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李雲天看來,漢王可謂生不逢時,倘若他麵對的是優柔寡斷的建文帝,那麽十有**像永樂帝一樣一承大統。
可惜的是,漢王的對手是自幼跟隨永樂帝出征的宣德帝,雖然宣德帝與建文帝一樣年輕,但深受永樂帝的熏陶,有著冷靜的頭腦、卓越的謀略和果決的決斷。
為了對付漢王宣德帝對漢王采用了欲擒故縱的策略,誘導他謀反叛亂,進而一舉殲之,徹底清除這個危及到皇權的重大隱患。
由於宣德帝對漢王的奏請無不批準,而且言行之中表現出對漢王這個皇叔萬分敬重,這使得漢王不由得有些飄飄然,行事越來越肆無忌憚。
李雲天知道漢王這些年一直在樂安謀劃,現在可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隨時都可能舉兵反叛。
屆時,講武堂的這些學員們必將披掛上陣,來親身體驗一下戰爭的複雜和殘酷。
晚上回到講武堂後,兩名副總教官將考核的成績薄交給了李雲天,令李雲天感到欣慰的是,包括張恒七人在內講武堂所有的預備學員都通過了考核,無一人被淘汰。
於是,第二天上午講武堂大禮堂裏舉行了授銜儀式,預備學員從李雲天等教官手中接過了紅色肩牌,這意味著他們正式成為了講武堂的學員。
李雲天親自將紅色肩牌交給了張恒,嘴角流露出了笑意。[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5
看來張恒沒有辜負他的一片苦心,做出了人生中最正確的一個抉擇,而以張恒的實力以後必將在軍中有一番了不起的作為。
張恒七人的這個決定也使得南京國子監得以寫入講武堂的校史,否則的話京師講武堂的第一屆學員中將無南京國子監的監生,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既然李雲天高興了,那麽南京國子監前來京城接張恒七人的一個司業則鬱悶了,南京國子監祭酒擔心李雲不放人,故而特意讓國子監的一個司業帶著李雲天的保證書來北京城,等待著將張恒七人接回南京,參加八月份在南京城舉辦的南直隸鄉試。
得知張恒七人要留在講武堂,那名司業是倍感驚訝,實話他瞧不起那些粗俗的武官,弄不明白張恒七人為何要投筆從戎,難道受到了李雲天的威脅。
後來,經過與張恒七人相處後,那名司業才明白過來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因為在他們看來能在講武堂學得很多不同尋常的知識,對講武堂評價甚高。
既然這是張恒七人的決定,南京國子監的那名司業無可奈何,隻好神情黯然地離開,他很想知道李雲天給張恒七人灌了什麽**藥,使得張恒七人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裏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李雲天送給了那些學員一個禮物,學員們都得到了一支製作精良的鵝毛筆,隻要蘸一次墨汁就能一口氣寫出六七十個字來,比毛筆用起來便捷許多。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講武堂的學員們將以攜帶方便、使用簡捷的鵝毛筆為主要的記錄工具,毛筆成為輔助的記錄工具,這是講武堂與大明其他官學最大的一個區別,同時也是一個史無前例的變革。
這個變革一經公布立刻受到了外界無數的非議,誰也沒有想到李雲天竟然如此大膽,竟然摒棄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毛筆,使用什麽鵝毛筆,簡直就是嘩眾取**,誤人子弟。
李雲天住了壓力,堅決在講武堂推行使用鵝毛筆,在他看來鵝毛筆更適合講武堂的教學。
在講武堂迎來第一批正式學員的同時,京城裏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確切的是宮裏發生了一件引發後來朝中政治格局的大事:宣德帝在宮裏設立了內書堂。
所謂的內書堂,指的是專門教內侍讀書的場所。
