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居庸關的淪陷,內長城在阿魯台的蒙古大軍麵前成了一道擺設,直到阿魯台揮軍趕往居庸關,在宣府城坐鎮的周征才意識到形勢不妙,連忙派出斥候四下打探。
與此同時,關西七衛在京師以西的房山設伏,伏擊了從紫荊關趕來增援京師的三萬明軍,打了三萬明軍一個措手不及,最後落得一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周征得知關西七衛從倒馬關秘密進入北直隸,並且與阿魯台的人南北夾擊拿下居庸關後心中是萬分震驚,他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倒馬關那裏會出問題,使得原本對大明十分有利的戰局急轉直下。
雖然心中感到焦急但周征並沒有亂了方寸,麵對著踴躍請戰的眾將沒有貿然下令增兵居庸關,很顯然蒙古軍隊最希望的事情就是明軍離開城池,然後在野外與明軍決戰,他懷疑蒙古軍隊布好了陷阱等著明軍去鑽。
因此,經過慎重的考慮後,周征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將手裏的最為精銳的驍武軍派出了一萬人,前去偷襲被蒙古兵控製的倒馬關,準備切斷蒙古軍隊從倒馬關撤退的路線。
至於被蒙古軍隊圍困的京師,周征認為張輔應該會第一時間從居庸關調兵守衛京師,否則居庸關不會如此之快就被蒙古軍隊給攻克,以京師高大厚實的城牆,再加上張輔的調度以及講武堂庫房中的佛朗機炮和火繩槍,蒙古軍隊要想拿下京城並不容易。
尤為重要的是,隻要周征的大軍依舊存在,那麽蒙古軍隊就不會肆無忌憚地進攻京師,故而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保存力量,靜觀事態的變化,千萬不可輕舉妄動。
周征清楚居庸關被攻破後萬全都司的明軍將領肯定會著急,因此派人給保安城、懷來城和紫荊關的守將發去了公文,讓他們在固守城池,未得他的軍令前不得擅自出擊,否則軍法從事。
紫荊關原本有五萬守軍,結果三萬被蒙古軍隊圍殲,周征為了加強紫荊關的防守特意從宣府城調了兩萬人馬進駐。
對周征來,現在紫荊關的作用極其重要,不容有半閃失,是連接萬全都司明軍與北直隸最近的一條通道。
與此同時,周征通過紫荊關向山西都司、河南都司和山東都司下令,讓他們不要貿然前來京城救援,而是就地組織防禦,收好各關口喝道,以阻止蒙古軍隊南下或者西進。
周征這樣做實在是萬不得已,山西都司、河南都司和山東都司的兵力被抽調得七七八八,剩下的人不少都是老弱病殘,根本無力救援京城。
南直隸的兵力也被抽掉了許多,再加上南京重要的地位,故而周征隻能從湖廣都司、浙江都司、四川都司、福建都司和江西都司等南方都司調兵,在山東、河南和山西集結。
一時間,除了遼東、西南和西北地區外,大明其餘地區的兵力都被調動了起來,紛紛向京師趕去。
不過,周征對這些援兵並沒有抱有太大的希望,大明南方衛所這些年生活安逸,訓練鬆懈,戰鬥力連北方衛所的士兵都不如,如何能與蒙古人作戰?
