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武堂的那些預備學員混編後,張恒七人被平均分配到了4個大隊裏,分屬不同的中隊,因為各個中隊的教學任務都不一樣,所以七人待在一起的時間隨之減少,隻有空閑時才能聚在一起。
按照李雲天製定的計劃,每個中隊上午有個課時,下午有個課時,晚上是1個課時。
1個課時是四分之三個時辰,換算成時的話就是一個半時,也就是90分鍾。
為了嚴明軍紀,講武堂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未經中隊教官批準禁止預備學員外出,否則將受到相應的懲處。
每過六天講武堂的學員們可以休息一天,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可以外出,每個休息日隻有三分之一的學員能獲得外出的機會,依次輪替。
而且,講武堂的規章中對外出也有著規定,凡講武堂的人外出時無論教官還是學員必須穿軍服,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處。
這條規章一度被看成是專門針對宗室和勳貴的子弟,宗室和勳貴子弟弟都有爵位,因此也有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冠服。
李雲天之所以做出這條規定,除了要嚴明軍紀外,就是為了使得宗室和尊貴子弟在講武堂忘記他們以前的身份,進而腳踏實地地度過在講武堂的日子。
三個月的測訓主要是增強那些預備學員的體質,以及讓他們適應講武堂的生活,並不是像李雲天當初挑選教官時那樣,一上來就給他們來一個為期三周的魔鬼式訓練。[1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1執宰大明16
實話,李雲天當然想給這些預備學員一個下馬威,可現實情形卻不允許他那樣做,因為這些學員的體質真的不敢恭維。
先不那些武舉文考出來的學員,就是武舉文考出來的學員,身體也顯得孱弱,至於那些養尊處優的宗室和權貴子弟就更不用了。
因此李雲天隻能先增強這些預備學員的體質,逐漸增加訓練量,讓他們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要是一上來就大運動量訓練的話,恐怕這些學員都會忙不迭地逃離。
增強預備學員的體質,除了進行適當的鍛煉外,最重要的自然就是飲食了,作為一個新成立的衙門,講武堂的賬戶上並沒有多少錢。
為了能讓那些預備學員吃好,李雲天唯有自掏腰包,從李府的賬房支出銀子來改善講武堂的飲食。
李雲天自然知道京城各大衙門裏采買的黑幕,他自然不會讓自己拿出來的銀子打了水漂,故而召來了翰林院侍講學士吳少卿的長子吳海擔任講武堂司務廳的司吏。更新最快最穩定
講武堂司務廳是一個正七品的衙門,專門負責講武堂的後勤事宜,李雲天手頭現在最缺的就是錢,自然對此是嚴加看管。
在司務廳隻有三名官員,一個正七品的司務,另外兩個是從七品的副司務,其餘的人為吏員。
司務自然總管司務廳的事務,兩個副司務中,一個負責司務廳的理帳,職同後世的會計,另外一個負責司務廳的度之,職同後世的出納。
吳海是司務廳中負責采買事宜的最高吏員——司吏,其餘的都是典吏,有吳少卿的熏陶教誨,再加上吳海在集市上的經曆,想必定會盡忠職守,辦好李雲天交待的差事。
實話,吳海真的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司吏,而且還管著講武堂這麽大一個衙門的後勤事務,當接到李雲天的邀請後受**若驚,高興得**未眠。
講武堂裏建有專門給官吏家屬居住的官舍,吳海夫妻倆隨即搬了過去。
講武堂的官舍就建在講武堂的邊上,與講武堂一牆之隔,雖然有正門,但也在牆上開了一個內門,專門供那些官吏出入,可謂十分方便。