洪武帝時期,為了防止內侍幹政,洪武帝禁止內侍識字,後設內官監典簿,掌文籍,以通曉書、算之內使任職,又設尚寶監,掌管王室圖書,其內官皆僅識字,不明其義。
永樂帝時,永樂帝開始令教官入宮內教習內官,已經使得部分內侍開始讀書習字。
內書堂成立後,宣德帝改刑部主事劉為翰林修撰,專授內使書,選內使年十歲左右者近三百人入內。[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5
李雲天得知這個消息後不由得苦笑了一聲,看來他一直擔心著的事情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年輕的宣德帝一是對每日處理堆積如山的公文感到厭煩,二來麵對朝中那些德高望重的元老以及戰功赫赫的勳貴已經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自古以來,無論君臣如何和睦,君權和臣權始終是一個對立體。
縱觀曆朝曆代無不是君強臣弱,或者君弱臣強。
宣德帝的威望還不足以威懾朝中的那些重臣,這就使得君權在不經意間就被減弱,政務的決策權力逐漸向朝中那些重臣轉移。
為了強化君權,避免被臣子們架空,宣德帝需要有人來幫他對付朝中的那些權臣,而唯一符合這個條件的無疑就是宮中的內侍。
自從永樂帝時開始,內侍就已經被重用,被分派到地方監督軍務,被稱為鎮守中官。
到了洪熙帝時,那些被派出去的監督軍務的內侍身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由中官升為了太監,成為了鎮守太監。
而宣德帝無疑開創了大明內侍的一個新時代,使得內侍們開始接受文官們一樣的教育,以幫他分擔未來的政務,以及對抗朝中的文武大臣,維護君權的統治地位。
自此,內官開始通文墨,而司禮監也隨之異軍崛起。
凡每日奏文書,除了宣德帝禦筆親批的奏章外,其餘皆由司禮監秉筆太監遵照內閣票擬字樣,用朱筆批行,然後交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校對用印,逐漸與外庭相抗衡。
內書堂是由宣德帝禦命所建,李雲天自然無法幹涉,況且講武堂現在還沒有步入正軌,他一天到晚忙著講武堂的事務,連都察院和文淵閣的事情都顧不上,哪裏有時間理會內書堂的事情。
奇怪的,雖然宣德帝此舉違背了洪武帝內侍和後宮不得幹政的祖訓,但是朝中卻無人反對。
或許從永樂帝派遣內侍到地方擔任鎮守中官開始,這條祖訓就已經名存實亡,朝中眾臣已經默認了這個事實。
七月中旬的一天,講武堂箭射場。
箭射場分為東南西北四塊靶場,每個靶場有15個靶子,能同時容納兩百多人訓練。
此時,一個大隊的學員正在上箭術課,每個人的手上都拎著一把弩弓,按照秩序逐次向箭靶上射著箭,經過三個多月的訓練後學員們都能射中遠處的箭靶。
由於李雲天對弩弓情有獨鍾,所以就以講武堂的名義從兵部的庫房中調來了數百把新弩,給每名學員都配了一把。
在幾名教官的陪同下,李雲天來到了箭射場,望著練習中的學員不時地著頭,照這個進度下去,一年的時間講武堂的學員就能練上一手好射術。
“去,把本官的衣服掛上去。”走到東邊的靶場時,李雲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於是脫下他身上的軍服,指著靶場最中間的靶子向身後的一名人高馬大的教官道。
那名教官聞言立刻跑了過去,將李雲天的軍服套在了那個靶子上。
“現在,聽我的命令,目標正中間的箭靶。”李雲天望了一眼箭靶上的軍服,衝著站在射位上的學員揚起了右手。
學員們見狀不由得麵麵相覷,緩緩舉起了手裏的弩弓,忐忑不安地對準了中間套著李雲天軍服的箭靶。
排在後麵的學員無不麵露詫異的神色,按照講武堂的規定,李雲天的軍服就代表了李雲天,難道李雲天要讓那些弓弩手射軍服?對那些弓弩手來這可是以下犯上的大罪。
“射!”等握著弩弓的學員準備好後,李雲天猛然放下了右手,口中一聲沉喝。
嗖,十五支弩箭齊刷刷地射了出去,在人們的注視下紛紛避開了中間的箭靶,射在了後麵的土牆上,無一命中。
單就結果來看,這種情形無疑令人大跌眼鏡,可是有誰敢向總教官的軍服上射箭呢?