因此那些南方衛所士兵趕來京師的象征意義要大於實際意義,可以對蒙古軍隊造成一定的威懾,最重要的是固守山東、河南和山西,將蒙古軍隊包圍起來,使得他們不能南下或者西進,避免大明更多的地方被戰火波及。
讓周征感到失望的是,距離居庸關最近的懷來城守將在得知居庸關失陷後震驚之下竟然下令城裏的七萬明軍進攻居庸關,想要奪回京師北麵的這道門戶,結果在居庸關前被蒙古軍隊大敗,懷來城也隨之落入蒙古軍隊手中。
阿魯台同樣也感到失望,宣府城裏有十萬明軍,是明軍在萬全都司最精銳的部隊,他最想消滅的就是宣府城裏的明軍,因此已經設好了口袋等周征率軍馳援京城,結果宣府城的明軍卻按兵不動。
除此之外,保安城的守軍也沒有輕舉妄動,這使得阿魯台趁機消滅萬全都司明軍的願望化為了泡影。
阿魯台自然想要攻下大明的京師,可是北京城城高牆厚,而且周征又在萬全都司虎視眈眈,這使得他根本沒辦法安心進攻京師。
尤為令阿魯台無奈的是,關西七衛的人馬自從圍殲了紫荊關的三萬援軍後行事就變得不受控製起來,在順天府是大肆劫掠,四處爭搶財物和女人,使得順天府烏煙瘴氣、雞飛狗跳。
畢竟西域相對於北直隸那就是荒涼的苦寒之地,如今關西七衛的蒙古兵見到了北直隸的花花世界自然要爭相搶奪戰利品了。
如此一來,阿魯台手裏可用的兵力就減少了許多,對關西七衛的行為時無可奈何。
關西七衛與韃靼、瓦剌之間的關係不同,韃靼和瓦剌屬於大元帝國的人,而關西七衛則屬於察合台汗國的人。
成吉思汗創建的蒙古帝國由大元帝國和四大汗國組成,其中四大汗國奉大元帝國為宗主國,因此大元帝國也稱為大汗汗國。
蒙古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被稱為“四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
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連,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大元帝國為宗主,與元朝驛路相通。
雖然四大汗國都奉大元帝國為宗主,名義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實際上卻無隸屬關係,並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也未統一行使任何行政。
因此,大元帝國的疆域實際在東亞,通常所的那個橫跨歐亞大陸的由成吉思汗子孫組建的帝國是包括大元帝國和四大汗國在內的蒙古帝國。
159年以前並沒有大元帝國,當時成吉思汗建立的國家是蒙古帝國,伊兒汗國還沒有成立,蒙古帝國的藩國隻有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蒙哥是蒙古帝國的大汗。
蒙哥大汗1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釣魚山時去世,其弟忽必烈與阿裏不哥開始爭奪汗位。
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訊時在鄂州一帶與南宋作戰,聽留守蒙古本土的阿裏不哥準備集會稱汗,立即與南宋議和並北上回到開平(內蒙古多倫縣),於160年5月在以東道諸王塔察兒為首的蒙古宗王及漢人儒臣的支持下搶先集會稱汗。
阿裏不哥聞訊後在阿速台、玉龍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於同年6月在當時的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裏勒台”大會,即大汗位。
由於忽必烈長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漢人,推行漢法,改變了蒙古人的遊牧傳統,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貴族的不滿,故多數西道諸王當時均支持阿裏不哥。
為了爭取宗王勢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認了術赤後王別兒哥、察合台後王阿魯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對各自封地的合法統治權。
忽必烈與阿裏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64年阿裏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隨後遷都大都(北京),以上都為陪都。
由於忽必烈推行的“行漢法”主張造成眾多蒙古貴族的不滿,因此承認忽必烈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三大蒙古汗國紛紛與其敵對,忽必烈的政權遂隻包括東亞與蒙古高原地區,從此蒙古帝國不複存在。
不過,當時西征的忽必烈的四弟旭烈兀支持忽必烈為蒙古帝國的大汗,因此被忽必烈封為伊兒汗,留在西亞建立了伊兒汗國,依舊對忽必烈臣服。
至元八年,即公元1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法令,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元”。
這是蒙古政權由世界性的大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政權之前對中原地區推行的是極具遊牧性質的掠奪式統治,中原地區僅是其屬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原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元朝的蒙古文則稱為“大元國”或“大元大蒙古國”,繼承了原蒙古帝國的法統。
