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總會有站在十字路口的時候,當麵臨了選擇,很多人都會猶豫不定,到底是向左?還是向右?選對了很可能是錦繡前程,選錯了則總會瀕臨絕境。[..tw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
在如何在荊州之地與魏吳兩軍交戰的選擇上,其實長久以來,諸葛鬆一直是有些猶豫的。
當他還在現代的時候,作為劉備一方的忠實擁護者,麵對荊州乃至夷陵慘敗,諸葛鬆用電腦和白紙做過無數次的假設和兵棋推演。夷陵暫且不說,對於荊州之戰,諸葛鬆在未到這個時代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套自認為可行的戰略規劃,這也就是他為什麽那麽看重武陵一郡的原因。
因為諸葛鬆早就知道,要想阻止關羽北伐,讓他老老實實的呆在南郡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不說關將軍看著漢中捷報頻傳,肯定立功心切,就是劉備那裏,也指望著能借助關羽對襄樊的壓力來使漢中更加穩固,以圖北出涼州。
這招棋本來挺妙,正常的話曹操從漢中一退,關羽就退回南郡,這樣等曹操下次再去進攻漢中,劉備就已經有完全的準備,有恃無恐,可以一點一點的徐圖涼州。
沒想到曆史上關羽居然來了一個水淹七軍,將曹操援助樊城的精銳部隊全都滅掉了,士氣高昂之下便開始有恃無恐,不僅不撤退,反而繼續包圍樊城,才導致了後來的悲劇。
諸葛鬆的第一個方案,就是他許久以來一直盤算好的策略部署。既然曆史上關羽可以水淹七軍,將曹仁緊緊包圍在樊城,那麽此次戰役的關鍵無疑就是與東吳方麵的作戰了。假如不是後方被端掉,就算是徐晃到後麵勝了關羽一陣,也不至於讓關羽進退失據,無心戀戰的向南郡撤退,最落得了個陷入絕地的下場。
東吳對占領荊州全境可以說是晝思夜想,要想防止他們在對其有利的態勢下偷襲荊州幾乎是不可能的。(..tw無彈窗廣告)諸葛鬆從之前去魯肅那裏見到呂蒙的表現就可以完全斷定這點。當他對魯肅說要魯肅一年之內不動刀兵時,呂蒙那氣憤的樣子可是一點假都不是做的,諸葛鬆猜測在他去見魯肅之前,就算東吳還沒有暗中和曹操達成聯手,也差不多已經有這個想法,隻能曹操樊城前線告急,向東吳派出使者了,以至於當諸葛鬆勸說魯肅一年之內不要出兵時,呂蒙才會表現出那麽大的反應。
關於如何對付東吳偷襲的問題,諸葛鬆之前的想法是,假如他手上有一支兵,不用太多,哪怕隻有萬餘人馬,他就完全可以率軍隱藏在呂蒙打算白衣渡江的線路上,一旦呂蒙行動起來,就給他當頭一棒,幹掉他的先鋒,使其驚慌失措,不能妄動。然後再將東吳偷襲的消息傳給關羽,鐵證之下,關羽便隻能回軍,這樣荊州便安全了。
當然,諸葛鬆之前那麽長時間的計劃和兵棋推演並不會隻有這麽簡單。因為伏擊吳軍這方法雖然不錯,但卻也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首先,東吳垂涎荊州已久,在取走三郡之後必定往南郡這邊派出不少探子,上萬軍馬可不是小數目,如果諸葛鬆領著這麽多人沿江埋伏被東吳知曉,就喪失了伏擊和出其不意的意義。並且以關羽的性子,要是久攻樊城不下,必定會想方設法的增兵,也就是說,就算諸葛鬆率兵沿江埋伏能暫時鎮住東吳的野心,可一旦關羽攻打樊城兵力不足要其領兵增援到樊城聽調,那早晚還是會被東吳等到機會,讓曆史重演。
所以除了到江邊阻止東吳白衣渡江外,萬一關羽非要調走諸葛鬆手上的軍力,諸葛鬆的想法便是先取得南郡的控製權!
