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的村落,我讓他們盡量的朝著恐龍穀方向建設,同時,恐龍穀方向的村落也一樣朝著北方鹽城建設,這樣的話,要不了多久,鹽城和恐龍穀就會自動的聯係起來,形成兩個相互連接的城市。、、


    村落的規模最大的也就是兩百人的群體,當然,為了增強部落的管理能力,每二十個村落就會設置一個鎮,該鎮統管轄下的二十個村落。


    而村長鎮長的人選很是簡單,就是一直讓我無奈養著的長老團的成員,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長老團越來越龐大。


    以前我費盡心思給他們找的那些什麽管理城市中不法分子,配合木哈等城主管理城池啊這些任務,也由於部落中的族人們的素質的提高,基本上他們都是處於閑置狀態。


    就恐龍穀來說,由於有了充足的食物,舒適的房屋,再加上我這個族長的威嚴,差不多已經達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狀態。


    所以整天最清閑的就是這些在我弄出來的各種鍛煉身體的活動場所流連忘返,幾人蹲在一起湊著一副棋盤吵得麵紅耳赤的他們這些長老了。


    其實,長老團裏有不少人還處於中壯年時期,隻是由於我前期怕他們尾大不掉,而采取的變換性質的奪掉他們對他們原來族人的影響力的措施,將他們可以說是下放到長老團混吃等死。


    但是現在不同了,我在整個中華部落中的威望已經可以說是高地看不到頂了。而且,他們這些長老們恐怕再借給他們十個膽子,也興不起來造我的反的念頭。


    再加上,在部落外圍建設村落的人幾乎全部是原來蚩尤部落的族人,也和他們沒有什麽密切關係。


    考慮良久,我還是決定讓他們各有所用,將整個長老團裏麵留下四分之一年紀比較老的人。其他的全部打發出去當上了村官。


    其中對我忠心耿耿地早就投靠我的那些長老們,像鹽城城主東來地父親。原來列族族長來列,像原來小鳥族長,羊族族長都坐上了鎮長的位置。


    當然,雖說我知道他們不敢造反,但是,我還是做出了限製,他們這些村長鎮長的任務就是指導他們所轄的族人進行田耕。狩獵,以及處理一些平常的糾紛,他們是沒有權利組建軍隊的。


    至於他們的待遇,很簡單,他們所在村鎮再收獲糧食之後,需要上交十分之一地糧食給部落當糧食稅,而他們就從各自村鎮上交的糧食稅裏取五分之一作為他們的酬勞。


    這樣的話,他們要想自己獲得更過糧食。就得拚命的幫助自己轄下的族人提高糧食產量。他們可以說是最早的官員了,當然,出現了官員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為了防止這種原始地出現,每隔四年,就會對所有的村長鎮長由族長我進行評比。並且相互調任,免得讓一人在同一個地方太久,形成自己的勢力。


    經過近兩年的大雨之後,我整整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總算是將村落城鎮結構調整的差不多了,當然,派人前往黃帝部落,炎帝部落,以及蚩尤部落進行交易偵查也是少不了地。


    到了八月份的時候,整個部落的基本構架和錢糧土地全部統計上來了。現在我的地盤擁有三個城市。純軍事堡壘的中華城,鹽城和恐龍穀。總人口四萬八千三百人,其中成年人差不多有三萬多人。


    中華城駐紮兩千士兵分為連個步兵營,城主次巴升為團長,整個中華城還有隨軍的家屬三千人,隨軍家屬在中華城周圍原來就開墾出來的進萬畝田地裏種植水稻小麥。


    為了保證軍隊士兵沒有後顧之憂,這些隨軍家屬收獲的糧食的稅收隻有平常族人的三分之一,同時,整個中華城中軍隊地糧食全部由恐龍穀提供。


    中華城中地兩千士兵就是我中華部落的正規步兵,他們不參加勞作,他們地任務就是在駐紮中華城提防蚩尤的同時,訓練,訓練,再訓練,當然,他們得到的俸祿自然也不少,一個軍人足夠養活他們一家四口人了,我的目的就是把他們打造成一隻鐵軍,無往不勝的鐵軍。


    鹽城,我交給了東來一萬人,有一千人按照東來的安排,做起了鹽城東來的本行,飼養動物,整個鹽城差不多有一半被東來開辟成了飼養場。


    要不是鹽城這個名字早就取好了,習慣了,搞不好,東來會將鹽城取名為動物城,還有剩下的九千人,東來按照我的意思,朝著恐龍穀方向組建了三個鎮,六十個村落,每個村落一百五十人。


    在短短的三個月裏,開辟出良田整整三萬畝,由於鹽城沒有常備軍,所以,東來效仿我以前教給他的方法,組建了一隻城防軍,每個村落抽調十人,組建了四隻一百五十人的連隊,每隻隊伍每天的任務就是在六十個村落裏麵來回巡邏,半個月一輪換。


    雖然有了這些準備,但是畢竟沒有騎兵來的迅捷,所以鹽城轄下的村鎮的居民居住地建設的是異常結實,采用木欄圍牆,都是雙層木欄結構,就算是狼群襲擊,也可以從容應對,等待部巡邏城防軍的支援。


    至於恐龍穀,當然是重中之重,整個恐龍穀所轄人口有三萬三千多人,除了安置在恐龍穀裏麵的一萬兩千人以外,其他的人則全部出了恐龍穀按照一人最少三畝地的標準朝著恐龍穀南北兩個方向開荒。


    為了將村落和鹽城方向匯合,但是又不能讓恐龍穀的地位處於邊緣位置,族人按照六比四的人口比例向著北方和南方建設村落和小鎮,一共建成了七個鎮一百四十個村落。


    而留在恐龍穀的一萬兩千則是一千騎兵和各種工匠以及整個部落中的所有的五歲到十四歲的孩童近六千多人,他們必須在恐龍穀學習年滿十五歲之後才能自由離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原始中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原始中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原始中華並收藏原始中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