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進逼綿竹關
與時下的局勢一樣,川中的氣候顯得十分寒冷...
出征三十裏,沿途一直受到張翼、馬岱所部的嚴密盯防,徐戍大軍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他們既不敢放鬆警惕,更不敢與徐戍硬來,隻得分批派出人馬沿路在側翼跟著。
徐戍麾下的將領自然對這很不滿意,從他們跟隨徐戍作戰而言,還從沒有如此的被動過,由於長期被徐戍的戰爭思想所渲染,大家已經很不習慣自己的行動為他人所知,而被敵人看透一舉一動向來就是兵家大忌。
對此,徐戍並沒有過激的舉動,他隻是率軍前進,隻要沒有在實質上阻止到自己,為了西征羌族叛亂,徐戍是不會輕舉妄動的,然而,事與願違的是,沒到五十裏地,朝廷派來的一路車馬攔在了徐戍大軍眼前。
趙統看見對方打著‘欽’字旗號,而且周圍多有宮中傘蓋,看得出來,這是宮裏派出來的欽命官,雖說這區區一百多人根本不在話下,趙統還是不敢貿然造次,這就跑回中軍隊伍裏找徐戍。
“哦?是想來勸說我的麽?”,徐戍橫眉類目,縱馬趕上前隊,先是下令原地駐軍歇息,又搭起了臨時的行軍帳篷接待來客。
出人意料的是,來者竟然是郤正,這位可以稱得上徐戍的導師的人物,徐戍從內心裏尊敬他,也就自然以禮相待。
進入大帳,徐戍叫眾人出去帳外守候,自己與郤正單獨談話,再一次看見郤正,徐戍有著說不出的溫暖,這位溫文爾雅的儒士,實在讓人無法生起厭惡的念頭。
“令先,我們好久不見啦!!你看你,仿佛又瘦了...”,徐戍笑道。
“正是因為徐都督你,我整日寢食難安,才顯得消瘦吧,嗬嗬”。
郤正頗具暗示性的敏感回答,頓時提高了徐戍的戒備心,他緩緩側目,語氣轉冷,道:“令先...難不成是來勸我退回荊州的...”。
“不...”。
“那...難不成,是讓我進京認罪述職麽?”。
“按照朝廷派我來的意思,的確如此...”。
徐戍猛然回頭,臉色怒色明顯,“那...令先就請回吧...”。
“茂公,你何以不願回京?”。
徐戍憤然道:“回京?你不知道我回去了會有什麽結果?!多年來我三番四次回京,可有一次是順利的出來的?而今我攻下北荊州,擴軍二十萬,隻怕朝廷是想殺我吧!”。
郤正反笑,道:“茂公啊,其實朝廷之所以派我來,就是考慮到我與你的關係頗好,但是,我此次過來,並非勸你回京”。
徐戍一怔,麵容冷靜下來,郤正繼續說道:“茂公你要西討叛逆,我豈能不支持你?哎,隻是如今朝野上下竟然不顧外侮堅持內鬥,我實在看不下去,特來教你一法”。
徐戍大喜,連忙發問,郤正笑道:“所為名不正,則言不順,你去汶山,必然受到阻攔,因為一旦你靠近成都,那就是非常大的威脅,所以,既然要去,就要造足聲勢”。
仔細聽他說完,徐戍大喜過望,再三拜謝,送走了郤正,旋即下令製作大麵二百麵大旗,上書“征討西羌”字樣,同時沿途散播西羌踐踏、劫掠汶山郡,致使百姓慘遭荼毒的消息,一時間民間呼聲陡然高漲,對朝廷無作為的不滿,和對徐戍動兵的期盼,充斥著兩川各地。
接下來的路上,時常有聚集成群的百姓、文士沿途觀望,無不歡心聲援徐戍,對此,各地官府雖然想要阻止百姓連成一片造成對政權的影響,但是畏懼徐戍的兵威,全都不敢加以阻攔,至於朝廷發下來的命令,也大多無法執行,一時間,天下人隻知朝廷不讓徐戍討伐西羌,而不知徐戍與朝廷的惡劣政治關係。
行軍進入鹿頭山,直逼綿竹關,這正是史上蜀漢滅亡的終結點,當年諸葛瞻父子,本應依據山險而固守,武略不足的諸葛瞻卻不等薑維大軍前來前後夾擊鄧艾,便擅自下關搦戰,氣盛易怒,死拚硬打,終究丟了這蜀漢的最後屏障,終至覆國,留下千古遺憾。
