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徐茂公七人不愧是能人,一個個不但在智謀上超人一等,就是在內政方麵,也是極其的擅長。他們僅僅用了五天時間,就把李翊提出來的幾個大方向上的方略,變成了有血有肉、切實可行的具體條文,這些條文是如此之多,哪怕使用了由蔡邕主持、最近才造出來的新式紙張書寫,字體還是蠅頭小楷,也足足有成年人巴掌寬那麽厚的一本,以及徐茂公滔滔不絕的解釋說明,外加各種請示。


    “屯田、安民,一體而同,也是整個新政的基礎,均田、薄賦固然是善政,卻不能操之過切,意圖一蹴而就,以績之見,恢複兵製和養士之事,也需得著落在這上麵……屯田、尚武之事,亦是同理……”


    李翊提出的尚武理念,其實是以後世的民兵製度為藍本的。作為共和國軍人,對於共和國的兵役製度,自然還是有一些了解的。


    然而,徐茂公等人卻不知道這些,但他們都是博學之士,很快就從前朝找到了依據。原來,在秦朝和西漢時代就有類似的製度。


    在先秦和西漢的初期,由於人口有限,可是戰事又非常頻繁,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秦代至西漢前期的兵役製度以郡縣普遍征兵製為主。秦統一後,在全國推行郡縣製之下的戶籍什伍製度,國家直接控製了以“戶”為單位的“編戶齊民”,按伍、什、裏、鄉、縣逐級管理。籍隸於什伍的編戶齊民是征兵的主要對象。漢循秦製,略有損益。


    按照這個兵役製度,全國範圍內的成年男子都有當兵的義務,每年由各郡國按年齡征集起來服兵役,郡國的尉官負責征集與訓練,謂之“都試之製”。這樣征集起來的士兵,在郡國就是郡兵,負責境內治安。


    此外,還有輪流宿衛京師和屯戎邊境的義務,二者合計。一般人各二年,定期替代。當他們宿衛京師時,就是中央軍;當他們戎守邊境的時候,就是邊防軍。


    除了天子身邊常備的禦林軍之外。當時全國的部隊在訓練和裝備上,都沒有太大不同,隻有實戰經驗會有所差距。


    這些士兵都不是職業的,結束兵役之後,就是普通的百姓。所以,秦、西漢時期,民間的尚武之風極濃,在邊境地帶,隨便組織起一群百姓,就能以之成軍,抵禦外寇。


    到武帝以後,對外戰爭頻仍,征兵的主要對象——個體小農紛紛破產,戶籍製度也受到破壞。兵源不足,征兵製逐漸衰落。


    從東漢開始,由於國力不複從前,兵製也隨之崩壞,都試之製取消,郡兵改以招募方式和從刑徒選拔來替代,民間尚武之風猶存,但軍隊的戰鬥力卻大為下降。


    時值亂世,李翊提出恢複秦漢兵製,對徐茂公、賈詡這樣心懷大誌。致力於尋找雄主,並輔助之的人來說,無異於一劑強心劑,他們自然要盡心竭力將政略加以完善。


    “不應該一開始就均田薄賦。在幽州有著上百萬的流民和賊眾,他們雖然多屬無辜,被挾裹而來,但終究不能將其視為與普通百姓一般,須得加以分化,績以為。屯田之處,可將田賦設為六成……”


    “六成?”李翊微微一怔。


    “依照主公的初衷,新選拔出來的官吏,從縣令到亭長,都由將軍府和州牧府直轄,這樣一來,就省去了中間環節,屯田的百姓,除了上繳州牧府的稅賦之外,不用再繳納任何支出,稅負看起來很重,實際上比從前還要輕上不少呢。”


    徐茂公他們這種謀士型人才,跟鄭玄、蔡邕等名士最大的不同,不是智商或者才華,而是對實務和熟悉程度。換成那些名士,聽了李翊的新政方略,八成也是要拍手叫好的,卻不可能提出真正行之有效的策略,更別提說出田賦與百姓實際負擔的區別了。


    “原來是這樣。”李翊點點頭。


    “幽州由亂及治,對剛剛變換身份的百姓來說,能有條活路就已經讓他們心存感激了。當然,人心不足,待到兩三年之後,或許民間會有怨言,但主公也可相應的設下逐年減免的章程。”


    剛進來的時候,徐茂公尚且一臉疲憊,但說著說著,他臉上就泛起了紅光,也不知是說得興起,還是因為策略被全盤采納而感到激動。


    “強兵、養士之策也應該與屯田之策配合。如果服兵役者可減免稅賦,主公還擔心民間對從軍不踴躍麽?主公還可定下戰功授田之策,以激勵軍中士卒,此外,主公既有意開啟明智,使治下之民皆知書達理,同樣也可在減免稅賦上做文章……”


