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馮君衡似乎從濟空的言語中聽出點玄機,但又不甚明了,他連叫了幾聲濟空師父:“師父剛才說是哪裏的出家?”
“朗州沅水西……”濟空頭也沒回。
馮君衡自忖道:朗州在何地?這個名字好陌生。他又追了出去,馮子遊、馮子華也追了過去,那濟空並未留步,隻唱出一謁:
五嶺之南蜇二馬,潘州星孛降阿翁。
十載生變各死散,淨斷凡根但存忠。
雲天雨露渥恩浩,死生籌謀心膂同。
半世帷幄佐聖駕,一朝貶謫徒巫忡。
千裏難酬相知誌,龍興歎絕路途窮。
魂隨維摩清涼地,君臣究竟俗緣終!
唱畢,濟空把馮氏三兄弟及眾親朋留在院中,揚長而去。馮夫人對身邊的丫環說:“快告訴老爺,布施!布施!”
這時,馮君衡也想起此事,他轉回身來,尋找馮壽,馮壽熟知老爺的舉止,忙走到馮君衡麵前:“老爺,小的在。”
“你速去帳房取些銀兩,追上師父,請他收做寺中供養。”
馮壽領命而去。
這裏馮夫人叫道:“老爺,你快來看。”
馮君衡看馮夫人手裏拿著那一對金環,他從夫人手中接過金環,見金環上各攜四個小字,一隻是“四相遷流”幾個小字,另一隻是“眾生無常”。
馮君衡將那八個字念了出來,念畢,他舉目將座上的人看了一遍,希望有人能給他解解這八個字與小兒元一有什麽關係。滿座賓客七嘴八舌,有的說不過是那僧人的隨身之物,與馮家小公子並無幹係,有的說,不過是佛門之物,攜一句佛家的字詞也很平常。馮君衡笑笑,叫了聲房先生道:“先生作何解釋?”
可轉頭去尋房之貝,房之貝的座位上卻空無一人。他隻好將金環交給夫人,說:“好好收起來吧。”然後端起酒杯,混入觥籌交錯之中。
原來房之貝一直認真地觀看濟空的一言一行,知道這僧人言語其中隱含著一種玄機,後來見濟空告辭而去,他也站了起來,待要追上濟空詢問一二,又覺毫無道理,見馮壽追了出去,便打消了追出去的念頭,假如有緣,日後自有相見之日,假如他的言語中暗含什麽預示,時間到了自然會顯現出來。他也沒有再坐回去,看馮家賓客均在議論濟空,便悄悄地退出中庭,借著幾分酒興,朝後花園而去。
馮子遊道:“這濟空哪裏是為布施而來?聽他之言,似含有無限禪機。”
“前兩句我懂,”馮子華說:“五嶺之南騎二馬,二馬為馮,不就是咱們家嗎?潘州星孛降阿翁,定是指的咱小元一。”
“元一不過降生一月而已,怎會以阿翁相稱?”馮子遊問道。
馮君衡沉默不語,三人退回宴席之上坐定。
因為那濟空的來到,宴席上的氣氛較之前冷了幾分。馮君衡複又舉起酒杯,與馮夫人一起向眾人敬酒,宴席又活躍起來。大家都說馮家小公子胸有大誌,馮家必會因此而厚承皇恩,更有人說沒準會像其祖洗夫人一樣舉起大旗,維護一方的平安。
那洗夫人乃馮家三兄弟的五世祖母,她的家族“世為南越首領,部落十餘萬家”,15歲時她就成為部落酋長,是嶺南曆史上一位呼風喚雨的人物,當時馮家三兄弟的五世祖刺史馮融為官嶺南,可謂是他鄉羈旅,在嶺南一帶因人地兩疏故而號令不行。馮融便想用聯婚的方法,以求籠絡嶺南人中的上層人物。他親自登山向當時的大族冼氏求親。少年的女酋長洗英見其意誠,便與答應與馮融之子馮寶結成秦晉,從此,俚人異族相繼接受馮融的約束,馮寶任高涼太守時,冼夫人使協助他處理政務,政令有序,無人敢違,俚漢皆得以安居樂業。別人將元一比做洗夫人本是對馮氏一門的認可,如今,雖然馮子遊仍為嶺南大族的酋長,但朝廷對嶺南馮氏早有分而散之的舉措,一貫低調的馮君衡聽眾人之誇讚之詞,心想怎敢受用如此誇讚?他連忙製止道:“犬子不過一繈褓小兒,怎可與先祖母相提並論,望各位仁兄切勿枉言才是。”
歐陽舉說:“君衡兄也不必自謙,馮家公子,個個了得。”
馮子華說:“禦史大人差矣,犬子們皆無甚才學,日後還望禦史大人替我等多****才是。”
馮子遊把盞對眾位道:“別去議論那些無聊至極的話了,來,喝酒,喝酒!”說完,他仰頭將杯中之酒倒入口中,繼而將空酒杯傾向大家,“來,喝,喝幹!”
