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逞能了,給首長報告不要囉嗦!”於愛國看不過去,趕快製止了鐵拐李的閑扯。
鐵拐李咽咽洗漱唾沫,不好意思的說:“三台花全株可以藥用,消炎、殺菌、清熱解毒,過去也用過治瘧疾,不過這花傳到內地就晚了,所以中醫用它要到民國以後。其他的植物我就不一一細說了,龍膽、杜英、山蒼子、天麻、藏三七、貝母、五味子、粗榧、黨參、靈芝、七葉一枝花、延齡草等等,我認不出來的也有很多,但我能肯定全都是藥用植物,真是個大寶庫啊!”
馬鴻陵這時也想起,在趙如琢的劄記中,確實記載著爺爺在泉邊為曲珍治療瘧疾而找草藥的經過,當時爺爺也提到過這裏生長的草藥品質極高,若是移植出去肯定起到極大效用。看來,趙如琢的記載非但不假,甚至還有所保留。
盛晴聽了半晌這時開口道:“你的意思是,這裏是個藥園?”
鐵拐李也不敢相信這個結論:“也不能這麽確定,我提的隻是現象,中醫講萬物皆可入藥,從我的角度來看這裏都是藥材,要是從饑民眼裏看,這裏的植物很多也是糧食啊!”
馬鴻陵望著這莽莽叢林心中震驚不已,林中植物雖然雜亂,但似乎依照種類不同分片生長的,比如剛才那些五眼果隻是生長在泉水的東側,其他方向還沒有見到,難道這麽大片的密林真是有人種植的?當然,按照爺爺他們的考察來看,這裏極可能是上古時期的一座城池遺址,那麽引種植物也就有了根據。現在的疑問是,會是什麽人在什麽時代居住在這裏,營造出這片藥用植物林又是為了什麽呢?和黑色蓮花又有什麽關聯?
“大家趕快準備,各人按照昨天的分配計劃呆在帳蓬裏,於愛國,你布置好探測儀,把哨位都撤回來,大霧中單獨值哨太危險。”關於樹木的交流被陳洪濤的命令打斷,眾人依言散開各自找到自己的帳蓬邊迎接濃霧的到來。
馬鴻陵的帳蓬被安排在最中間,與陳洪濤的帳蓬緊挨著,盛晴因為女性的原因單獨享用一頂登山帳,其他人都根據帳蓬大小三三兩兩按照分配計劃組合在一起休息。馬鴻陵分配到的帳內隊友是何仙姑,“何仙姑”當然是男的,而且與仙姑形象相差太遠,漆黑的皮膚、濃黑的頭發,再加上黑熊般壯碩的身材顯得孔武有力,但是在粗獷的外表下卻是心細如發,因此得了這個代號。何仙姑負責隊伍的火力支援,一挺九五式機槍背在肩上顯然非常短小,背負的七個大彈鼓讓人生畏,這可是持續500發的速射火力,馬鴻陵毫不誇張的相信,如果有突發情況,看似笨重的何仙姑能在最短時間內向敵方灑去要命的彈雨。
於愛國向馬鴻陵解釋過,安排與何仙姑同帳也是有原因的,作為火力支援手何仙姑不必衝鋒,一旦有情況必須尋找有利位置持續射擊為隊友提供掩護,同時也最能照顧到馬鴻陵。這一點與電視上端著機槍大喊衝鋒的送死鏡頭不同,馬鴻陵明白了於愛國的好意,隻是看著何仙姑近兩米的身高有些犯愁。這座黑鐵塔要是在帳內躺下,留給自己的隻有一條縫了。
可是事實卻不至於這麽差,因為於愛國給馬鴻陵何仙姑準備的是一頂三人帳,放下兩個大男人綽綽有餘。帳蓬也不是什麽特製的軍用品,而是市場上買到的尋常戶外用具,盡管馬鴻陵知道很多戶外用品的性能不亞於軍用品,可是對於一場準軍事行動中使用這種體育性質的東西還是有些不解。
何仙姑用帶有青島口音的山東話感歎道:“馬老師兒,這次俺住的可是最好的帳蓬了,咱中國部隊沒有專用小帳蓬,前幾年在愛沙尼亞參加比賽,看到別銀家的裝備海兒多了,連帳蓬都有五六種,解手兒都有專用帳蓬,那回俺們還背的是老尼龍布帳蓬,跟逛公園兒似的,可讓別銀笑話了。”
馬鴻陵知道何仙姑所說的在愛沙尼亞舉辦的比賽就是鼎鼎大名的“愛爾納突擊”國際偵察兵競賽,愛爾納就是英語“偵察”的譯音,中國人延用蘇聯模式,一直把特種部隊稱為偵察兵也是有道理的。這個愛爾納突擊可不是國內某些演習比賽的花花樣子,競賽內容和時間安排都超出了人的生理極限。
愛爾納突擊的簡單規則馬鴻陵還有些印象,每一名參賽者要負重40公斤,全程再無補給,在前堵後追的情況下,深入愛沙尼亞東部的原始森林,這裏堪稱世界作戰環境最惡劣的地方。持續四天三夜200公裏奔襲,期間要完成涉水﹑搶灘﹑排雷﹑射擊﹑救護等常規科目,還要與扮演假想敵的愛沙尼亞軍隊對抗。這個亡命性質的比賽是各國偵察兵意誌、體能、力量、戰術、謀略的綜合較量,先不說名次如何,隻要在規定時間能完成全部項目就已經是世界特種兵中的精銳。