要知道南郡城又高又險,城中物資充足,遠不是小小的一個麥城可比,要是在南郡城中鎮守的是諸葛鬆而不是糜芳,手上再有個上萬兵馬,在早做準備之下,他堅信就算東吳動用大軍團團包圍,他也能堅守許久,等到關羽回援。曆史上關羽在敗給徐晃一陣後,事實上並沒有元氣大傷,手中的軍力還很強大,之所以敗亡,完全是因為南郡失守後軍心渙散,士卒逃亡太嚴重所造成的。
要是東吳久攻南郡不下,關羽再率軍回援,東吳便隻有撤兵一途。這樣雖然關羽前期的戰果很可能化為烏有,但最少曹操已經放棄了漢中,關羽又守住了荊州,對諸葛鬆來說就已經是一個完全可以接受的結果了。
至於第二套方案,則完全就是一種很悲觀的作戰方式了。如果說第一套方案的核心是守荊州,甚至是在守住南郡的前提下多占襄陽一郡的便宜的話。那麽第二套方案的核心,則就是守關羽了!
什麽是守關羽呢?意思就是字麵上意思,就是守護好關羽,保證他不死在麥城。
本來諸葛鬆研究這套方案初始的想法完全就是為以防萬一給關羽也給自己留一條退路。這套方案的核心很簡單,關羽不是難敵魏吳兩方的軍力隻能退到麥城,最後又在突圍去上庸的路上隻被東吳埋伏了五百人就丟了性命麽?那他就在那條路上早早埋伏下三千人,幹掉東吳的埋伏,將關羽護送到上庸甚至漢中就是了。雖然現在劉備還沒有攻取上庸,但諸葛鬆猜想曹操大軍一退,劉備平定上庸肯定是指日可待的。
諸葛鬆一直覺得,相比於丟掉荊州,關羽的死其實對劉備的刺激更大。原因很簡單,地盤丟了可以再打回來,可結義兄弟死了,拿劉備的話說,那就是:“縱有江山又何用?”
要是關羽不死,如果文武百官都死勸的話,加上龐統和法正現在都沒有死,諸葛鬆估計眾臣還是可以勸住劉備伐吳的,縱是勸不住,劉備也不會被怒火燒壞了腦袋,喪失一個主帥在戰場上該有的冷靜。那麽就算再出現一次夷陵之戰,隻要有孔明和龐統他們兩人中的一人隨軍,就算陸遜真有絕世的才華,又搶先占據了地利,誰勝誰負,也還是很難說的。
當然,有荊州總比丟荊州好,畢竟就算救了關羽,也意味著失去了荊州半州的軍力。可為什麽說兩套方案各有利弊呢?表麵上明明是第一套方案更好,更能保護劉備軍的利益,第二套方案損失的實在是太大,根本不應該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
可實際上,在諸葛鬆逐漸意識到自己隻憑對史書的了解已經難以真的就掌控住三國一切的時候,在見識了曹操為了攻取漢中居然動用三十萬大軍做攻取漢中的誘餌後,諸葛鬆承認他實在是被曹操如此磅礴的用兵氣勢所震撼到了。
曆史上曹操在收複襄陽後便不再進軍,隻讓東吳去對付關羽,是因為當時關羽已經陷入了絕地,他確信隻憑東吳就可以讓關羽兵敗身死,曹操也可以將劉備的怒火全轉到孫權那裏。
可如果諸葛鬆真的幫關羽守住了荊州,或者說當南郡的守將是諸葛鬆,東吳已用重兵將其包圍卻急切難下時,為了大大削弱劉備軍實力,那曹操會不會不再像曆史上那樣停軍觀望,而是死死地拖住甚至將關羽包圍在襄樊一帶,等南郡城破再放關羽突圍?
要是這樣的話,和與兩大軍事集團死抗,勝固然好敗則血本無歸的第一套方案相比,早做好退路,雖然損失掉荊州一地卻能將荊州的大部分將領和文官安全護送到蜀地的策略,在諸葛鬆看來反而顯得相對更好一些。
當然,雖然有著對第一套方案的種種顧慮,可在與王甫同去見關羽的時候,盡管他不奢望能勸動關羽退兵,可諸葛鬆還是和絕大多數人所想的一樣,還是毅然的決定去實施第一套方案,哪怕困難重重,但總可隨機應變,讓形勢向最有利的方向發展。
因為這畢竟是荊州!
雖然如今隻剩一半,卻已足夠支撐近十萬士兵的物資供應!是孔明三分天下直指宛洛必不可少的一塊跳板!