大家推杯舉盞,有幾個率先行開了酒令。
馮夫人與馮媛將元一抱回房去了。
從午時開始的酒席還在繼續。歐陽舉見未時已過,舉杯與馮家三兄弟對飲了三盅之後起身告辭,說要趕回南海。酒過之後,馮家三兄弟和眾官員將他送至大門,臨上車時,他將馮子遊拉到一邊,提起路元睿被殺之事,懇請馮子遊說:“勞煩子遊兄代為穩定俚人僚族,路元睿之事朝廷正派員追究,可千萬別在這時鬧出別的什麽亂子來。”
馮子遊笑道:“歐陽大人以為咱嶺南之土著皆是蠻不講理之人?須知,唐初的安定,還是嶺南土著上下一致維護統一的結果啊!”
“那是那是,誰不知是馮盎馮大人果斷決策平叛錯亂,促進了漢越民族的大融合,在大混亂的南北朝之後華夏方能歸於一統呢?隻是,我擔心有人借路元睿之事滋生事端,令朝廷責我統率一方不力之罪。”歐陽舉連連點頭,他心中暗道:朝中上下,誰不知道你馮子遊才是真正的嶺南道禦史啊!
馮子遊說:“路元睿手下的那些人也太張狂而不知王法了,如今四海通商,鄰邦大小國對大唐無不敬仰,那些昆侖人遠涉崇山峻嶺,渡過浩瀚海洋,來到南海做生意、做奴婢,也真不容易。如果他當時能律責自己手下的那幫人,也不至於……”
馮子遊說的也是事實,但他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希望歐陽舉大人能讓朝廷派來的官員及奴才們有所節製,當地人也罷,昆侖人也罷,大家都是上蒼的子民,理應平等相待才是。不過,對朝廷官員的期望素來不敢太甚,隻求其不來幹涉自己的交遊,彼此之間,井水不犯河水足矣。
歐陽舉走後,鄰州鄰縣的官員們也陸續離去,馮府的酒席宴上,隻剩下本州的百姓豪紳。馮君衡讓馮府家奴們好生侍候,自已言說不勝酒力,與馮子遊兄弟二人向花園蓮池畔的水榭而來。
馮君衡似乎從濟空的言語中聽出點玄機,但又不甚明了,他連叫了幾聲濟空師父:“師父剛才說是哪裏的出家?”
“朗州沅水西……”濟空頭也沒回。
馮君衡自忖道:朗州在何地?這個名字好陌生。他又追了出去,馮子遊、馮子華也追了過去,那濟空並未留步,隻唱出一謁:
五嶺之南蜇二馬,潘州星孛降阿翁。
十載生變各死散,淨斷凡根但存忠。
雲天雨露渥恩浩,死生籌謀心膂同。
半世帷幄佐聖駕,一朝貶謫徒巫忡。
千裏難酬相知誌,龍興歎絕路途窮。
魂隨維摩清涼地,君臣究竟俗緣終!
唱畢,濟空把馮氏三兄弟及眾親朋留在院中,揚長而去。馮夫人對身邊的丫環說:“快告訴老爺,布施!布施!”
這時,馮君衡也想起此事,他轉回身來,尋找馮壽,馮壽熟知老爺的舉止,忙走到馮君衡麵前:“老爺,小的在。”
“你速去帳房取些銀兩,追上師父,請他收做寺中供養。”
馮壽領命而去。
這裏馮夫人叫道:“老爺,你快來看。”
馮君衡看馮夫人手裏拿著那一對金環,他從夫人手中接過金環,見金環上各攜四個小字,一隻是“四相遷流”幾個小字,另一隻是“眾生無常”。
馮君衡將那八個字念了出來,念畢,他舉目將座上的人看了一遍,希望有人能給他解解這八個字與小兒元一有什麽關係。滿座賓客七嘴八舌,有的說不過是那僧人的隨身之物,與馮家小公子並無幹係,有的說,不過是佛門之物,攜一句佛家的字詞也很平常。馮君衡笑笑,叫了聲房先生道:“先生作何解釋?”
