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東廠探子的匯報,李雲天的事情牽動了朝廷的各派勢力,由於李雲天忽然之間在宣德帝麵前失勢,這使得朝廷各方勢力不得不重新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同時爭搶李雲天死後對講武堂的控製權。


    講武堂是李雲天一手創建的衙門,不僅主管了大明的新式武舉,更為重要的是麾下還有大明最強的軍事力量――驍武軍,以及講武堂下龐大的各式產業。


    尤為重要的是,講武堂出身的武官已經完全掌控住了交趾布政使司、遼東布政使司、奴兒幹布政使司、蒙古布政使司和山北布政使司的政權,廣西布政使司的基層官員也全部由講武堂出身的官員所替代,可以講武堂一舉控製了大明六個布政使司。


    雖然這六個布政使司的地理位置都比較偏遠,像奴兒幹布政使司還被視為天寒地凍的不毛之地,但它終歸也是大明的一個行省級別的衙門,隨著李雲天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其作用越來越重要。


    除了六大布政使司外,講武堂還下轄有大明三大軍區,擁有著大明最強的力量,依次是西南軍區、遼東軍區和北方軍區。


    當李雲天將遼東都司、大寧都司和奴兒幹都司將合並成為遼東軍區,山西行都司、蒙古都司和萬全都司合並成為北方軍區時,也對交趾都司和廣西都司進行了規劃,將兩者合並為了西南軍區。


    不過,與遼東軍區和北方軍區不同的是,雖然西南軍區也裁減部隊的規模,但是已有的驍武軍軍戶卻被悉數保留了下來,這是李雲天對那些軍戶這些年來為大明所做出貢獻的一種肯定,同時也是為了應對周邊複雜的環境,畢竟中南半島形勢複雜李雲天需要那些軍戶作為大明在當地的支撐,因此就必須要給予優待。


    遼東軍區和北方軍區的兵力各為十萬,遼東軍區的治所在遼陽城,北方軍區的治所在大同城,其各級武官皆從與北元交戰立功者中選拔,中低級武官分批到講武堂在兩大軍區中設立的軍校中進行輪訓,高級武官則到京城的講武堂中參加培訓。


    其中,驍武軍遼東朱雀大營和驍武軍大同青龍大營的兵力都定為了五萬,是兩大軍區兵力的一半。


    而西南軍區的兵力雖然也為十萬,但驍武軍交趾白虎大營的兵力也是十萬,李雲天認為中南半島爆發戰爭的可能遠遠高於遼東軍區和北方軍區。


    值得一提的是,遼東布政使司包含了大寧都司在關外的地區和遼東都司;奴兒幹布政使司是奴兒幹都司的地域;蒙古布政使司包括了河套地區和哈拉和林地區;山北布政使司則是內長城和外長城之間的區域,主要是山西行都司和萬全都司的地域。


    可以,講武堂直接掌管的驍武軍兵力高達二十萬,如果再算上間接掌控的西南軍區、遼東軍區和北方軍區的兵力,那麽總兵力將高達五十萬。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清楚,與講武堂有關的這五十萬兵力是大明最為強大的一股軍事力量,大明即便是集中了其他都司的兵力也不是對手,至於京城賴以自豪的城牆在驍武軍強大的火器麵前更是不堪一擊。


    最令朝堂上文武百官羨慕和眼饞的就是交趾的海外貿易,每一次都能帶來巨額的關稅,由於那些關稅被宣德帝的內庫和講武堂所分,這使得他們無計可施,一時間也沒有什麽辦法,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白花花的關稅流入內庫和講武堂。


    正是因為講武堂擁有強大的軍力還是財力,這才讓方良從中挑撥成功,以至於宣德帝開始猜忌李雲天,進而擔心李雲天成為大明的不可一世的權臣,故而這才下定決心對李雲天痛下殺手。


    見宣德帝的臉色越來越難看,金英和王瑾悄悄對視了一眼,然後很快就移開了目光,不動聲色地躬身侍立。


    這份公文出自金英之手,作為自幼就跟在宣德帝身旁的貼身內侍,金英對宣德帝非常了解,知道如何來觸動宣德帝。


    因此,在那份公文裏,金英不僅告訴宣德帝朝堂上的各方勢力已經開始為了太子登基後的權益能明爭暗鬥,還涉及到了皇家的利益。


    所謂皇家的利益自然指的是交趾海外貿易的利潤,這筆錢使得皇宮裏的內庫史無前例地充盈起來,故而宣德帝能拿出錢來做更多的事情而不用再聽戶部官員在那裏哭窮。


    在那份公文上,金英不動聲色地將朝廷上各方勢力想要將交趾海外貿易利潤收歸戶部國庫的事情表露了出來,而且文官集團和勳貴集團都想要按照一定比例從中分一杯羹,畢竟不僅六部以及地方衙門需要朝廷撥款,各都督府和各地都司也需要軍費。


