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李翊還沒有真正的統一全國,所以他依舊采取一定的懷柔政策,所以原有士族階級的土地沒有列入到均田範圍內。以免過度刺激下,這些遍及各州縣的士族搞事,損耗國力下延緩統一的進程。


    又有租庸調製,此製度規定,凡是均田戶,不論這一戶家中的田地有多少,都按照人頭收稅。簡單點說,一個人有一百畝地,那麽也隻收一個人的稅。如此一來,極大的調動了農民開墾荒地的積極性。


    總的來說,李翊十分重視農業,並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農民能夠安定生產,耕作有時,這就讓農業為基礎的大秦國,經濟得到了發展。而李翊從自己做起,提出“戒奢從簡”,他節製自己的享受,期望能夠上行下效,盡可能的節流。他又革除“民少吏多”的東漢弊政,減輕天下百姓的負擔。


    說到經濟,便是農業大國也需要商業的力量。重農輕商,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帝國的華夏曆朝皇帝大臣治國的根本思想。但李翊是從後世來的,所以他不歧視商業。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因為李翊知道,人不能隻是吃飽肚子,隻有商業,才是最終讓國家富裕起來的根本。


    在李翊的倡導下,社會的商業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人們吃飽飯的同時就想要富裕起來,又有朝廷的政策扶持,所以新興的商會、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地興起。


    而在文化上,李翊執行他的國、州、郡、縣多級教學的政策,全國掃盲是他在國內的目標。漢文化融合邊疆異族,這是他對外的文化目的。京師大學堂的求學、太學的加分,讓學子們多遊學四方。學子們為了上進,也是盡心竭力在鄉間做好教育工作。


    另外,李翊命令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各式的圖籍,在京師大學堂旁成立國家大圖書館。找來蔡邕、鄭玄、司馬徽等大文豪,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


    ………………


    時光如水,轉瞬即逝,特別是在忙碌之中,時間就像是插了翅膀的精靈一樣,前一刻還在眼前,下一刻就不見了蹤影。


    春去下來,秋逝冬至,眨眨眼的工夫,這一年竟然就快要過完了。


    實際上,雖然沒有發動戰爭,但大半年以來,北疆一直處於高速而緊張的運作之下。


    政務方麵顯得有些混亂。


    今天發布一項政令,隔不幾天就發現了問題,然後修改、打補丁,甚至推倒重來的情況時有發生。


    這種朝令夕改一般的舉動,在施政上是大忌,很容易讓政府機構失去公信力,讓百姓無所適從。不過,在將違反常理當做家常便飯的北疆,這種事也沒什麽可大不了的。


    政令無論是修改還是推翻,都是在有了充分的論證之後才進行的。政令發布前的醞釀期間,就會進行廣泛的討論,所有人都可以發表意見,所有有想法,讓人眼前一亮的意見,都會被記錄下來,加以歸納、匯總。


    一旦被采納,提出意見者的名字,就會被列入政令的檔案之中,公示於眾。


    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揚名機會,因為北疆的公示於眾,是實實在在的公示。


    李翊非常注重交通建設,這二十餘年來,他一直都沒有放棄這方麵的努力,現在到了收獲的時候了。通過水路以及便利的官道,所有政令會在第一時間,被信使送往各郡的官署。隨後,由郡及縣,由縣城到鄉鎮,最後傳達至各個鄉村中的亭長、教習手中。


    接到信報後,官署會將其公示出來。郡縣的官署機構會在第一時間在衙門外張貼榜文,並由守榜的吏員從旁說明。沒有這樣條件的村鎮,會由亭長在下一個休沐日組織民眾加以說明講解,若是有人心急,也可以自行找亭長或教習詢問。


    一開始,百姓對此還不以為然,覺得這些事應該肉食者謀之,與自己沒關係。但隨著公示的進行和那一個個新政令的頒布,他們很快發現,如果對此視若無睹,最後吃虧的隻會是自己。


    最典型的就是那條讓人又愛又恨的墾荒令。


    這條法令肯定是善政,這一條毋庸置疑,但其中也有不少弊端。


    比如兩家人爭搶同一塊地造成的糾紛,開墾出來的山田種不了什麽東西,開墾者卻順勢把山頭給占住了,催生了不少惡霸等等。但這些都不是最嚴重的,這條法令最大的弊端,還是法令帶來的那種壓迫感。壓得人透不過氣的感覺。


    因為每個人都想要更多的土地,想要就得去開墾,所以每個人都在拚命勞作,把自己累得不行。而在原來的模式中。那些家大業大的無疑更占優勢,他們人手多,工具也足備。開墾效率自然比別人高。


