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後水尾天皇在退位之後,有些心灰意冷,眼看著整個皇家都成了別人的傀儡,不但皇家人員的生命沒有保障,就是皇家平日生活的用度也卡在德川家的手中,堂堂天皇一家子,一年的所有生活開支竟然隻有可憐的五千斤糧食,還不如大明一戶中等人家的生活用度。
好在他的二女兒興子當了天皇後,做為德川家光的侄女,在待遇上總算有所提高,但天皇一家子身邊,卻是再無一個皇家的親信,所有的人都是監視他後水尾天皇的人,心灰意冷的後水尾天皇便整日沉迷在與人談佛論道之中。
後水尾天皇這樣做,一是為了迷惑德川家光,讓德川家光對他放心,二來,後水尾天皇這樣做又何嚐不是為自己的心靈找個慰藉之處,後水尾天皇不但常常把倭國的得道高僧請到皇宮之中,後來自己還幹脆削了發,在皇宮之中當了沒有出家的出家人。
盈秀在倭國的高僧之中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了,他之所以有名氣不是因為他的佛法高深,而是他在出家之前是一位很有勢力的大名,並且是一個堅定的保皇派,不過在德川家康時代,盈秀這位大名的勢力就被德川幕府打敗了,那時還很年青的盈秀和尚到是得到了德川家康的網開一麵,在盈秀和尚投降後,並沒有殺了他,後來,這盈秀和尚就出了家。
後水尾天皇退位後,與盈秀和尚有過幾次接觸,這一次,後水尾天皇因為身邊沒有親信,便委托了盈秀和尚出使,希望能借助大明那位唐大人的勢力,從德川幕府的手中把皇家的權力奪回來,以恢複天皇家往日的榮光。
唐同很熱情的接待了盈秀和尚,唐同雖然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但心裏也清楚,以自己現在的實力,根本就吞不下倭國,若是強行用兵,反而會使自己陷入倭國的戰爭泥潭,耽誤自己的勢力發展時間,所以唐同得借助倭國其他的勢力,把德川幕府這個倭國最強的勢力給瓦解了,讓倭國變成許多個小的蕃國勢力,這樣有利於自己慢慢蠶食這個地方。
這個時候,已經有不少的蕃國大名派了使者向唐同示好,九國島上的各蕃國大名們更是派出了軍隊來協助唐同,加入了倭國協從軍的搶掠隊伍中。
三方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唐同的主導下坐下來談判,很快達成了一個協議,後來有人把這個協議叫做《江戶條約》,主要有五點:
一,天皇與各蕃國承認大明軍隊這次出兵的正義性,承認大明軍隊駐防小倉城與江戶城是正義的,是保衛天皇陛下的不可缺少的武裝力量,大明軍隊有權力督導各蕃國對天皇陛下的忠誠,保障全倭國局勢的穩定。
二,各蕃國須向天皇每年交納百分之一的稅收,京都城的一百平方公裏內屬於天皇家私人的領地,承認各蕃國大名在領地內的自治的合法性,小倉城承認各蕃國大名以及他們的家屬在小倉城中的公民身份,在小倉城內,他們的人身安全將受到小倉城的保護,不受其他勢力的侵害。
三,江戶城屬於公共城市,稅收的收取,由三方在屬於自己管理的地段內自行收取,江戶城的居民,屬於誰的管理區內,則由那個管理區內的勢力自行管理,城東屬於唐同,城南屬於天皇,城西城北由各蕃國瓜分,除大明軍隊外,其他蕃國不得派駐兵力。
四,倭國境內的礦藏,唐同有百分之五十的開采權,所有倭國境內的船隻必須到小倉城中辦理行駛證,由小倉城統一管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傷。
五,小倉城所辦的學校,允許各蕃國大名的子弟入校讀書,對於其中成績優秀者,大明將給與人才保護的優惠政策,以促進大明與倭國的文化交流,小倉城中將出資建立大倭國到大明的佛教留學生資助中心,每年派遣二十名倭國的佛門弟子到大明的名寺中學習佛法,大明每年也將派出一百名大明高僧到倭國幫助倭國的佛教發展。
後水尾天皇對這份協議雖然不滿,但絕大多數的蕃國大名都野心勃勃,不想天皇重新掌權,從而影響自己在自己的領地內當土皇帝,後水尾天皇現在得到的一些好處還是唐同給與的,因為唐同需要一個在倭國發動戰爭的正當理由,因為沒有那些倭人在心裏上的認同,僅憑自己的實力,還不能瓦解德川幕府的勢力,最大的可能,也隻不過是把德川家光打痛而已,到時候德川家光與鄭芝龍聯合的話,自己可不好應付。
