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武侯,兀良哈三衛現在盤踞在山海關外,兵力有四五萬之眾,其中騎兵近兩萬,在關外交戰兀良哈三衛本就占據地利優勢,如今又有著眾多騎兵,一旦騎兵列陣發起衝鋒我軍很難挫其鋒芒。”
張輔率先從震驚中回過神來,語重心長地告誡李雲天,在他看來驍武軍即便是再驍勇但血肉之軀豈能跟騎兵相抗衡,而當年蒙古人正是依靠騎兵橫掃天下。
兀良哈三衛、韃靼部和瓦剌部雖難現蒙古當年的輝煌景象,但其騎兵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悍,正麵衝鋒的話明軍騎兵難以抵擋。
梁坤的十二萬大軍之所以會慘敗,正是被突襲的蒙古騎兵衝散了陣形,進而兵敗如山倒。
因此,李雲天想要以一萬驍武軍前去硬撼兀良哈三衛的四五萬兵力,在張輔看來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宣德帝的雙目流露出了疑惑的神色,有些不解地望著李雲天,他清楚李雲天的為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出這驚人之語。
“太師,正是因為兀良哈三衛把控住了從山海關進入遼東的要道,因此下官決定走海路,經天津衛港口抵擋遼東半島蓋州衛的遼口港,進而避開兀良哈三衛。”
李雲天知道眾人心中的疑惑,因此向張輔微微一躬身,有條不紊地道,“講武堂的幾艘海船就停在天津港,足以將一萬驍武軍順利運抵。”
因為擔心遼東戰局有變,因此早在隨同宣德帝離京時李雲天就已經給講武堂下令,讓講武堂悄悄從南直隸的基地將已經造好的三桅帆船到天津港待命。
如今李雲天的擔憂成為了現實,明軍在遼東的戰事陷入了被動,那幾艘三桅帆船無疑派上了用場,成為了聯通遼東都司與京城的重要途徑。
“原來如此!”張輔聞言不由得了頭,臉上的神色隨之緩和了下來,他差忘了李雲天手裏還握著大明的海船。
實話,如非萬不得已李雲天並不願意出動海船,海上運輸的風險要遠高於陸地,一旦遇上風暴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當年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都遇上了風暴,東征人員幾乎損失殆盡,也因此保全了日本。
而且,在梁坤戰敗之前,沒有人會認為明軍會被兀良哈三衛逼得繞開山海關而走水路抵達遼東。
現場眾人的臉上也都紛紛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不得不李雲天走水路倒不失是一條抵達遼東的捷徑。
“鎮武侯,朕任命你為征東將軍,總兵遼東軍務。”宣德帝見李雲天已經謀劃好了出兵遼東的路線,心中更是放心,因此沉聲下達了詔令。
“皇上,義國公在軍中威望甚高,與敵交戰經驗豐富,臣認為遼東軍務非義國公總掌不可,願輔佐義國公平定遼東之亂。”
李雲天見宣德帝要把遼東的軍政大權交給他,聞言連忙推辭,大明勳貴中十分講究論資排輩,張昊不僅比李雲天資曆深厚而且還是他的長輩,他豈可位居張昊之上?
