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世子李炎行冠禮的第二天,李翊在唐王宮大殿,大宴群臣。


    文武百官,除了在外地實在趕不回來的,全都到了,個個以唐王臣子自稱,在他們的心裏,唐室早就取代漢室。


    宴會上,文武百官依次向唐王李翊敬酒,又依次向世子李炎敬酒。左右相熟之人交談時,句句不離唐王大業。


    世子李炎第一次出席這樣的宴會,堂下的群臣中,文者如徐茂公、劉伯溫、賈詡、荀彧、寇準、田豐、郭嘉、荀攸、司馬懿、諸葛亮,武者如嶽飛、關羽、張飛、趙雲、呂布、張郃、徐達、高長恭、常遇春、太史慈,皆是難得的英才之士。


    李炎暗暗想道:“這些人皆是一時之才俊,隨便拿出去一人皆能獨當一麵,震懾天下。他們卻忠心耿耿為父王效力,可見父王的能力。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軍務政務,將來便與父王一樣,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君主。”


    李翊令世子李炎代替自己為百官敬酒,並告訴他,沒有文者運籌,沒有武者的奮戰,便沒有唐室的今日,更沒有唐室的未來。


    世子敬酒,百官感激涕零,心裏暖洋洋的,個個宣誓效忠唐王。


    禰衡這個素來嘴毒的家夥喝多了,更是大哭起來,高呼沒有李翊,哪裏有自己出人頭地的機會。明天就上表大漢天子,麻溜的退位禪讓算了。


    禰衡這話一說出來,不少人紛紛呼應。


    席間,上次因為勸李翊晉位唐王而獲得好處的華歆,早就有勸說李翊登基稱帝的打算,聞左右不少人都在議論此事,便感到機會難得,若是此刻提出來一定會得到多數人的讚同。他立刻與左右席間的太常孔融、廷尉甄舉商議起來。


    來到這裏的都是唐國的臣,大王成為皇帝,那真是從龍有功,開國之臣,名垂青史,萬世流芳。


    於是三人一拍即合,華歆起身,整理了一下朝服,摸出來朝板雙手抱在胸前,來到殿中站定。


    文武百官一看華歆如此鄭重,頓時沉靜下來。


    李翊十分疑惑,就在王位上問道:“華愛卿,如此鄭重為哪般?”


    華歆拜道:“我王登位一年以來,德布於四方,仁及萬物,古今未有,便是唐堯、虞舜無以過此。敢請大王進帝位,上合天心,下合民意。”


    百官一聽,頓時炸開了鍋,一個個全都撩袍子拔出腰間的朝板跑了出來,呼啦啦就拜了一地,齊聲呼道:“請大王進帝位,上合天心,下合民意。”


    “稱帝?!”這是李翊來到這東漢末年後一直都藏在心底的夢想,如今竟然到了眼前,這一刻,他到是有些迷茫了。


    雖然憑李翊此時的權勢,翻手間就能將大漢天子劉協踹下去,自己當皇帝,但是李翊的心中,卻有些猶豫。一來,他不想背上篡位的罵名,二來,漢靈帝那老小子對自己也算是有知遇之恩,並且在臨終前托孤於自己,自己卻搶了他兒子的帝位,貌似有些不妥;第三則是因為自己的愛妃劉靜,她不但是漢靈帝那老小子的女兒,也是劉協的姐姐,自己就這樣隨隨便便的奪了她弟弟的位置,她或許嘴上不說什麽,心裏麵肯定還是有些不開心的。


    李翊跟這個時代的人不同,他非常重視自己的親人的感受。雖然他做不到把自己的愛全部給她們中的一個人,但是他對她們的任何一個,都是真正有感情的。哪怕她們中的一些人,最初是因為聯姻而走到一起的,可在一起生活了這麽多年,也有了感情了。


    見李翊陷入沉思,越來越多的臣子跪倒在王宮大殿上,請求李翊稱帝。


    軍機處的幾位軍師對視一眼,眼見是不能坐著了,便也到殿上跪下。


    最後,世子李炎興奮的漲紅了臉,也在百官之前跪下。


    估摸一炷香的時間,李翊沒有說話,殿中百官跪在地上,大氣不敢喘。心裏則是在琢磨,什麽情況?大王不想稱帝?這不可能啊,試問天下誰能拒絕稱帝的誘*惑?


    漢室,始終是天下的共主。若是李翊率先稱帝,就算他再英明神武,再為國為民,後世也難逃篡位之名。


    篡位這件事情,還需別人來做!


