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三年,十月初一,寒衣。


    宜嫁娶、裁衣、祭祀。


    忌開市、出行、栽種。


    山東臨沂附近,一支三千餘人的明軍在凝結著淡淡白霜的荒地中緩緩行軍。看的出來這支軍隊已經走了有一段路了,不少士卒在行進間時不時的將長矛或鳥銃抱在懷中,用嘴巴向手裏嗬氣已保持溫暖。


    如果按照標準配置,厚厚的棉衣棉褲加上士卒外罩的棉甲胖襖,內裏的衣衫抵禦這立冬前的寒冷還是輕而易舉的。


    可惜,這理論上厚實保暖,用相當耐用的棉花和布料做的棉衣棉褲卻比正常輕了許多。


    要知道,這可不是織造司用更先進輕便的材料代替的棉花。而是每一件棉衣裏至少都缺了一半的棉花!而就算是剩下的也大多摻了便宜一倍以上的陳年棉花。


    即便是如此,有棉衣棉褲可穿的士卒已屬幸運。


    這三千多人的隊伍中就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士兵連一套完好的棉衣棉褲都湊不齊!大多數人身上的棉衣破爛不堪,布丁重重,少部分人甚至還穿著單衣上陣!在這寒衣節已經極冷的天氣裏凍得瑟瑟發抖。


    “報――!!!”一名騎著一匹棗紅色軍馬,身後背著幾支令旗的明軍士兵飛快的策馬從前方跑了回來,聲音響亮。


    到了領軍走在大軍前頭的三名千戶麵前後,這名騎士熟練的翻身下馬,跪地大聲匯報道:“啟稟三位千戶大人!前方發現敵情!”。


    哦?!


    騎在高頭大馬上的三名千戶互相對視一眼,其中為首的一名千戶率先問道:“對方有多少人?”。


    從這一句問話上便體現出這名千戶的軍事素養不高。


    若是真正常年打仗的領兵將領,此時第一個問的肯定是對方的位置距離和兵力配置。而人的多少則是放在後麵的問題。


    因為在很多時候,最要命的並不是敵人的人數,而是雙方之間的距離及對方的兵力配置。


    “回稟大人,對方大致有四五千人。”士兵回答到。


    三名千戶再次對視一眼,三人均從對方的目光中看出一絲絲喜色……通常來說,倉促造反的一方通常不可能兵甲齊全,訓練更是少得可憐。幾乎就是一群剛剛扔下……不,也許連鋤頭還沒扔下的泥腿子。


    而明軍就算是軍備再鬆弛荒廢,一年幾次重要的操練還是有的。加上手裏絕對完勝對方的火槍火炮,怎麽可能打不過一群數量相當的泥腿子?


    這簡直就是一份扔在眼前的軍功啊!


    隻要吃下這股反賊,就算立刻打道回府也是一份潑天的大功!而且,如今還沒聽說山東哪裏的衛所消滅上千的反賊,這可謂是首功一件!等稟報到了上麵,封賞則更加豐厚。


    這些世代擔任千戶的軍官可能打仗經驗沒有,但這如何報領功勞,官場運作的事情卻是學的極好。


    這幾乎明白在眼前的功勞自然不能錯過。


    三人立刻爭先恐後的吼道:“在什麽地方?”。


    “追上去消滅這幫反賊!”。


    “全軍加快速度!”。


    在一連串稍顯混亂的命令下,明軍隊伍的行軍速度猛然提高了不少,長長的隊伍朝著前方尚未露頭的敵人撲去。宛如一條剛剛從寒冷中複蘇的大蛇,朝著獵物遊走撲咬過去一般……


    而與此同時,明軍前方五裏地左右的地方。一群白蓮教高層正聚攏在一處商量對策。


    “諸位,剛才大家已經看到了那明軍的夜不收,可見一股明軍就在咱們屁股後頭!看來咱們攻打臨沂城的計劃還得先放放了!留著這股明軍吊在屁股後頭終究不是個事!是打還是先撤……大家說說吧!”說話的是這支白蓮軍的頭領,也是這臨沂附近白蓮教一支最大的香。


    如今的白蓮教中,自上而下的劃分很是簡單,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粗糙。


    除去因為白蓮、青蓮、紅蓮三脈長期天各一方、傳承不同所導致的分裂外,就單說這白蓮一脈也不全聽名義上的教主徐鴻儒的。所以實際上徐鴻儒雖然為名義上的白蓮一脈的教主。但實際他所能影響的不過是北方數省的白蓮教勢力而已。


    在這個交通、通訊都不發達的時代,正規而完善的大明帝國尚且有“天高皇帝遠”一說。這地下活動,時不時便要被剿滅一番的白蓮教自然更加難以控製地方。


    而且,作為一個地下傳教組織,需要隨機應變,接地氣的先天要求就必然導致要產生“枝強幹弱”的格局。


    除去特殊職位的五行掌旗使、巡察使等職位不提,就但說這白蓮教上下統領。從教主、脈統之後便是各地香主!


    一香便是一地的白蓮教幾乎全部的力量。各香之間傳教區域基本不會互相重疊。所以,一香的強弱就代表著這個地方白蓮教的強弱。


    每個香的勢力因為傳教的效果和財力而相差很大。


    像是南方一些富庶地區的白蓮教,一個大香甚至擁有數萬乃至十萬教徒!如果不是脈統更為強大正宗,單憑人數甚至已經壓製了個各脈!


    而一些新分出去的新香,初到一地傳教自然成果不豐,家底不厚。寥寥百人乃至數人也都是有的,甚至還不如好的地方的一個大師兄或者師兄一個人傳教的人數更多!


    就拿山東臨沂這支香來說。


    脈統上自然是傳播最廣,也最為看重傳教於民的白蓮一脈。


    上下加起來發展了也少說有上百年時間了,中間雖然也有波折,但大致上還是發展平穩。


    一經起義,這香主陳稻便拉起了五千人的隊伍。看似數量不算多,但實際上這陳稻卻是不像一些香主那樣一經起義立馬將不信白蓮的村民連殺帶裹挾的加入軍隊。如今,臨沂周邊近一大半的鄉村都在他陳稻控製之下,他也沒做那斷絕生產,孤注一擲的舉動,反而是從教徒村民中擇選青壯,組織起了一支相對精銳的白蓮軍!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之前在發現了那明軍的夜不收在屁股後頭刺探時這大軍才能沒有太過慌亂。


    要是換做其他白蓮軍,可能此時早就混亂不堪了。那可就真應了那幾個明軍千戶的看法――這幫泥腿子不堪一擊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帝國與文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懸空望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懸空望雨並收藏明末之帝國與文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