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教在春節前所掀起的攻勢就如同一瓢潑入滾沸油鍋中的涼水一般,迅速激起了巨大的反應。
整個山東,乃至於附近諸省的白蓮軍隊、明軍都被調動起來,戰成一片!
如果白蓮教隻是分散開來攻擊城池,那麽明軍尚且可以以逸待勞,借助城池的優勢消耗白蓮教的兵力。
但白蓮教也並不是傻子,會去白白消耗兵力。
在整體戰局中,那些香以下的白蓮教軍隊並不主動攻擊城池,隻有兩三個甚至更多的香集合在一起時才會攻城。
並且他們將目標不是選擇在臨清這種要害之地,便是一些城池低矮破損的弱小縣城,或者那些人數較少的軍事堡壘。
數萬人規模的軍隊襲擊要害、弱小的縣城。
萬人到幾千規模的軍隊則盤踞人口密集的鄉鎮,以逸待勞,維持生產。
一千甚至隻有幾百人的小部隊則四處巡視,要麽襲擊驛站、截殺驛卒,要麽便在鄉村之間征兵宣傳,增加白蓮教的影響力,並且順帶揪出那些沒有在第一波洗劫中清理幹淨的心向朝廷的人。
在這種與田忌賽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分配並不高明。
但對於明軍來說卻是極為好用!
首先,明軍編製人數僵死――與一個至少統兵上萬,甚至更多的香主比較。也隻有指揮使一級的明軍能夠與之抗衡,其下的千戶即便是幾個一通上去也未必見得能贏的過。所以,兩者一旦單獨相遇,多半是白蓮教占據著人數上風,明軍完全是被幾倍於自身的敵人攻擊。
其次,明軍長期腐敗,兵員不滿,吃空餉、老弱病殘以及從士兵到將領各級都訓練不勤,軍事製度敗壞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若是開國之處,朱元璋手下的那支打敗蒙古、滅天下各路義軍的無敵之師的話……人數少可能並不會是太的問題。
但經曆了將近三百年的蛻變發展,自宋之後文官地位和掌兵的製度讓軍隊腐朽的更加迅速。
畢竟,若是武將貪腐,多少還是要顧忌一些軍隊內部的問題。至少還是要考慮各級軍官和士兵的想法。反到是文官――老子大袍長袖,躲在城內享福,管你下麵兵丁丘八想什麽?就算戰敗又如何?果斷推給下麵那些武官便好了!
隨著建國後天下安靖,刀柄入庫,馬放南山……文官集團的重要性在建設和日常管理中自然會逐步提升。
這也是在除了軍國主義國家外所有體製下都有的通病。
本身這並不是什麽太大的問題。
因為往往這也意味著久經戰亂的天下安靖,經濟複蘇,社會秩序的逐步恢複和完善。人們逐漸不再用武力解決問題,而是講道理、講法律。
百姓的生活這才更有保障,更自由,更加富足。
然而……
所有從創立理念上都是好的體製在實施的過程中必然發生一定的變形。
畢竟,就算是極高明的智者、政客也不是全能的神明,能預知一個國家――特別是像大明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在未來發展中的所有變數。
往往,人便是最大的變數。
最初這樣大肆建立文官統兵,弱化武官體製的是宋太祖趙匡胤。
作為本身就是武將,並且在皇帝死後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戲碼篡權登頂的宋太祖十分忌憚武將。
可能他本身還念及舊部之間的感情,用了“杯酒釋兵權”這樣請人吃飯,暗示眾人交出兵權的懷柔戲碼。
但像他這般一個心機深沉之人又豈會沒有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些治國、坐天下的“經驗”?
於是,終宋一朝。
天子對於武將甚至整個武官係統的不信任也一直貫穿其中。
以至於在空前的繁榮經濟和生產力下竟然被回鶻、遼、金、蒙古壓著打了那麽多年。中間好不容易出了幾個能力挽狂瀾的武將卻不是像楊家將一般死的“中了埋伏”便是如同嶽飛一般死於“莫須有”的罪名。
而經曆了金人的羞辱踐踏,蒙人的屠戮壓迫……短暫爆發出血性,吼出了那一聲“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華夏在短暫的血性爆發之後便又重新在統治者的私心下進入了厭棄武力軍事,柔弱盲從的輪回當中。
可笑當年那些立下汗馬功勞的士兵如果知道自己的後代被世世代代禁錮為“軍戶”,受到文官、武將重重壓榨,生活的還不如貧農一般的話……該是如何作想?