遙望四下群山,果然奇險雄壯,到了跟前在發現,此處有董厥的三千人馬駐守,似是專門為阻止徐戍進入成都平原而來。
徐戍派關統上前叫關放行,董厥隻是仗兵固守不予理睬,三番四次終於無果,徐戍手執漢臂弓,連帶書信射進關上,警告董厥,如果不放行,則將以‘勾結西羌叛逆’之命攻打綿竹關,董厥受製於朝廷的死命令,不敢開門,反倒傳信去請張翼、馬岱前來援助。
得到消息,二人這就糾集一萬人馬,兵分兩路從徐戍的後方追襲而來,徐戍兩麵受敵,倒不是擔心打不過二人,隻是一旦事情鬧大,成都就有理由頃兵來攻,到哪時也不一定就會輸,隻是會耽誤了平定西羌的時機,思量再三,徐戍下令攻打綿竹關,雖然這綿竹關難打,但哪怕耗費個一兩千人,隻要能在張翼趕來前速速通過就行。
號令剛剛吹響,戰略軍當仁不讓的成了攻關先鋒,可就在發起進攻的時候,關上數聲鑼響,關門大開,自內奔出一路人馬,為首之人,年方十五歲模樣,稚嫩的麵龐帶著堅韌不拔的表情,見了徐戍,他便下馬參拜。
“衛將軍,我乃綿竹關守關校尉,董厥將軍阻卻將軍去路,我等開不下去,特地囚禁了他,給將軍開門放行!”。
聽了他鏗鏘有力的話語,徐戍頗感意外,心中也頗為歡喜,關統等將領紛紛湊上前來看一看這個大膽的小校尉。
“你叫什麽?哪裏出身?”,徐戍微笑發問。
“回衛將軍,我名叫羅憲,字令則”。
徐戍一怔,急忙問道:“你是廣漢太守羅蒙之子?!”。
羅憲反倒吃驚起來,心想堂堂一個荊州都督,怎麽會知道自己的出身門第呢?驚詫之餘,更是對徐戍佩服的五體投地,然而徐戍也在內心發笑,原來眼前這個愣頭青,就是曆史上鎮守巴東郡的羅憲。
“好,羅憲,我要你跟著我去征討西羌,你可願意?”。
羅憲大喜過望,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頓時跪地拜服,激動萬分。
與時下的局勢一樣,川中的氣候顯得十分寒冷...
出征三十裏,沿途一直受到張翼、馬岱所部的嚴密盯防,徐戍大軍的一舉一動都在他們的眼皮子底下,他們既不敢放鬆警惕,更不敢與徐戍硬來,隻得分批派出人馬沿路在側翼跟著。
徐戍麾下的將領自然對這很不滿意,從他們跟隨徐戍作戰而言,還從沒有如此的被動過,由於長期被徐戍的戰爭思想所渲染,大家已經很不習慣自己的行動為他人所知,而被敵人看透一舉一動向來就是兵家大忌。
對此,徐戍並沒有過激的舉動,他隻是率軍前進,隻要沒有在實質上阻止到自己,為了西征羌族叛亂,徐戍是不會輕舉妄動的,然而,事與願違的是,沒到五十裏地,朝廷派來的一路車馬攔在了徐戍大軍眼前。
趙統看見對方打著‘欽’字旗號,而且周圍多有宮中傘蓋,看得出來,這是宮裏派出來的欽命官,雖說這區區一百多人根本不在話下,趙統還是不敢貿然造次,這就跑回中軍隊伍裏找徐戍。
“哦?是想來勸說我的麽?”,徐戍橫眉類目,縱馬趕上前隊,先是下令原地駐軍歇息,又搭起了臨時的行軍帳篷接待來客。
出人意料的是,來者竟然是郤正,這位可以稱得上徐戍的導師的人物,徐戍從內心裏尊敬他,也就自然以禮相待。
進入大帳,徐戍叫眾人出去帳外守候,自己與郤正單獨談話,再一次看見郤正,徐戍有著說不出的溫暖,這位溫文爾雅的儒士,實在讓人無法生起厭惡的念頭。
“令先,我們好久不見啦!!你看你,仿佛又瘦了...”,徐戍笑道。
“正是因為徐都督你,我整日寢食難安,才顯得消瘦吧,嗬嗬”。
郤正頗具暗示性的敏感回答,頓時提高了徐戍的戒備心,他緩緩側目,語氣轉冷,道:“令先...難不成是來勸我退回荊州的...”。
“不...”。
“那...難不成,是讓我進京認罪述職麽?”。
“按照朝廷派我來的意思,的確如此...”。