“如果你們下一次還是這種箭術的話,本官就將你們踢出講武堂,你們丟得起這個人,本官和講武堂可丟不起這個人。”
李雲天知道那些學員心中有所顧慮,瞅了一眼空空如也的箭靶後沉聲衝著他們道,“知道什麽是軍令如山嗎?本官再給你們一次機會,如果有誰還不能射中靶子,那麽本官覺得不適合再留在講武堂。”
那些拎著弩弓的學員們聞言對視了一番,隨後重新安裝上了弩箭,抬起弩弓瞄準了中間的箭靶。
“射!”李雲天瞅了一眼那些神情緊張的學員,高聲下達了命令。
撲撲撲……
隨著箭靶上傳來一陣微弱的聲響,十五支弩箭全部射在了上麵,在李雲天的軍服上麵留下了十五個窟窿,如果李雲天此時穿著軍服的話肯定已經死得不能再死了。
“你們要記住,你們是皇上手中的一把利劍,隻要皇上下令,包括本官在內,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你們攻擊的目標,而你們要毫不猶豫地去執行皇上的諭令,隻有這樣我大明才能長治久安!”
李雲天望了一眼箭靶,滿意了了一下頭,然後望著那排射箭的學員沉聲道,“本官希望你們牢記,君令如山,令行禁止!”
完後,李雲天衝著現場神情愕然的學員敬了一個禮,在他們詫異的眼神中大步離開,誰也想不到李雲天今天會給他們上如此豐富而印象深刻的一課。
李雲天之所以這樣做是未雨綢繆,其實是一個萬不得已的自保措施,防患於未然。
他創建了講武堂,以後又要組建新軍,即使與宣德帝之間的關係再好肯定也會受到宣德帝的猜忌,保不準什麽時候就要倒黴。
故而,李雲天現在就要給那些學員們灌輸忠君的思想,同時也是做給宣德帝看的,隻有宣德帝認為自己能牢牢掌控住新軍的兵權,那麽李雲天才會依然受到他的器重和依賴。
宣德帝得知了這件事情後微微一笑,什麽也沒有,不過心中卻非常受用,作為大明的天子他最討厭和忌憚的就是那些擁兵自重的臣子,李雲天的做法令他是倍感欣慰。..
在李雲天看來,漢王可謂生不逢時,倘若他麵對的是優柔寡斷的建文帝,那麽十有**像永樂帝一樣一承大統。
可惜的是,漢王的對手是自幼跟隨永樂帝出征的宣德帝,雖然宣德帝與建文帝一樣年輕,但深受永樂帝的熏陶,有著冷靜的頭腦、卓越的謀略和果決的決斷。
為了對付漢王宣德帝對漢王采用了欲擒故縱的策略,誘導他謀反叛亂,進而一舉殲之,徹底清除這個危及到皇權的重大隱患。
由於宣德帝對漢王的奏請無不批準,而且言行之中表現出對漢王這個皇叔萬分敬重,這使得漢王不由得有些飄飄然,行事越來越肆無忌憚。
李雲天知道漢王這些年一直在樂安謀劃,現在可謂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隨時都可能舉兵反叛。
屆時,講武堂的這些學員們必將披掛上陣,來親身體驗一下戰爭的複雜和殘酷。
晚上回到講武堂後,兩名副總教官將考核的成績薄交給了李雲天,令李雲天感到欣慰的是,包括張恒七人在內講武堂所有的預備學員都通過了考核,無一人被淘汰。
於是,第二天上午講武堂大禮堂裏舉行了授銜儀式,預備學員從李雲天等教官手中接過了紅色肩牌,這意味著他們正式成為了講武堂的學員。
李雲天親自將紅色肩牌交給了張恒,嘴角流露出了笑意。[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5
看來張恒沒有辜負他的一片苦心,做出了人生中最正確的一個抉擇,而以張恒的實力以後必將在軍中有一番了不起的作為。
張恒七人的這個決定也使得南京國子監得以寫入講武堂的校史,否則的話京師講武堂的第一屆學員中將無南京國子監的監生,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既然李雲天高興了,那麽南京國子監前來京城接張恒七人的一個司業則鬱悶了,南京國子監祭酒擔心李雲不放人,故而特意讓國子監的一個司業帶著李雲天的保證書來北京城,等待著將張恒七人接回南京,參加八月份在南京城舉辦的南直隸鄉試。