就這樣,諸葛鬆隨王甫進了關羽的軍帳,試圖做最後的努力,然而等待他的,卻是那一場難以接受的冷漠對白。
在如何在荊州之地與魏吳兩軍交戰的選擇上,其實長久以來,諸葛鬆一直是有些猶豫的。
當他還在現代的時候,作為劉備一方的忠實擁護者,麵對荊州乃至夷陵慘敗,諸葛鬆用電腦和白紙做過無數次的假設和兵棋推演。夷陵暫且不說,對於荊州之戰,諸葛鬆在未到這個時代之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套自認為可行的戰略規劃,這也就是他為什麽那麽看重武陵一郡的原因。
因為諸葛鬆早就知道,要想阻止關羽北伐,讓他老老實實的呆在南郡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不說關將軍看著漢中捷報頻傳,肯定立功心切,就是劉備那裏,也指望著能借助關羽對襄樊的壓力來使漢中更加穩固,以圖北出涼州。
這招棋本來挺妙,正常的話曹操從漢中一退,關羽就退回南郡,這樣等曹操下次再去進攻漢中,劉備就已經有完全的準備,有恃無恐,可以一點一點的徐圖涼州。
沒想到曆史上關羽居然來了一個水淹七軍,將曹操援助樊城的精銳部隊全都滅掉了,士氣高昂之下便開始有恃無恐,不僅不撤退,反而繼續包圍樊城,才導致了後來的悲劇。
諸葛鬆的第一個方案,就是他許久以來一直盤算好的策略部署。既然曆史上關羽可以水淹七軍,將曹仁緊緊包圍在樊城,那麽此次戰役的關鍵無疑就是與東吳方麵的作戰了。假如不是後方被端掉,就算是徐晃到後麵勝了關羽一陣,也不至於讓關羽進退失據,無心戀戰的向南郡撤退,最落得了個陷入絕地的下場。
東吳對占領荊州全境可以說是晝思夜想,要想防止他們在對其有利的態勢下偷襲荊州幾乎是不可能的。(..tw無彈窗廣告)諸葛鬆從之前去魯肅那裏見到呂蒙的表現就可以完全斷定這點。當他對魯肅說要魯肅一年之內不動刀兵時,呂蒙那氣憤的樣子可是一點假都不是做的,諸葛鬆猜測在他去見魯肅之前,就算東吳還沒有暗中和曹操達成聯手,也差不多已經有這個想法,隻能曹操樊城前線告急,向東吳派出使者了,以至於當諸葛鬆勸說魯肅一年之內不要出兵時,呂蒙才會表現出那麽大的反應。
關於如何對付東吳偷襲的問題,諸葛鬆之前的想法是,假如他手上有一支兵,不用太多,哪怕隻有萬餘人馬,他就完全可以率軍隱藏在呂蒙打算白衣渡江的線路上,一旦呂蒙行動起來,就給他當頭一棒,幹掉他的先鋒,使其驚慌失措,不能妄動。然後再將東吳偷襲的消息傳給關羽,鐵證之下,關羽便隻能回軍,這樣荊州便安全了。
當然,諸葛鬆之前那麽長時間的計劃和兵棋推演並不會隻有這麽簡單。因為伏擊吳軍這方法雖然不錯,但卻也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首先,東吳垂涎荊州已久,在取走三郡之後必定往南郡這邊派出不少探子,上萬軍馬可不是小數目,如果諸葛鬆領著這麽多人沿江埋伏被東吳知曉,就喪失了伏擊和出其不意的意義。並且以關羽的性子,要是久攻樊城不下,必定會想方設法的增兵,也就是說,就算諸葛鬆率兵沿江埋伏能暫時鎮住東吳的野心,可一旦關羽攻打樊城兵力不足要其領兵增援到樊城聽調,那早晚還是會被東吳等到機會,讓曆史重演。
所以除了到江邊阻止東吳白衣渡江外,萬一關羽非要調走諸葛鬆手上的軍力,諸葛鬆的想法便是先取得南郡的控製權!