官舍是一排排的平房,每家每戶有個房間:中間是大廳,左邊是客臥,右邊是主臥。
每一個房間都十分敞亮,中間隔開了就能成為兩間的格局,雖然比不上那些獨門獨戶的院落,但是比京城的那些四合院裏的房子卻是寬敞了許多,一家六七口人住在裏麵不成問題。[1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1執宰大明16
另外,每戶人家前麵都建有一個廚房和一個儲物間,如此一來不僅有了做飯的地方,而且雜物也有地方放,搭配非常合理。
李雲天如此勞心費力地規劃這些官舍,就是為了能解出講武堂官吏的後顧之憂,畢竟並不是所有官吏都能在京城買的起房子,而且有如此寬敞的住宿條件,這使得他們能安心於講武堂的事務。
單單這一個舉措,就使得講武堂的官吏對李雲天好感倍增,他的威望也在無形中就建立了起來。
像所有預備學員一樣,張恒對於講武堂裏的事物也倍感驚奇,這裏所有的一切都超出了他的想象,是如此的新穎,給了他前所未有的觸動。
張恒難以想象,講武堂竟然真的會讓那些違反了規章的宗室和勳貴子弟退學,更想不到平日裏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權貴子弟會老老實實地與他們睡在同一間宿舍,他在南京國子監可沒少見到那些權貴子弟出身的監生是如何耀武揚威的。
而且,這裏的課程也令他感到驚愕,他原本隻學武經而已,可實際上武經隻是其中一個科目而已,還有後勤、情報、戰史、天氣地理和軍事指揮五大科目,地位與武經科目相同,簡直出乎了他的意料。
另外,京師講武堂有一是南京國子監無法比擬的,那就是它的食宿都是免費的,而且還發放生活用品和衣物,基本上不需要任何的花費就能在裏麵生活。
除了隊列練習和強化體質的訓練外,最令張恒感到難受的就是吃飯,講武堂的預備學員竟然是以中隊為單位去飯堂吃飯,不僅要自己打飯而且還有時間限製,一旦錯過了時間就隻能吃個半飽。
不過張恒不得不承認,飯堂裏的飯菜不僅豐盛,葷素單配,而且味道鮮美,看來講武堂深受宣德帝的器重,故而撥下了大量的資金。
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張恒的體重就增加了十斤,整個人也顯得精壯了許多,開始適應講武堂的生活環境和節奏。
尤其令張恒想不明白的是,睡在他上鋪的孫方竟然是自願參加的武舉,而且京師國子監這次考入講武堂的監生竟然有0多人,僅次於濟南府和九江府的人數。
經過這些天的相處,張恒已經知道孫方是京師國子監四門館的佼佼者,如果參加今年北直隸鄉試的話肯定能中舉,而且有很大希望考中進士,他不明白孫方為何要投筆從戎。
雖然孫方在儒學上的造詣比不上張恒,可是張恒卻發現自己在孫方麵前卻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壓力,因為孫方的見聞之廣簡直超出了他的想象,不僅知曉大明各地的風土民俗,而且還時常有一些驚人之語。
例如,孫方認為隻要滿足了水的浮力關係,鐵船也可以在水上航行,而且這將是未來船舶的發展方向。
張恒還是第一次聽到“浮力”這個詞,對此是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孫方向他解釋,京師國子監的一些監生曾經做過實驗,在一個裝滿了水的木桶中放入了一些物體,結果發現懸浮在水中的那些物體的重量與排出木桶的水的重量相當。
除卻誤差的因素外,這表明懸浮在水中物體重量與排出的水的重量一樣。
因此,隻要增大鐵船的體積,使得它排出的水的重量與它的重量相同,那麽就能懸浮在水麵。
就在張恒聽得迷迷糊糊的時候,孫方又告訴他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竟然空中的空氣與水相似,也有重量,隻要能使得物體排出空氣的質量大於物體的重量,那麽物體就能升空。
張恒覺得孫方的想法無比荒謬,簡直不可想象,不過他私下裏也做了浮力的實驗,結果詫異地發現孫方的沒錯。