不過,窩闊台汗國君主海都仍然與忽必烈敵對,並聯合察合台汗國與金帳汗國組成同盟與忽必烈的元軍交戰,並一度攻占漠北哈拉和林。
金帳汗國君主忙哥帖木兒本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轉為支持海都反對忽必烈。
忽必烈去世後海都等繼續與元成宗交戰,直到海都於101年月去世。
在窩闊台汗國滅亡後,其餘三大汗國僅在名義上仍為元朝的宗藩(元朝稱其為西北諸王),實際獨立的地位為元廷所承認。
元廷保留了金帳汗和伊利汗在山西、河南等處的份地,每年頒給歲賜。
而伊利汗國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冊封,頒發“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璽,作為元朝的藩屬國,此後金帳汗國的數位君主,如脫脫(肅寧王)、月即伯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冊封。
因此,關西七衛的首領並不是北元的臣屬,所以阿魯台無法命令他們行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曆史上的關西七衛與瓦剌時常爆發戰爭,與韃靼的關係則比較友善。
本來阿魯台可以輕鬆地應對目前的局麵,不過他萬萬想不到遼東的戰局竟然會出現巨大的紕漏,按照計劃宣德八年上半年遼東的蒙古軍隊就要攻占整個遼東,然後與兀良哈部合兵攻打山海關。
屆時,關西七衛在配合北元兵打下居庸關後合兵北上,與遼東的蒙古軍隊夾擊山海關的明軍。
非常可惜,李雲天在遼東把蒙古軍隊的計劃打亂了,迫使蒙古軍隊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禦,而沒有了遼東蒙古軍隊的配合,要想打下山海關簡直就難於登天。
山海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關”,一是從地理位置上,它是萬裏長城東部起的第一座關隘,再就從地理形勢上,依山襟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攻,其關城緊扼隘口,東有峻嶺,西是一道天然屏障的石河,成為一條自然壕塹從而構成名副其實的戰略要地。
古人稱其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由此可見其的重要,當年若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兵根本就無法攻破山海關。
為了能在北直隸有一個立足之地,阿魯台讓人攻占了通州城,並且開始布局北直隸,派兵攻打北直隸各州府,大張旗鼓地在那些州縣建立北元政權,全力征募仆從軍士兵。
與此同時,阿魯台讓人開始製造大型攻城器械,擺出了一副攻占京師的架勢,使得京城裏的局勢萬分緊張,城裏無論官員還是百姓莫不人心惶惶,擔心城破後受到蒙古兵的屠戮。
阿魯台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逼著周征主動出擊,然後在戰場上消滅周征所轄的明軍,如果周征不上當的話那麽他就攻城,倒要看看周征能忍到哪個地步。
與此同時,關西七衛在京師以西的房山設伏,伏擊了從紫荊關趕來增援京師的三萬明軍,打了三萬明軍一個措手不及,最後落得一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周征得知關西七衛從倒馬關秘密進入北直隸,並且與阿魯台的人南北夾擊拿下居庸關後心中是萬分震驚,他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倒馬關那裏會出問題,使得原本對大明十分有利的戰局急轉直下。
雖然心中感到焦急但周征並沒有亂了方寸,麵對著踴躍請戰的眾將沒有貿然下令增兵居庸關,很顯然蒙古軍隊最希望的事情就是明軍離開城池,然後在野外與明軍決戰,他懷疑蒙古軍隊布好了陷阱等著明軍去鑽。
因此,經過慎重的考慮後,周征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將手裏的最為精銳的驍武軍派出了一萬人,前去偷襲被蒙古兵控製的倒馬關,準備切斷蒙古軍隊從倒馬關撤退的路線。
至於被蒙古軍隊圍困的京師,周征認為張輔應該會第一時間從居庸關調兵守衛京師,否則居庸關不會如此之快就被蒙古軍隊給攻克,以京師高大厚實的城牆,再加上張輔的調度以及講武堂庫房中的佛朗機炮和火繩槍,蒙古軍隊要想拿下京城並不容易。
尤為重要的是,隻要周征的大軍依舊存在,那麽蒙古軍隊就不會肆無忌憚地進攻京師,故而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保存力量,靜觀事態的變化,千萬不可輕舉妄動。
周征清楚居庸關被攻破後萬全都司的明軍將領肯定會著急,因此派人給保安城、懷來城和紫荊關的守將發去了公文,讓他們在固守城池,未得他的軍令前不得擅自出擊,否則軍法從事。
紫荊關原本有五萬守軍,結果三萬被蒙古軍隊圍殲,周征為了加強紫荊關的防守特意從宣府城調了兩萬人馬進駐。
對周征來,現在紫荊關的作用極其重要,不容有半閃失,是連接萬全都司明軍與北直隸最近的一條通道。
與此同時,周征通過紫荊關向山西都司、河南都司和山東都司下令,讓他們不要貿然前來京城救援,而是就地組織防禦,收好各關口喝道,以阻止蒙古軍隊南下或者西進。
周征這樣做實在是萬不得已,山西都司、河南都司和山東都司的兵力被抽調得七七八八,剩下的人不少都是老弱病殘,根本無力救援京城。
南直隸的兵力也被抽掉了許多,再加上南京重要的地位,故而周征隻能從湖廣都司、浙江都司、四川都司、福建都司和江西都司等南方都司調兵,在山東、河南和山西集結。
一時間,除了遼東、西南和西北地區外,大明其餘地區的兵力都被調動了起來,紛紛向京師趕去。
不過,周征對這些援兵並沒有抱有太大的希望,大明南方衛所這些年生活安逸,訓練鬆懈,戰鬥力連北方衛所的士兵都不如,如何能與蒙古人作戰?
