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紙人搗亂記》是由真人和動畫結合在一起的動畫片,片長十二分鍾,有配音,是萬穀蟾三兄弟製作而成。


    這是林子軒第一次看到民國時期的國產動畫片,頗為好奇。


    由於他掌握著戲院,上海大部分電影的放映都需要明星電影公司安排。


    林子軒對普通電影沒什麽興趣,不怎麽關心這些事,但聽到有人製作出來了一部動畫片,還是想要先睹為快。


    陪他一起看這部電影的是《紙人搗亂記》的導演萬穀蟾,也是動畫中那位畫家的扮演者。


    萬穀蟾出生於1900年,和林子軒同歲,江蘇南京人,1920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門學校。


    1925年1月到商務印書館藝徒學校擔任圖畫教員,7月轉到影戲部從事美術設計工作。


    正是在這個時候,他了解到電影的拍攝方式,有了拍攝一部國產動畫片的想法。


    離開活動影戲部後,萬穀蟾和他的兩位兄弟一起製作了這部《紙人搗亂記》。


    他對林子軒沒什麽隱瞞。


    這部動畫電影的靈感來源於美國麥克斯弗萊休兄弟拍攝的動畫短片《墨水瓶人》,雖然有所借鑒,不過拍攝手法都是他們自己研究出來的。


    因為歐美動畫公司的製造商們對動畫製作的技術進行嚴格的保密。


    此時,歐美等國的動畫片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的動畫片還處於一片空白。


    林子軒以前並沒有重視這個方向。畢竟動畫片的市場並不大。他覺得等到漫畫在美國風靡之後,或者等到電視機普及之後再研究動畫片不遲。


    萬穀蟾和林子軒想的不同。


    他看了外國的動畫片,認為外國人能做出來的東西中國人也能做出來,還要做的更好。


    他們製作這部動畫片的過程極為不易。


    萬家三兄弟住在上海閘北區天通庵路三豐裏一個七平米的亭子間裏。


    亭子間是上海獨特的住宅文化,位於灶披間之上、曬台之下、正房的後麵、樓梯的中間。


    七八平麵的空間,朝向北麵,狹小陰暗。冬寒夏熱,下烤上曬,是那些買不起也租不起高階房的低收入階層的棲身之地。


    之所以提到亭子間,是因為上海很多文人沒有成名之前大多都住過亭子間。


    亭子間是上海二三流作家的首選,他們收入拮據,生活清貧,不得不暫時蝸居於此。


    這和後世的北漂們住地下室一樣。


    魯訊在上海同樣住過亭子間,他的《且介亭雜文集》就是在亭子間寫的,當時的鄰居還有葉盛陶、沈燕冰、周建仁等人。


    後來魯訊覺得弄堂裏搓麻將聲音太吵。就搬到北川公寓去了。


    不少北方文人剛來上海的時候都住過亭子間,梁時秋在《亭子間生涯》裏寫道。


    “廚房裏殺雞,無論躲在哪一個角落,都聽得見雞叫,廚房裏烹魚,可以嗅到魚腥。廚房裏生火。可以看到一縷縷的青煙從地板縫裏冉冉上升……”


    亭子間已經成了上海的一種文化,方寸之間記錄著這座城市的生活百態。


    萬氏三兄弟就是住在狹窄陰暗的亭子間裏。


    他們把自己七平方米的住房改作繪製、洗印、放映的工作室,用節衣縮食省下來的錢,買了一台舊照相機改裝成攝影機。


    從上百次試驗失敗中摸索出經驗,最終製作出這部動畫短片。


    他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明星電影公司,想把短片在戲院裏放映,因此被林子軒所知。


    林子軒看完《紙人搗亂記》,雖然效果不能和後世成熟的動畫相比,但作為中國第一部動畫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尤其是其中一段紙人打鬥的場麵,紙人極為靈活。畫麵生動有趣。


    他想起了後世不少經典的動畫片,比如《白雪公主》,《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等等,完全可以把美國迪士尼的經典動畫形象先複製出來。


    以後或許就不會有迪士尼這家公司了。


    雖說動畫片的市場不大,麵對的觀眾大多是孩子,還需要高額的投資,長時間的打磨,在後世一部美國動畫電影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精心製作。


    但可以肯定,這是一筆賺錢的買賣。


    先把漫畫製作出來,然後是動畫片,最後是真人電影……


    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鏈。


    想到這裏,林子軒看向萬穀蟾的目光熾熱起來。


    他表示自己極為支持中國的動畫產業,明星電影公司會成立動畫部門,和漫畫部門聯手打造中國的動漫世界。


    動畫和漫畫的聯係一向很緊密,他在美國出版的那些超級英雄漫畫逐漸有了銷量。


    再等三年,進入三十年代,這些漫畫就會在美國青少年中風靡起來。


    因為那時候美國正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一般而言,經濟蕭條的時候反而是娛樂業迅猛發展的時期,這叫做“口紅效應”。


    “口紅效應”是指因經濟蕭條而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有趣的經濟現象。


    或者叫做“低價產品偏愛趨勢”。


    在美國,每當在經濟不景氣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


    這是因為,在美國,人們認為口紅是一種比較廉價的消費品。


    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欲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商品,口紅作為一種“廉價的非必要的商品”,可以對消費者起到一種“安慰”的作用。


    這條經濟理論正是在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首次提出。


    “口紅效應”在娛樂行業同樣成立。


    在經濟蕭條時期,失業人口激增,大家無所事事,人們的收入和對未來的預期都會降低。


    民眾的生活壓力增大,需要暫時擺脫現實,放鬆精神,又沒有錢去度假,隻能選擇一些廉價的娛樂活動。


    比如看一場電影或者買一本漫畫,從中尋找快樂和安慰。


    美國三十年代好萊塢歌舞片和喜劇片盛行,正是為了迎合觀眾躲避現實的心態。


    在這個時候,超級英雄一樣會受到歡迎,因為缺乏安全感的民眾需要超級英雄的保護,或者青少年幻想著自己成為超級英雄。


    這正是,時勢造英雄。


    林子軒知道三年後就是收獲的季節,無論是漫畫還是電影,他都能在美國賺取財富。(未 完待續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民國大文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薪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薪越並收藏民國大文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