而且,孫方在算學上的造詣令張恒望塵莫及,在張恒看來無比複雜的算學難題孫方三兩下就用奇怪的方法算出了結果。
後來張恒才知道,孫方從去年開始每個月都要去明新館上課,由大名鼎鼎的明新居士給他們授課,而且京師國子監算學的兩位博士已經開始推行那些新算法。
不僅算學監生,很多四門館的監生都已經開始掌控這種算法,原因很簡單,這種新型算法有著一套完整的體係,不僅容易學,而且還非常實用。
每天一早,明新館都會派人將最新的一期《明新報》送到京師講武堂,每個班分一份報紙。
《明新報》上麵的信息非常豐富,不僅能用來娛樂解悶,而且還能了解外麵發生的一些事情,故而深受那些預備學員的歡迎。
張恒在南京城的時候也接觸過《明新報》,隻不過就像其他人一樣,關心上麵京師裏的時政以及各地風土民情等等,至於經史論戰板塊上明新居士所提的言論太過孤僻乃至荒謬,他們難以理解,又沒有人能進行解釋,因此也就懶得關注這個嘩眾取**的人。
而且,由於李雲天提出了南六北四的取士比例,另外再加上令翰林院翰林學士李清正被貶到了荒僻的交趾,故而引起了南京國子監監生的公憤,由他出資刊印的《明新報》也受到牽連,無法進入南京國子監。
每當看見孫方等京師國子監監生出身的預備學員,拿著《明新報》津津有味地談論著經史論戰板塊明新居士拋出的那些最新的言論,張恒的心中就感覺到了莫名的煩躁。
張恒恃才傲物,可不是那種甘於屈居人下的人,可是一時間又沒有什麽好辦法,隻能向張恒請教,逐漸了解《明新報》上刊登的那些明新居士的奇言怪論。
不僅張恒,另外六名南京國子監的監生也陷入了和他一樣的困境,每個人的班上都有一名李雲天親自挑選的京師國子監監生出身的預備學員,在言行舉止中向悄無聲息地向他們施加壓力,使得他們逐漸接觸到了從不知道的新穎知識,不由得展開了思索,進而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中。
終於,六月初發生的一件事情使得張恒七人大為觸動,徹底使得他們在心中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
講武堂的那些預備學員混編後,張恒七人被平均分配到了4個大隊裏,分屬不同的中隊,因為各個中隊的教學任務都不一樣,所以七人待在一起的時間隨之減少,隻有空閑時才能聚在一起。
按照李雲天製定的計劃,每個中隊上午有個課時,下午有個課時,晚上是1個課時。
1個課時是四分之三個時辰,換算成時的話就是一個半時,也就是90分鍾。
為了嚴明軍紀,講武堂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未經中隊教官批準禁止預備學員外出,否則將受到相應的懲處。
每過六天講武堂的學員們可以休息一天,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可以外出,每個休息日隻有三分之一的學員能獲得外出的機會,依次輪替。
而且,講武堂的規章中對外出也有著規定,凡講武堂的人外出時無論教官還是學員必須穿軍服,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處。
這條規章一度被看成是專門針對宗室和勳貴的子弟,宗室和勳貴子弟弟都有爵位,因此也有代表身份和地位的冠服。
李雲天之所以做出這條規定,除了要嚴明軍紀外,就是為了使得宗室和尊貴子弟在講武堂忘記他們以前的身份,進而腳踏實地地度過在講武堂的日子。
三個月的測訓主要是增強那些預備學員的體質,以及讓他們適應講武堂的生活,並不是像李雲天當初挑選教官時那樣,一上來就給他們來一個為期三周的魔鬼式訓練。[1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1執宰大明16
實話,李雲天當然想給這些預備學員一個下馬威,可現實情形卻不允許他那樣做,因為這些學員的體質真的不敢恭維。
