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09-22


    為六百昌平兵配好棉甲和挨牌後,已是三月底了。這中間除了運過兩次糧食到錦州外,基本上便沒什麽事,這就讓施大勇有足夠的時間練兵。


    在等待棉甲和盾牌到來的這段日子裏,施大勇將六百昌平兵分作了六隊兩營,兩營分別冠名“勇字營”與“武字營”。


    勇字營千總黃安,領甲乙丙三隊,三隊把總分別是麻忠、郭二、石海。


    武字營千總邵武,領丁戊己三隊,三隊把總分別是趙可綱、陸江、王正奇。


    三百騎兵並作一營,千總仍由蔣萬裏出任,三隊把總分別是吳鐵山、孫有勁、李常河。


    各把總下又有五小旗,一小旗領二十兵。


    施大勇原先就有十三人的親兵隊,又從各營抽了三十七人,組建了自己的親兵隊,隊長則是叫郭義擔任了。


    雖然對於守備大人為什麽要打亂原先編製再組新營不明白,但眾將都沒有什麽異議。畢竟新營編製後,上下明確得多。以前有的把總手下有四五十人,有的則隻有二三十人,他多你少,軍餉發放常鬧出點事來。現在這一改,大家實力都一樣,便沒了什麽怨言。


    ………


    改編完成後,施大勇又請了巡撫丘禾嘉令,從寧遠送糧來的民夫中征用了三百青壯,組成鬆山輜重營。平時便負責對民夫們的管理和押送之職,戰時則充當輔兵。輜重營的千總是原先的親兵隊長李大山,各隊把總、小旗則從青壯中直接任命。


    寧遠方麵對鬆山擅自扣下三百青壯頗為不滿,修書一封告到錦州的巡撫衙門,卻被丘禾嘉壓了下來。其後整個遼東的注意力全被一件大事吸引了過去,那便是經略孫承宗下令掛前鋒將軍印、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率兵一萬三千,民夫兩萬六千前往距錦州三十餘裏的大淩河築城。


    這是第三次重築大淩河城了,動用軍民四五萬,幾乎是抽光錦州一線的明軍主力,耗資甚巨。在孫承宗的嚴令下,上至遼東巡撫衙門,下至各地衛所,均是投入到這次大淩河築城任務之中。而在鬆山發生的這些事情,便不再為人注意。


    ........


    大淩河築城是四月初三開始的,從那天開始,施大勇的任務便繁重起來。以前,他是將鬆山屯積的糧食往錦州遠,路途不過二十多裏,現在卻要往相隔快六十裏的大淩河運,艱辛自不必言。


    好在運了兩個多月,一直沒有什麽事情發生,後金方麵好像聾了一般,對發生在眼皮底下的明軍重修大淩河城不聞不問,除了偶爾有些後金騎兵前來偵察外,便再也沒有一點動靜。


    原本十分擔心後金方麵會出兵阻擾明軍重修大淩河城的官員們全鬆了一口氣。祖大壽上報,若按現在的工程進度,大淩河城大抵八月底便能修建完畢,屆時,大明在遼東的最前線將由錦州轉變為大淩河城,而上報朝廷的奏疏上也可以加上“收複失地三十餘裏”,這對於急切盼望遼事有起色的崇禎皇帝而言,無疑是一件大喜事。龍顏大悅之下,遼東的文臣武將們自然也都要感受下皇恩浩蕩。


    皇恩是否浩蕩,對於小小鬆山守備而言,還說不上有何切膚之感。


    施大勇一門心思忙他的事。


    運糧是大事,練兵更是重事。


    大淩河城修得熱火朝天,施大勇的練兵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


    利用後世知識進行大躍.進式的武器裝備革命雖然失敗,但後世的練兵方法還是可以采用的。


    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內,施大勇每天不厭其煩的教導武、勇二營的士兵分清左右和列隊訓練,粗致讓他們達到了後世大學軍訓的水平,雖然不盡滿意,但能有如此成就,施大勇還是相當自豪的。


    列隊訓練很枯燥,看起來也沒有什麽用,但卻能讓士兵們找到集團的歸屬感,這種感覺在戰時尤為重用。


    一支容易潰散的軍隊無論如何是成不了強軍的。


    武、勇二營的武器裝備卻依然是舊有的鳥銃,這是大明軍隊的製式武器,施大勇雖知道這種鳥銃沒有什麽效果,就算采用三段射擊法,殺傷力也極有限。但如果讓他們不用鳥銃,他一時又沒有什麽好的兵器可以提供給他們。因此隻能讓士兵們繼續使用鳥銃,但同時施大勇強調了大刀和長矛的重要性,並對將領們暗示,鳥銃隻是輔助性武器,關鍵還得靠大刀長矛。


    “剌刀決勝論”在施大勇的不停灌輸下,諸將大體都有了個清晰的認識,結合以前對建奴的戰鬥,均是認同守備大人這一觀點。


    當然,明知劣勢而不有所作為,不是施大勇的風格,更不是一個賭徒的風格。拿著一手醜牌,最明智的辦法便是放棄,而不是在那裝大牌,想“偷雞”取勝。


    戰場之上,永遠是實力決定一切,“偷雞”行為隻有一個後果,那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想贏,就得有大牌,賭桌上的真理用在戰場上便是――不打無把握之仗。


    ........


    鳥銃沒有用不要緊,隻要能夠保持陣列不被八旗騎兵衝垮,燒火棍總歸是可以起到一些效果的。而要保持陣列不被騎兵衝垮,靠鳥銃卻是肯定不行的。


    四月十七日,施大勇下令武字營及輜重營全部到附近的山上砍伐樺樹,對砍伐的樺樹要求隻有一個:不能太細,也不能太短。


    標準是一丈,粗要超過半過半尺,用後世的丈量法便是長度要達到三米半,寬要達到二十厘米以上。


    樺樹的木材質地最硬,不易折斷,可以承受重力,因此在拿了十幾種樹型做了實驗後,施大勇把目光定位在了樺樹。


    部下們對守備大人下令伐取樺樹莫名奇妙,但軍令不可違,三天後,按照施大勇的要求,一百根達到標準的樺樹整齊的擺放在營中。


    一一檢查了這些樺樹後,袁大海下了命令:“把這些樹全部削尖!”


    聞令,千總黃安隻好又命令手下的把總帶人把樺樹削尖。


    一根長三米多,粗超二十厘米的樺木還是很重的,一個人拿有些吃力,兩個人拿倒是正好,但施大勇卻是讓三人拿一根。


    在命令武字營所有士兵每三人以右手緊握一根樺木,左手持盾後,施大勇爬到一處高台上,手揮令旗,命令士兵們按令旗指示前進或者後退。


    行進時,要求抬木前進;停步時,要求樺木尖朝外,平放於地;戰鬥時,則斜持木尖朝上,同時,舉盾於頂。


    “進!”


    “停!”


    “豎!”


    如此演習了不下百遍,直把士兵們累得口幹舌燥,人人都有苦色時,施大勇才滿意的點了點頭,示意今日操演結束,明日再繼續。


    次日,又如此操練,一連操習了三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狼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傲骨鐵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傲骨鐵心並收藏大明狼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