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的對射明軍並不算吃虧,但在中近距離下,明軍的劣勢便尤為明顯了。


    作為世界上較早普及火器的軍隊,大明王朝在早期火器意識方麵做的還是不錯的……然而,在整體政治腐敗,儒家獨尊的環境下,無論是體製內的發展還是整個社會的創造力、變革力量都被嚴重的遏製了。


    也因此,明軍在火器上雖多,卻不實,雖全,卻不精。


    明軍所裝備使用的武器大多還是以火繩槍為主,裝填步驟繁瑣,射速難以提高。因此,當白蓮教的士兵衝進數十米的距離之後,明軍火器在準頭和威力都是大增的弓箭武器麵前頓時顯得有些稀疏。


    偶爾響起的火槍在密集的弓箭麵前無疑是一個個靶子,幸運者還能擊中目標,而大多數鳥銃手甚至還沒有完成裝填便被數支箭矢,甚至更多的箭矢射成了草靶。


    在近距離之下,裝有尖錐形箭頭的弓箭的穿透力是驚人的。


    即便是部分白蓮教士兵手中較為粗糙的單體木弓在三四十步的距離上也能輕易的穿透明軍的戰襖和部分甲片。


    若是射中的是四肢等非要害部位還好,可如果射中的是小腹、胸口、乃至於外露的脖頸便是極為致命了。


    此消彼長之下,白蓮教的斥候竟然不再接近,而是在這個距離上盡情的向明軍宣泄起了箭矢。


    之前還略占上風的明軍則不得不打馬追逐起了對方,試圖用腰刀和短矛進行近戰。


    雙方人數不少,又都是騎兵,互相追逐、廝殺……許久這番戰鬥才告以終結――這場火槍與弓箭的對決當中,還是使用弓箭的白蓮一方笑到了最後。


    大批穿著紅色戰襖的明軍屍體橫七豎八的倒在方圓超過幾個學校操場大小的範圍內。


    許多失去了主人的戰馬在附近緩步遊蕩。


    斥候之間的作戰因為互相間都是輕騎兵,所以很難全殲,因此在幾百米外還有零散的明軍斥候在徘徊。


    不過,在這個距離上他們也隻能看著那些白蓮軍的斥候用短矛將一個個受傷未死的同伴殺死,並且將明軍的戰馬、火槍和能用的鎧甲全部收攏起來,大搖大擺的馱在馬上帶走……


    雙方斥候的戰鬥雖然各有勝負,但總體來說卻是明軍最終被重創,難以獲知大軍之外的情報。


    到了雙方大軍相見之前,一些白蓮教的斥候甚至已經遙遙看到了明軍的主力,並且還遠遠的拋射了幾支響箭嚇唬了一些新兵。


    ……


    荒野當中,視野當中一片隻是略有起伏的平坦之地。


    東側有一條冰雪已融,但河水還是極寒的小河蜿蜒流淌。


    河水很淺,以至於站在河邊甚至能看到河中卵石中緩慢遊動的尺長瘦魚。


    春風吹拂下,雙方在這片荒野中展開了你死我活的大戰!


    轟轟轟……!!!


    隆隆炮響拉開了戰爭的序幕。


    明軍上百門大炮轟然炸響,與白蓮教一方稀稀拉拉的六七門大小不一的大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碩大的鉛球在火藥膨脹的動能推動下發出尖銳的破空聲後砸落地麵,繼而彈起、再砸落!再彈起……


    如同一個頑童脫手的皮球一般蹦蹦跳跳的向著人群滾去!


    不過,這鉛鑄的炮彈的威力卻不是皮球可比。


    在極高的速度下,往往人還來不及做出任何反應便被這巨大的鉛彈直接砸的粉身碎骨!