因此那些南方衛所士兵趕來京師的象征意義要大於實際意義,可以對蒙古軍隊造成一定的威懾,最重要的是固守山東、河南和山西,將蒙古軍隊包圍起來,使得他們不能南下或者西進,避免大明更多的地方被戰火波及。
讓周征感到失望的是,距離居庸關最近的懷來城守將在得知居庸關失陷後震驚之下竟然下令城裏的七萬明軍進攻居庸關,想要奪回京師北麵的這道門戶,結果在居庸關前被蒙古軍隊大敗,懷來城也隨之落入蒙古軍隊手中。
阿魯台同樣也感到失望,宣府城裏有十萬明軍,是明軍在萬全都司最精銳的部隊,他最想消滅的就是宣府城裏的明軍,因此已經設好了口袋等周征率軍馳援京城,結果宣府城的明軍卻按兵不動。
除此之外,保安城的守軍也沒有輕舉妄動,這使得阿魯台趁機消滅萬全都司明軍的願望化為了泡影。
阿魯台自然想要攻下大明的京師,可是北京城城高牆厚,而且周征又在萬全都司虎視眈眈,這使得他根本沒辦法安心進攻京師。
尤為令阿魯台無奈的是,關西七衛的人馬自從圍殲了紫荊關的三萬援軍後行事就變得不受控製起來,在順天府是大肆劫掠,四處爭搶財物和女人,使得順天府烏煙瘴氣、雞飛狗跳。
畢竟西域相對於北直隸那就是荒涼的苦寒之地,如今關西七衛的蒙古兵見到了北直隸的花花世界自然要爭相搶奪戰利品了。
如此一來,阿魯台手裏可用的兵力就減少了許多,對關西七衛的行為時無可奈何。
關西七衛與韃靼、瓦剌之間的關係不同,韃靼和瓦剌屬於大元帝國的人,而關西七衛則屬於察合台汗國的人。
成吉思汗創建的蒙古帝國由大元帝國和四大汗國組成,其中四大汗國奉大元帝國為宗主國,因此大元帝國也稱為大汗汗國。
蒙古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被稱為“四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
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連,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大元帝國為宗主,與元朝驛路相通。
雖然四大汗國都奉大元帝國為宗主,名義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實際上卻無隸屬關係,並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也未統一行使任何行政。
因此,大元帝國的疆域實際在東亞,通常所的那個橫跨歐亞大陸的由成吉思汗子孫組建的帝國是包括大元帝國和四大汗國在內的蒙古帝國。
159年以前並沒有大元帝國,當時成吉思汗建立的國家是蒙古帝國,伊兒汗國還沒有成立,蒙古帝國的藩國隻有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蒙哥是蒙古帝國的大汗。
蒙哥大汗1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釣魚山時去世,其弟忽必烈與阿裏不哥開始爭奪汗位。
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訊時在鄂州一帶與南宋作戰,聽留守蒙古本土的阿裏不哥準備集會稱汗,立即與南宋議和並北上回到開平(內蒙古多倫縣),於160年5月在以東道諸王塔察兒為首的蒙古宗王及漢人儒臣的支持下搶先集會稱汗。
阿裏不哥聞訊後在阿速台、玉龍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於同年6月在當時的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裏勒台”大會,即大汗位。
由於忽必烈長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漢人,推行漢法,改變了蒙古人的遊牧傳統,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貴族的不滿,故多數西道諸王當時均支持阿裏不哥。
為了爭取宗王勢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認了術赤後王別兒哥、察合台後王阿魯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對各自封地的合法統治權。
忽必烈與阿裏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64年阿裏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隨後遷都大都(北京),以上都為陪都。
