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相對於普通觀眾的難以選擇,那些社會名流則更為苦惱。
普通觀眾可以根據報紙上的宣傳,個人的好惡等因素選擇其中一部電影,反正講述的都是同一件事情,看一遍也就行了。
明星電影公司製作的電影口碑一向很好,不過張時川在上海電影圈名氣同樣不小。
而且,華影在宣傳上非常賣力,拿真實的軍艦作為噱頭。
卡爾登大戲院為了招攬觀眾甚至舉辦了抽獎活動,獲獎者可以到日本軍艦進行一日遊。
在宣傳自己的同時,華影不忘記打擊對手,抨擊明星電影公司的片子是粗製濫造,是在遊泳池裏拍攝出來的,用的都是道具模型。
來自後世的林子軒自然不會被這種陣勢嚇到。
後世的電影公司為了宣傳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什麽花招都能想的出來。
林子軒在報紙上打廣告,隻要來看《甲午風雲》的觀眾就送主演的簽名海報,還有機會和主演們親密接觸,合影留念。
他還抨擊《中日戰爭》是一部日本人拍攝的電影,張時川是日本人的傀儡,呼籲中國人不看日本電影。
這個時候雖然有“漢奸”這種說法,但還沒有普及開來,含義較為模糊。
雙方的宣傳戰火藥味十足,讓普通觀眾難以取舍。
對於社會名流而言,這是一次站隊。
兩部電影同時放映,看哪一部電影就表示傾向於那一方,沒辦法取巧。
麵對明星電影公司和中華電影公司的邀請,有人幹脆裝病,兩邊都不去。
林子軒在上海的影響力很大,日本人也交遊廣闊,雙方拚的是人脈和底蘊。
林子軒專門讓人記下前往卡爾登大戲院給日本人捧場的上海名流,這不是為了秋後算賬,而是讓自己以後小心這些人,不要和他們交往。
通過這一次的電影放映能夠看清很多人的政治傾向。
12月31日。晚上七點整,《甲午風雲》準時首映。
因為有過試映會,媒體記者在報紙上寫過報道和影評,劇透了不少內容。觀眾都有心理準備,即便如此,林子軒還是嚴禁十六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入場。
根據電影協會的審查製度,他把這部電影劃歸到未成年人不得觀看的等級。
不少電影圈的人認為太嚴格了,不就是戰爭片嘛。有什麽不能看的。
林子軒不能說電影裏有旅順大屠殺的片段,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電影開始放映。
《甲午風雲》的前半段圍繞著鄧世昌展開,著重表現了他成長、求學、任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介紹了清朝海軍的來曆和發展狀況。
接下來對比了清朝和日本兩個國家最高領導層對於戰爭的態度。
一個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一個膽怯,一個好戰。
慈禧在揮霍無度,清政府的官吏們在中飽私囊,日本天皇卻在對著臣民發表激情的演講。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
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於是,日本參謀本部製定了“清國征討策略”,這是日本最早侵略中國的作戰計劃。
電影中,日本明治天皇對著手下的大臣說出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圖謀。
為了日本能夠生存下去,能夠更加富強,所以必須侵略中國。甚至是整個亞洲。
天皇演講這段是洪慎在廣州拍攝,日本天皇等人都是複旦大學戲劇社的學生扮演。
這位扮演明治天皇的學生以前或許參加過遊行示威、街頭演講等活動,在演講中表現的慷慨激昂,很能震動人心。
這時候。觀眾席上出現了喧嘩聲,這是日本浪人在抗議。
日本人雖然參加過試映會,不過對林子軒並不放心,便派日本浪人來參加首映,在電影放映中間鬧一鬧,影響觀眾的情緒。
日本浪人大多是在日本國內混不下去的貧困武士。或者地痞無賴。
他們隨著商船來到中國,為在中國的日本人做一些走私交易,或者打打殺殺的事情。
日本浪人看到天皇演講的時候非常吃驚,尤其是聽到演講的內容。
就算那位扮演天皇的中國演員用的是中國話,還是能感受到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
