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說諸葛鬆如何定計去收複上庸,但說劉備與諸葛鬆分別後返回江陵的途中,雖是走了折返,心情卻很不錯。一路上指點風景,頗有些怡然自得。
龐統在旁見了,初雖默然無語。終是想賣弄才學,便以言挑之:“大王,今劉封失卻上庸,平西將軍兵不及萬,去戰孟達恐凶多吉少,但卻不見主公早早命信使去江陵調兵來助,反而一路悠然,不知為何?”
劉備微微一笑:“軍師試猜之。”
龐統雖知人主不可妄猜,但他實有經天緯地之才,卻前有孔明聯吳抗曹於赤壁大破魏軍,後有諸葛鬆奇計取蜀又保江陵。為了加重其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隻好借著在劉備身邊的機會試圖靠近言來獲得倚重。
想到這兒,龐統便仿佛自言自語道:“平西將軍出身微末,本隻孔明身邊一書童,卻屢出奇謀取蜀保荊,之前雖礙於關將軍身份,立下大功卻甘願離開江陵,終有挾功而不得賞之嫌。主公雖然多與其一郡,然上庸、武陵相距數千裏,諸葛鬆雖沒說什麽,但其心中乃至眾將,都恐有不服。
劉備收斂笑容,聽言歎息道:“士元果知孤心。鬆兒此去上庸,非孤強令,是其自願前往!其才雖佳,然少年得誌,不知收斂,若孤填兵助戰,再複上庸,其功更大,其位就隻能在孤之下,那讓群臣又作何想,他今後又如何在孤麵前自處!”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龐統歎息過後轉而勸劉備道:“然大王如今大業未成,曹魏依然勢大,若平西將軍有失,實則對興複漢室有損,望大王三思!”
劉備笑道:“士元所言,孤豈不知,不盡快發兵,隻因其立功已經過多過快!孤已年過半百,鬆兒年齒不比你我,磨練得當,留給世子亦可用數十載,此不過小挫其銳氣,亦對其大有益也!”
龐統稱是,心中將劉備欲將諸葛鬆留給劉禪長用暗暗記住,對諸葛鬆由之前的暗暗戒備,試圖相爭,轉向謀求等待時機,看是否有聯盟的可能。
再說曹操自許昌接到徐晃的密報,稱孟達因不曾相救關羽之事欲獻上庸。心中驚疑,便找賈詡、程昱及劉曄商量。
程昱言道:“荊州一戰,關羽並未身死,劉備調孟達回cd不過欲降其位懲治,孟達應無性命之憂。此時來降,誘我宛城之兵為援,其若有詐,則宛城危矣!望大王三思!”
曹操沉吟片刻,轉問賈詡:“那文和之言呢?”
賈詡對曰:“上庸乃偏僻山城,民生凋敝,難屯大軍。若得漢中,自可在漢中宛城兩地屯重兵,以上庸為腹地,連接漢中宛城,左右為援。今漢中為劉備所有,得失此城無關大局,不若舍此城與劉備,待來日征伐引漢中之兵出援決戰,遠勝強攻漢中為好!”
曹操歎道:“文和之言言之有理,但孟達來降,孤不發一兵,不利來日招降他人。大軍剛回許昌,仍需休整。依孤所見,就命徐晃引軍一萬為達策應,劉備若舉大軍前來,接出孟達放棄上庸便可,若無大軍,就令孟達仍守此城,真降假降時間一長,便見分曉。
劉曄附道:“大王所言甚是,孟達此人,恃才好術,前因不得重用而背劉璋引劉備入川,後因劉封而不得上庸郡守故不救關羽。此次來降,虛假難辨,卻應讓徐晃將軍便宜行事便可!”
於是曹操決斷不再出大軍接應孟達,隻令徐晃自行便宜行事,一時許昌城中軍心甚安。
徐晃因緩行之故,自軍中接到曹操軍令,軍馬出宛城不過三百裏。思曹操之意,猜測皆因昔日黃蓋詐降陰影未去,便更不急行,日行不過五十裏,隻命探馬不斷向上庸方向哨探。
另一邊諸葛鬆卻在夜裏紮營之後,休書一封與孟達,書中言道:“罪臣孟達公親啟:昔關將軍困於麥城,公以一己私怨,作壁上觀,天怒人怨。然漢中王以汝相助取蜀之功,不忍重責,望汝閉門自省,來日折罪。不料汝卻不知羞恥為何物,反自降曹。漢中王震怒,命吾統大軍五萬,來取汝首,汝可早托後事,洗頸就戮。不然大軍一到,玉石俱焚,滅汝三族!”