“好,朕命你為遼東副總兵,協助義國公征討兀良哈三衛!”宣德帝自然清楚這一,他先前所言隻不過是讓張昊領李雲天的這個人情而已,隨後改變了詔令。
“臣遵旨!”李雲天聞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沉聲應答。
由於事態緊急因此李雲天沒有絲毫耽擱,離開宣德帝的禦帳後立刻著手安排驍武軍麾下朱雀軍團的一萬軍士趕回京城的事宜。
得益於驍武軍完善的後勤體係,李雲天其實並沒有什麽要準備的,命令一傳達到朱雀軍團,朱雀軍團的將士們就有條不紊地收拾行裝啟程。
宣德帝親自給李雲天送行,臨行前再三囑咐李雲天要注意注意安全,他寧願遼東戰敗也要讓李雲天活著,隻要李雲天活著就一定能將遼東奪回來。
張輔和楊榮等隨行朝廷大員也對李雲天是叮囑有加,畢竟張昊和梁坤已經接連栽在了遼東,他們不希望李雲天重蹈兩人的覆轍,更不希望李雲天身處險境。
對於眾人的囑托李雲天連連著頭,其實相對於遼東的戰局他更擔心宣德帝此次北征,在他看來與牛世豪交戰的敵軍很顯然在保存實力,並沒有與明軍硬碰硬,明軍連戰連捷很容易滋生自滿的情緒,對交戰殊為不利。
因此,在率軍離去前李雲天特意將留下來的三萬驍武軍中的團級以上武官召集起來進行了一次簡短的會議,嚴令眾人不得鬆懈,否則軍法從事。
李雲天走後,驍武軍的指揮權就落在了驍勇侯王簡的身上,李雲天囑咐他和武平伯梁少傑萬萬不能輕敵,此次韃靼人連戰連退似乎是在誘敵,因此讓兩人不得請戰出擊,一定要牢牢地守在宣德帝身邊,守護宣德帝和諸位文武大臣的周全,否則即便立了戰功他也將軍法從事。
如果換作旁人,王簡和梁少傑肯定對禁止出戰的軍令不屑一顧,大明軍中可是依靠軍功晉升,如今韃靼勢弱,率軍馳騁漠南征討韃靼敗軍的功績簡直手到擒來,而這些功績足以令人加官進爵。
不過驍武軍軍令嚴格,而李雲天更是絕對權威的存在,再加上李雲天在戰場上還從無敗績,故而王簡和梁少傑等驍武軍武官對李雲天的這條特意叮囑的禁戰令是深以為然,無人敢以身試法觸犯。
也正是因為此,王簡和梁少傑等人統領的驍武軍才在宣德帝此次北征中大放異彩,與李雲天在遼東的戰局遙相呼應,進而一舉奠定了驍武軍大明精銳的地位。
與宣德帝率領的大軍分別後,李雲天率軍一路急行軍,僅僅用了七天就趕到了居庸關,朱雀軍團隨後秘密進入京師外的驍武軍大營休整,李雲天則喬裝打扮後進入了京城,前去找戶部尚書郭資。
李雲天找郭資當然是為了解決此次增援遼東的糧草事宜,雖兵力上李雲天可以想辦法就地籌集,但所需的軍資他就無能為力,唯有找戶部支取。
因為籌集大明稅局和處理兩淮鹽道貪墨案收繳的來那些財物,郭資並沒有隨宣德帝一同出征。
此時,兩淮鹽道貪墨案中的收繳的財物早已經清完畢,宣德帝的內庫已經拿到了其中的四成,原本講武堂要拿兩成五,不過迄今為止戶部隻撥付了一成,另外的一成五想法設法地找借口搪塞。
在京城很多文官看來,講武堂即便是隻得到一成的財物也高達一千多萬兩,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應該知足了,畢竟大明除了交趾外還有兩京十三省需要撥付錢款。
戶部的官吏絕對不敢怠慢宣德帝的內庫,稍有不慎就是欺君之罪,可講武堂就不一樣了,屬於武官衙門,他們自然不怕講武堂來找麻煩,推脫搪塞可是他們的拿手本事。
其實,戶部的官吏也並非想要賴掉講武堂那一成五的銀子,畢竟這是李雲天去揚州前宣德帝已經詔準的,他們不過是想從中撈一筆油水而已,像這種動輒數千萬兩的流水可非常罕見,如果不撈些好處的話可就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兒了。
況且,隨著大明稅局的建立,戶部撈油水的途徑越來越少了,因此不少官吏都想著在給講武堂撥付的那批物資上大幹一場。
反正李雲天隨著宣德帝北征去了,指不定什麽能回來,在此之前戶部自然是能拖就往後拖,想要讓著講武堂的人知趣地拿一些好處來,雙方皆大歡喜。
戶部的官吏可以等,但講武堂政務堂的人可等不了,交趾布政使司正等著他們往下撥財物以支付交趾的各項建設項目。
另外,講武堂有著一套嚴格的財務體係,講武堂政務堂的人即便是想給那些戶部官吏好處也無從下手,因此雙方就僵持了起來。
因此,當李雲天進入京城的時候,講武堂政務堂的人終於與戶部的官吏爆發了衝突,一名政務處的武官在李雲天抵達京城的前天晚上將戶部負責撥放物資事宜的一名郎中堵在了一家青樓,雙方一言不合爆發了衝突在青樓裏大打了一場,結果雙雙受傷。
五城兵馬司的人趕到現場後將兩人送去了醫館,並且通知了講武堂和戶部,李雲天進城的時候講武堂和戶部各自派員正在五城兵馬司裏談判。
對於五城兵馬司來,講武堂和戶部都不是他們能惹得起的衙門,故而希望雙方私下裏自行解決此事。
李雲天一進城就聽了講武堂和戶部的糾紛,心中頓時感到異常無奈,他豈會不清楚戶部那些官吏的心理,難道那些人忘了兩淮鹽道的那些官吏是為何被流配到交趾的?