得知張恒七人要留在講武堂,那名司業是倍感驚訝,實話他瞧不起那些粗俗的武官,弄不明白張恒七人為何要投筆從戎,難道受到了李雲天的威脅。
後來,經過與張恒七人相處後,那名司業才明白過來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因為在他們看來能在講武堂學得很多不同尋常的知識,對講武堂評價甚高。
既然這是張恒七人的決定,南京國子監的那名司業無可奈何,隻好神情黯然地離開,他很想知道李雲天給張恒七人灌了什麽**藥,使得張恒七人在短短三個多月的時間裏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李雲天送給了那些學員一個禮物,學員們都得到了一支製作精良的鵝毛筆,隻要蘸一次墨汁就能一口氣寫出六七十個字來,比毛筆用起來便捷許多。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講武堂的學員們將以攜帶方便、使用簡捷的鵝毛筆為主要的記錄工具,毛筆成為輔助的記錄工具,這是講武堂與大明其他官學最大的一個區別,同時也是一個史無前例的變革。
這個變革一經公布立刻受到了外界無數的非議,誰也沒有想到李雲天竟然如此大膽,竟然摒棄了老祖宗傳下來的毛筆,使用什麽鵝毛筆,簡直就是嘩眾取**,誤人子弟。
李雲天住了壓力,堅決在講武堂推行使用鵝毛筆,在他看來鵝毛筆更適合講武堂的教學。
在講武堂迎來第一批正式學員的同時,京城裏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確切的是宮裏發生了一件引發後來朝中政治格局的大事:宣德帝在宮裏設立了內書堂。
所謂的內書堂,指的是專門教內侍讀書的場所。
洪武帝時期,為了防止內侍幹政,洪武帝禁止內侍識字,後設內官監典簿,掌文籍,以通曉書、算之內使任職,又設尚寶監,掌管王室圖書,其內官皆僅識字,不明其義。
永樂帝時,永樂帝開始令教官入宮內教習內官,已經使得部分內侍開始讀書習字。
內書堂成立後,宣德帝改刑部主事劉為翰林修撰,專授內使書,選內使年十歲左右者近三百人入內。[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5
李雲天得知這個消息後不由得苦笑了一聲,看來他一直擔心著的事情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年輕的宣德帝一是對每日處理堆積如山的公文感到厭煩,二來麵對朝中那些德高望重的元老以及戰功赫赫的勳貴已經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自古以來,無論君臣如何和睦,君權和臣權始終是一個對立體。
縱觀曆朝曆代無不是君強臣弱,或者君弱臣強。
宣德帝的威望還不足以威懾朝中的那些重臣,這就使得君權在不經意間就被減弱,政務的決策權力逐漸向朝中那些重臣轉移。
為了強化君權,避免被臣子們架空,宣德帝需要有人來幫他對付朝中的那些權臣,而唯一符合這個條件的無疑就是宮中的內侍。
自從永樂帝時開始,內侍就已經被重用,被分派到地方監督軍務,被稱為鎮守中官。
到了洪熙帝時,那些被派出去的監督軍務的內侍身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由中官升為了太監,成為了鎮守太監。
而宣德帝無疑開創了大明內侍的一個新時代,使得內侍們開始接受文官們一樣的教育,以幫他分擔未來的政務,以及對抗朝中的文武大臣,維護君權的統治地位。
自此,內官開始通文墨,而司禮監也隨之異軍崛起。
凡每日奏文書,除了宣德帝禦筆親批的奏章外,其餘皆由司禮監秉筆太監遵照內閣票擬字樣,用朱筆批行,然後交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校對用印,逐漸與外庭相抗衡。
