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章 整軍備戰三更)


    雖然宣德帝還沒有起兵討伐漢王,但京畿都督府下轄各衛所的部隊已經在軍閣的調令下開始了密集的調動,迅速向山海關、宣府鎮、真定城和大名城聚集,整個北直隸上空都籠罩著戰爭的陰雲。更新最快最穩定複製本地址瀏覽%7%68%75%68%61%68%61%e%6%6f%6d


    為了增強兵力,宣德帝通過軍閣下令,征召各衛所軍戶子弟入軍,分發武器,等戰事結束後再行歸家。


    由於北直隸軍戶甚多,軍閣預計能征兵二十萬,這樣的話宣德帝將從兵力上壓倒漢王。


    與此同時,戶部也緊張地開始調集錢糧,分發給京畿都督府下屬的各支部隊。


    宣德帝在整軍備戰,漢王自然也不會閑著,萊州、青州、德州和滄州等州府的駐軍已經悉數倒向了他的懷抱,其所掌控的地盤幾乎占據了山東一半的地域,紛紛擴軍備武,積極準備迎戰事宜。


    雖然山東的軍戶沒有北直隸多,但山東自古出豪傑,武風盛行,民間那些民戶子弟就是天然的兵員。


    如此一來,漢王麾下直接調動的兵力達到了驚人的二十萬,再加上與其遙相呼應的大寧都司、山西行都司和山西都司,用來對抗朝廷的總兵力有六十萬之巨。


    一時間,北直隸和山東地界上聚集了宣德帝和漢王的一百多萬大軍,戰爭的陰雲越來越濃,百姓們也越來越恐慌。[7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7執宰大明0


    因為懼怕朝廷平叛大軍的到來,已經有不少百姓從漢王統治的地區舉家逃離,以躲避戰禍。


    起來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二十多年前靖難之役的主戰場也是在北直隸和山東的地域,三年的混戰使得百姓們深刻體驗到了戰爭的殘酷。


    如果不是永樂帝當時突襲了城防空虛的南京,恐怕北直隸和山東的百姓們還要多承受幾年戰爭所帶來的苦難。


    故而,對於這次宣德帝和漢王的帝位之爭,大量位於漢王控製區的百姓選擇了逃離,背井離鄉隻為能活上一命,否則朝廷的平叛大軍一到,必定生靈塗炭。


    就在京城流言四起、百姓人心惶惶的時候,八月十九,文武百官們迎來了六天一次的大朝。


    太和殿上,為了招撫漢王還是圍剿漢王,兩派持不同觀的官員產生了巨大的分歧,爭吵不休,宣德帝高坐在龍椅上,麵無表情地望著眼前的一幕,他發現大多數的官員都保持了沉默。


    就在那兩派官員吵得臉紅脖子粗,差一就在大殿上打起來的時候,前去樂安州給漢王送信的內侍中官侯泰風塵仆仆地趕回了京城。更新最快最穩定


    宣德帝聞之後精神為之一振,立刻將侯泰宣到了太和殿上,當著殿內的滿朝文武詢問侯泰到達樂安州後的見聞,以及漢王對手下軍士四處劫掠的解釋。


    在給漢王的那封書信中,宣德帝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從私人親情到世間大義上勸漢王止戈息武,隻要交出蠱惑離間兩人叔侄情誼的那些居心叵測之徒,他依然事漢王為至親皇叔,繼續禮敬有加。


    宣德帝當然知道漢王不會放棄叛亂,但表麵上的文章和禮儀他必須要做足,以彰顯自己的寬容和忍讓,將挑起戰火的責任推給漢王,使漢王徹底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


    原本,宣德帝以為侯泰會將漢王積極備戰、意圖謀反的事情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向其稟告,這樣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發兵討伐。


    可接下來的一幕出乎了宣德帝的意料,侯泰竟然隻是簡略地交待了一下他的行程,至於漢王是否招兵買馬以及見麵時的言行舉止則是一問三不知,一看就沒有如何回答。


    這使得宣德帝萬分震怒,他無論如何都沒想到侯泰竟然會當眾替漢王的反叛罪行進行掩蓋,又不好在眾位大臣麵前斥責侯泰,因此麵無表情地傳召隨侯泰前去樂安州的錦衣衛副千戶李滿山來問話。


    立在禦史隊列中的李雲天見狀眉頭微微皺著,從侯泰反常的反應中他敏銳地意識到,侯泰是在對宣德帝和漢王之間的帝位之爭持觀望態度,故而不敢得罪漢王,隱瞞了漢王造反的真相。


    很顯然,朝中絕大多數大臣像侯泰一樣,都在靜觀其變,等待著宣德帝和漢王之爭事態的發展,然後再決定究竟支持兩方中的哪一方。[715671執宰大明執宰大明] 7執宰大明0


    在李雲天看來,這絕對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那些態度**、猶豫不決的大臣猶如一枚枚定時炸彈,不定什麽時候就會爆炸,屆時將給予宣德帝沉重一擊。


    畢竟,當年靖難之役的往事尚曆曆在目。


    經曆了永樂帝的鐵血手段後,朝堂上的大臣們已經是心有餘悸,想像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人那樣丟了身家性命的大臣已經寥寥無幾。


    換句話來,對於宣德帝和漢王之間的這場大戰,朝廷裏的絕大多數官員都對結局持觀望姿態。


    雖宣德帝在兵力上占據了優勢,可是別忘了,當年永樂帝就是以少勝多,最終靖難成功,一承大統。


    況且,無論宣德帝還是漢王執掌江山,都還是朱家的天下,都是洪武大帝的子孫,至於正統與否,有了永樂帝這個先例,有誰又敢漢王在擊敗宣德帝後不是大明的真命天子?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不久後,錦衣衛北鎮撫司副千戶李滿山大步走進了殿內,先是向宣德帝下跪行禮,隨後躬身立在殿前。