林子軒在影院內安排了人員,盯著那幾名日本浪人,一看到他們想鬧事,便上前製止。
這些人是馮敬堯的手下,在法租界混的,下手比較狠,把鬧事的日本浪人拖出了戲院。
電影繼續放映,中日海戰即將打響,戰爭的導火索終於來了。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乞援。
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到,便誘使清朝出兵朝鮮,從而導致中日兩國在朝鮮交兵。
戲院內,當看到一艘艘北洋軍艦被日本軍艦擊沉的時候,觀眾心中極為憤懣和壓抑。
這些沉沒的軍艦都是道具模型,隻是做的較為逼真。
在混戰中,北洋艦隊一直衝殺在前的“致遠”艦受到“吉野”、“高千穗”等日本軍艦的集中轟擊,多處受傷,船身傾斜。
關鍵時刻,鄧世昌憤然道:“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
於是,他下令致遠艦朝著吉野號撞去,意圖同歸於盡。
這裏有幾個特寫鏡頭給艦上的官兵,每一個人都是直視前方,毫不畏懼,抱著必死之心。
觀眾看到致遠艦上官兵拚死一搏的場景,紛紛熱血沸騰,鼓掌叫好。
這就是電影。
在現實中,鄧世昌或許沒有下令撞擊日本軍艦,或許也有官兵貪生怕死,但在一部宣傳愛國主義的電影中,他們必須這麽做。
隻要觀眾受到愛國主義的感染,這部電影就算成功。
隨著致遠艦的沉沒,鄧世昌的犧牲,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哀傷的音樂響起。
觀眾沉浸在悲傷的氛圍中,等待著影片最後的結局。
然而,畫麵一轉,來到了旅順城內。
在黑白畫麵的電影中,一抹紅色出現了,一個穿著紅衣服的小女孩在人群中行走著。
雖然是熱鬧的集市,人來人往,卻給人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似乎有什麽不好的事情即將發生,那個小女孩更像是一個幽靈或者鬼魂
一瞬間吸引了觀眾的目光。(未完待續。)
相對於普通觀眾的難以選擇,那些社會名流則更為苦惱。
普通觀眾可以根據報紙上的宣傳,個人的好惡等因素選擇其中一部電影,反正講述的都是同一件事情,看一遍也就行了。
明星電影公司製作的電影口碑一向很好,不過張時川在上海電影圈名氣同樣不小。
而且,華影在宣傳上非常賣力,拿真實的軍艦作為噱頭。
卡爾登大戲院為了招攬觀眾甚至舉辦了抽獎活動,獲獎者可以到日本軍艦進行一日遊。
在宣傳自己的同時,華影不忘記打擊對手,抨擊明星電影公司的片子是粗製濫造,是在遊泳池裏拍攝出來的,用的都是道具模型。
來自後世的林子軒自然不會被這種陣勢嚇到。
後世的電影公司為了宣傳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什麽花招都能想的出來。
林子軒在報紙上打廣告,隻要來看《甲午風雲》的觀眾就送主演的簽名海報,還有機會和主演們親密接觸,合影留念。
他還抨擊《中日戰爭》是一部日本人拍攝的電影,張時川是日本人的傀儡,呼籲中國人不看日本電影。
這個時候雖然有“漢奸”這種說法,但還沒有普及開來,含義較為模糊。
雙方的宣傳戰火藥味十足,讓普通觀眾難以取舍。
對於社會名流而言,這是一次站隊。
兩部電影同時放映,看哪一部電影就表示傾向於那一方,沒辦法取巧。
麵對明星電影公司和中華電影公司的邀請,有人幹脆裝病,兩邊都不去。
林子軒在上海的影響力很大,日本人也交遊廣闊,雙方拚的是人脈和底蘊。
林子軒專門讓人記下前往卡爾登大戲院給日本人捧場的上海名流,這不是為了秋後算賬,而是讓自己以後小心這些人,不要和他們交往。
通過這一次的電影放映能夠看清很多人的政治傾向。
12月31日。晚上七點整,《甲午風雲》準時首映。
因為有過試映會,媒體記者在報紙上寫過報道和影評,劇透了不少內容。觀眾都有心理準備,即便如此,林子軒還是嚴禁十六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入場。
根據電影協會的審查製度,他把這部電影劃歸到未成年人不得觀看的等級。
不少電影圈的人認為太嚴格了,不就是戰爭片嘛。有什麽不能看的。
林子軒不能說電影裏有旅順大屠殺的片段,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電影開始放映。