可轉頭去尋房之貝,房之貝的座位上卻空無一人。他隻好將金環交給夫人,說:“好好收起來吧。”然後端起酒杯,混入觥籌交錯之中。
原來房之貝一直認真地觀看濟空的一言一行,知道這僧人言語其中隱含著一種玄機,後來見濟空告辭而去,他也站了起來,待要追上濟空詢問一二,又覺毫無道理,見馮壽追了出去,便打消了追出去的念頭,假如有緣,日後自有相見之日,假如他的言語中暗含什麽預示,時間到了自然會顯現出來。他也沒有再坐回去,看馮家賓客均在議論濟空,便悄悄地退出中庭,借著幾分酒興,朝後花園而去。
馮子遊道:“這濟空哪裏是為布施而來?聽他之言,似含有無限禪機。”
“前兩句我懂,”馮子華說:“五嶺之南騎二馬,二馬為馮,不就是咱們家嗎?潘州星孛降阿翁,定是指的咱小元一。”
“元一不過降生一月而已,怎會以阿翁相稱?”馮子遊問道。
馮君衡沉默不語,三人退回宴席之上坐定。
因為那濟空的來到,宴席上的氣氛較之前冷了幾分。馮君衡複又舉起酒杯,與馮夫人一起向眾人敬酒,宴席又活躍起來。大家都說馮家小公子胸有大誌,馮家必會因此而厚承皇恩,更有人說沒準會像其祖洗夫人一樣舉起大旗,維護一方的平安。
那洗夫人乃馮家三兄弟的五世祖母,她的家族“世為南越首領,部落十餘萬家”,15歲時她就成為部落酋長,是嶺南曆史上一位呼風喚雨的人物,當時馮家三兄弟的五世祖刺史馮融為官嶺南,可謂是他鄉羈旅,在嶺南一帶因人地兩疏故而號令不行。馮融便想用聯婚的方法,以求籠絡嶺南人中的上層人物。他親自登山向當時的大族冼氏求親。少年的女酋長洗英見其意誠,便與答應與馮融之子馮寶結成秦晉,從此,俚人異族相繼接受馮融的約束,馮寶任高涼太守時,冼夫人使協助他處理政務,政令有序,無人敢違,俚漢皆得以安居樂業。別人將元一比做洗夫人本是對馮氏一門的認可,如今,雖然馮子遊仍為嶺南大族的酋長,但朝廷對嶺南馮氏早有分而散之的舉措,一貫低調的馮君衡聽眾人之誇讚之詞,心想怎敢受用如此誇讚?他連忙製止道:“犬子不過一繈褓小兒,怎可與先祖母相提並論,望各位仁兄切勿枉言才是。”
歐陽舉說:“君衡兄也不必自謙,馮家公子,個個了得。”
馮子華說:“禦史大人差矣,犬子們皆無甚才學,日後還望禦史大人替我等多****才是。”
馮子遊把盞對眾位道:“別去議論那些無聊至極的話了,來,喝酒,喝酒!”說完,他仰頭將杯中之酒倒入口中,繼而將空酒杯傾向大家,“來,喝,喝幹!”
大家推杯舉盞,有幾個率先行開了酒令。
馮夫人與馮媛將元一抱回房去了。
從午時開始的酒席還在繼續。歐陽舉見未時已過,舉杯與馮家三兄弟對飲了三盅之後起身告辭,說要趕回南海。酒過之後,馮家三兄弟和眾官員將他送至大門,臨上車時,他將馮子遊拉到一邊,提起路元睿被殺之事,懇請馮子遊說:“勞煩子遊兄代為穩定俚人僚族,路元睿之事朝廷正派員追究,可千萬別在這時鬧出別的什麽亂子來。”
馮子遊笑道:“歐陽大人以為咱嶺南之土著皆是蠻不講理之人?須知,唐初的安定,還是嶺南土著上下一致維護統一的結果啊!”
“那是那是,誰不知是馮盎馮大人果斷決策平叛錯亂,促進了漢越民族的大融合,在大混亂的南北朝之後華夏方能歸於一統呢?隻是,我擔心有人借路元睿之事滋生事端,令朝廷責我統率一方不力之罪。”歐陽舉連連點頭,他心中暗道:朝中上下,誰不知道你馮子遊才是真正的嶺南道禦史啊!
馮子遊說:“路元睿手下的那些人也太張狂而不知王法了,如今四海通商,鄰邦大小國對大唐無不敬仰,那些昆侖人遠涉崇山峻嶺,渡過浩瀚海洋,來到南海做生意、做奴婢,也真不容易。如果他當時能律責自己手下的那幫人,也不至於……”
馮子遊說的也是事實,但他更深一層的意思,是希望歐陽舉大人能讓朝廷派來的官員及奴才們有所節製,當地人也罷,昆侖人也罷,大家都是上蒼的子民,理應平等相待才是。不過,對朝廷官員的期望素來不敢太甚,隻求其不來幹涉自己的交遊,彼此之間,井水不犯河水足矣。
歐陽舉走後,鄰州鄰縣的官員們也陸續離去,馮府的酒席宴上,隻剩下本州的百姓豪紳。馮君衡讓馮府家奴們好生侍候,自已言說不勝酒力,與馮子遊兄弟二人向花園蓮池畔的水榭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