由於遼東事態緊急,李雲天可沒有心情去跟戶部糾纏那一成五的錢款,先是進宮覲見了太子,與輔佐太子的楊士奇、蹇義和周征見了麵,然後等夜幕降臨後徑直去了戶部尚書郭資的府上,來到了尚書府的後門處。
“幹什麽的?知不知道這裏什麽地方?”敲開了後門,一名門卒推門而出,見門外立著幾名其貌不揚、衣著普通的男人走了過來,於是一臉傲慢地問道,顯得頗為不耐煩。
門卒的身後立著十來名身材強壯的護院,手裏握著棍棒等武器,腰上還掛著樸刀。神情警惕地望著李雲天等人,很顯然大晚上的走後門顯得頗為反常。
俗話宰相門前七品官,尚書雖然比不上宰相但也是一等一的朝廷大員,故而守門的門卒在麵對外人的時候也就顯得趾高氣揚。
“告訴你家尚書大人,我等有要事相告。”立在李雲天身後的一名身材看上去有些消瘦嬌的護衛從懷裏取出一麵錦衣衛北鎮撫司百戶的腰牌,麵無表情地衝著那名門卒晃了一下,壓低了音量低聲道。
張輔率先從震驚中回過神來,語重心長地告誡李雲天,在他看來驍武軍即便是再驍勇但血肉之軀豈能跟騎兵相抗衡,而當年蒙古人正是依靠騎兵橫掃天下。
兀良哈三衛、韃靼部和瓦剌部雖難現蒙古當年的輝煌景象,但其騎兵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悍,正麵衝鋒的話明軍騎兵難以抵擋。
梁坤的十二萬大軍之所以會慘敗,正是被突襲的蒙古騎兵衝散了陣形,進而兵敗如山倒。
因此,李雲天想要以一萬驍武軍前去硬撼兀良哈三衛的四五萬兵力,在張輔看來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宣德帝的雙目流露出了疑惑的神色,有些不解地望著李雲天,他清楚李雲天的為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出這驚人之語。
“太師,正是因為兀良哈三衛把控住了從山海關進入遼東的要道,因此下官決定走海路,經天津衛港口抵擋遼東半島蓋州衛的遼口港,進而避開兀良哈三衛。”
李雲天知道眾人心中的疑惑,因此向張輔微微一躬身,有條不紊地道,“講武堂的幾艘海船就停在天津港,足以將一萬驍武軍順利運抵。”
因為擔心遼東戰局有變,因此早在隨同宣德帝離京時李雲天就已經給講武堂下令,讓講武堂悄悄從南直隸的基地將已經造好的三桅帆船到天津港待命。
如今李雲天的擔憂成為了現實,明軍在遼東的戰事陷入了被動,那幾艘三桅帆船無疑派上了用場,成為了聯通遼東都司與京城的重要途徑。
“原來如此!”張輔聞言不由得了頭,臉上的神色隨之緩和了下來,他差忘了李雲天手裏還握著大明的海船。
實話,如非萬不得已李雲天並不願意出動海船,海上運輸的風險要遠高於陸地,一旦遇上風暴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當年忽必烈兩次東征日本都遇上了風暴,東征人員幾乎損失殆盡,也因此保全了日本。
而且,在梁坤戰敗之前,沒有人會認為明軍會被兀良哈三衛逼得繞開山海關而走水路抵達遼東。
現場眾人的臉上也都紛紛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不得不李雲天走水路倒不失是一條抵達遼東的捷徑。
“鎮武侯,朕任命你為征東將軍,總兵遼東軍務。”宣德帝見李雲天已經謀劃好了出兵遼東的路線,心中更是放心,因此沉聲下達了詔令。
“皇上,義國公在軍中威望甚高,與敵交戰經驗豐富,臣認為遼東軍務非義國公總掌不可,願輔佐義國公平定遼東之亂。”
李雲天見宣德帝要把遼東的軍政大權交給他,聞言連忙推辭,大明勳貴中十分講究論資排輩,張昊不僅比李雲天資曆深厚而且還是他的長輩,他豈可位居張昊之上?