    “主公既然想讓幽州大學揚名天下,發揮影響力,那前期的宣傳也不能少,如今各地的叛亂,除了西涼之外,基本上都被剿滅了,大漢朝也算是進入了相對安定的時期。而主公組建的李氏商會行商全國,可使他們在行商之時,順帶著宣傳。”


    “便依先生。”李翊長籲了口氣,果然是術業有專攻啊。


    有了徐茂公等一幹謀士幕僚,內政這方麵,自己就可以徹底省心,當個甩手掌櫃了,隻要說個大致的方略,自動就完善細節,這才是一方諸侯的待遇啊。


    內政方麵的麻煩事情解決了,自己終於可以將精力放在軍務上了。


    在去年剿滅黃巾回到幽州之後,在冬天雖然對軍事上做了一個比較全麵的安排,但當時畢竟沒有形成統一的製度,再加上今年一年的發展,之前的製度就有些跟不上幽州發展的形式了。


    尤其是今年在出征遼東的時候,李翊更是感覺到幽州軍一個很大的不足,那就是後勤運輸。


    作為一個穿越者,李翊非常清楚,打戰打的就是綜合實力。而具體到一場具體的戰爭中,這打的就是後勤了。


    在今年出征遼東的時候,幽州軍數次陷入缺乏糧草的尷尬境地,這給大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原本,以幽州去年的積蓄,是能夠支撐他的東征的。但是,從西部五郡到遼東糟糕的道路,嚴重拖累了後勤運輸。


    可以說,從西部五郡運糧草到遼東,運輸一斤,在路上消耗的,足足有兩斤,甚至更多。畢竟都隻能靠人搬馬托,消耗實在是太大了。


    在這一年中,李翊也考慮過很多次這個問題。事實上,從西部五郡運糧草到遼東,最便捷最節省的方式莫過於海運。要是有足夠的運輸船隻,糧草從泉州的漂渝津上船,通過沽水、渤海,可以非常方便的運到遼東,然後沿白狼水(渝水)可以運輸到昌黎,沿大遼水可以運輸到遼隊,然後甚至可以通過小船直接運輸到遼陽和襄平等地。


    李翊計算過,如果通過這樣的運輸方式,可以將運輸過程中的糧草損耗降低百分之九十五!


    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尤其是考慮到巨大的運輸量,這其中的潛力更是巨大。


    隻是,幽州並沒有大規模的船隊,更沒有能夠押運船隊的水軍,李翊隻能棄水運這個方便快捷的運輸方式不用,而通過陸路運輸。


    可李翊非常清楚,發展水運是必須的,這是關係著他未來霸業的大計。


    不隻是水運,組建水軍,準確的說是海軍,也是必須的。雖然說在三五年甚至是十年之內,大規模的水戰還不太可能發生,但海軍畢竟是一個技術兵種,短期內是很難形成戰鬥力的。這根陸軍不同,拉起一支人馬,通過三五個月的訓練,就可以勉強拉上戰場了。一支優秀的海軍,沒有十年甚至是更久的積澱,根本不可能。


    因此,這一次李翊召集軍隊方麵的人員召開會議的時候,成立海軍的事情被他作為首要之務提出來。


    李翊直接指定程普作為即將成立的海軍指揮官,韓當作為他的助手。


    對於這樣的任命,眾人沒有任何疑義,因為除了這兩人,其他人根本不懂水戰。太史慈倒是懂一點兒,但他現在是李翊的親衛將領,在找到另外一個人代替之前,李翊還不想將他放出去。


    對於發展海軍,李翊堅持的是小步快跑的策略。最初成立的幽州海軍,規模並不大,隻有三千人。全是從幽州軍全軍中挑選的精銳之士,尤其是一些精通水性的士卒,更是首先被挑選出來的。


    按照李翊的決定,在漂渝津建立幽州海軍的大本營,這裏將成為未來幽州海軍的中樞之地。


    盡管李翊的計劃非常宏偉,但擺在幽州海軍麵前的現實卻是嚴重缺乏船隻,他們暫時隻能使用一些小船隻訓練。


    但是,李翊對於海軍的投入,卻是完全的不吝嗇成本。他不但直接投入兩億錢,用於製造漂渝津海軍基地,還計劃投入更多的錢,用於製造海軍艦船以及其它武器器械。


    至於幽州海軍的艦隻,李翊完全沒打算采用這個時代的船隻,他直接花了五十萬功績點,找係統兌換了後世風帆戰艦的設計圖紙。這讓他的功績點差點再次清零。


    之所以如此不吝成本,李翊完全是為了他前世時中國人的那個藍水之夢,在這個時空,他決定從如今就開始改變漢人的思維觀念。(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召喚之三國霸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雪戀1988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雪戀1988並收藏召喚之三國霸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