內書堂是由宣德帝禦命所建,李雲天自然無法幹涉,況且講武堂現在還沒有步入正軌,他一天到晚忙著講武堂的事務,連都察院和文淵閣的事情都顧不上,哪裏有時間理會內書堂的事情。
奇怪的,雖然宣德帝此舉違背了洪武帝內侍和後宮不得幹政的祖訓,但是朝中卻無人反對。
或許從永樂帝派遣內侍到地方擔任鎮守中官開始,這條祖訓就已經名存實亡,朝中眾臣已經默認了這個事實。
七月中旬的一天,講武堂箭射場。
箭射場分為東南西北四塊靶場,每個靶場有15個靶子,能同時容納兩百多人訓練。
此時,一個大隊的學員正在上箭術課,每個人的手上都拎著一把弩弓,按照秩序逐次向箭靶上射著箭,經過三個多月的訓練後學員們都能射中遠處的箭靶。
由於李雲天對弩弓情有獨鍾,所以就以講武堂的名義從兵部的庫房中調來了數百把新弩,給每名學員都配了一把。
在幾名教官的陪同下,李雲天來到了箭射場,望著練習中的學員不時地著頭,照這個進度下去,一年的時間講武堂的學員就能練上一手好射術。
“去,把本官的衣服掛上去。”走到東邊的靶場時,李雲天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於是脫下他身上的軍服,指著靶場最中間的靶子向身後的一名人高馬大的教官道。
那名教官聞言立刻跑了過去,將李雲天的軍服套在了那個靶子上。
“現在,聽我的命令,目標正中間的箭靶。”李雲天望了一眼箭靶上的軍服,衝著站在射位上的學員揚起了右手。
學員們見狀不由得麵麵相覷,緩緩舉起了手裏的弩弓,忐忑不安地對準了中間套著李雲天軍服的箭靶。
排在後麵的學員無不麵露詫異的神色,按照講武堂的規定,李雲天的軍服就代表了李雲天,難道李雲天要讓那些弓弩手射軍服?對那些弓弩手來這可是以下犯上的大罪。
“射!”等握著弩弓的學員準備好後,李雲天猛然放下了右手,口中一聲沉喝。
嗖,十五支弩箭齊刷刷地射了出去,在人們的注視下紛紛避開了中間的箭靶,射在了後麵的土牆上,無一命中。
單就結果來看,這種情形無疑令人大跌眼鏡,可是有誰敢向總教官的軍服上射箭呢?
“如果你們下一次還是這種箭術的話,本官就將你們踢出講武堂,你們丟得起這個人,本官和講武堂可丟不起這個人。”
李雲天知道那些學員心中有所顧慮,瞅了一眼空空如也的箭靶後沉聲衝著他們道,“知道什麽是軍令如山嗎?本官再給你們一次機會,如果有誰還不能射中靶子,那麽本官覺得不適合再留在講武堂。”
那些拎著弩弓的學員們聞言對視了一番,隨後重新安裝上了弩箭,抬起弩弓瞄準了中間的箭靶。
“射!”李雲天瞅了一眼那些神情緊張的學員,高聲下達了命令。
撲撲撲……
隨著箭靶上傳來一陣微弱的聲響,十五支弩箭全部射在了上麵,在李雲天的軍服上麵留下了十五個窟窿,如果李雲天此時穿著軍服的話肯定已經死得不能再死了。
“你們要記住,你們是皇上手中的一把利劍,隻要皇上下令,包括本官在內,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你們攻擊的目標,而你們要毫不猶豫地去執行皇上的諭令,隻有這樣我大明才能長治久安!”
李雲天望了一眼箭靶,滿意了了一下頭,然後望著那排射箭的學員沉聲道,“本官希望你們牢記,君令如山,令行禁止!”
完後,李雲天衝著現場神情愕然的學員敬了一個禮,在他們詫異的眼神中大步離開,誰也想不到李雲天今天會給他們上如此豐富而印象深刻的一課。
李雲天之所以這樣做是未雨綢繆,其實是一個萬不得已的自保措施,防患於未然。
他創建了講武堂,以後又要組建新軍,即使與宣德帝之間的關係再好肯定也會受到宣德帝的猜忌,保不準什麽時候就要倒黴。
故而,李雲天現在就要給那些學員們灌輸忠君的思想,同時也是做給宣德帝看的,隻有宣德帝認為自己能牢牢掌控住新軍的兵權,那麽李雲天才會依然受到他的器重和依賴。
宣德帝得知了這件事情後微微一笑,什麽也沒有,不過心中卻非常受用,作為大明的天子他最討厭和忌憚的就是那些擁兵自重的臣子,李雲天的做法令他是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