馬鴻陵還是習慣性的問起了比賽結果,何仙姑搖搖頭痛惜的說:“擺說了,那時候裝備確實不行,俺們穿著新配發的反紅外迷彩服,想著晚上穿過封鎖線對方發現不了,誰知道愛沙尼亞軍隊一下就發現俺們了,人家呼叫火炮覆蓋就全完了。”
“你們的衣服都能反紅線偵察外了,怎麽還被發現?”馬鴻陵更不解。
“後來才知道,人家用了多光譜遙感偵察唄,馬老師兒你知道的,三棱鏡把白光折射變成七種顏色,不同顏色的光又有各自的波長,這個多光譜遙感就是同時記錄下觀察對象幾個不同波段的影像,俺們的反紅外塗料不可能和周圍背景處處相似,在多光譜遙感麵前,就象上街沒穿衣服一樣,給人看了個精光!本來俺們至少是前兩名!”何仙姑想起當日情景仍然是抑製不住的歎息。
盛晴的帳蓬很近,在帳口整理完東西聽到二人的對話,也一時興起參加進來:“現在多光譜遙感也被新技術替代了,無論是紅外線還是多光譜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依靠光線的傳播,遇到大雨暴雪就失靈了,現在最先進的技術是全天候微波遙感,這個技術有穿透雲霧、雨林和地麵表層的特點。”
馬鴻陵這方麵的知識相當於零,何仙姑雖然了解但是表達不清楚,盛晴隻能繼續解釋:“人耳可以聽到千裏外的廣播,就是用收音機接收無線電波,轉換成聲波的,那麽無線電波能否轉換成圖像呢?這個微波遙感正好能解決,隻不過它是通過發射無線電波、再接收反射回波而顯示成像的。由於各種物體表麵特性、大小、形狀和導電性能有不同,反映在圖像上也不同,因此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目標經過偽裝,都逃不掉微波遙感偵察。”
“這不就是雷達?”馬鴻陵問道。
“對,可以算雷達的一種,不過更高級一些。我們這次也帶了一部小型的微波遙感儀,就算在大霧中的雨林裏也能發現異常。”盛晴指著陳洪濤的指揮帳說“八仙裏的曹國舅就是技術偵察員,他現在應該在陳處長那裏開機調試,一會兒就能看到偵察狀態。”
“那才進樹林時怎麽不用,那時能早發現人影啊!”馬鴻陵稍稍納悶。
何仙姑解釋:“這玩藝還是試驗階段,開機調試完要用十幾分鍾,所以沒法當時使用。”
馬鴻陵又問起生命探測儀的事:“於隊長背著的那個生命探測儀呢?有了這個微波遙感,生命探測儀不是落後了?”
何仙姑笑笑說:“生命探測儀分了好幾種,有線外線成像的,也有雷達探測的,也有音頻偵聽的,雷達探測比紅外成像更好,微波遙感儀正好能替代紅外成像,可是音頻探測卻替代不了,現在咱們帶的這個就是最先進的聲波振作探測儀。”
馬鴻陵問道:“那這個聲波探測儀作用大不大?我是說探測的靈敏度?”
何仙姑四下看看無人,放低聲音說:“聲波振動探測的原理俺就不費話了,想聽多的理論去找鐵拐李,他能白乎。舉個例子,如果馬老師兒你藏在地下室,這個聲波振動探測儀也能把你找出來,隻要心髒還跳,就跑不了。”
馬鴻陵問過這兩樣設備後頓時覺得中國軍隊的裝備無比先進,這樣一支高科技武裝下的特種部隊,在常規戰條件下除了自己還能有什麽對手!同時又有一種想法飄上來,如果爺爺當年也能擁有這樣的儀器裝備,是否會改寫進洞的經曆呢?顯然,這個問題無法給出答案。
大霧果然來了,即便是馬鴻陵已經想過這白雲轉化的黑霧有種種模樣,現實還是讓人感到無比恐懼,濃黑的霧氣如同一堵嚴密的實體牆從西側移來,緩慢而有力的吞噬著樹林,把無邊的黑暗和絕望帶給眾人。
鐵拐李咽咽洗漱唾沫,不好意思的說:“三台花全株可以藥用,消炎、殺菌、清熱解毒,過去也用過治瘧疾,不過這花傳到內地就晚了,所以中醫用它要到民國以後。其他的植物我就不一一細說了,龍膽、杜英、山蒼子、天麻、藏三七、貝母、五味子、粗榧、黨參、靈芝、七葉一枝花、延齡草等等,我認不出來的也有很多,但我能肯定全都是藥用植物,真是個大寶庫啊!”