    在修正案出現之前,雖然有人意識到了,但卻沒什麽人說過這條法令的壞話,一切都掩蓋在開拓進取的大潮之中。等修正案一出,這些弊端就顯現出來了。


    修正後的法令變化不大,主要就是在稅率方麵加以區分。


    原來無論開墾多少土地,上繳的稅率都是一樣的,而現在卻有了區分。


    例如一戶五口的人家,如果隻開墾了十畝土地,隻需要在屯田之初,按照規定繳納逐年遞減的田賦,等到規定期限結束後,這十畝土地就成為了免稅的自留地。開墾了五十畝,那麽另外四十畝就始終要繳稅。


    隨著開墾土地和人丁比例的增加,稅率會越來越高,隻要願意忍受六成的滿稅賦,想以一家之力,擁有良田萬頃,倒也不是不可能的,隻是收益率遠不如從前的豪強。


    隻是簡單的一個調整,原來的弊端便迎刃而解,隱憂也消除了。


    因為新政令還對田地的性質作出了區分,例如:水田的稅率更高,山田出產不多,但需要繳納固定的高稅率,以至於先前出現,或露出苗頭的一係列棘手問題,都得到了解決。而青州百姓對開拓的熱情,也絲毫沒有被削減。


    提出這個建議的人,名字被寫在了僅次於李翊和國淵之後的位置——諸葛孔明這個名字,就此享譽大漢朝。


    經過在揚州的兩年獨當一麵的鍛煉,諸葛亮的能力全麵的發揮了出來。形象點說,這人就是個人形的中央計算機。雖然現在年紀還小,功率還不夠大,可能力卻已經顯示得很清楚了。


    在最新出台的一係列政令上,幾乎都有他的大名列於其上,除了李翊之外,他是上鏡率最高的,就連司馬懿比起他來,都要差了不少。


    總而言之,隨著公示製度的完善,和諸多未來之星的揚名,新政在混亂中走向正軌,變得越來越有生命力,越來越廣為軍民所接受。


    如今,商會已經成立多年,有了顯著成效。農會、工會都被提上了日程,這些會社不掌握任何權力,主要的職責就是議政並提出建議。


    商會這些組織,在幾十年後,或許會發揮大航海時代的東印度公司那種組織的作用,但在目前,就是個模型而已。


    整個北疆集團,乃至華夏文明前進的方向,是牢牢把握在李翊手中的。


    實際上,隻是提提意見這種待遇,已經讓商人、工匠們如墜夢中,喜不自勝了。被壓製了一千多年,冷不丁翻身,就算給他們權力,他們也用不好,李翊不是理想主義者,他當然不會輕易放權。


    而在商會的幫助下,北疆的商業係統也進入了良性發展階段。


    在無數人的期盼和催促下,商稅製度隆重出台。這項製度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至少在目前,是一部各方麵都照顧到了的法令。


    這也是華夏有史以來,誕生的第一部真正的商業法令——之前商鞅變法中有關商業的部分,和漢武帝的告緡令之類的商法,都簡單而粗暴,不是為了促進商業,而是為了限製商業發展,故而不能當做商業法令來看。


    為這部法令命名,李翊自然是眾望所歸。


    坦白說,這對李翊來說是個不大不小的難題,他對商業方麵沒多少涉獵,對商業發展史什麽的,一點了解都沒有,搞得他想剽竊,都無從剽起。


    想了又想,最後他幹脆起了個很惡俗的名字——商業法典。


    這個名字受到了廣泛的推崇和擁戴,商人們原本也不在乎名義什麽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這是李翊親手確立的政令,有著最高的公信力和執行力,讓他們得以放下心來努力賺錢。


    而李翊用了法典來命名,對商人們來說更是意外之喜,這兩個字不花哨,卻足夠鄭重,有了這樣的保證,大家就徹底放心了。


    李翊當然也很高興,這部法令是很完善的,連找茬專家諸葛亮都沒挑出大毛病,隻指出了幾個無關痛癢的細節問題,打幾個補丁,追加幾條細則就搞定了。


    有了這部法典,北疆的商業就會有序的蓬勃發展起來,而唐王府將從中得到的,則是滾滾而來的財富,持續而穩定。這些財富最終會變成戰士們手中犀利的武器,身上堅固的鎧甲,足衣足食,進而帶來如虹的氣勢和動力!


    工業也沒落後。


    目前的工業,最急需的本也不是新技術,而是新的生產理念和秩序。工序細分、流水線、新的學徒製度,還有呼之欲出的專利法案,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哪怕是李翊先後推出了包括印刷術的多個新技術,也沒有破壞工業發展的節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召喚之三國霸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雪戀1988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雪戀1988並收藏召喚之三國霸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