    由於是第一次進入太和殿,李滿山不由得顯得有些緊張,此次他跟隨侯泰去樂安,名為護送實際上是前去窺探漢王的虛實。


    與心有顧忌的侯泰不同,在宣德帝的問詢下,李滿山沒有絲毫隱瞞,一五一十地將沿途所言所聞和漢王的言行舉止高聲向宣德帝表明。


    自漢王在樂安舉兵反叛後,北直隸與山東交界的河間府就受到了嚴重影響,駐軍已經分裂成了忠於宣德帝和忠於漢王的兩個陣營。


    忠於宣德帝的軍隊以景州城為基地,忠於漢王的軍隊則以景州東北方向的滄州為大本營,雙方已經成形了對峙之勢,使得河間府的局勢驟然緊張了起來。


    景州的駐軍此時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它不僅要與滄州叛軍對峙,而且還要應對來自一河之隔的德州叛軍的威脅。


    德州屬於山東濟南府,濟南府與河間府之間隔著一條衛河,德州的治所德州城在衛河南岸,景州城在衛河北岸,雙方相距隻有一百餘裏。


    由於德州城地理位置優越,故而曆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二十多年前的靖難之役德州城就是燕軍和南軍爭奪的重,雙方多次圍繞德州爆發大規模的戰事,德州城也因此數度易主。


    永樂帝登基後,曆經戰火的德州城進行了一次大修,城高牆厚,易守難攻,毫無疑問將成為漢王向宣德帝發難的橋頭堡,也是漢王對抗朝廷平叛大軍的重要


    相對於局勢緊張的河間府,濟南府的情形則可謂劍拔弩張,因為樂安州就隸屬於濟南府,位於濟南府的東北部,是漢王叛亂的大本營。


    濟南城作為山東布政使司、山東按察使司和山東都司的所在地,順理成章地肩負起了領導山東地界終於宣德帝州府對抗漢王的責任。


    進入濟南府地界後,侯泰和李滿山一行人沿途見到了諸多拖兒帶女逃難的百姓,紛紛逃向北直隸躲避戰火。


    踏進了漢王控製的區域,則到處都是征兵的隊伍,甚至劫掠臨近由山東布政使司控製的州縣。


    很顯然,漢王知道兵力是他最大的劣勢,故而大肆在民間征募兵員和軍馬。


    當侯泰和李滿山到達樂安城時,樂安城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兵營,從各地趕來的支持漢王的軍隊遍布在樂安城的街道上。


    根據李滿山目測,樂安城聚集的兵力規模在十萬以上,而且都裝備了武器和甲胄,像是從各地衛所趕來的部隊,士氣高漲,都想像當年的靖難勳貴一樣,追隨漢王加官進爵,光宗耀祖。


    漢王在王府裏布下了身穿重鎧的重兵,擺出了一副殺氣騰騰的模樣,嚇得侯泰麵色蒼白。


    見到漢王時侯泰和李滿山不由得大吃了一驚,麵對宣德帝派來的使者漢王竟然麵南背北而坐,這已經不僅僅是僭越那麽簡單,完全就是大逆不道。


    麵對侯泰,漢王態度萬分傲慢,明確表達了對太宗皇帝和仁宗皇帝的不滿。


    他認為自己在靖難時立有不世大功,是永樂帝登基的最大功臣,可永樂帝卻聽信了讒言,將他遷來了樂安。


    至於仁宗皇帝,表麵上待他禮遇有加,實際上是用金錢和恩惠打發他,並沒有平反他的冤屈,讓他繼續屈居在的樂安,絲毫沒有兄弟間的情誼。


    不僅如此,漢王還講了他此次舉兵的緣由,指出朝中奸臣當道,將矛頭直指五朝元老夏元吉,表示他身為洪武皇帝的子孫自然不能任由那些奸臣禍害了大明江山。


    為了顯示自己兵強馬壯,漢王指著王府裏列隊嚴整、盔貫甲的軍士,一臉狂傲地問侯泰他的這支軍隊是否足以橫掃天下,使得侯泰麵無血色,不敢作答。


    漢王看出了侯泰的畏懼,於是讓侯泰回去告訴宣德帝,隻有宣德帝把朝中的那些奸臣抓來送與他,他這才與宣德帝商議如何解決此次舉兵之事,否則隻有刀兵相見。


    在這個地方,史書上用了“歸報爾主”和“徐議我所欲”來表示漢王的狂妄,彰顯他的驕橫跋扈。


    太和殿上的眾臣對此是一片嘩然,誰也沒有想到漢王明目張膽地向宣德帝進行挑釁,簡直狂妄之極,更沒想到漢王有如此大的號召力,竟然使得不少衛所的士兵前去投靠。


    “稟皇上,漢王派來了使者,現在在承天門外候旨!”就當太和殿上的文武百官議論紛紛的時候,一名侍衛官走進殿內高聲稟告。


    這使得大殿裏刹那間就安靜了下來,眾臣紛紛目露詫異的神色,不由得看向了宣德帝,很顯然,漢王此時派來使者絕非善意!


    “傳!”宣德帝冷笑了一聲,隨後沉聲喝道,他倒要看看自己的這位二叔想要做些什麽。


    目睹了眼前的一幕後,李雲天暗地裏搖了搖頭,漢王也太過自負,所謂驕兵必敗,漢王如此輕視宣德帝,勢必為之付出慘痛的代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執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醉酒(書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醉酒(書坊)並收藏執宰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