    李翊猛然間隱隱捕捉到了什麽,但一時間想不通達,於是起身道:“爾等的心思,孤王明白。然天命不有常,唯歸有德。漢道近乎崩殂,世事失去了秩序,孤王正欲撥亂反正,豈能有此非分之想,此事不可再提。”


    華歆隻以為李翊跟上次他勸進唐王一樣,是在例行推辭,便開口道:“大王,請聽臣……”


    李翊一擺手,製止了他的話,冷聲道:“不要再說了,此事不可傳與外,若是不然,休怪本王無情。”


    說完,李翊一甩袖子走了。


    百官被涼在了大殿上,紛紛琢磨:“大王竟然不願意稱帝,還要撥亂反正中興漢室?此事真是匪夷所思。”


    老賈詡摸著胡子,暗暗點頭。


    一旁的司馬懿見到後,有些不解的問道:“文和,您有何高見?”


    “你小子自己琢磨不明白嗎?”賈詡起身,又拜世子李炎道,“微臣告退。”


    得到同意後,老賈詡甩袖子走了。


    在賈詡離開後,徐茂公、劉伯溫等人也是紛紛告辭離開,一個個都是一副若有所得的樣子。


    “可惡,讓本軍師回去好生琢磨琢磨。”司馬懿也是拜辭世子,也走了。


    李炎摸不著頭腦,不知爹心裏怎麽想的,便問唯一一個還沒離開的軍師諸葛亮道:“諸葛軍師,您是父王最看重之人,也是最懂得父王想法的,不知道這次父王是何考慮?”


    在美國朝李炎一躬身,行禮道:“難逃天下悠悠之口。”


    李炎年少,但也有自己的見解,說道:“漢帝詔書可三辭,再建築受禪台,天下人見漢帝實心禪讓我父王,便如同堯禪讓舜,舜禪讓禹一般,天下之人豈能再說其他?”


    司馬懿摸了摸還有些絨絨的黃胡子,沒有回答李炎的問題。


    這時候,在一邊的太子太傅曹操開口道:“殿下,大王目光深遠,一定另有安排。殿下的辦法,雖然可以杜絕一時的人言,但難保後來不被人說。”


    “多謝先生教誨。”李炎恍然大悟,向曹操行禮後,也是若有所思的離開了大殿。


    大王走了,王世子也走了,百官們紛紛無精打采的起身,互相嘀咕著也離開了。


    ………………


    時光匆匆流逝,唐王治下百姓安居樂業,農業、商業蒸蒸日上。百姓有了好日子,家裏供奉唐王長生牌位,日常彼此見麵多說唐王功德。


    時間很快就到了建安十一年的二月,有地方官員來報,洛陽鳳凰來儀,長安麒麟出現,黃龍出現在了薊城。


    大鴻臚華歆得到報告後,大喜過望,聚眾商議,種種祥瑞,實乃唐當代漢的征兆,可再去請求大王。


    然而,李翊再次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雖然很想稱帝,但不願背上篡位的罵名,省的後來再冒出個三國演義,將他自己寫成曹操,遺臭萬年翻不了身。所以,在琢磨出萬全之策前,李翊是不會稱帝的。


    不過,在華歆看來,一定是李翊抹不開麵子,怕被天下人說。而自己作為臣子,理應為君王背黑鍋。


    於是,華歆找來孔融、程昱、王朗、蒯良、審配、逢紀、陳琳、劉曄等一班文武官員五十餘人商議。


    華歆說道:“大王曾說:天命不有常,唯歸有德。大王的深意已經在這句話中,你我要促成此事。”


    唐王之仁德天下無人出其右,於是,一眾人來到皇宮,覲見漢天子劉協。


    劉協十分疑惑,不知道這一幫子人來找自己做什麽,於是習慣性的說道:“若是有事,可去唐王那裏稟報。”


    華歆一笑,奏道:“唐王登位以來,德布於四方,仁及萬物,越古超今,雖唐堯、虞舜無以過此。天下百姓皆言,漢室已終。群臣商議後,希望陛下能夠效仿堯舜禪讓之道。以天下山河社稷,禪讓與秦王。天下幸甚,百姓幸甚,而陛下也能夠享受清閑之福,實乃漢室的幸甚。”


    孔融也開口說道:“天下文人儒士,皆歸心唐王。”


    逢紀又說道:“臣等是來請奏陛下詔準。”


    劉協臉色劇變,他萬萬沒想到,這些人是來逼宮來了,肝膽俱裂。


    來到這北疆後,他最初是有想法,希望大幹一番的,所以,在前些年曾經在一班老臣的支持下,很是跟大將軍李翊扳了幾回手腕。


    那幾次的較量中,雖然大將軍每次都看似做出了退讓,可最終劉協卻悲哀的發現,自己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小,最終,自己的命令,甚至出不了皇宮。


    隨著擁護自己的老臣一個個的或是死去,或是失勢離開朝堂,劉協也心知肚明了,自己在這個朝廷中,已經沒了跟大將軍較勁的本錢。隻要大將軍表麵上尊重自己,自己就做個太平天子吧。反正他是自己的姐夫,總不會奪了自己的帝位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召喚之三國霸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雪戀1988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雪戀1988並收藏召喚之三國霸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