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像是這樣火炮攻城的場麵在白蓮軍俘獲大量明軍炮手和大炮之後是極為常見的。類似的情況幾乎蔓延至大半個北直隸、整個山東和周邊諸地的邊緣縣城。


    這些火炮雖然有著裝填速度慢的種種缺點,但使用大炮遠遠的轟炸也總是好過用人命去填。


    在分配到這些火炮後,白蓮軍攻城略地的進度頓時大增,從以往十幾天乃至一兩個月也未能攻下一座縣城到如今每過幾天便有縣城被攻破,甚至發生了一天內分別有北直隸、山東的三座縣城被攻破的消息。


    看上去這樣的損失對於仍然坐擁整個帝國的大明朝廷來說還是不算太大……但實際上,這份縣城不斷陷落的影響實質上要比白蓮教直接從攻克縣城中掠奪到的資源人口更加重大。


    自打春秋戰國時期起,史書上就不乏“某某國戰敗,失城4座”、“某某王未換取和氏璧願意以xx座城池交換”的場麵。


    這種情況的發生,一來是天下還處於諸侯國時代,民間又未誕生太過強烈的民族、國家意識。因此,這種城池易主,勢力交疊的情況自然會比較容易發生。


    但如果從其他方麵來看……這些古代君王乃至於國家未免不是將這些城池、百姓看做一種財產。


    既然是財產,又沒有後世那些諸多集權禮教衍生出的道德標準和民族思想,這些城池自然能如同財物一般被交易、割舍。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無論是不斷萌芽成長的民族、國家思想,還是諸多禮教應運而生的許多類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都促使這種在早期諸侯國時期常見的行為逐漸沒有了土壤。


    也因此,後來的諸多王朝國家之間的“交易”越來越少,而生死搏殺則越來越多。


    到了後來,隨著禮教、思想形態的逐步變化,後世這些唐、宋、明、清這些朝廷越來越無法忍受失去領土――特別是作為領土核心和精華所在的城池。


    北宋失去了半壁江山,兩麵打來打去便是大半個朝代的時間,而元蒙崛起,對於侵略的國家也是抱著一副趕盡殺絕的態度。


    外交的作用在強權、軍事和民族觀念的蓬勃發展下愈發的傾向於極端,而不複春秋戰國時期那種縱橫聯合的鼎盛之勢。


    而戰爭也愈發的殘酷――從五胡亂華到元蒙的殘忍統治都可見戰爭中被融入的“滅族”、“絕種”的思想的加深。


    這與古代大多數時候為“城池”、“利益”乃至於“盟約”、“平衡”而戰的情況已經是背道而馳了。


    也正因如此。


    如果放在紛爭不斷,但戰爭相對有些底線的春秋戰國時期,這樣丟掉少量城池的戰況並不意味著太多事情。


    而放在今時今日的大明朝,這卻意味著許多東西……


    ……


    一些村莊鄉鎮被白蓮教占領還可以說“山野之間匪患猖獗”一類的托詞,但城池被攻破占領可就是實打實的顏麵盡失了!


    眼看情況愈加惡劣,無論是朝堂當中還是京師民間都洋溢著一種焦慮不安的情緒。


    正常情況下,到了這種時候,皇帝往往要大發雷霆,糾結大軍剿匪不說,就是再下個罪己詔,進太廟向列祖列宗告罪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然而,如今在位的皇帝可不是後麵那個崇禎,倒黴冒煙,禪精竭慮的主兒……動不動就下個罪己詔。


    對於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來說――老子從來也不上朝,這檔爛攤子也別特麽扣在我頭上!


    皇帝自己不主動下罪己詔,做大臣的就是再腦殘也不至於勸皇帝說:“你看,現在咱們大明朝亂七八糟腐朽不堪。雖然你一天正事沒幹,但責任都是你的。你向全天下認個慫吧!”?


    皇帝並無作為。


    而大臣們也是在內鬥不休。


    明末盛行黨爭,各種因地域、利益、派係結合起來的官員集團在朝堂之上爭鬥不休。這還不是良性的競選式黨爭!而是那種毫無道理,甚至是不顧國家百姓的爭權奪利!


    為了一個官職爭!


    為了一份利益爭!


    甚至為了爭而爭!


    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黨同伐異”!


    你隻要不是我這一派、我這一群的官員我就要碾壓你!打壓你!甚至是陷害你!


    特別是到了明朝後期,黨爭更是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政府公務!


    例如,東林黨與閹黨相爭,閹黨贏了一個地方官的肥缺位子,那麽在戶部任命這一塊的東林黨官員則會百般阻撓,各種拖延,最後一件明明是幾天便能辦妥的事情愣是能拖延到年後!


    甚至於在軍國大事上各黨派之間也敢互相使絆子!


    東林黨上午收集了一些半真半假的罪狀在朝堂上參了某位地方鄉黨官員一本,那麽過一陣子,東林黨人領軍作戰時,搞不好在關鍵時刻就要被這一派係的官員上折子狀告一番!


    結果是往往這邊還在領軍打仗,那邊朝堂上已經開始商量將其抓捕回來流放多少裏的問題了……


    官員爭鬥不休,也是嚴重影響了明廷的反應速度。


    而除了決定國家命運的朝廷之外,民間也是一片混亂。


    京師各地商賈囤積糧食,哄抬糧價趁機發國難財卻不細說。就是這白蓮軍主要盤踞的北直隸和山東兩地的各縣軍民也是在不斷傳來的城池被攻破的消息中倍感壓力。


    作為以宗教起家,靠的就是忽悠人的白蓮教自然懂得為自己造勢。


    於是,各種版本的故事開始在兩地大肆蔓延。


    例如什麽縣除了一個英雄啦,為了反抗朝廷的壓迫而主動投靠了偉大英明的白蓮教主後被封為縣尊啦……


    什麽縣的狗官又強行逼迫百姓在城頭送死,哀鴻遍野,縣民不堪壓迫揭竿而起受到白蓮教禮遇啦……


    甚至連某個白蓮軍小將攻上城頭後被明軍圍攻力竭而死,結果被一道霞光接引到美好的真空家鄉享福去了這種離譜的故事都有不少……


    總之,一方麵是大明朝廷群龍無首、內部紛爭不斷,沒有了主心骨。一麵卻是白蓮教在徐鴻儒的統一指揮,每一支香相當高的自由度下迅速攻城略地,不斷擴張著自身的勢力!眼看著,這大明北方的局勢便愈加惡化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帝國與文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懸空望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懸空望雨並收藏明末之帝國與文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