先不那些武舉文考出來的學員,就是武舉文考出來的學員,身體也顯得孱弱,至於那些養尊處優的宗室和權貴子弟就更不用了。
因此李雲天隻能先增強這些預備學員的體質,逐漸增加訓練量,讓他們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要是一上來就大運動量訓練的話,恐怕這些學員都會忙不迭地逃離。
增強預備學員的體質,除了進行適當的鍛煉外,最重要的自然就是飲食了,作為一個新成立的衙門,講武堂的賬戶上並沒有多少錢。
為了能讓那些預備學員吃好,李雲天唯有自掏腰包,從李府的賬房支出銀子來改善講武堂的飲食。
李雲天自然知道京城各大衙門裏采買的黑幕,他自然不會讓自己拿出來的銀子打了水漂,故而召來了翰林院侍講學士吳少卿的長子吳海擔任講武堂司務廳的司吏。更新最快最穩定
講武堂司務廳是一個正七品的衙門,專門負責講武堂的後勤事宜,李雲天手頭現在最缺的就是錢,自然對此是嚴加看管。
在司務廳隻有三名官員,一個正七品的司務,另外兩個是從七品的副司務,其餘的人為吏員。
司務自然總管司務廳的事務,兩個副司務中,一個負責司務廳的理帳,職同後世的會計,另外一個負責司務廳的度之,職同後世的出納。
吳海是司務廳中負責采買事宜的最高吏員——司吏,其餘的都是典吏,有吳少卿的熏陶教誨,再加上吳海在集市上的經曆,想必定會盡忠職守,辦好李雲天交待的差事。
實話,吳海真的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司吏,而且還管著講武堂這麽大一個衙門的後勤事務,當接到李雲天的邀請後受**若驚,高興得**未眠。
講武堂裏建有專門給官吏家屬居住的官舍,吳海夫妻倆隨即搬了過去。
講武堂的官舍就建在講武堂的邊上,與講武堂一牆之隔,雖然有正門,但也在牆上開了一個內門,專門供那些官吏出入,可謂十分方便。
官舍是一排排的平房,每家每戶有個房間:中間是大廳,左邊是客臥,右邊是主臥。
每一個房間都十分敞亮,中間隔開了就能成為兩間的格局,雖然比不上那些獨門獨戶的院落,但是比京城的那些四合院裏的房子卻是寬敞了許多,一家六七口人住在裏麵不成問題。[1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1執宰大明16
另外,每戶人家前麵都建有一個廚房和一個儲物間,如此一來不僅有了做飯的地方,而且雜物也有地方放,搭配非常合理。
李雲天如此勞心費力地規劃這些官舍,就是為了能解出講武堂官吏的後顧之憂,畢竟並不是所有官吏都能在京城買的起房子,而且有如此寬敞的住宿條件,這使得他們能安心於講武堂的事務。
單單這一個舉措,就使得講武堂的官吏對李雲天好感倍增,他的威望也在無形中就建立了起來。
像所有預備學員一樣,張恒對於講武堂裏的事物也倍感驚奇,這裏所有的一切都超出了他的想象,是如此的新穎,給了他前所未有的觸動。
張恒難以想象,講武堂竟然真的會讓那些違反了規章的宗室和勳貴子弟退學,更想不到平日裏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權貴子弟會老老實實地與他們睡在同一間宿舍,他在南京國子監可沒少見到那些權貴子弟出身的監生是如何耀武揚威的。
而且,這裏的課程也令他感到驚愕,他原本隻學武經而已,可實際上武經隻是其中一個科目而已,還有後勤、情報、戰史、天氣地理和軍事指揮五大科目,地位與武經科目相同,簡直出乎了他的意料。
另外,京師講武堂有一是南京國子監無法比擬的,那就是它的食宿都是免費的,而且還發放生活用品和衣物,基本上不需要任何的花費就能在裏麵生活。
除了隊列練習和強化體質的訓練外,最令張恒感到難受的就是吃飯,講武堂的預備學員竟然是以中隊為單位去飯堂吃飯,不僅要自己打飯而且還有時間限製,一旦錯過了時間就隻能吃個半飽。
不過張恒不得不承認,飯堂裏的飯菜不僅豐盛,葷素單配,而且味道鮮美,看來講武堂深受宣德帝的器重,故而撥下了大量的資金。