盈秀和尚帶著協議書與唐同贈送的幾車搶來的貨物回去複命後,其他的各蕃國大名也各自派了點兵力來協助唐同攻打江戶,同時唐同也把四處搶掠的倭人協從軍召回,開始對江戶城發動大規模的攻擊。
對於倭國來說,二十萬人確實稱的上是大規模的了,唐同對這些倭人許下諾言,攻下江戶城後,允許他們在城破後自由搶掠十天,並且對於第一個攻上城頭的勇士,賞銀千兩,對於第一個攻上城頭的倭人百人小隊給與一萬兩銀子的獎賞。
唐同發下命令後,帶著三千手下在後壓陣,此時江戶城中,還有近五萬的幕府武士以及七萬多臨時征召來的農夫士兵,這麽多的兵力,若是單憑唐同自己手下的大明士兵,那是無論如何也攻不下來的,畢竟德川家光也不是一個廢物,在軍事上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這座新興的倭國城市,目前是倭國最大的城池,德川家在這上麵投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規劃的規模上,比天皇所在京都還要大,以至於在後來成為倭國的國都,不過現在這個時候,江戶城還沒有完全建成,便是城牆也有很多地方沒有完工,這給唐同他們攻打時帶來了一定的有力條件,那些倭人協從軍拿著簡易的攻城梯,象一窩窩的螞蟻一樣,向著江戶城的城牆爬去,而江戶城的城牆上,也是密密麻麻的倭人,他們不斷的向下丟著石塊,推開著那些攻城的梯子,雙方的慘烈,讓唐同也有些心驚。
實際上來說,這是唐同的第一次攻城戰,與唐同以前所指揮的戰爭不同,那時候,唐同仗著火器之利,戰鬥是一邊倒的情形,而現在的攻城戰,在實力來說是差不多,並且雙方共有三十多萬人的規模,單是這個規模,就讓人驚心動魄,更何況雙方城下城上短兵相接的拉鋸戰,雙方都是用人命在填,隻不過,德川家光每死一個手下,都會讓德川家光多心痛一分,而唐同死再多的倭人手下,也不會有一分心痛的感覺。
唐同看著眼前的戰鬥,不由想到中原的曆史上,那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的大會戰,那又將是一種何等的慘烈,在唐同的心裏麵來說,更想在大明的地方上發展,隻不過現在大明還沒有崩潰,自己如果在大明的土地上擁有太多的兵力的話,一定會遭大明朝庭所忌,最終要麽讓朝庭把自己殺了,要麽就造反,而唐同卻不想走上那造反的道路,不想因為自己插上一腳,從而消耗掉漢人更多的力量。
旁邊趙亞朋悠悠的歎息了一聲,讓唐同從胡思亂想中回過了神來,再一次注目江戶城牆上的戰鬥,實際上來說,那些最早跟著唐同的協從軍這時並沒有參與攻城,而是在後麵押著那些從附近抓來的壯丁攻城,這些可憐的壯丁手中拿的大多數是木棒一類的武器,他們屬於戰場上的炮灰,用來消耗江戶城中守軍的守城工具。
李逵原名叫宮本永川,他是最早跟隨唐同的那批倭人中的一個,自從唐同成立了倭人協從軍後,成了百人中隊長的宮本永川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逵,之所以改這個名字,是因為他聽說書人講過那《水滸傳》,心中很喜歡《水滸傳》中那個殺人不眨眼的黑廝,正好他也長的很黑,所以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逵。
李逵帶著自己的手下,他們這些人身處戰場的外圍,這個時候正瞪大著眼睛監視著前麵的那些炮灰攻城,看著那血雨翻飛,斷肢亂拋,心中便有一股子奇異的感覺在心中騷動,很想衝上前去廝殺一番。
與他一樣的感覺的倭人還有很多,或許這就是這個國家的人的稟性,看著那些攻城的人好不容易爬到城牆的上頭,卻又被對方砍下城牆時,這些人不但不難過,有些人竟然指指點點的說笑著,那種從容的態度,讓唐同也自覺自愧不如。
德川家光在手下的護衛下,站在城樓之上,看著眼前那一波又一波的攻擊隊伍,心中是一片焦慮,他心中很明白,按著眼前這樣的攻勢,這江戶城遙不了多久,就會被對方攻破,德川家的榮光也就到此為止了,雖然十幾天前,他已經派人去向鄭芝龍求援,可看眼前的形式,他是無論如何也等不到鄭芝龍手下的到來了。
江戶的城牆在倭國來說,算是很高的,但與大明的相比,卻是矮的多,越來越多的死屍,有的地方形成一個斜坡,接著城牆的那一頭離城頭不到二米了,而這種地方,因為離城頭近,更是成為雙方重點爭奪的地方。
看到這種情形,唐同眼神微微的眯了一下,向手下發出了總攻的的命令。(未完待續)