要知道南郡城又高又險,城中物資充足,遠不是小小的一個麥城可比,要是在南郡城中鎮守的是諸葛鬆而不是糜芳,手上再有個上萬兵馬,在早做準備之下,他堅信就算東吳動用大軍團團包圍,他也能堅守許久,等到關羽回援。曆史上關羽在敗給徐晃一陣後,事實上並沒有元氣大傷,手中的軍力還很強大,之所以敗亡,完全是因為南郡失守後軍心渙散,士卒逃亡太嚴重所造成的。
要是東吳久攻南郡不下,關羽再率軍回援,東吳便隻有撤兵一途。這樣雖然關羽前期的戰果很可能化為烏有,但最少曹操已經放棄了漢中,關羽又守住了荊州,對諸葛鬆來說就已經是一個完全可以接受的結果了。
至於第二套方案,則完全就是一種很悲觀的作戰方式了。如果說第一套方案的核心是守荊州,甚至是在守住南郡的前提下多占襄陽一郡的便宜的話。那麽第二套方案的核心,則就是守關羽了!
什麽是守關羽呢?意思就是字麵上意思,就是守護好關羽,保證他不死在麥城。
本來諸葛鬆研究這套方案初始的想法完全就是為以防萬一給關羽也給自己留一條退路。這套方案的核心很簡單,關羽不是難敵魏吳兩方的軍力隻能退到麥城,最後又在突圍去上庸的路上隻被東吳埋伏了五百人就丟了性命麽?那他就在那條路上早早埋伏下三千人,幹掉東吳的埋伏,將關羽護送到上庸甚至漢中就是了。雖然現在劉備還沒有攻取上庸,但諸葛鬆猜想曹操大軍一退,劉備平定上庸肯定是指日可待的。
諸葛鬆一直覺得,相比於丟掉荊州,關羽的死其實對劉備的刺激更大。原因很簡單,地盤丟了可以再打回來,可結義兄弟死了,拿劉備的話說,那就是:“縱有江山又何用?”
要是關羽不死,如果文武百官都死勸的話,加上龐統和法正現在都沒有死,諸葛鬆估計眾臣還是可以勸住劉備伐吳的,縱是勸不住,劉備也不會被怒火燒壞了腦袋,喪失一個主帥在戰場上該有的冷靜。那麽就算再出現一次夷陵之戰,隻要有孔明和龐統他們兩人中的一人隨軍,就算陸遜真有絕世的才華,又搶先占據了地利,誰勝誰負,也還是很難說的。
當然,有荊州總比丟荊州好,畢竟就算救了關羽,也意味著失去了荊州半州的軍力。可為什麽說兩套方案各有利弊呢?表麵上明明是第一套方案更好,更能保護劉備軍的利益,第二套方案損失的實在是太大,根本不應該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
可實際上,在諸葛鬆逐漸意識到自己隻憑對史書的了解已經難以真的就掌控住三國一切的時候,在見識了曹操為了攻取漢中居然動用三十萬大軍做攻取漢中的誘餌後,諸葛鬆承認他實在是被曹操如此磅礴的用兵氣勢所震撼到了。
曆史上曹操在收複襄陽後便不再進軍,隻讓東吳去對付關羽,是因為當時關羽已經陷入了絕地,他確信隻憑東吳就可以讓關羽兵敗身死,曹操也可以將劉備的怒火全轉到孫權那裏。
可如果諸葛鬆真的幫關羽守住了荊州,或者說當南郡的守將是諸葛鬆,東吳已用重兵將其包圍卻急切難下時,為了大大削弱劉備軍實力,那曹操會不會不再像曆史上那樣停軍觀望,而是死死地拖住甚至將關羽包圍在襄樊一帶,等南郡城破再放關羽突圍?
要是這樣的話,和與兩大軍事集團死抗,勝固然好敗則血本無歸的第一套方案相比,早做好退路,雖然損失掉荊州一地卻能將荊州的大部分將領和文官安全護送到蜀地的策略,在諸葛鬆看來反而顯得相對更好一些。
當然,雖然有著對第一套方案的種種顧慮,可在與王甫同去見關羽的時候,盡管他不奢望能勸動關羽退兵,可諸葛鬆還是和絕大多數人所想的一樣,還是毅然的決定去實施第一套方案,哪怕困難重重,但總可隨機應變,讓形勢向最有利的方向發展。
因為這畢竟是荊州!
雖然如今隻剩一半,卻已足夠支撐近十萬士兵的物資供應!是孔明三分天下直指宛洛必不可少的一塊跳板!
就這樣,諸葛鬆隨王甫進了關羽的軍帳,試圖做最後的努力,然而等待他的,卻是那一場難以接受的冷漠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