“好,朕命你為遼東副總兵,協助義國公征討兀良哈三衛!”宣德帝自然清楚這一,他先前所言隻不過是讓張昊領李雲天的這個人情而已,隨後改變了詔令。
“臣遵旨!”李雲天聞言向宣德帝一躬身,沉聲應答。
由於事態緊急因此李雲天沒有絲毫耽擱,離開宣德帝的禦帳後立刻著手安排驍武軍麾下朱雀軍團的一萬軍士趕回京城的事宜。
得益於驍武軍完善的後勤體係,李雲天其實並沒有什麽要準備的,命令一傳達到朱雀軍團,朱雀軍團的將士們就有條不紊地收拾行裝啟程。
宣德帝親自給李雲天送行,臨行前再三囑咐李雲天要注意注意安全,他寧願遼東戰敗也要讓李雲天活著,隻要李雲天活著就一定能將遼東奪回來。
張輔和楊榮等隨行朝廷大員也對李雲天是叮囑有加,畢竟張昊和梁坤已經接連栽在了遼東,他們不希望李雲天重蹈兩人的覆轍,更不希望李雲天身處險境。
對於眾人的囑托李雲天連連著頭,其實相對於遼東的戰局他更擔心宣德帝此次北征,在他看來與牛世豪交戰的敵軍很顯然在保存實力,並沒有與明軍硬碰硬,明軍連戰連捷很容易滋生自滿的情緒,對交戰殊為不利。
因此,在率軍離去前李雲天特意將留下來的三萬驍武軍中的團級以上武官召集起來進行了一次簡短的會議,嚴令眾人不得鬆懈,否則軍法從事。
李雲天走後,驍武軍的指揮權就落在了驍勇侯王簡的身上,李雲天囑咐他和武平伯梁少傑萬萬不能輕敵,此次韃靼人連戰連退似乎是在誘敵,因此讓兩人不得請戰出擊,一定要牢牢地守在宣德帝身邊,守護宣德帝和諸位文武大臣的周全,否則即便立了戰功他也將軍法從事。
如果換作旁人,王簡和梁少傑肯定對禁止出戰的軍令不屑一顧,大明軍中可是依靠軍功晉升,如今韃靼勢弱,率軍馳騁漠南征討韃靼敗軍的功績簡直手到擒來,而這些功績足以令人加官進爵。
不過驍武軍軍令嚴格,而李雲天更是絕對權威的存在,再加上李雲天在戰場上還從無敗績,故而王簡和梁少傑等驍武軍武官對李雲天的這條特意叮囑的禁戰令是深以為然,無人敢以身試法觸犯。
也正是因為此,王簡和梁少傑等人統領的驍武軍才在宣德帝此次北征中大放異彩,與李雲天在遼東的戰局遙相呼應,進而一舉奠定了驍武軍大明精銳的地位。
與宣德帝率領的大軍分別後,李雲天率軍一路急行軍,僅僅用了七天就趕到了居庸關,朱雀軍團隨後秘密進入京師外的驍武軍大營休整,李雲天則喬裝打扮後進入了京城,前去找戶部尚書郭資。
李雲天找郭資當然是為了解決此次增援遼東的糧草事宜,雖兵力上李雲天可以想辦法就地籌集,但所需的軍資他就無能為力,唯有找戶部支取。
因為籌集大明稅局和處理兩淮鹽道貪墨案收繳的來那些財物,郭資並沒有隨宣德帝一同出征。
此時,兩淮鹽道貪墨案中的收繳的財物早已經清完畢,宣德帝的內庫已經拿到了其中的四成,原本講武堂要拿兩成五,不過迄今為止戶部隻撥付了一成,另外的一成五想法設法地找借口搪塞。
在京城很多文官看來,講武堂即便是隻得到一成的財物也高達一千多萬兩,早已經賺得盆滿缽滿,應該知足了,畢竟大明除了交趾外還有兩京十三省需要撥付錢款。