後水尾天皇在退位之後,有些心灰意冷,眼看著整個皇家都成了別人的傀儡,不但皇家人員的生命沒有保障,就是皇家平日生活的用度也卡在德川家的手中,堂堂天皇一家子,一年的所有生活開支竟然隻有可憐的五千斤糧食,還不如大明一戶中等人家的生活用度。
好在他的二女兒興子當了天皇後,做為德川家光的侄女,在待遇上總算有所提高,但天皇一家子身邊,卻是再無一個皇家的親信,所有的人都是監視他後水尾天皇的人,心灰意冷的後水尾天皇便整日沉迷在與人談佛論道之中。
後水尾天皇這樣做,一是為了迷惑德川家光,讓德川家光對他放心,二來,後水尾天皇這樣做又何嚐不是為自己的心靈找個慰藉之處,後水尾天皇不但常常把倭國的得道高僧請到皇宮之中,後來自己還幹脆削了發,在皇宮之中當了沒有出家的出家人。
盈秀在倭國的高僧之中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了,他之所以有名氣不是因為他的佛法高深,而是他在出家之前是一位很有勢力的大名,並且是一個堅定的保皇派,不過在德川家康時代,盈秀這位大名的勢力就被德川幕府打敗了,那時還很年青的盈秀和尚到是得到了德川家康的網開一麵,在盈秀和尚投降後,並沒有殺了他,後來,這盈秀和尚就出了家。
後水尾天皇退位後,與盈秀和尚有過幾次接觸,這一次,後水尾天皇因為身邊沒有親信,便委托了盈秀和尚出使,希望能借助大明那位唐大人的勢力,從德川幕府的手中把皇家的權力奪回來,以恢複天皇家往日的榮光。
唐同很熱情的接待了盈秀和尚,唐同雖然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但心裏也清楚,以自己現在的實力,根本就吞不下倭國,若是強行用兵,反而會使自己陷入倭國的戰爭泥潭,耽誤自己的勢力發展時間,所以唐同得借助倭國其他的勢力,把德川幕府這個倭國最強的勢力給瓦解了,讓倭國變成許多個小的蕃國勢力,這樣有利於自己慢慢蠶食這個地方。
這個時候,已經有不少的蕃國大名派了使者向唐同示好,九國島上的各蕃國大名們更是派出了軍隊來協助唐同,加入了倭國協從軍的搶掠隊伍中。
三方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唐同的主導下坐下來談判,很快達成了一個協議,後來有人把這個協議叫做《江戶條約》,主要有五點:
一,天皇與各蕃國承認大明軍隊這次出兵的正義性,承認大明軍隊駐防小倉城與江戶城是正義的,是保衛天皇陛下的不可缺少的武裝力量,大明軍隊有權力督導各蕃國對天皇陛下的忠誠,保障全倭國局勢的穩定。
二,各蕃國須向天皇每年交納百分之一的稅收,京都城的一百平方公裏內屬於天皇家私人的領地,承認各蕃國大名在領地內的自治的合法性,小倉城承認各蕃國大名以及他們的家屬在小倉城中的公民身份,在小倉城內,他們的人身安全將受到小倉城的保護,不受其他勢力的侵害。
三,江戶城屬於公共城市,稅收的收取,由三方在屬於自己管理的地段內自行收取,江戶城的居民,屬於誰的管理區內,則由那個管理區內的勢力自行管理,城東屬於唐同,城南屬於天皇,城西城北由各蕃國瓜分,除大明軍隊外,其他蕃國不得派駐兵力。
四,倭國境內的礦藏,唐同有百分之五十的開采權,所有倭國境內的船隻必須到小倉城中辦理行駛證,由小倉城統一管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傷。
五,小倉城所辦的學校,允許各蕃國大名的子弟入校讀書,對於其中成績優秀者,大明將給與人才保護的優惠政策,以促進大明與倭國的文化交流,小倉城中將出資建立大倭國到大明的佛教留學生資助中心,每年派遣二十名倭國的佛門弟子到大明的名寺中學習佛法,大明每年也將派出一百名大明高僧到倭國幫助倭國的佛教發展。
後水尾天皇對這份協議雖然不滿,但絕大多數的蕃國大名都野心勃勃,不想天皇重新掌權,從而影響自己在自己的領地內當土皇帝,後水尾天皇現在得到的一些好處還是唐同給與的,因為唐同需要一個在倭國發動戰爭的正當理由,因為沒有那些倭人在心裏上的認同,僅憑自己的實力,還不能瓦解德川幕府的勢力,最大的可能,也隻不過是把德川家光打痛而已,到時候德川家光與鄭芝龍聯合的話,自己可不好應付。
盈秀和尚帶著協議書與唐同贈送的幾車搶來的貨物回去複命後,其他的各蕃國大名也各自派了點兵力來協助唐同攻打江戶,同時唐同也把四處搶掠的倭人協從軍召回,開始對江戶城發動大規模的攻擊。