    直接被命中的白蓮教士兵直接被炸的粉碎碎骨,血肉噴濺,而炮彈在人群中穿出一條血路後也是餘威不減,落在地麵反彈起來也還能砸斷人的肢體。


    加上鉛彈本身在發射時的炙熱,隻要被擦中一下,傷口處便是焦糊一片,一股惡臭熏人欲嘔!


    大炮齊發之下,在巨大的聲浪中白蓮教的陣型中頓時被生生炸出數十條血路!隻有少數炮彈大的過高,這才飛過了距離,沒有傷到人。


    “衝啊!”白蓮教一方當然明白不能如此站在原地挨打,於是立刻便發動了衝鋒,數萬步兵同時向前壓了上去!


    而在另一邊,徐鴻儒將所有香中的騎兵戰馬集中到一起新編製成的五千騎兵也打馬衝鋒,竟然是想要從明軍的側翼攻入!


    白蓮教這一下上來,竟然是壓上了大半兵力!不成功便成仁的態勢!


    近十多萬明軍集合一處,陣型拉的雖長,但火器卻是充裕無比。


    不等白蓮兵衝進射程,一排鳥銃手便劈裏啪啦的開了火。


    數千支鳥銃排成一列同時開火的聲勢自然不小,數千枚炙熱的鉛彈雖然沒有剛才大炮的威勢,但卻也是殺人利器。


    盡管敵軍還在射程之外,但這一番齊射仍然是用餘力未消的鉛彈打死打傷了近千敵軍。


    緊接著,站在兩步之外後排的鳥銃手緊急頂上,又是一波鉛彈潑灑過去……


    而在開完槍之後,下一波士兵也是立刻頂了上去一次齊射。


    至此,這洶湧的鳥銃齊射才算是告一段落。


    三排頂替,加起來近一萬五千名鳥銃手緊急的開始裝彈。


    而後方早已經將近百門虎蹲炮裝好的士兵則將虎蹲炮抬到陣前,一名名士兵將準備好的引線插入火門,手持火把隨時準備開炮。


    與之前的普通火炮不同,虎蹲炮雖然是炮,但卻更近似於散彈槍。


    比起普通的有炮架、炮口也更高的大炮不同,虎蹲炮形製更小,長度僅僅才有兩尺、重量在三十~四十斤左右。


    與之前明軍使用的那些數百斤的火炮簡直有著天壤之別。


    也因此,虎蹲炮能夠被較為輕鬆的搬運、甚至直接掛在戰馬一側快速機動。


    為了便於使用,虎蹲炮前端有一處固定的鐵箍,以兩隻鐵爪支起,與地麵形成一定角度,形象類似老虎蹲坐的模樣,因而得名虎蹲。


    不過,較輕的重量也導致虎蹲炮有可能被自身發射的後坐力向後仰翻,甚至是砸傷友軍。


    因此,在使用前明軍還需要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在地麵上。


    此時明廷內部腐朽嚴重,不要說近些年來補充來的虎蹲炮的質量完全無法使用,就是固定炮身的鐵釘也已經被換成了塗著黑漆的木頭。


    這些從南北各地趕來的勤王部隊中,虎蹲炮竟然全部使用自製的木樁固定。


    至於本應該配發的五錢重的小鉛彈自然也是沒有,幾乎全部用明軍自備的小石子替代。頂部壓上一顆大石彈充作彈藥。


    雖然這樣做也無不可,但無論如何還是減弱了一定的威力。


    這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時代顯然是不被允許的。


    因為每一點削弱,也許就要用士兵的性命,乃至國家的命運作為代價。


    當然了……這一點點腐朽對於大明朝廷來說早已經不算什麽了,否則按照抗倭名將戚繼光當年的範例來說,五百人便要配備3門虎蹲炮,這近十萬大軍變要配備600門甚至更多的虎蹲炮吧?


    可顯然,如今明軍中無論是虎蹲炮還是其他種類的火炮,數量都遠遠不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帝國與文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懸空望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懸空望雨並收藏明末之帝國與文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