就說這大明,到了最後幾年,朝中文武竟然盡無英雄!
其中武將士兵尚可理解。
武將世襲罔替,沒有了能者上位、功者上位的良好機製,加上文官地位極高,往往高品級的武將還要跪低品級的文官……這等僵固、羞辱之中武將豈能再出現昔日三國之時群星璀璨的榮光?
士兵們更是升鬥小民,連年在文官太監的貪汙和坑爹指揮下早已經精銳喪盡。平時連飯都吃不飽,誰給你賣命?
但文官……作為一直享受著最高社會地位、一直口口聲聲喊著大道理、大忠義的文官書生們卻是毫無理由!
作為一個龐大國家的高知群體,掌握著一個國家民族傳承、骨氣、臉麵甚至是部分靈魂的群體。
無恥的投降了。
所謂大叫忠君,最終崇禎敲鍾召集群臣,卻無一人前往。
所謂宣稱愛民,最終出賣國家、出賣民族,做了那滿清韃子的馬前卒。
所謂民族骨氣,最終不敢麵對屠刀也罷,但竟然做起了那包衣阿哈,幫韃子皇帝借著修書之名,實際上行著毀典滅籍之事!看似鐵骨錚錚,實際上奴顏媚骨!
華夏大地被這樣一群說的好聽,內心卻不如一個最平凡樸實之人民的文臣儒生掌握,哪裏還有一絲希望?
就算不覆滅在滿清鐵蹄之下,也絕不會像後世一些明粉希望的那般走上世界強國之巔。
終究說來……
這強國崛起之路不是一個人能背的起的。
這華夏騰飛之夢,也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從肉體到心靈向著好的方向共同用力才能做到的。
明朝之末,文官愛財怕死,武將腐朽貪生,百姓遭到三百年桎梏洗腦,昏昏噩噩不複春秋秦漢之風也……豈能不亡?!
整個山東,乃至於附近諸省的白蓮軍隊、明軍都被調動起來,戰成一片!
如果白蓮教隻是分散開來攻擊城池,那麽明軍尚且可以以逸待勞,借助城池的優勢消耗白蓮教的兵力。
但白蓮教也並不是傻子,會去白白消耗兵力。
在整體戰局中,那些香以下的白蓮教軍隊並不主動攻擊城池,隻有兩三個甚至更多的香集合在一起時才會攻城。
並且他們將目標不是選擇在臨清這種要害之地,便是一些城池低矮破損的弱小縣城,或者那些人數較少的軍事堡壘。
數萬人規模的軍隊襲擊要害、弱小的縣城。
萬人到幾千規模的軍隊則盤踞人口密集的鄉鎮,以逸待勞,維持生產。
一千甚至隻有幾百人的小部隊則四處巡視,要麽襲擊驛站、截殺驛卒,要麽便在鄉村之間征兵宣傳,增加白蓮教的影響力,並且順帶揪出那些沒有在第一波洗劫中清理幹淨的心向朝廷的人。
在這種與田忌賽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分配並不高明。
但對於明軍來說卻是極為好用!
首先,明軍編製人數僵死――與一個至少統兵上萬,甚至更多的香主比較。也隻有指揮使一級的明軍能夠與之抗衡,其下的千戶即便是幾個一通上去也未必見得能贏的過。所以,兩者一旦單獨相遇,多半是白蓮教占據著人數上風,明軍完全是被幾倍於自身的敵人攻擊。
其次,明軍長期腐敗,兵員不滿,吃空餉、老弱病殘以及從士兵到將領各級都訓練不勤,軍事製度敗壞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若是開國之處,朱元璋手下的那支打敗蒙古、滅天下各路義軍的無敵之師的話……人數少可能並不會是太的問題。
但經曆了將近三百年的蛻變發展,自宋之後文官地位和掌兵的製度讓軍隊腐朽的更加迅速。
畢竟,若是武將貪腐,多少還是要顧忌一些軍隊內部的問題。至少還是要考慮各級軍官和士兵的想法。反到是文官――老子大袍長袖,躲在城內享福,管你下麵兵丁丘八想什麽?就算戰敗又如何?果斷推給下麵那些武官便好了!