對於倭國來說,二十萬人確實稱的上是大規模的了,唐同對這些倭人許下諾言,攻下江戶城後,允許他們在城破後自由搶掠十天,並且對於第一個攻上城頭的勇士,賞銀千兩,對於第一個攻上城頭的倭人百人小隊給與一萬兩銀子的獎賞。
唐同發下命令後,帶著三千手下在後壓陣,此時江戶城中,還有近五萬的幕府武士以及七萬多臨時征召來的農夫士兵,這麽多的兵力,若是單憑唐同自己手下的大明士兵,那是無論如何也攻不下來的,畢竟德川家光也不是一個廢物,在軍事上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這座新興的倭國城市,目前是倭國最大的城池,德川家在這上麵投下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規劃的規模上,比天皇所在京都還要大,以至於在後來成為倭國的國都,不過現在這個時候,江戶城還沒有完全建成,便是城牆也有很多地方沒有完工,這給唐同他們攻打時帶來了一定的有力條件,那些倭人協從軍拿著簡易的攻城梯,象一窩窩的螞蟻一樣,向著江戶城的城牆爬去,而江戶城的城牆上,也是密密麻麻的倭人,他們不斷的向下丟著石塊,推開著那些攻城的梯子,雙方的慘烈,讓唐同也有些心驚。
實際上來說,這是唐同的第一次攻城戰,與唐同以前所指揮的戰爭不同,那時候,唐同仗著火器之利,戰鬥是一邊倒的情形,而現在的攻城戰,在實力來說是差不多,並且雙方共有三十多萬人的規模,單是這個規模,就讓人驚心動魄,更何況雙方城下城上短兵相接的拉鋸戰,雙方都是用人命在填,隻不過,德川家光每死一個手下,都會讓德川家光多心痛一分,而唐同死再多的倭人手下,也不會有一分心痛的感覺。
唐同看著眼前的戰鬥,不由想到中原的曆史上,那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的大會戰,那又將是一種何等的慘烈,在唐同的心裏麵來說,更想在大明的地方上發展,隻不過現在大明還沒有崩潰,自己如果在大明的土地上擁有太多的兵力的話,一定會遭大明朝庭所忌,最終要麽讓朝庭把自己殺了,要麽就造反,而唐同卻不想走上那造反的道路,不想因為自己插上一腳,從而消耗掉漢人更多的力量。
旁邊趙亞朋悠悠的歎息了一聲,讓唐同從胡思亂想中回過了神來,再一次注目江戶城牆上的戰鬥,實際上來說,那些最早跟著唐同的協從軍這時並沒有參與攻城,而是在後麵押著那些從附近抓來的壯丁攻城,這些可憐的壯丁手中拿的大多數是木棒一類的武器,他們屬於戰場上的炮灰,用來消耗江戶城中守軍的守城工具。
李逵原名叫宮本永川,他是最早跟隨唐同的那批倭人中的一個,自從唐同成立了倭人協從軍後,成了百人中隊長的宮本永川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逵,之所以改這個名字,是因為他聽說書人講過那《水滸傳》,心中很喜歡《水滸傳》中那個殺人不眨眼的黑廝,正好他也長的很黑,所以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李逵。
李逵帶著自己的手下,他們這些人身處戰場的外圍,這個時候正瞪大著眼睛監視著前麵的那些炮灰攻城,看著那血雨翻飛,斷肢亂拋,心中便有一股子奇異的感覺在心中騷動,很想衝上前去廝殺一番。
與他一樣的感覺的倭人還有很多,或許這就是這個國家的人的稟性,看著那些攻城的人好不容易爬到城牆的上頭,卻又被對方砍下城牆時,這些人不但不難過,有些人竟然指指點點的說笑著,那種從容的態度,讓唐同也自覺自愧不如。
德川家光在手下的護衛下,站在城樓之上,看著眼前那一波又一波的攻擊隊伍,心中是一片焦慮,他心中很明白,按著眼前這樣的攻勢,這江戶城遙不了多久,就會被對方攻破,德川家的榮光也就到此為止了,雖然十幾天前,他已經派人去向鄭芝龍求援,可看眼前的形式,他是無論如何也等不到鄭芝龍手下的到來了。
江戶的城牆在倭國來說,算是很高的,但與大明的相比,卻是矮的多,越來越多的死屍,有的地方形成一個斜坡,接著城牆的那一頭離城頭不到二米了,而這種地方,因為離城頭近,更是成為雙方重點爭奪的地方。
看到這種情形,唐同眼神微微的眯了一下,向手下發出了總攻的的命令。(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