    宣德帝對此心中是大為惱火,其實他早就想到了朝廷裏的文官和勳貴不會在他駕崩後坐視交趾海外貿易關稅交給內庫和講武堂,因此已經想要從中進行妥協,分一份給國庫。


    不過現在看來那些朝廷重臣的胃口很大,想要把交趾海外貿易的關稅全部吞下,這就令宣德帝無法容忍。


    宣德帝知道,它駕崩後即便是楊士奇和蹇義也無法阻止朝堂上文武官員索要交趾海外貿易關稅,因為這涉及到的是文臣勳貴的切身利益,兩人即便想要阻擋也有心無力。


    更何況蹇義是朝廷裏出名的老好人,而且年歲已高,身體也越來越不好,恐怕已經沒有精力在這件事情上糾纏。


    楊士奇雖然身為內閣首輔,但他畢竟是文臣中的一員,一旦觸犯了文官中的利益可就得不償失,屆時難免會被人鼓勵。


    至於講武堂,那就更不用了,講武堂是一個武職衙門,雖然也有數名勳貴,但其中爵位最高的也不過是驍國公王簡,而王簡是近些年新晉升的勳貴,以前隻不過是一名伯爵而已,因此無論是資曆還是聲望都無法與各大都督府的那些都督們相抗衡,更別麵對朝堂上那些言辭犀利的文官了。


    可以,宣德帝已經能預料到等他駕崩後,交趾海外貿易的稅收會被收歸國庫,畢竟這筆錢涉及到各地的商業事宜,並不是朝廷主導的朝貢貿易,自然是收歸國庫更為合理。


    “朕累了!”看完了公文後,宣德帝忽然之間好像一下子衰老了許多,咳嗽著躺在了暖榻上。


    金英見狀連忙給宣德帝蓋好了錦被,然後躬身和王瑾退了下去,幾名宮女和內侍輕手輕腳地進來伺候著。


    “總管大人,皇上好像並沒有被那份公文觸動,如果再不下詔阻止下午的堂審,那麽鎮國公可就難以從火槍的案子中脫身了。”陰沉沉的天空中飄起了雪,金英和王瑾出了東暖閣後走向了一旁的偏殿,在一個僻靜的地方王瑾憂心忡忡地向金英道。


    “皇上的心裏已經起了波瀾,相信很快就會有所行動。”金英沉吟了一下,神情嚴肅地道,他知道這件事情不能操之過急,要順其自然地進行,以免被宣德帝看出破綻,那結果可就糟糕了。


    “但願如此吧。”王瑾聞言不無擔心地歎了一口氣,忍不住抬頭望向了京畿都督府的方向,然後和金英一起進入偏殿歇息。


    一旦那些偽造的記錄被當堂公開,李雲天可就百口莫辯了,單憑那些記錄不相符就能治李雲天的欺君之罪。


    “總管、副總管,皇上讓人宣楊副總管覲見。”半個多時辰後,就在金英和王瑾在偏殿裏焦急等待的時候,一名內侍急匆匆走進來,躬身稟告道。


    聽聞此言,金英和王瑾頓時鬆了一口氣,看來宣德帝確實已經被那份公文所觸動,故而想要找楊慶進行核實。


    由於楊慶所掌管的禦馬監管理著草場和皇莊,並經營皇店,因此在南北直隸以及全國各地也有一些耳目,是宣德帝用來監視朝廷文武百官的第二道防線,第一道防線自然由錦衣衛和東廠組成。


    雖然禦馬監情報的數量和質量比不上錦衣衛和東廠,但對宣德帝來卻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助他精準地分析朝堂上的時局,同時也是對錦衣衛和東廠的一種監視。


    正是因為這樣,禦馬監才能在內廷二十四衙門中脫穎而出,與司禮監分庭抗禮。


    而且,宣德帝對楊慶也非常信賴,雖然楊慶沒能像金英、王瑾和範弘一樣得到免死詔書,但是卻被宣德帝授予了“忠誠自勵”和“心躋雙清”兩個銀章。


    其實按照宣德帝對楊慶的寵信,楊慶也應該獲得免死詔書,可惜他在宣德年間犯過案子,使得宣德帝最終打消了給予其免死詔書的念頭。


    從宣德帝初年,宣德帝就開始賦予楊慶軍權,由此可見對他的信賴,宣德三年宣德帝率大軍巡邊的時候,回師時令楊慶與一名勳貴共同率軍斷後,開創了大明曆史上宦官掌軍的先河,而以前多隻是監軍而已。


    宣德四年八月,宣德帝令楊慶率領神機營火銃手前往薊州、永平、山海關等處與總兵陳景先一同守禦,要求他一切軍務必與陳景先計議,但是卻並未要求他服從陳景先的指揮和調動,使得楊慶與陳景先處於了相同的地位。


    麵對楊慶這樣深得宣德帝寵信的宦官,朝廷的一些大臣私下裏討好,例如工部尚書吳中就曾以工部庫房的石料木料私自送給楊慶建造一座十分氣派的住宅,宣德帝得知此事後不由得大怒將吳中下詔獄治罪,吳中在詔獄裏待了一年才出來,而楊慶卻毫發無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執宰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黑醉酒(書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黑醉酒(書坊)並收藏執宰大明最新章節