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張恒的體重就增加了十斤,整個人也顯得精壯了許多,開始適應講武堂的生活環境和節奏。
尤其令張恒想不明白的是,睡在他上鋪的孫方竟然是自願參加的武舉,而且京師國子監這次考入講武堂的監生竟然有0多人,僅次於濟南府和九江府的人數。
經過這些天的相處,張恒已經知道孫方是京師國子監四門館的佼佼者,如果參加今年北直隸鄉試的話肯定能中舉,而且有很大希望考中進士,他不明白孫方為何要投筆從戎。
雖然孫方在儒學上的造詣比不上張恒,可是張恒卻發現自己在孫方麵前卻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壓力,因為孫方的見聞之廣簡直超出了他的想象,不僅知曉大明各地的風土民俗,而且還時常有一些驚人之語。
例如,孫方認為隻要滿足了水的浮力關係,鐵船也可以在水上航行,而且這將是未來船舶的發展方向。
張恒還是第一次聽到“浮力”這個詞,對此是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孫方向他解釋,京師國子監的一些監生曾經做過實驗,在一個裝滿了水的木桶中放入了一些物體,結果發現懸浮在水中的那些物體的重量與排出木桶的水的重量相當。
除卻誤差的因素外,這表明懸浮在水中物體重量與排出的水的重量一樣。
因此,隻要增大鐵船的體積,使得它排出的水的重量與它的重量相同,那麽就能懸浮在水麵。
就在張恒聽得迷迷糊糊的時候,孫方又告訴他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竟然空中的空氣與水相似,也有重量,隻要能使得物體排出空氣的質量大於物體的重量,那麽物體就能升空。
張恒覺得孫方的想法無比荒謬,簡直不可想象,不過他私下裏也做了浮力的實驗,結果詫異地發現孫方的沒錯。
而且,孫方在算學上的造詣令張恒望塵莫及,在張恒看來無比複雜的算學難題孫方三兩下就用奇怪的方法算出了結果。
後來張恒才知道,孫方從去年開始每個月都要去明新館上課,由大名鼎鼎的明新居士給他們授課,而且京師國子監算學的兩位博士已經開始推行那些新算法。
不僅算學監生,很多四門館的監生都已經開始掌控這種算法,原因很簡單,這種新型算法有著一套完整的體係,不僅容易學,而且還非常實用。
每天一早,明新館都會派人將最新的一期《明新報》送到京師講武堂,每個班分一份報紙。
《明新報》上麵的信息非常豐富,不僅能用來娛樂解悶,而且還能了解外麵發生的一些事情,故而深受那些預備學員的歡迎。
張恒在南京城的時候也接觸過《明新報》,隻不過就像其他人一樣,關心上麵京師裏的時政以及各地風土民情等等,至於經史論戰板塊上明新居士所提的言論太過孤僻乃至荒謬,他們難以理解,又沒有人能進行解釋,因此也就懶得關注這個嘩眾取**的人。
而且,由於李雲天提出了南六北四的取士比例,另外再加上令翰林院翰林學士李清正被貶到了荒僻的交趾,故而引起了南京國子監監生的公憤,由他出資刊印的《明新報》也受到牽連,無法進入南京國子監。
每當看見孫方等京師國子監監生出身的預備學員,拿著《明新報》津津有味地談論著經史論戰板塊明新居士拋出的那些最新的言論,張恒的心中就感覺到了莫名的煩躁。
張恒恃才傲物,可不是那種甘於屈居人下的人,可是一時間又沒有什麽好辦法,隻能向張恒請教,逐漸了解《明新報》上刊登的那些明新居士的奇言怪論。
不僅張恒,另外六名南京國子監的監生也陷入了和他一樣的困境,每個人的班上都有一名李雲天親自挑選的京師國子監監生出身的預備學員,在言行舉止中向悄無聲息地向他們施加壓力,使得他們逐漸接觸到了從不知道的新穎知識,不由得展開了思索,進而陷入了困惑和迷茫中。
終於,六月初發生的一件事情使得張恒七人大為觸動,徹底使得他們在心中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