馬鴻陵這時也想起,在趙如琢的劄記中,確實記載著爺爺在泉邊為曲珍治療瘧疾而找草藥的經過,當時爺爺也提到過這裏生長的草藥品質極高,若是移植出去肯定起到極大效用。看來,趙如琢的記載非但不假,甚至還有所保留。
盛晴聽了半晌這時開口道:“你的意思是,這裏是個藥園?”
鐵拐李也不敢相信這個結論:“也不能這麽確定,我提的隻是現象,中醫講萬物皆可入藥,從我的角度來看這裏都是藥材,要是從饑民眼裏看,這裏的植物很多也是糧食啊!”
馬鴻陵望著這莽莽叢林心中震驚不已,林中植物雖然雜亂,但似乎依照種類不同分片生長的,比如剛才那些五眼果隻是生長在泉水的東側,其他方向還沒有見到,難道這麽大片的密林真是有人種植的?當然,按照爺爺他們的考察來看,這裏極可能是上古時期的一座城池遺址,那麽引種植物也就有了根據。現在的疑問是,會是什麽人在什麽時代居住在這裏,營造出這片藥用植物林又是為了什麽呢?和黑色蓮花又有什麽關聯?
“大家趕快準備,各人按照昨天的分配計劃呆在帳蓬裏,於愛國,你布置好探測儀,把哨位都撤回來,大霧中單獨值哨太危險。”關於樹木的交流被陳洪濤的命令打斷,眾人依言散開各自找到自己的帳蓬邊迎接濃霧的到來。
馬鴻陵的帳蓬被安排在最中間,與陳洪濤的帳蓬緊挨著,盛晴因為女性的原因單獨享用一頂登山帳,其他人都根據帳蓬大小三三兩兩按照分配計劃組合在一起休息。馬鴻陵分配到的帳內隊友是何仙姑,“何仙姑”當然是男的,而且與仙姑形象相差太遠,漆黑的皮膚、濃黑的頭發,再加上黑熊般壯碩的身材顯得孔武有力,但是在粗獷的外表下卻是心細如發,因此得了這個代號。何仙姑負責隊伍的火力支援,一挺九五式機槍背在肩上顯然非常短小,背負的七個大彈鼓讓人生畏,這可是持續500發的速射火力,馬鴻陵毫不誇張的相信,如果有突發情況,看似笨重的何仙姑能在最短時間內向敵方灑去要命的彈雨。
於愛國向馬鴻陵解釋過,安排與何仙姑同帳也是有原因的,作為火力支援手何仙姑不必衝鋒,一旦有情況必須尋找有利位置持續射擊為隊友提供掩護,同時也最能照顧到馬鴻陵。這一點與電視上端著機槍大喊衝鋒的送死鏡頭不同,馬鴻陵明白了於愛國的好意,隻是看著何仙姑近兩米的身高有些犯愁。這座黑鐵塔要是在帳內躺下,留給自己的隻有一條縫了。
可是事實卻不至於這麽差,因為於愛國給馬鴻陵何仙姑準備的是一頂三人帳,放下兩個大男人綽綽有餘。帳蓬也不是什麽特製的軍用品,而是市場上買到的尋常戶外用具,盡管馬鴻陵知道很多戶外用品的性能不亞於軍用品,可是對於一場準軍事行動中使用這種體育性質的東西還是有些不解。
何仙姑用帶有青島口音的山東話感歎道:“馬老師兒,這次俺住的可是最好的帳蓬了,咱中國部隊沒有專用小帳蓬,前幾年在愛沙尼亞參加比賽,看到別銀家的裝備海兒多了,連帳蓬都有五六種,解手兒都有專用帳蓬,那回俺們還背的是老尼龍布帳蓬,跟逛公園兒似的,可讓別銀笑話了。”
馬鴻陵知道何仙姑所說的在愛沙尼亞舉辦的比賽就是鼎鼎大名的“愛爾納突擊”國際偵察兵競賽,愛爾納就是英語“偵察”的譯音,中國人延用蘇聯模式,一直把特種部隊稱為偵察兵也是有道理的。這個愛爾納突擊可不是國內某些演習比賽的花花樣子,競賽內容和時間安排都超出了人的生理極限。
愛爾納突擊的簡單規則馬鴻陵還有些印象,每一名參賽者要負重40公斤,全程再無補給,在前堵後追的情況下,深入愛沙尼亞東部的原始森林,這裏堪稱世界作戰環境最惡劣的地方。持續四天三夜200公裏奔襲,期間要完成涉水﹑搶灘﹑排雷﹑射擊﹑救護等常規科目,還要與扮演假想敵的愛沙尼亞軍隊對抗。這個亡命性質的比賽是各國偵察兵意誌、體能、力量、戰術、謀略的綜合較量,先不說名次如何,隻要在規定時間能完成全部項目就已經是世界特種兵中的精銳。