書畢,便遞給劉封觀看,笑道:“少將軍以為如何?”
劉封覽畢大驚站起:“將軍為何如此?孟達軍馬本已多於吾等,此信一到,必然大怒,吾等收複上庸豈不難上加難?”
諸葛鬆笑著擺手示意劉封坐下,言道:“上庸城池堅固,我軍此行攻城器械所帶甚少,激怒孟達出戰,才有速勝之機。”
“那將軍又何故在書中妄言我軍有五萬之眾,孟達雖怒,然見我軍勢大,隻會固守待援。不若以實情相告,盛怒之下,反利其出城交戰,豈不更好!”
諸葛鬆笑道:“少將軍所言雖是,但如今魏軍援軍多少不定。我料來援之人必是宛城徐晃,此人非我與少將軍能夠力敵,隻能設計驚退,然後再徐圖上庸可也!”
劉封這才恍然,因諸葛鬆之前扭轉乾坤收複江陵的過程過於驚人,便信諸葛鬆此次既敢在劉備麵前領命,定然成竹在胸,再不多問,拱手道:“那將軍早些休息,來日若有差遣,封自無所不從!”
望著劉封離開大帳的身影,諸葛鬆喃喃道:“無所不從?我真的有那麽可靠麽,親。”
翌日軍馬啟程,行軍六日,上庸城日近。派往宛城方向的探馬終於回報,曹魏援軍大將正是宛城徐晃,兵約萬餘人,行動緩慢,每日隻行五十裏便紮營,現距諸葛鬆五百裏,距上庸六百裏。
此時派往江陵方向的探馬依然毫無消息,定是還未遇見江陵發出的援軍。這幾日諸葛鬆已反複與劉封研究過上庸附近的地圖,聽見回報,便命大軍於往上庸大路之上當道紮營,不再前行。待營寨紮穩,便集結眾將帳前聽令。
有荊州之事,一路行來,眾將雖仍對諸葛鬆深信不疑,但實是雙方兵力懸殊,隨軍糧草不過月餘,難免每天都在揣測不安中度過。
今見諸葛鬆集結眾將,要有軍令發從,無一不心中一振,紛紛期待諸葛鬆的妙計是何。
龐統在旁見了,初雖默然無語。終是想賣弄才學,便以言挑之:“大王,今劉封失卻上庸,平西將軍兵不及萬,去戰孟達恐凶多吉少,但卻不見主公早早命信使去江陵調兵來助,反而一路悠然,不知為何?”
劉備微微一笑:“軍師試猜之。”
龐統雖知人主不可妄猜,但他實有經天緯地之才,卻前有孔明聯吳抗曹於赤壁大破魏軍,後有諸葛鬆奇計取蜀又保江陵。為了加重其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隻好借著在劉備身邊的機會試圖靠近言來獲得倚重。
想到這兒,龐統便仿佛自言自語道:“平西將軍出身微末,本隻孔明身邊一書童,卻屢出奇謀取蜀保荊,之前雖礙於關將軍身份,立下大功卻甘願離開江陵,終有挾功而不得賞之嫌。主公雖然多與其一郡,然上庸、武陵相距數千裏,諸葛鬆雖沒說什麽,但其心中乃至眾將,都恐有不服。
劉備收斂笑容,聽言歎息道:“士元果知孤心。鬆兒此去上庸,非孤強令,是其自願前往!其才雖佳,然少年得誌,不知收斂,若孤填兵助戰,再複上庸,其功更大,其位就隻能在孤之下,那讓群臣又作何想,他今後又如何在孤麵前自處!”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龐統歎息過後轉而勸劉備道:“然大王如今大業未成,曹魏依然勢大,若平西將軍有失,實則對興複漢室有損,望大王三思!”
劉備笑道:“士元所言,孤豈不知,不盡快發兵,隻因其立功已經過多過快!孤已年過半百,鬆兒年齒不比你我,磨練得當,留給世子亦可用數十載,此不過小挫其銳氣,亦對其大有益也!”
龐統稱是,心中將劉備欲將諸葛鬆留給劉禪長用暗暗記住,對諸葛鬆由之前的暗暗戒備,試圖相爭,轉向謀求等待時機,看是否有聯盟的可能。
再說曹操自許昌接到徐晃的密報,稱孟達因不曾相救關羽之事欲獻上庸。心中驚疑,便找賈詡、程昱及劉曄商量。
程昱言道:“荊州一戰,關羽並未身死,劉備調孟達回cd不過欲降其位懲治,孟達應無性命之憂。此時來降,誘我宛城之兵為援,其若有詐,則宛城危矣!望大王三思!”