由於忽必烈推行的“行漢法”主張造成眾多蒙古貴族的不滿,因此承認忽必烈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三大蒙古汗國紛紛與其敵對,忽必烈的政權遂隻包括東亞與蒙古高原地區,從此蒙古帝國不複存在。
不過,當時西征的忽必烈的四弟旭烈兀支持忽必烈為蒙古帝國的大汗,因此被忽必烈封為伊兒汗,留在西亞建立了伊兒汗國,依舊對忽必烈臣服。
至元八年,即公元1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法令,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元”。
這是蒙古政權由世界性的大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政權之前對中原地區推行的是極具遊牧性質的掠奪式統治,中原地區僅是其屬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原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元朝的蒙古文則稱為“大元國”或“大元大蒙古國”,繼承了原蒙古帝國的法統。
不過,窩闊台汗國君主海都仍然與忽必烈敵對,並聯合察合台汗國與金帳汗國組成同盟與忽必烈的元軍交戰,並一度攻占漠北哈拉和林。
金帳汗國君主忙哥帖木兒本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轉為支持海都反對忽必烈。
忽必烈去世後海都等繼續與元成宗交戰,直到海都於101年月去世。
在窩闊台汗國滅亡後,其餘三大汗國僅在名義上仍為元朝的宗藩(元朝稱其為西北諸王),實際獨立的地位為元廷所承認。
元廷保留了金帳汗和伊利汗在山西、河南等處的份地,每年頒給歲賜。
而伊利汗國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冊封,頒發“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璽,作為元朝的藩屬國,此後金帳汗國的數位君主,如脫脫(肅寧王)、月即伯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冊封。
因此,關西七衛的首領並不是北元的臣屬,所以阿魯台無法命令他們行事,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曆史上的關西七衛與瓦剌時常爆發戰爭,與韃靼的關係則比較友善。
本來阿魯台可以輕鬆地應對目前的局麵,不過他萬萬想不到遼東的戰局竟然會出現巨大的紕漏,按照計劃宣德八年上半年遼東的蒙古軍隊就要攻占整個遼東,然後與兀良哈部合兵攻打山海關。
屆時,關西七衛在配合北元兵打下居庸關後合兵北上,與遼東的蒙古軍隊夾擊山海關的明軍。
非常可惜,李雲天在遼東把蒙古軍隊的計劃打亂了,迫使蒙古軍隊由戰略進攻轉向戰略防禦,而沒有了遼東蒙古軍隊的配合,要想打下山海關簡直就難於登天。
山海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關”,一是從地理位置上,它是萬裏長城東部起的第一座關隘,再就從地理形勢上,依山襟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攻,其關城緊扼隘口,東有峻嶺,西是一道天然屏障的石河,成為一條自然壕塹從而構成名副其實的戰略要地。
古人稱其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由此可見其的重要,當年若不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兵根本就無法攻破山海關。
為了能在北直隸有一個立足之地,阿魯台讓人攻占了通州城,並且開始布局北直隸,派兵攻打北直隸各州府,大張旗鼓地在那些州縣建立北元政權,全力征募仆從軍士兵。
與此同時,阿魯台讓人開始製造大型攻城器械,擺出了一副攻占京師的架勢,使得京城裏的局勢萬分緊張,城裏無論官員還是百姓莫不人心惶惶,擔心城破後受到蒙古兵的屠戮。
阿魯台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逼著周征主動出擊,然後在戰場上消滅周征所轄的明軍,如果周征不上當的話那麽他就攻城,倒要看看周征能忍到哪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