馬鴻陵還是習慣性的問起了比賽結果,何仙姑搖搖頭痛惜的說:“擺說了,那時候裝備確實不行,俺們穿著新配發的反紅外迷彩服,想著晚上穿過封鎖線對方發現不了,誰知道愛沙尼亞軍隊一下就發現俺們了,人家呼叫火炮覆蓋就全完了。”
“你們的衣服都能反紅線偵察外了,怎麽還被發現?”馬鴻陵更不解。
“後來才知道,人家用了多光譜遙感偵察唄,馬老師兒你知道的,三棱鏡把白光折射變成七種顏色,不同顏色的光又有各自的波長,這個多光譜遙感就是同時記錄下觀察對象幾個不同波段的影像,俺們的反紅外塗料不可能和周圍背景處處相似,在多光譜遙感麵前,就象上街沒穿衣服一樣,給人看了個精光!本來俺們至少是前兩名!”何仙姑想起當日情景仍然是抑製不住的歎息。
盛晴的帳蓬很近,在帳口整理完東西聽到二人的對話,也一時興起參加進來:“現在多光譜遙感也被新技術替代了,無論是紅外線還是多光譜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依靠光線的傳播,遇到大雨暴雪就失靈了,現在最先進的技術是全天候微波遙感,這個技術有穿透雲霧、雨林和地麵表層的特點。”
馬鴻陵這方麵的知識相當於零,何仙姑雖然了解但是表達不清楚,盛晴隻能繼續解釋:“人耳可以聽到千裏外的廣播,就是用收音機接收無線電波,轉換成聲波的,那麽無線電波能否轉換成圖像呢?這個微波遙感正好能解決,隻不過它是通過發射無線電波、再接收反射回波而顯示成像的。由於各種物體表麵特性、大小、形狀和導電性能有不同,反映在圖像上也不同,因此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目標經過偽裝,都逃不掉微波遙感偵察。”
“這不就是雷達?”馬鴻陵問道。
“對,可以算雷達的一種,不過更高級一些。我們這次也帶了一部小型的微波遙感儀,就算在大霧中的雨林裏也能發現異常。”盛晴指著陳洪濤的指揮帳說“八仙裏的曹國舅就是技術偵察員,他現在應該在陳處長那裏開機調試,一會兒就能看到偵察狀態。”
“那才進樹林時怎麽不用,那時能早發現人影啊!”馬鴻陵稍稍納悶。
何仙姑解釋:“這玩藝還是試驗階段,開機調試完要用十幾分鍾,所以沒法當時使用。”
馬鴻陵又問起生命探測儀的事:“於隊長背著的那個生命探測儀呢?有了這個微波遙感,生命探測儀不是落後了?”
何仙姑笑笑說:“生命探測儀分了好幾種,有線外線成像的,也有雷達探測的,也有音頻偵聽的,雷達探測比紅外成像更好,微波遙感儀正好能替代紅外成像,可是音頻探測卻替代不了,現在咱們帶的這個就是最先進的聲波振作探測儀。”
馬鴻陵問道:“那這個聲波探測儀作用大不大?我是說探測的靈敏度?”
何仙姑四下看看無人,放低聲音說:“聲波振動探測的原理俺就不費話了,想聽多的理論去找鐵拐李,他能白乎。舉個例子,如果馬老師兒你藏在地下室,這個聲波振動探測儀也能把你找出來,隻要心髒還跳,就跑不了。”
馬鴻陵問過這兩樣設備後頓時覺得中國軍隊的裝備無比先進,這樣一支高科技武裝下的特種部隊,在常規戰條件下除了自己還能有什麽對手!同時又有一種想法飄上來,如果爺爺當年也能擁有這樣的儀器裝備,是否會改寫進洞的經曆呢?顯然,這個問題無法給出答案。
大霧果然來了,即便是馬鴻陵已經想過這白雲轉化的黑霧有種種模樣,現實還是讓人感到無比恐懼,濃黑的霧氣如同一堵嚴密的實體牆從西側移來,緩慢而有力的吞噬著樹林,把無邊的黑暗和絕望帶給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