曹操沉吟片刻,轉問賈詡:“那文和之言呢?”
賈詡對曰:“上庸乃偏僻山城,民生凋敝,難屯大軍。若得漢中,自可在漢中宛城兩地屯重兵,以上庸為腹地,連接漢中宛城,左右為援。今漢中為劉備所有,得失此城無關大局,不若舍此城與劉備,待來日征伐引漢中之兵出援決戰,遠勝強攻漢中為好!”
曹操歎道:“文和之言言之有理,但孟達來降,孤不發一兵,不利來日招降他人。大軍剛回許昌,仍需休整。依孤所見,就命徐晃引軍一萬為達策應,劉備若舉大軍前來,接出孟達放棄上庸便可,若無大軍,就令孟達仍守此城,真降假降時間一長,便見分曉。
劉曄附道:“大王所言甚是,孟達此人,恃才好術,前因不得重用而背劉璋引劉備入川,後因劉封而不得上庸郡守故不救關羽。此次來降,虛假難辨,卻應讓徐晃將軍便宜行事便可!”
於是曹操決斷不再出大軍接應孟達,隻令徐晃自行便宜行事,一時許昌城中軍心甚安。
徐晃因緩行之故,自軍中接到曹操軍令,軍馬出宛城不過三百裏。思曹操之意,猜測皆因昔日黃蓋詐降陰影未去,便更不急行,日行不過五十裏,隻命探馬不斷向上庸方向哨探。
另一邊諸葛鬆卻在夜裏紮營之後,休書一封與孟達,書中言道:“罪臣孟達公親啟:昔關將軍困於麥城,公以一己私怨,作壁上觀,天怒人怨。然漢中王以汝相助取蜀之功,不忍重責,望汝閉門自省,來日折罪。不料汝卻不知羞恥為何物,反自降曹。漢中王震怒,命吾統大軍五萬,來取汝首,汝可早托後事,洗頸就戮。不然大軍一到,玉石俱焚,滅汝三族!”
書畢,便遞給劉封觀看,笑道:“少將軍以為如何?”
劉封覽畢大驚站起:“將軍為何如此?孟達軍馬本已多於吾等,此信一到,必然大怒,吾等收複上庸豈不難上加難?”
諸葛鬆笑著擺手示意劉封坐下,言道:“上庸城池堅固,我軍此行攻城器械所帶甚少,激怒孟達出戰,才有速勝之機。”
“那將軍又何故在書中妄言我軍有五萬之眾,孟達雖怒,然見我軍勢大,隻會固守待援。不若以實情相告,盛怒之下,反利其出城交戰,豈不更好!”
諸葛鬆笑道:“少將軍所言雖是,但如今魏軍援軍多少不定。我料來援之人必是宛城徐晃,此人非我與少將軍能夠力敵,隻能設計驚退,然後再徐圖上庸可也!”
劉封這才恍然,因諸葛鬆之前扭轉乾坤收複江陵的過程過於驚人,便信諸葛鬆此次既敢在劉備麵前領命,定然成竹在胸,再不多問,拱手道:“那將軍早些休息,來日若有差遣,封自無所不從!”
望著劉封離開大帳的身影,諸葛鬆喃喃道:“無所不從?我真的有那麽可靠麽,親。”
翌日軍馬啟程,行軍六日,上庸城日近。派往宛城方向的探馬終於回報,曹魏援軍大將正是宛城徐晃,兵約萬餘人,行動緩慢,每日隻行五十裏便紮營,現距諸葛鬆五百裏,距上庸六百裏。
此時派往江陵方向的探馬依然毫無消息,定是還未遇見江陵發出的援軍。這幾日諸葛鬆已反複與劉封研究過上庸附近的地圖,聽見回報,便命大軍於往上庸大路之上當道紮營,不再前行。待營寨紮穩,便集結眾將帳前聽令。
有荊州之事,一路行來,眾將雖仍對諸葛鬆深信不疑,但實是雙方兵力懸殊,隨軍糧草不過月餘,難免每天都在揣測不安中度過。
今見諸葛鬆集結眾將,要有軍令發從,無一不心中一振,紛紛期待諸葛鬆的妙計是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