隨著建國後天下安靖,刀柄入庫,馬放南山……文官集團的重要性在建設和日常管理中自然會逐步提升。
這也是在除了軍國主義國家外所有體製下都有的通病。
本身這並不是什麽太大的問題。
因為往往這也意味著久經戰亂的天下安靖,經濟複蘇,社會秩序的逐步恢複和完善。人們逐漸不再用武力解決問題,而是講道理、講法律。
百姓的生活這才更有保障,更自由,更加富足。
然而……
所有從創立理念上都是好的體製在實施的過程中必然發生一定的變形。
畢竟,就算是極高明的智者、政客也不是全能的神明,能預知一個國家――特別是像大明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在未來發展中的所有變數。
往往,人便是最大的變數。
最初這樣大肆建立文官統兵,弱化武官體製的是宋太祖趙匡胤。
作為本身就是武將,並且在皇帝死後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戲碼篡權登頂的宋太祖十分忌憚武將。
可能他本身還念及舊部之間的感情,用了“杯酒釋兵權”這樣請人吃飯,暗示眾人交出兵權的懷柔戲碼。
但像他這般一個心機深沉之人又豈會沒有為子孫後代留下一些治國、坐天下的“經驗”?
於是,終宋一朝。
天子對於武將甚至整個武官係統的不信任也一直貫穿其中。
以至於在空前的繁榮經濟和生產力下竟然被回鶻、遼、金、蒙古壓著打了那麽多年。中間好不容易出了幾個能力挽狂瀾的武將卻不是像楊家將一般死的“中了埋伏”便是如同嶽飛一般死於“莫須有”的罪名。
而經曆了金人的羞辱踐踏,蒙人的屠戮壓迫……短暫爆發出血性,吼出了那一聲“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華夏在短暫的血性爆發之後便又重新在統治者的私心下進入了厭棄武力軍事,柔弱盲從的輪回當中。
可笑當年那些立下汗馬功勞的士兵如果知道自己的後代被世世代代禁錮為“軍戶”,受到文官、武將重重壓榨,生活的還不如貧農一般的話……該是如何作想?
就說這大明,到了最後幾年,朝中文武竟然盡無英雄!
其中武將士兵尚可理解。
武將世襲罔替,沒有了能者上位、功者上位的良好機製,加上文官地位極高,往往高品級的武將還要跪低品級的文官……這等僵固、羞辱之中武將豈能再出現昔日三國之時群星璀璨的榮光?
士兵們更是升鬥小民,連年在文官太監的貪汙和坑爹指揮下早已經精銳喪盡。平時連飯都吃不飽,誰給你賣命?
但文官……作為一直享受著最高社會地位、一直口口聲聲喊著大道理、大忠義的文官書生們卻是毫無理由!
作為一個龐大國家的高知群體,掌握著一個國家民族傳承、骨氣、臉麵甚至是部分靈魂的群體。
無恥的投降了。
所謂大叫忠君,最終崇禎敲鍾召集群臣,卻無一人前往。
所謂宣稱愛民,最終出賣國家、出賣民族,做了那滿清韃子的馬前卒。
所謂民族骨氣,最終不敢麵對屠刀也罷,但竟然做起了那包衣阿哈,幫韃子皇帝借著修書之名,實際上行著毀典滅籍之事!看似鐵骨錚錚,實際上奴顏媚骨!
華夏大地被這樣一群說的好聽,內心卻不如一個最平凡樸實之人民的文臣儒生掌握,哪裏還有一絲希望?
就算不覆滅在滿清鐵蹄之下,也絕不會像後世一些明粉希望的那般走上世界強國之巔。
終究說來……
這強國崛起之路不是一個人能背的起的。
這華夏騰飛之夢,也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從肉體到心靈向著好的方向共同用力才能做到的。
明朝之末,文官愛財怕死,武將腐朽貪生,百姓遭到三百年桎梏洗腦,昏昏噩噩不複春秋秦漢之風也……豈能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