徐戍猛然回頭,臉色怒色明顯,“那...令先就請回吧...”。
“茂公,你何以不願回京?”。
徐戍憤然道:“回京?你不知道我回去了會有什麽結果?!多年來我三番四次回京,可有一次是順利的出來的?而今我攻下北荊州,擴軍二十萬,隻怕朝廷是想殺我吧!”。
郤正反笑,道:“茂公啊,其實朝廷之所以派我來,就是考慮到我與你的關係頗好,但是,我此次過來,並非勸你回京”。
徐戍一怔,麵容冷靜下來,郤正繼續說道:“茂公你要西討叛逆,我豈能不支持你?哎,隻是如今朝野上下竟然不顧外侮堅持內鬥,我實在看不下去,特來教你一法”。
徐戍大喜,連忙發問,郤正笑道:“所為名不正,則言不順,你去汶山,必然受到阻攔,因為一旦你靠近成都,那就是非常大的威脅,所以,既然要去,就要造足聲勢”。
仔細聽他說完,徐戍大喜過望,再三拜謝,送走了郤正,旋即下令製作大麵二百麵大旗,上書“征討西羌”字樣,同時沿途散播西羌踐踏、劫掠汶山郡,致使百姓慘遭荼毒的消息,一時間民間呼聲陡然高漲,對朝廷無作為的不滿,和對徐戍動兵的期盼,充斥著兩川各地。
接下來的路上,時常有聚集成群的百姓、文士沿途觀望,無不歡心聲援徐戍,對此,各地官府雖然想要阻止百姓連成一片造成對政權的影響,但是畏懼徐戍的兵威,全都不敢加以阻攔,至於朝廷發下來的命令,也大多無法執行,一時間,天下人隻知朝廷不讓徐戍討伐西羌,而不知徐戍與朝廷的惡劣政治關係。
行軍進入鹿頭山,直逼綿竹關,這正是史上蜀漢滅亡的終結點,當年諸葛瞻父子,本應依據山險而固守,武略不足的諸葛瞻卻不等薑維大軍前來前後夾擊鄧艾,便擅自下關搦戰,氣盛易怒,死拚硬打,終究丟了這蜀漢的最後屏障,終至覆國,留下千古遺憾。
遙望四下群山,果然奇險雄壯,到了跟前在發現,此處有董厥的三千人馬駐守,似是專門為阻止徐戍進入成都平原而來。
徐戍派關統上前叫關放行,董厥隻是仗兵固守不予理睬,三番四次終於無果,徐戍手執漢臂弓,連帶書信射進關上,警告董厥,如果不放行,則將以‘勾結西羌叛逆’之命攻打綿竹關,董厥受製於朝廷的死命令,不敢開門,反倒傳信去請張翼、馬岱前來援助。
得到消息,二人這就糾集一萬人馬,兵分兩路從徐戍的後方追襲而來,徐戍兩麵受敵,倒不是擔心打不過二人,隻是一旦事情鬧大,成都就有理由頃兵來攻,到哪時也不一定就會輸,隻是會耽誤了平定西羌的時機,思量再三,徐戍下令攻打綿竹關,雖然這綿竹關難打,但哪怕耗費個一兩千人,隻要能在張翼趕來前速速通過就行。
號令剛剛吹響,戰略軍當仁不讓的成了攻關先鋒,可就在發起進攻的時候,關上數聲鑼響,關門大開,自內奔出一路人馬,為首之人,年方十五歲模樣,稚嫩的麵龐帶著堅韌不拔的表情,見了徐戍,他便下馬參拜。
“衛將軍,我乃綿竹關守關校尉,董厥將軍阻卻將軍去路,我等開不下去,特地囚禁了他,給將軍開門放行!”。
聽了他鏗鏘有力的話語,徐戍頗感意外,心中也頗為歡喜,關統等將領紛紛湊上前來看一看這個大膽的小校尉。
“你叫什麽?哪裏出身?”,徐戍微笑發問。
“回衛將軍,我名叫羅憲,字令則”。
徐戍一怔,急忙問道:“你是廣漢太守羅蒙之子?!”。
羅憲反倒吃驚起來,心想堂堂一個荊州都督,怎麽會知道自己的出身門第呢?驚詫之餘,更是對徐戍佩服的五體投地,然而徐戍也在內心發笑,原來眼前這個愣頭青,就是曆史上鎮守巴東郡的羅憲。
“好,羅憲,我要你跟著我去征討西羌,你可願意?”。
羅憲大喜過望,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頓時跪地拜服,激動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