戶部的官吏絕對不敢怠慢宣德帝的內庫,稍有不慎就是欺君之罪,可講武堂就不一樣了,屬於武官衙門,他們自然不怕講武堂來找麻煩,推脫搪塞可是他們的拿手本事。
其實,戶部的官吏也並非想要賴掉講武堂那一成五的銀子,畢竟這是李雲天去揚州前宣德帝已經詔準的,他們不過是想從中撈一筆油水而已,像這種動輒數千萬兩的流水可非常罕見,如果不撈些好處的話可就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兒了。
況且,隨著大明稅局的建立,戶部撈油水的途徑越來越少了,因此不少官吏都想著在給講武堂撥付的那批物資上大幹一場。
反正李雲天隨著宣德帝北征去了,指不定什麽能回來,在此之前戶部自然是能拖就往後拖,想要讓著講武堂的人知趣地拿一些好處來,雙方皆大歡喜。
戶部的官吏可以等,但講武堂政務堂的人可等不了,交趾布政使司正等著他們往下撥財物以支付交趾的各項建設項目。
另外,講武堂有著一套嚴格的財務體係,講武堂政務堂的人即便是想給那些戶部官吏好處也無從下手,因此雙方就僵持了起來。
因此,當李雲天進入京城的時候,講武堂政務堂的人終於與戶部的官吏爆發了衝突,一名政務處的武官在李雲天抵達京城的前天晚上將戶部負責撥放物資事宜的一名郎中堵在了一家青樓,雙方一言不合爆發了衝突在青樓裏大打了一場,結果雙雙受傷。
五城兵馬司的人趕到現場後將兩人送去了醫館,並且通知了講武堂和戶部,李雲天進城的時候講武堂和戶部各自派員正在五城兵馬司裏談判。
對於五城兵馬司來,講武堂和戶部都不是他們能惹得起的衙門,故而希望雙方私下裏自行解決此事。
李雲天一進城就聽了講武堂和戶部的糾紛,心中頓時感到異常無奈,他豈會不清楚戶部那些官吏的心理,難道那些人忘了兩淮鹽道的那些官吏是為何被流配到交趾的?
由於遼東事態緊急,李雲天可沒有心情去跟戶部糾纏那一成五的錢款,先是進宮覲見了太子,與輔佐太子的楊士奇、蹇義和周征見了麵,然後等夜幕降臨後徑直去了戶部尚書郭資的府上,來到了尚書府的後門處。
“幹什麽的?知不知道這裏什麽地方?”敲開了後門,一名門卒推門而出,見門外立著幾名其貌不揚、衣著普通的男人走了過來,於是一臉傲慢地問道,顯得頗為不耐煩。
門卒的身後立著十來名身材強壯的護院,手裏握著棍棒等武器,腰上還掛著樸刀。神情警惕地望著李雲天等人,很顯然大晚上的走後門顯得頗為反常。
俗話宰相門前七品官,尚書雖然比不上宰相但也是一等一的朝廷大員,故而守門的門卒在麵對外人的時候也就顯得趾高氣揚。
“告訴你家尚書大人,我等有要事相告。”立在李雲天身後的一名身材看上去有些消瘦嬌的護衛從懷裏取出一麵錦衣衛北鎮撫司百戶的腰牌,麵無表情地衝著那名門卒晃了一下,壓低了音量低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