,了解西方隻能通過報紙雜誌和來自西方的電影。
在後世,中國人經常在電視新聞上看到美國,也就不怎麽稀奇了。
而且,在新聞裏美國不是這裏發生災難,就是那裏有了槍擊案,黑人還會被警察毆打,總感覺美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值得同情。
林曉玲從紐約踏上美國的土地,聯係上了彼得遜律師。
她準備在紐約玩些日子,再考慮進入哪所大學讀書,和紐約這種大都市相比,費城給她的感覺格局小了一點。
好吧,她又改主意了。
作為自費留學生,在入學方麵較為自由,沒有院校和專業的限製。
上海中西女校因為是美國教會創辦,在美國不少大學都承認中西女校的成績和畢業文憑,中西女校的教學質量在中國更是首屈一指。
1914年中國招考10名官費留美女學生,中西女校就占了6個名額。
隻要林曉玲能通過美國大學的入學考試,就能入讀大學,就算通不過入學考試,也能作為旁聽生在學校學習,等下一年繼續考就是。
林曉玲很看得開。沒什麽壓力。
林子軒對此頗為欣慰,回了一封電報,囑咐妹妹一切小心。該交代的早就交代過了,剩下的路要她自己來走了。
就像是一隻飛出鳥籠的小鳥。要展翅飛翔了。
一隻小鳥出籠了,另一隻小鳥還在籠子裏。
他發覺隨著《殺手李昂》這部電影的拍攝,阮玲鈺對他越來越依戀了,總是跟在他的身邊,不知道是不是入戲太深的緣故。
這種情緒對拍攝電影很有好處,阮玲鈺總是能很快的進入狀態。
她的表演狀態非常自然,完全融入到了角色之中,表現幾近完美。很多時候都分不清她到底是阮玲鈺還是馬蒂娜。
洪慎對她讚不絕口,認為阮玲鈺是天生的演員。
這種不經係統的學習就能掌握的表演技巧就算在美國也不多見,隻發生在天才演員身上。
此時的戲劇表演技巧還不很成熟,分為表現派和體驗派。
阮玲鈺的這種表演方式應該屬於後來的方法派。
方法派是指演員完全融入角色中的表演方式,除了演員本人的性格之外,還要創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務求寫實地演繹角色。
這是由蘇聯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的一種表演方式。
他寫了一本中國人很熟悉的戲劇理論著作,叫做《演員自我修養》。
他說過:“沒有小角色,隻有小演員。”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林子軒給阮玲鈺請了兩個月的假期。從目前的進度看,應該能拍攝完成,主要問題出在林子軒的身上。
雖然這個殺手是個麵癱。不需要太複雜的麵部表情,但因為對手的表演太精彩,導致林子軒被壓戲了,整個表演顯得過於呆板。
被一個十四歲的女孩給打敗了,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洪慎隻好安慰林子軒,這種天才式的演員可遇而不可求,被你碰到,算你倒黴吧。
林子軒也隻能接受這個現實,不是我太弱。而是對手太強大。
他決定下次拍一部和十歲以下的兒童一起演的電影,就不信還會被壓戲。
隻是。想想但二春那個熊孩子,剛剛九歲就參演了多部電影。獲得觀眾一致好評,紅遍上海灘,被稱為中國的傑基庫根,他就沒有自信了。
這麽胡思亂想,林子軒倒是想起了一部一群孩子演的電影,在西方非常有名。
電影叫做《音樂之聲》,講述了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以童心對童心,讓孩子們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並最終相愛的故事。
這部電影更為適合進入歐美市場,其中的多首歌曲膾炙人口,一定能風靡歐美。
林子軒預備下一部電影就是改編《音樂之聲》。
八月底,徐至摩給林子軒寫了一封信。
新月社的成員和胡拾一夥人準備創辦一份綜合性的雜誌,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哲學、科學、教育、文藝諸方麵,以論文為主。
《新月》雜誌偏重於詩歌,這本雜誌則偏向於政治和文藝評論。
雜誌倡導言論自由,具有西方自由主義色彩,參與者大多都有歐美留學背景。
原來他們發表評論的雜誌叫做《太平洋》。
《太平洋》雜誌創刊於1917年3月,以政論為主,文藝為副,每月一期。
其成員大多是留學英國的學生,是一個具有濃厚西方資產階級政治思想的團體。
現在《太平洋》辦不下去了,這批人準備和創造社的鬱達浮聯合起來,創辦一份政治和文藝相結合的刊物。
在北平,英美派和留日派終於攜起手來,這份刊物也就是後來的《現代評論》。
事情的經過說起來較為複雜,是不少人從中牽線搭橋的結果,徐至摩是其中之一。
在信中他還提到了淩淑華,推薦了淩淑華的文章,準備刊登在《新月》雜誌上。
林子軒在北平的時候見過這位燕京大學的才女,多才多藝,善於繪畫,出身頗為顯赫。
周作仁是她的文學導師,魯訊給她的小說寫序文,她還在家中的府邸招待了泰戈爾,絕對稱得上是北平的名媛。
然而,北平有一個林徽茵,就沒有其他名媛出頭之日了。
泰戈爾在北平期間,《晨報》發文感歎“千金麗質,與泰氏周旋者,林女士一人而已”。
淩淑華對此極為不滿,就寫了文章反駁:“中國女子與泰氏周旋者,確不止林小姐一人,不過‘麗質’與否,不得而知。但是因她們不是‘麗質’,便可以連女子資格也取消嗎?”
雖然詞鋒犀利,卻難免有酸楚之感,可見林徽茵在北平給其他女子造成了多大的壓力。
她和林徽茵這場女人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十幾年的時間,關鍵的人物便是徐至摩。
林徽茵離開北平不久,徐至摩就和淩淑華發展成了親密的文友關係。(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