《甲午風雲》的前半段圍繞著鄧世昌展開,著重表現了他成長、求學、任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介紹了清朝海軍的來曆和發展狀況。
接下來對比了清朝和日本兩個國家最高領導層對於戰爭的態度。
一個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一個膽怯,一個好戰。
慈禧在揮霍無度,清政府的官吏們在中飽私囊,日本天皇卻在對著臣民發表激情的演講。
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
1888年,日本產業革命出現高潮,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內本身就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因此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於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於是,日本參謀本部製定了“清國征討策略”,這是日本最早侵略中國的作戰計劃。
電影中,日本明治天皇對著手下的大臣說出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圖謀。
為了日本能夠生存下去,能夠更加富強,所以必須侵略中國。甚至是整個亞洲。
天皇演講這段是洪慎在廣州拍攝,日本天皇等人都是複旦大學戲劇社的學生扮演。
這位扮演明治天皇的學生以前或許參加過遊行示威、街頭演講等活動,在演講中表現的慷慨激昂,很能震動人心。
這時候。觀眾席上出現了喧嘩聲,這是日本浪人在抗議。
日本人雖然參加過試映會,不過對林子軒並不放心,便派日本浪人來參加首映,在電影放映中間鬧一鬧,影響觀眾的情緒。
日本浪人大多是在日本國內混不下去的貧困武士。或者地痞無賴。
他們隨著商船來到中國,為在中國的日本人做一些走私交易,或者打打殺殺的事情。
日本浪人看到天皇演講的時候非常吃驚,尤其是聽到演講的內容。
就算那位扮演天皇的中國演員用的是中國話,還是能感受到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
林子軒在影院內安排了人員,盯著那幾名日本浪人,一看到他們想鬧事,便上前製止。
這些人是馮敬堯的手下,在法租界混的,下手比較狠,把鬧事的日本浪人拖出了戲院。
電影繼續放映,中日海戰即將打響,戰爭的導火索終於來了。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清朝乞援。
日本認為發動戰爭的時機已到,便誘使清朝出兵朝鮮,從而導致中日兩國在朝鮮交兵。
戲院內,當看到一艘艘北洋軍艦被日本軍艦擊沉的時候,觀眾心中極為憤懣和壓抑。
這些沉沒的軍艦都是道具模型,隻是做的較為逼真。
在混戰中,北洋艦隊一直衝殺在前的“致遠”艦受到“吉野”、“高千穗”等日本軍艦的集中轟擊,多處受傷,船身傾斜。
關鍵時刻,鄧世昌憤然道:“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
於是,他下令致遠艦朝著吉野號撞去,意圖同歸於盡。
這裏有幾個特寫鏡頭給艦上的官兵,每一個人都是直視前方,毫不畏懼,抱著必死之心。
觀眾看到致遠艦上官兵拚死一搏的場景,紛紛熱血沸騰,鼓掌叫好。
這就是電影。
在現實中,鄧世昌或許沒有下令撞擊日本軍艦,或許也有官兵貪生怕死,但在一部宣傳愛國主義的電影中,他們必須這麽做。
隻要觀眾受到愛國主義的感染,這部電影就算成功。
隨著致遠艦的沉沒,鄧世昌的犧牲,北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哀傷的音樂響起。
觀眾沉浸在悲傷的氛圍中,等待著影片最後的結局。
然而,畫麵一轉,來到了旅順城內。
在黑白畫麵的電影中,一抹紅色出現了,一個穿著紅衣服的小女孩在人群中行走著。
雖然是熱鬧的集市,人來人往,卻給人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似乎有什麽不好的事情即將發生,那個小女孩更像是一個幽靈或者鬼魂
一瞬間吸引了觀眾的目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